学科分类
/ 4
69 个结果
  • 简介:<正>儒家哲学在探讨人生理想、人生价值、人生意义等人生问题时,极为重视人格、人伦、人品等问题。荀子作为儒家集大成者,也不例外,他心目中最重要的问题也是如何培养理想人格。他对天人关系、名实关系的考察,归结到一点,就是如何“成人”,即如何造就完美的人格,从而提出了人生的标准。下面从三个方面对荀子的这一思想进行一下探析。

  • 标签: 荀子 理想人格 人格层次 三个方面 君子 人性
  • 简介:龚自珍对中国传统的"圣人"人格提出了质疑,同时提出了具有新社会特征的"豪杰"人格,这一理想人格为传统人格向近代人格的革命性转换提供了思想养料.

  • 标签: 龚自珍 理想人格 中国 近代
  • 简介:《周易》人格理论之剖析翁银陶《周易》是一部古老的筮书,然而它更是一部系统的人格理论著作,因为该书在向问卦者历示吉凶祸福的同时,还告诫他们在立身处世、待人接物、解决问题等方面应取何种人枯,应遵循何种行为方式,《周易》的这个性质,《周易大传·系辞下》曾以...

  • 标签: 《周易》 人格理论 卦爻辞 道德型 努力奋斗 行为方式
  • 简介:<正>一"人格"是现代社会及文化中一个被广泛使用的概念。但人们对人格这一概念的定义和界说却不尽一致。就中国传统文化而言,古代汉语中并无"人格"一词。中文"人格"一词是近代从日文引入的,一些近代启蒙思想家如梁启超、蔡元培等最早在其文章中提到它,如梁启超在《新史学》、《新民说》等著作中曾较多地提到人格一词。此后,随着近代中西文化论争的深入,"人格"一词逐渐流行起来。而日文中所谓"人格"一词系译自英文"Personality",原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现代汉语中,一般将其解释为人的性情、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然而,人格是一个跨多门学科的概念,涉及哲学、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医学、生物学等学科。在现代西方文化中,西方学者对人格的研究和认识也已远远超出心理学、医学等范畴,趋向于用文化学的角度和方法来把握它。按照瑞士心理学家荣格(Jung.C)的观点,文化要求于他所起的角色就成为人格,它包括外部的自我和内部的自我。应该说,这种说法与近代以来中国学者对人格概念的考察和使用大体是一致的,

  • 标签: 传统人格 人格思想 儒家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儒学 独立人格
  • 简介:重建道德中国,推动移风易俗,必须造就大批新时代的君子去参与去带领。君子文化曾长期被冷落,而今又逐渐升温,其顽强生命力来源于:一是合情合理,二是文明需要。志愿者队伍的壮大滋养着君子群体。君子与小人的主要差别,一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二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而君子与小人的差别又是动态的可以转化的。梁启超有《论君子》之作。今日新的君子之论把君子道德人格概括为“六有”:有仁义,立人之基;有涵养,美人之性;有操守,挺人之脊;有容量,扩人之胸;有坦诚,存人之真;有担当,尽人之责。我们要突破“君子不器”的局限,改曰“君子能器”,呼唤各行各业都有大批君子出来肩负重任。全国道德模范的不断涌现,山东威海倡导“君子之风,美德威海”的成绩,都增强了我们重建礼义之邦的信心。

  • 标签: 君子人格 君子能器 移风易俗
  • 简介:<正>“认识你自己”,这是西方哲学对人的第一要求。相对于此,东方的儒家哲学则以“成就你自己”为首要的关注之点。从先秦开始,儒家的哲学思考便指向了成人(人格的完善)。作为宋明时期的新儒学,理学同样受到了这一思维传统的制约。当然,较之先秦儒学,理学对人格的考察无疑更为深入。

  • 标签: 人格境界 理学家 儒家哲学 朱熹 成人 价值理性
  • 简介: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强调的那样,“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①在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人们一般较注意智力开发,而忽视人才资源中另一个重要方面,即人格资源的开发问题。...

  • 标签: 人的现代化 中国现代化 现代人格 人格类型 自由人格 社会现代化
  • 简介:以崇讷经取向为旨趣的孔子圣人观,也因固有的神秘化取向而存在一定的理论缺失。对此孟子扬长避短,认为理想人格之于每一个道德实践主体都有着逻辑的与现实的普遍平等性,而且内在根据即是作为仁义礼智四德之浓缩与升华的“仁且智”。就“仁且智”如何促成理想人格来说,孟子针对一般人在心性修养过程中于自我反思,所以特别强调了智之于仁的扶持作用,同时针对一般人在人从占喜欢同流合污,所以将“仁且智”视为对理想人格的哲学思

  • 标签: 孔子 孟子 圣人观 理想人格论 仁且智
  • 简介:自我决定权是权利人针对自己具体人格要素进行自我决定和塑造的权利,其性质是对于具体人格权权能进行抽象的一种相对独立的权利,以保护权利人的意志人格为目的。具体内容包括对于生命、身体、健康和姓名的塑造与决定。对于自我决定权的侵害表现为欺诈、胁迫和未履行告知义务等,侵害自我决定权产生实际损害的,要进行完全赔偿,未产生实际损害的,要对于权利人自我决定机会的丧失进行象征性赔偿。

  • 标签: 人格权 自我决定 意志人格 权能 抽象
  • 简介:《周易》作为五经之首,对于中华民族性格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通过诠释古老的天圆地方宇宙观,塑造了中华民族外圆内方的理想人格模式:效法天道,刚健自强,圆转不穷;效法地道,守正固本,崇德广业;刚柔立本,变通趋时,方智圆神。但是,中国人在现实生活中却很难实现外圆内方、圆神方智的理想,总是处于非圆即方的状态:多数人却走向了世故圆滑,那些始终坚持内在品质和理想的少数人才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 标签: 《周易》 天圆地方 外圆内方 刚柔相济 理想人格
  • 简介:中国从先秦时期的思想发展,可以用“宇宙大爆炸”学说作比喻:“一个密集的能源的大爆炸是宇宙的起源。当这个稠密的能源向外膨胀时它的膨胀速度逐渐减慢,从而形成了银河系、恒星和行星。当这个能源继续膨胀、消散时,它越来越失去原来的秩序,最后达到最大值的熵,

  • 标签: 人格文化 文化比较 人力 宇宙大爆炸 思想发展 先秦时期
  • 简介:“自律”概念的渊源可以追溯至古希腊,自从它被延用到道德领域以来。已经成为西方伦理学(尤其是康德伦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儒家伦理学以重视人的社会属性和道德人格的塑造著称,那么它所讲的道德人格是否具有“自律”这一向度呢?文章结合近年来国际汉学界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并联系先秦儒家的经典原型及儒家伦理学诞生其中的历史背景而给予这一问题以否定的回答,作者认为,儒家伦理学所讲的道德人格虽然强调主体的独立选择,但该“独立选择”不是西方伦理学所说的严格意义上的自律,在探讨其所以然的过程中,作者想带出中西方伦理学的根本差别之所在。

  • 标签: 儒家 道德人格 西方 伦理学 自律
  • 简介:孔子思想以人格本体与天地境界为核心,从内容与审美两层面积极影响了后世文艺,这是长期受到曲解和忽视的。“不言,谁知其志”是从“人”存在发展的高度极端强调了“言”的必要性,引入文艺领域则是鼓励创作;“各言尔志”表明“志”作为文艺本体是内在、审美的,绝非“扼杀个体/个性”;“志”感于物、达于天,都从内容通向审美;“可以兴”与“为乐”的境界即文艺的审美本体,以此为基础的“文质彬彬”才进入本体范畴。惟其如此,孔学才成为华夏美学的主体,从根本上促进了文艺的发展。

  • 标签: 各言尔志 天地境界 可以兴
  • 简介:儒教讨论的最要紧之处,是它的关系主义模式,难以为人们所认识。基于这种关系的不同表达方式,随即就有相应的关系——信仰结构,表达出个人的精神关怀,表达出普遍王权的合法性证明形式,表达为圣人正义的强制性要求,甚至可以表达出儒教信仰的王权垄断特征。

  • 标签: 关系主义 儒教 信仰结构 合法性证明 精神关怀 垄断特征
  • 简介:<正>市场关系和市场伦理探讨的是人们交换行为的合理性问题。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带来了经济繁荣,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一定的负效应,出现了道德失范与混乱。因此,如何认识市场经济和道德的关系问题,

  • 标签: 市场伦理 市场关系 市场经济活动 市场主体 道德失范 交换行为
  • 简介:自由的本义是不受限制和阻碍,政治哲学中的自由概念具有明确的含义,它并不离开常识很远,主要指社会制度所加于个人的限制的范围应尽可能小,并且以合理性为条件并向选择性开放.罗尔斯等政治哲学家对自由都作过详细的论述,包括自由与平等、自由与法律的关系,以及只能以更大的自由为理由来限制当下的自由.一方面,服从良法可以捍卫公民的自由,但另一方面,正如洛克所说,法律的目的不是否弃或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并扩大自由.法律与自由在此原则基础上一致了起来,不应片面地只强调一个方面.自由与社会整合关系密切,不尊重公民个人自由选择权的整合是表面的、难以持久的,真正的社会团结是以负责任的个人的充分自由选择为基础的.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是扩大公民自由选择权、加强社会整合的一个实例.自由与公正关系密切,公正分为实质公正和程序公正,实质公正强调的是分配结果的平等,而程序公正则要求分配标准的普适性,同等情况同等对待.程序公正看起来比实质公正具有更大的可行性,强调的是竞争起点的平等.就可行性而言,以程序公正为主、实质公正为辅,看起来是更现实合理的分配方式.

  • 标签: 社会公正 自由主义 自由选择权 公民权利 程序公正 社会整合力
  • 简介:基于阳明学与佛道二教的亲缘关系以及中晚明三教高度融合的基本背景,罗念庵尽管是一位恪守儒宗的王门后学,但与道教、道家无论在“术”还是“道”的层面依然有着深刻的交涉。在摒弃道教长生追求、道家弃世态度的同时,他曾向道士方与时虚心学习,将胎息术纳入悟良知的收摄保聚工夫中并进行了儒家本位的转换。在个体生命的终极关切层面,念庵晚年对老庄道家齐生死、等物我的超世旨趣用诗的形式隐而不张地予以深切认同,他的思想亦开显为儒道一体之两面:万物一体的现实关切和忘情忘世的终极关切,为念庵的儒家价值本位抹上了浓厚的“道家”色彩。

  • 标签: 罗念庵 道教胎息术 老庄道家
  • 简介:决定论与自由意志的关系是哲学探讨的基本难题之一,它贯穿于整个哲学史、科学史、宗教史、伦理史等领域。在对这个难题的探讨中存在着以下三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是决定论,即从因果性、必然性角度出发去解释宇宙中发生的所有现象;二是非决定论或自由意志论,即从偶然性或自由意志的角度出发去解释宇宙中发生的所有现象;三是相容论,即肯定自由不是别的,恰恰是对必然的认识。我们提出的第四种观点是:这个难题之所以悬而未决,是因为自由意志的部分内容超出了与决定论相关的问题域。而在当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背景下,超出部分的内容,即自由意志与共同体内的道德、法律的关系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某种意义上,决定论与自由意志关系的难题已被自由意志的限度问题所取代。

  • 标签: 自由意志论 非决定论 当代科学技术 哲学史 科学史 宗教史
  • 简介:有一对夫妻因为双方性格不和而离了婚,夫妻双方都想要孩子,结果法院还是把不到十岁的儿子就判给了父亲;为此,母亲感到非常生气,觉得父亲不配教育孩子,搞不好还会把孩子引向邪路.

  • 标签: 再婚家庭 亲子关系 经济费用 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