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在康德伦理学中把恶作为一种隐匿的、对立的存在,是不符合康德原意的误读。同时,忽视恶的存在的康德伦理学是不完整的,善与恶共同构成了康德伦理学的完整体系。康德伦理学体系细致分析了恶的来源、形态层次以及作用功能。恶的伦理并不能用来概括康德伦理学,但对于有限的理性人而言却是必要的。善的培育和生成是在恶的土壤中,要在感性世界中凭借自身的力量克服根据不在此的恶,需要道德信念的坚定、道德偏好的纠正更需要勇气和力量,才能彰显人的德性光辉。

  • 标签: 康德伦理学 抑恶
  • 简介:就人的本质而言,人同时具有个体性和位性。个体性是从人的肉体以及与肉体密切相关的物质欲望方面来说的,位性是从人的精神以及与精神密切相关的信仰、道德方面来说的。当代社会错误地将个体性当作人的本质,而完全忽视了同样作为人的本质的位性。尽管从质料的角度来说,人往往被当作追逐物欲的个体,但是从形式的角度来说,人更应当被当作具有神圣信仰的位

  • 标签: 雅克·马里坦 个体性 位格性 人的本质
  • 简介:<正>《爱的本性》包括《柏拉图到路德》、《优雅的爱与浪漫式的爱》和《现代世界》三卷。第一卷《柏拉图到路德》由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于1966年出版。第二卷《优雅的爱与浪漫式的爱》1984年出版。第三卷《现代世界》即将出版。作者欧文·辛是著名的爱学专家,现任美国麻萨诸塞工业学院哲学教授。《爱的本性》第一卷追溯了从古代到中世纪以来爱的思想。作者首先考察了哲学家们。诸如柏拉

  • 标签: 辛格 浪漫式 现代世界 柏拉图 欧文 路德
  • 简介:雅克·马里坦的"位"理论(源自"三位一体")是关涉人的本体论存在的非常有特色的思想。"位"是具有神圣性、超越性的实体,其界定着眼于人的精神中高尚神圣的一面,与着眼于肉体及其欲望的"个体"范畴相对。从位与共同善的关系来看,共同善着眼于位人的共同福祉,对于世俗共同善而言,作为上帝形象的位超越于世俗社会。位理论是马里坦回应基督教世俗化浪潮的理论根基,对于纠正现代人过于注重物欲享受的偏向有一定积极意义。

  • 标签: 马里坦 位格 个体
  • 简介:当代美国新马克思主义的两位学者艾里斯·和南希·弗雷泽围绕多元压迫之正义框架还是二元正义维度会更有利于新社会主义的联合策略问题,以及差异和承认政治问题所展开的政治哲学论辩,所致力于揭示的是,如何使得正义的理念和实践在反资本主义的斗争中具有深层的颠覆性这样一个共同的议题。二者的正义构想异同及其争辩所打开的话语空间,一方面向我们昭示了解放政治的理论和实践斗争的努力一直在路上,另一方面也表明当代美国新马克思主义对多元文化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框架的依赖本身限制了理论自身的潜力而未能深层有效地挑战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身。

  • 标签: 正义 再分配 承认 差异政治
  • 简介:劳孔在《理想国》第二卷中对苏格拉底提出系统的挑战,这个挑战本身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几乎所有的西方伦理学思想都可以在此找到渊源。对这一挑战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比研究包括契约论、功利主义、康德伦理学在内的伦理学思想。而劳孔更像是一个标记,他的出场方式和他与阿德曼托斯和柏拉图的关系和苏格拉底对前两者的态度都显示,我们不应轻易忽视。劳孔,不仅仅是书中苏格拉底的同行者,与苏格拉底一起探讨问题。更是柏拉图的代言人,让柏拉图可以以一个隐身的作者的身份,与苏格拉底一起共同解决古希腊的伦理问题。

  • 标签: 格劳孔 古各斯戒指 道德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