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法律需要道德支柱,缺少道德防线的法律将直接面临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冲击,但道德更需要法治的强制力来保障,所以应坚持二者相辅相成的治国方略。

  • 标签: 德治 法治 依法治国 以德治国 中国 社会秩序
  • 简介:这首先表现在立法上:第一,重要的和基本的道德规范是法律规范的的重要来源。比如,我国历来大力倡导的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在我国的《宪法》、《刑法》、《婚姻法》、《继承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

  • 标签: 德治思想 法治建设 道德精神 依法治国
  • 简介:夏:梁老师,您好!非常高兴您能接受我们的访谈.我们知道,中国当下的法治运动可以追溯到1978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自那时起到今天,已经走过了近40年的历程.您认为,在这场法治运动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什么?

  • 标签: 法治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教授 德治 运动
  • 简介:法治的“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通过价值理性、价值真理的视角发现法治作为固有价值、构成性价值的本来涵义,即以规则之治为载体,以宪法和法律至上为基本原则,以严格实施法律规范、程序制度为存在形式并以公共政治的规范化为实质;二是指赋予法治以神圣性的价值基础,它作为“道”,体现为法治捍卫公民的自由,保护共和国全体公民的人权和尊严。法治的“形”指法治的形式性,它使法治具有生命。它的出现在我国具有历史基础,但它的实现需具有独立人格的公民达成共识、需要人们有意识地进行制度建构及社会的健康发展。法治的“魂”法治的“形”二者之间关系密切,法治的“魂”赋予法治以“形”。法治德治在规范方式、形成方式、内容、表现形式、实施方法等多方面均存在不同,它们各有其特定的涵义和功能,在国家治理中发挥各自独特的重要作用并相互促进。

  • 标签: 法治 价值理性 法治的形式性 德治
  • 简介:我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属后发外生型进程,相对于西方的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它表现为人为的强劲推进力,而伴随这一历史性变迁的,就是中国急剧的社会结构转型--由乡土社会向市民社会的转化.其间,德治秩序的解崩法治秩序的构建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在依法治国进程中重新定位法治德治的关系,就成为一个时代性的话题.本文通过对法治德治给予应然的关切和实然的解析,并由此阐明笔者对"依法治国"内涵的理解.

  • 标签: 转型时期 法治 德治 法主德辅
  • 简介: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不仅是实施基层社会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旨在以自治、法治德治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为切入点,总结具体做法,并对下一步深化"三治融合"作出探讨。一、"三治"司法行政(一)"三治"的内涵自治、法治德治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精髓,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自治是核心,是保证和支持广大基层群众实行自我管理。

  • 标签: 宣传教育 创建工作 嘉兴市
  • 简介:2001年3月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首次提出以德治国。他指出:“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法德是两种不同的调整方法和行为规范,二者的正确关系应是: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互相渗透、互相推动、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又保持距离。

  • 标签: 依法治国 以德治国 法治
  • 简介:我们只有知道何种制度是一种好制度,借由它对现实情况做出准确判定,其后采取的行动才可能是系统、合理的。'好制度''好生活'这两个问题息息相关,后者是前者的判准,一种社会制度的优劣取决于它对个人好生活的实现是否有所裨益。诚如列奥·施特劳斯所主张的,所谓'好生活'就是人们尽其本性,出类拔萃的过程,是人之为人,非为禽兽的生活——德性生活。(1)那么,好的制度就是保障该过程得以实现的制度。这样的好生活的实现需要经历三个阶段:作为过程的法治、作为目标的法治和作为目标的德治。(2)其中,法治作为一种制度须观照到人的全面发展,需德治相互配合,并而重之。关于如何并重,自由教育是一个可行方案。

  • 标签: 作为过程的法治 作为目标的法治 作为过程的德治 作为目标的德治 自由教育
  • 简介: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如何处理好法治德治的关系事关国家建设、社会治理全局。目前学界对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法治德治关系的论述主要有吸收论、并行论、并重论三种观点,但这三种观点都存在着一定的理论缺陷。从法治德治的理论界定入手,分析当前学界关于二者关系的相关观点,法治德治的关系应为: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应坚持法治为主德治为辅,法治德治的支撑点,德治法治的辅助和补充手段。

  • 标签: 国家治理现代化 法治 德治 法主德辅
  • 简介:反对把法治德治相对立的观点,认为政治民主、社会正义、保障人权、公民平等自由等原则的确认,并成为一个国家或社会维系社会合作、规范人们行为的基础,这是这个国家或社会进入法治文明状态的表现。而法治文明价值寻问的重心在于人并非作为法的对立面而存在的,人永远是法治的目的,法治总体现着独特的人性立场,表达着对人的基本价值、人的生存意义、人格尊严的人文关怀,这说明法治文明一定的德治是相通的,法治文明中所表达的德治内容包含如在处理人法的关系上主张以人为本,强调人的理性在法律生活中的重要性,主张自由、平等、人权、正义等价值追求等。

  • 标签: 法治文明 法治价值 德治
  • 简介: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这是江泽民同志在深刻总结国内外治国经验的基础上,在我国经济和社会步入新的发展阶段时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这一论断包含的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是我们实现新世纪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 标签: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依法治国 治国方略 江泽民同志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 简介:本文以功能主义为视角,以中国历史上儒法两家论辩为素材,探讨了基本道德规范对社会秩序和谐的作用。通过审视狭隘理性社会所遭遇的困境,尤其是"囚徒困境"及其相关的集体行动问题,笔者尝试论证"礼"所包含的社会规范对中国传统社会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沿着孟子的思路,笔者主张社会和谐依托一套受到广泛遵从的有效控制成员行为的基本规范。无论是采取成文还是不成文形式,这套基本规范构成了社会的基本"宪章",而"礼"正是这么一部将传统中国社会凝聚在一起的宪章。中国历史否定了不切实际的法家主义信仰,也就是通过法律调整人的利益和动机就足以维持一个狭隘理性国家。现代理性选择理论所揭示的社会困境进一步否定了法家政治方案的现实可行性。本文认为,"礼"的共同实践是培养德性的必要过程,并对于解决无所不在的"囚犯困境"、维持社会凝聚力和促进社会合作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事实上,既然"礼"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五四运动全盘否定礼制的激进主张必然削弱并最终摧毁传统社会宪章的约束力和凝聚力,并导致连绵不断的战争混乱。文章最后讨论了"礼"的现代意义,尤其是一部"活的宪法"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功能。

  • 标签: 德治 功能主义 德性 礼治
  • 简介:内容摘要:法治文化是指法治社会呈现出来的一种文化状态以及精神风貌。从整体上看,我国目前法治文化依旧相当落后,迄今尚未形成现代法治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法治文化。河南法治文化的改造培育具有自身的特点,不宜完全照搬其他省份或者一般法治文化建设的模式,应根据河南经济发展水平、民主政治和文化现状的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把握关键点,寻找有效的改造培育路径。法治文化建设法治河南建设呈现出一种互动的效应,法治文化建设对于保障法治河南建设,加快法治河南的建设步伐具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 标签: 法治文化 法治建设 法治河南
  • 简介:如何能创造一种有效的政治统治,并在此统治体系中形成自由秩序体系。根据政治治理方式和政治智慧的关联,可以把人类从古至今的政治智慧分为神学政治智慧、圣贤政治智慧和法治(公民)政治智慧。神学政治智慧和圣贤政治智慧,对于我们这个正在艰难地寻觅法治之路的国家而言。可视为是旧的或者传统的政治智慧。而要推进法治政治智慧的实现需要考虑以下路径:国家必须承认并保障在官方政治智慧之外,还有民间政治智慧,并且要突出民间政治智慧在法治政治中的必要性、优先性。国家必须承认并保障公民利益的获得,是公民自身参与和争取的结果,而不是任何道德的想象共同体恩赐的结果。国家必须承认并保障每位公民的主体性和个体人格,营造主体多元、文化多元和价值多元的环境。

  • 标签: 神神学政治智慧 圣贤政治智慧 法治(公民)政治智慧 法治中国
  • 简介: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由经济基础决定,又对经济基础具有一定的反作用.道德具有认识功能、调节节能、教育功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必须大力发挥道德的功能,加强德治.

  • 标签: 以德治国 社会意识形态 经济基础 中国 社会主义建设
  • 简介:当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已经成为中国改革理论和实践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国已步入高风险社会,风险来源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制度风险突出,全球化更放大了中国社会面临的风险。风险社会的出现使得风险治理所赖以存在的基础被动摇和颠覆,风险难以计算导致出现有组织的不负责任的困境,现有的风险预防机制屡屡失灵。因此,有必要构建从个人风险决策到公共治理的复合治理结构,形成吸纳公众参与风险决策的民主机制,同时通过预防性法治的建设为风险治理提供足够的规范资源。

  • 标签: 风险社会 风险治理 预防法治
  • 简介: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的主张,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实行“法治”的要求。实行“依法治国”,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而实行“法治”的重心之一,在于依法治吏。在这一方面,中国古代曾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认真总结历史经验,不断健全我国干部管理制度,对实现依法治国的目的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依法治国 法治 吏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