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左心交感神经切除(LCSD)对我国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耐受的长QT综合征(LQTS)患者的远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来自1999年11月至2012年11月期间入选中国离子通道病全国注册研究的193例LQTS患者,本研究选取其中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耐受,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或北京同仁医院进行LCSD手术的28例患者。QTc>550 ms或首次发病≤1岁或携带高危突变的为高危组(n=13),QTc介于500~550 ms且首次发病>1岁、不携带高危突变的为中危组(n=10),QTc<500 ms且首次发病>1岁、不携带高危突变的为低危组(n=5)。对3组患者行传统或经胸腔镜(VATS)LCSD手术。随访至术后20年,收集术前基线资料及术后1年和末次随访的数据,随访内容包括心电图数据采集、心脏事件发作情况、手术相关并发症。分别对不同危险分层以及不同基因分型患者术后无心脏事件发生的生存率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28例行LCSD手术的LQTS患者中,女性23例(82.1%),手术时年龄20.5(15.0,37.5)岁,传统式11例(39.3%),VATS-LCSD式17例(60.7%)。19例(67.9%)患者基因检测结果阳性,包括4例LQT1、12例LQT2、1例LQT1/LQT2混合型、2例Jervell-Lange-Nielsen(JLN)综合征。术后随访189.3(138.7,204.9)个月,3组间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失访率为10.7%(3/28),失访3例均在中危组。随访期间1例(4.0%)患者出现Horner综合征(在高危组),3例(12.0%)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均在高危组),12例(48.0%)患者再发晕厥(低危组2例,中危组3例,高危组7例)。与术前相比,LCSD术后1年与末次随访时患者的心脏事件人年均发作次数降低[术后1年(0.2±0.1)次,末次随访(0.5±0.8)次,术前(3.5±3.3)次,P<0.001]。末次随访时QTc值较术前缩短[(489.0±40.1)ms比(545.7±51.2)ms,P<0.001]。在术前基础QTc值≥500 ms且完成随访的20例患者中,有11例(55.0%)在末次随访时QTc值缩短至<500 ms。无任何心脏事件的远期生存率在低、中、高危组依次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7.24,log-rank P=0.026)。LQT1、LQT2与未定型患者无心脏事件的远期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5.20,log-rank P>0.05)。结论LQTS患者LCSD术后远期心脏事件发作减少、QTc间期缩短。LCSD手术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耐受的LQTS患者的远期疗效可靠、安全,但高危患者术后仍有发生猝死的风险,应加强随访,积极采取其他预防措施。

  • 标签: QT延长综合征 左心交感神经切除术 校正的QT间期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工气胸辅助非气管插管麻醉下行胸腔镜交感神经切除治疗原发性手汗症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河南省科医院行胸腔镜下交感神经切断的72例原发性手汗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6例。研究组行保留自主呼吸的非气管插管下静脉复合麻醉,中在人工气胸辅助下行交感神经切除,对照组在双腔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下行交感神经切除。比较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代偿性多汗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前麻醉时间、术后复苏时间、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刺激性咳嗽、咽喉部不适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人工气胸辅助非气管插管下行胸腔镜交感神经切断治疗原发性手汗症安全可行。

  • 标签: 人工气胸 非气管插管 原发性手汗症 胸腔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引导下采用交感神经阻滞穿刺针、按安全距离和只进不退的穿刺技术,行交感神经化学毁损性阻滞治疗对气胸并发症发生的预防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嘉兴市第一医院麻醉与疼痛医学中心行CT引导下交感神经化学毁损性阻滞治疗769例多汗症和雷诺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穿刺方法为CT引导下设计穿刺路径、采用交感神经阻滞穿刺针(尖端65°钝头)按"安全距离"和"只进不退"的操作原则穿刺至肋骨小头上方的壁胸膜外,穿刺成功后通过CT肺窗观察有无气胸发生,确认无气胸发生后两侧各注入无水乙醇2.5 ml(含30%碘海醇注射液0.25 ml)行阻滞治疗。结果769例患者(1 538侧神经节段)均穿刺成功,CT肺窗观察均无气胸发生。注入无水乙醇阻滞治疗后,31例出现霍纳综合征,经向该侧星状神经节注射生理盐水后霍纳综合征消失;术后出现相应节段肋间神经痛者188例,均于1~3个月自愈。结论交感神经阻滞穿刺时,通过采取CT引导、改进穿刺针具和相应的穿刺技巧可避免气胸的发生。

  • 标签: 交感神经切除术,化学 神经节,交感,胸 手术中并发症 气胸
  • 简介:摘要早期临床试验显示,基于射频能量的肾交感神经消融,可安全有效地降低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然而,目前仍无明确结论。Symplicity HTN-3试验结果表明肾交感神经消融并不能显著降低患者的血压。近期研究试验又证明了肾交感神经消融的有效性。因此,本文就肾交感神经消融治疗难治性高血压的疗效及安全性的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交感神经去除术 高血压 难治性高血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交感应激诱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遗传性心律失常患者行左颈部交感神经切除(LCSD)术前及术后的平板运动试验心电图特点,初步评价LCSD的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为观察性研究,回顾性地选取2006年9月至2020年5月在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行LCSD治疗的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CPVT)和长QT综合征(LQTS)患者,LCSD手术指征为不能耐受β受体阻滞剂或服药后存在心律失常事件。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LCSD术前及术后1个月平板运动试验心电图,分析心率及运动耐量、房性及室性心律失常、QTc间期、猝死风险评价指标。收集LCSD术后1、3、6、12个月及此后每年的随访数据,随访内容包括有无心脏事件发生及药物调整。结果共纳入5例遗传性心律失常患者,其中2例为CPVT、1例为LQT1、2例为LQT2。5例患者首发症状均为晕厥,初发症状年龄为12(10,16)岁,行LCSD年龄为21(16,26)岁。5例患者LCSD术后平板运动试验过程中基础心率无明显变化[术前(65.6±6.5)次/min比术后(68.0±11.1)次/min,P=0.57];运动耐量呈下降趋势[术前(12.1±2.8)MET比术后(10.5±2.4)MET,P=0.07]。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均较前减少,最严重室性心律失常评分下降(例序1由术前4分降至术后3分,例序2由术前5分降至3分),3例LQTS患者QTc间期下降[术前基线心率QTc(546.6±72.3)ms比术后(493.0±61.1)ms,P=0.047,术前峰值心率QTc(516.3±73.7)ms比术后(486.7±64.2)ms,P=0.035]。猝死相关指标改善,T波电交替(TWA)呈下降趋势,且恢复阶段1 min内心率变化值(ΔHRR1)由术前(51.5±21.1)次/min降至术后(32.0±13.9)次/min(P=0.035)。随访1(1,4)年,5例患者均规律口服普萘洛尔,剂量调整至(37.0±21.7)mg/d,4例患者无心脏事件,仅1例因情绪激动发生心跳骤停导致心脏性猝死。结论LCSD手术对交感应激引起遗传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存在一定的治疗作用,且安全性较好。平板运动试验分析初步示LCSD可在不影响心率的前提下,控制恶性心律失常,改善猝死预警指标。

  • 标签: 心律失常 左颈部交感神经节切除 平板运动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胸腔镜微创切除与传统开切除治疗纵隔肿瘤的效果。方法抽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安阳地区医院收治的纵隔肿瘤患者74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研究组(n=38)与对照组(n=36),研究组给予胸腔镜微创切除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开切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和生活质量。比较两组手术前和手术后1、3、5 d的应激指标[血浆中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个月,研究组CRP、PCT、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研究组生活质量调查简明量表(SF-36)评分[(90.57±10.56)分]高于对照组[(69.59±10.9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5 d,研究组COR水平[(80.98±10.45)、(93.45±13.11)nmol/L]低于对照组[(135.23±13.41)、(155.67±14.56)nmol/L],t=19.337、19.282, P均<0.001;术后5 d,研究组ACTH[(3.71±0.84)pmol/L]低于对照组[(4.56±0.95)p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26%,2/38)低于对照组(27.78%,1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镜微创切除相比于传统开切除治疗纵隔肿瘤,可以更有效的降低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应激反应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 标签: 纵隔肿瘤 胸腔镜微创切除术 传统开胸切除术 炎症因子 应激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喉罩麻醉与气管插管麻醉在单孔胸腔镜双侧交感神经T3/T4切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0月揭阳市人民医院心外科行微创手术治疗的80例重度手汗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麻醉的方式划分为喉罩麻醉(Ⅰ组,40例)和气管插管麻醉(Ⅱ组,40例)2组。Ⅰ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20.8±4.6)岁;Ⅱ组男17例、女23例,年龄(20.9±4.7)岁。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总天数、术后的住院天数、麻醉费用、住院费用、视野暴露评分、麻醉效果评分、手术时间以及麻醉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或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Ⅰ组的住院总天数为2.0(2.0,2.0)d、术后住院天数为1.0(1.0,1.0)d、麻醉费用为(2 442.9±420.2)元、住院总费用为(10 848.2±1 238.4)元、麻醉时间为(75.1±18.0)min,Ⅱ组的住院总天数为3.0(3.0,4.0)d、术后住院天数为2.0(2.0,3.0)d、麻醉费用为(2 883.7±242.3)元、住院总费用为(12 739.5±917.1)元、麻醉时间为(97.9±23.1)min,Ⅰ组上述指标均优于Ⅱ组,在咽喉疼痛的发生率方面,Ⅰ组明显低于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视野暴露评分、麻醉效果评分、手术时间以及其他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单孔胸腔镜双侧交感神经T3/T4切断接受喉罩麻醉安全性高、麻醉效果好,适用于手汗症微创术后加速康复外科模式。

  • 标签: 喉罩麻醉 气管插管麻醉 手汗症 微创手术 快速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腰交感神经射频热凝治疗下肢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在临汾市人民医院治疗的44例下肢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均分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2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化学毁损治疗,观察组采取腰交感神经射频热凝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疼痛评分、术后生活质量评分、术前术后下肢皮肤温度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下肢皮肤温度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3个月的下肢皮肤温度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3个月,观察组的VAS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腰交感神经射频热凝治疗下肢神经病理性疼痛,可缓解疼痛,安全有效。

  • 标签: 交感神经节 射频热凝 下肢 神经病理性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肺癌患者采用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和常规开肺叶切除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1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82例的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开肺叶切除,观察组患者行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免疫功能指标、远期生存情况(局部复发、远处转移、1年生存、3年生存)。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置管引流时间、下床活动时间、疼痛持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淋巴清扫量多于对照组,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3、6个月,两组CD4+、CD8+、CD4+/CD8+指标均下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略低于对照组,1年生存率及3年生存率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患者给予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能够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提高术后免疫功能,与常规手术相比,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复发率,提高远期生存率。

  • 标签: 肺癌 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 术后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存在影像学异常的交感神经型颈椎病(SCS)开放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总结2015年至2018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应用颈前路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的影像学异常的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患者26例;根据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和交感神经症状20分评分法对患者手术前后1周及末次随访进行评分。结果26例患者术前SSS评分(45.50±10.39)分,术后1周评分(27.67±3.62)分,末次随访21.50(11)分,其中术后1周、末次随访与术前SSS评分比较分别降低17.83分[95%可信区间(CI): 4.660~31.007,P<0.05]、18.00分(95%CI:-0.701~36.701,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1周SS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95%CI:-17.840~18.174,P>0.05)。术前交感神经症状20分评分法评分(8.50±1.87)分,术后1周评分1(2)分,末次随访评分0.5(4)分,其中术后1周、末次随访与术前20分评分比较分别降低6.67分(95%CI: 3.980~9.353,P<0.05)、6.17分(95%CI: 0.660~11.673,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1周20分评分无统计学差异(95%CI:-4.879~5.879,P>0.05)。末次随访1例患者出现部分症状复发,其余25例患者获得明显改善,无复发症状。结论对于存在影像学异常的SCS,ACDF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颈椎间盘摘除术 躯体化症状
  • 简介:摘要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主要与交感神经活性增高相关。交感神经活性主要受中枢交感相关神经系统调控。目前研究发现,该系统主要由下丘脑室旁核、延髓头端腹外侧、延髓尾端腹外侧、孤束核、弓状核、穹窿后器、血管终板器、视前正中核和食欲素神经元等核团组成。这些交感相关神经核团间的作用复杂,其形成的反馈调节神经环路中的某个环节出现异常后,整体的血压调控平衡点即会发生改变,这可能是导致高血压发病的原因之一。故本文拟综述高血压中枢交感相关神经系统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标签: 高血压 交感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心血管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听神经切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驻马店市中心医院2020年8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听神经瘤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常规显微外科听神经切除,观察组行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下听神经切除。比较两组肿瘤切除情况、面神经解剖和功能保留情况、术后面神经功能分级、术后听力功能和面瘫症状改善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肿瘤完全切除率为92.50%(37/40),高于对照组的75.00%(30/40),P<0.05;肿瘤部分切除率为7.50%(3/40),低于对照组的25.00%(10/40),P<0.05。观察组面神经解剖保留率为92.50%(37/40),面神经功能保留率为97.50%(39/40),高于对照组72.50%(29/40)、75.00%(30/40),P<0.05。观察组术后面神经功能分级、听力功能和面瘫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0%(1/40),低于对照组的20.00%(8/40),P<0.05。结论听神经切除中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可提高肿瘤完全切除率和面神经解剖、功能保留率,利于改善术后面神经功能、听力功能和面瘫症状,并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手术安全性。

  • 标签: 听神经瘤 切除术 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 面神经功能保留率 面神经功能分级
  • 作者: 徐池 孙瑶 钱佳栋 陆雅萍 费勇 姚明 黄冰 叶玲玉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1-28
  • 出处:《中华疼痛学杂志》 2021年第05期
  • 机构:嘉兴市第一医院/嘉兴学院附属医院麻醉与疼痛医学中心,浙江省 314000 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市 310053,嘉兴市第一医院/嘉兴学院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浙江省 314000,嘉兴市第一医院/嘉兴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浙江省 314000,嘉兴市第一医院/嘉兴学院附属医院麻醉与疼痛医学中心,浙江省 31400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穿刺行颈5交感神经节阻滞治疗继发性嗅觉缺失患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前瞻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嘉兴市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诊断为嗅觉缺失经常规保守治疗2个月无效转入疼痛科治疗患者33例,行超声引导下穿刺行颈5交感神经节阻滞(CSGB)注入治疗药液10 ml,注射后超声监测药液扩散距离(DD)、颈椎长度(CL)及DD占CL的百分比;记录治疗前(T0)、注药完毕即时(T1)、治疗后10 min时(T2)、治疗后1周时(T3)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不同病程、不同年龄段治疗后嗅觉功能的恢复程度,及T0、T3时点嗅觉功能评分比较。结果本研究33例患者治疗前嗅觉功能评分均为0分,T3时嗅觉功能评分为(2.0±0.9)分,有效率为87.9%(29/33例),与T0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3时优效、良效、可效、无效分别为10、18、1和4例。DD/CL值与T3嗅觉功能评分无显著相关性(r=0.154,P=0.392);病程≤1年患者治疗有效率为100.0%(20/20例),病程>1年者治疗有效率69.2%(9/13例),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年龄≤50岁患者治疗有效率84.2%(16/19例),年龄>50岁患者治疗有效率92.8%(13/14例),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比较,MAP、HR在T1时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本组33例患者CSGB后出现声音嘶哑8例(24.2%),未见臂丛神经阻滞导致的手麻、上肢无力,无呼吸困难、气胸、局部血肿、局麻药中毒等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超声引导下C5水平颈交感神经节阻滞治疗继发性嗅觉缺失安全有效。

  • 标签: 神经阻滞 交感神经 颈椎骨 嗅觉缺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监测脉搏氧灌注指数(PI)结合鼻翼温度(AT)评价颈交感神经阻滞(CSGB)治疗嗅觉丧失患者效果的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收集2015年11月至2019年6月嘉兴市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诊断为嗅觉丧失患者,转入疼痛科行超声引导下CSGB治疗54例性别不限,年龄18~75岁,监测治疗前(T0)、治疗后10 min(T1)、治疗后1周(T2)时患者,治疗侧PI、同侧AT,记录PI、AT在T0~T1的差值绝对值ΔPI和ΔAT,同时观察治疗期间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变化,有无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有无出现Horner综合征等现象。结果本研究纳入的54例嗅觉功能评分0分患者中,T2时嗅觉功能评分为(2.2±1.0)分,有效率为87.0%(47/54例),男女患者有效率比较、各原发病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124、0.154)。MAP、HR、SpO2在3个时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217、0.955、0.981)。PI、AT 3个时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时点T1、T2分别与T0比较,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患者T2时嗅觉功能评分与ΔPI的直线相关系数r=0.5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ΔAT的直线相关系数r=0.0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5)。本组54例患者CSGB后有42例(77.8%)出现了Horner综合征,声音嘶哑13例(24.1%),未见臂丛神经阻滞导致的手麻、上肢无力,未见膈神经阻滞导致的呼吸困难,未见气胸、局部血肿、局麻药中毒等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结论脉搏氧灌注指数、鼻翼温度可以有效评价临床CSGB治疗嗅觉丧失患者的疗效。

  • 标签: 嗅觉障碍 神经传导阻滞 神经节,交感神经 灌注指数 鼻翼温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基于神经层面指引的腹腔镜直肠癌根治(NPO+LTME)对患者术后排尿和性功能的保护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直肠癌患者,其中NPO+LTME组114例,腹腔镜下TME联合盆自主神经保留(LTME+PANP)组92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及肿瘤相关指标,并随访患者术后排尿和性功能。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50±7)min和(154±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85,P<0.05);中出血量分别为(9±3)ml和(15±6)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54,P<0.05)。术后3个月,NPO+LTME组排尿功能障碍率低于LTME+PAN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49,P<0.05),但术后6、12个月时,两组排尿功能障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814,P>0.05;Z=1.275,P>0.05)。术后3、6、12个月时NPO+LTME组的男性勃起功能均优于LTME+PAN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917,P<0.05;Z=4.947,P<0.05;Z=4.081,P<0.05);射精功能障碍率均低于LTME+PAN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464,P<0.05;Z=4.948,P<0.05;Z=4.434,P<0.05);术后3、6、12个月时,女性性功能均优于LTME+PAN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532,P<0.05;Z=2.364,P<0.05;Z=2.076,P<0.05)。结论NPO+LTME具有较好的手术安全性,同时对患者性功能和早期排尿功能保护具有一定优势。

  • 标签: 直肠肿瘤 排尿障碍 性功能障碍,生理性 神经层面指引 盆自主神经保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3交感神经节解剖位置变异,以及该变异与原发性手汗症手术效果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纳入2017年11月至2018年9月,采用第4肋骨表面(R4)交感神经切断治疗的86例原发性手汗症患者。手术中应用近红外荧光胸腔镜观察T3交感神经节的解剖位置。术后随访疗效及副作用,分析T3神经节解剖位置变异与疗效的关系。结果82.6%的T3神经节无解剖位置变异,下移变异至第4肋骨表面或第4肋间者占17.4%。术后1个月随访,无变异侧手汗效果:过干2.1%,干燥39.4%,轻度潮湿57.0%,潮湿1.4%;变异侧依次为13.3%,53.3%,33.3%,0。Mann-Whitney U检验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术后1年随访,无变异侧手汗效果依次为:0,36.5%,56.9%,6.6%;变异侧依次为0,33.3%,63.0%,3.7%。Mann-Whitney U检验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9)。结论荧光胸腔镜显示T3交感神经节位置下移变异率为17.4%;T3神经节下移变异者术后早期手掌偏干。

  • 标签: 原发性手汗症 荧光胸腔镜 交感神经 解剖变异 交感神经切断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倒"L"形切口在颈交界处肿瘤切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5年8月—2019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胸外科21例颈交界处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9例,年龄13~76岁。11例患者术前穿刺病理检查:神经来源6例,甲状腺组织来源3例,淋巴组织来源2例。均采用倒"L"形切口行肿瘤切除,观察手术时间、中出血量、患者住院时间以及术后乳糜漏、膈肌麻痹、喉返神经损伤、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21例患者,单纯应用倒"L"形切口切除肿瘤共16例,中转全胸骨劈开1例,应用胸腔镜辅助4例。手术时间130~350 min,平均214 min;中出血量100~500 mL,平均236 mL;患者住院时间为3.5~10.0 d,平均7.5d。术后1例患者因单侧喉返神经损伤出现声音嘶哑,1例患者出现乳糜,1例患者出现单侧膈肌麻痹。所有患者术后肩部及上胸部形态满意,无肢体功能障碍,无切口感染,无再次手术。术后病理提示神经源性肿瘤7例,甲状腺来源肿瘤3例,畸胎瘤3例,淋巴瘤3例,支气管源性肿瘤2例,血管瘤2例,脂肪瘤1例。21例患者随访时间3.0~40.0个月,平均20.3个月。在随访期间,15例患者存活且无肿瘤复发及转移,6例患者死亡。结论在颈交界处肿瘤的切除中,倒"L"形切口能安全、完整地切除肿瘤。此切口特别适用于瘤体大部分位于颈根部的肿瘤。

  • 标签: 肿瘤 颈胸交界处 手术切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保留中段的胰腺切除(MPP)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7—10月福建省立医院收治的2例行MPP胰腺疾病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病例1为52岁女性胰头、胰尾多发囊腺瘤患者,病例2为20岁男性慢性胰腺炎并胰管多发结石患者。综合评估病例1和病例2情况,制订术前规划后,分别施行腹腔镜胰头肿瘤切除+胰体尾切除+脾切除+胰肠吻合和保留十二指肠全胰头切除+保留脾脏胰尾切除+胰管纵行切开取石+胰肠侧侧吻合。观察指标:手术完成情况、手术时间、中出血量、中输血、术后血糖、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情况、术后随访情况。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随访,了解患者是否新发糖尿病和需要胰酶替代治疗及结石、肿瘤复发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3月。结果病例1和病例2均顺利完成MPP,手术时间分别为470 min和400 min;中出血量分别为200 mL和100 mL;2例患者中均未输血。病例1和病例2术后血糖分别为5.4~11.8 mmol/L和5.9~11.3 mmol/L。病例1术后发生腹腔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后好转出院;病例2术后恢复顺利,无并发症发生。病例1和病例2均无胰瘘及围期死亡;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2 d和8 d。病例1术后胰腺标本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示胰头、胰尾浆液性囊腺瘤。病例2术后胰腺标本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示胰头、胰尾组织胰管轻度扩张伴多发结石,胰管周围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病例1和病例2术后复查CT示保留胰腺长度分别为8.5 cm和8.3 cm。病例1和病例2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分别为5个月和7个月。随访期间2例患者均无新发糖尿病,无需胰酶替代治疗。2例患者均于术后5个月行腹上区CT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中段胰腺血运良好,无肿瘤及结石复发征象。结论MPP是治疗多灶性胰腺病变的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该手术方式可根除病灶,患者术后血糖控制良好。

  • 标签: 胰腺肿瘤 浆液性囊腺瘤 胰管结石 保留中段的胰腺切除术 全胰腺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