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2 个结果
  • 简介:乙”一词习见于明清白话小说,现有辞书解释各不相同,有的释作指称排行第一的年轻男子,有的释作指称排行第二的,甚至有的释作指称排行最后的。请看以下五部辞书的解释:

  • 标签: 明清白话小说 指称 辞书
  • 简介:“白地”一词有“荒地”义,继而又引中指贫瘠之地。《三国志》中的“白地虏”指的是“穷山恶水的贼”,胡三省注《资治通鉴》对此语理解有误,《汉语大词典》据胡三省注为“白地”一词设“沙漠地带”义项并不合理。

  • 标签: 白地小虏 白地 荒地
  • 简介:“嘲”字少见,相信大多数人都是通过柳宗元那篇最有名的寓言《三戒》认识这个字的。《三戒》共讲了三个故事,其二日“黔之驴”,文云:“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日:‘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嘲,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其中的“嘲”字,一般都解作“(虎)吼叫”。就这篇文章而言,这样注没什么问题。而国内有些权威的语文词典也如此释义,我们以为就值得深究了。

  • 标签: 《三戒》 语文词典 柳宗元
  • 简介:禅的偈语中有许多可以称之为“矛盾”的语言现象,如: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张公饮酒李公醉”。“双手相叩出音声,只手音声如何闻?”

  • 标签: 逻辑语言 语言现象 音声
  • 简介:有学者认为“毒”为后缀,且只见于汉译佛典中,并未对中土文献产生影响,并举了很多“X毒”组合。然而语言事实证明,“毒”实为出自中土文献的有实义的构词成分,蒋宗许(2009)所举的“x毒”组合绝大多数为同义或近义并列式合成词。

  • 标签: 后缀 同义复合
  • 简介:<正>《汉语大词典》工程浩大。以我所看到的部分初稿来说,我觉得,大词典对词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是分得很清楚的。当然,我也想表示我的一点看法和希望。我看了“角”部,“角”字单列出lu音,下面出“商山四皓”有个“角里先生”《史记》作“禄里”,除此外未列别的意义。其实“角”读

  • 标签: 假借义 汉语大词典 引申义 句成语 说文 本义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正>一前言1.1现代汉语中有这样一些通常归入形容词的词,如:痒,不力。它们的语法功能相当特殊:自身不能作定语,加"的"后也不行。如:痒手痒的手严格说来,形容词不能作定语是它们不能构成"红花"这样的"形·名"结构。因此,有的学者以此作为定形容词的定义。例如胡明扬先生提交第十五届国际汉藏语言学会的论文《北京话形容词的再分类》就是这样作的。无疑,"形"与"形+的"性质完全不同。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对定形容词多加了

  • 标签: 形容词谓语句 非谓形容词 定语 现代汉语 句法功能 北京话
  • 简介:邵武方言声调的演变表现异常。中古舒声调类中都有少量字归在入声,这一现象被认为是与黎川话相一致的称变调,这个角度上的邵武方言被认为是赣语型。称变调不能解释因调类不同而归到入声的字数存在显著差异,也不能解释个别调类下的属字存在区域上的一致性。舒声字读入声不属于赣语性质,浊平字读入声反映的是闽语特征,其他舒声字读入声则来源于周边方言和普通话。

  • 标签: 邵武方言 小称变调 入声 赣语
  • 简介:<正>《广韵》一书中的重出韵可分为三大类:一类是所谓"重纽",学者们对其进行了长时期的探讨,使"重纽"成为音韵学研究中的一个专题。另一类重出韵,它们的出现是由于《广韵》作者或刊印者归错韵或刻错字而造成的。这样的重出韵共16对:

  • 标签: 广韵 切韵 经典释文 玉篇 重纽 说文
  • 简介:通泰方言中存在着一种特殊的词末变调现象,即部分多音节词的末字不论其单字调为何一律读作同上声一样的调值。文章首先以如皋(桃园)话为例对这一现象进行共时描写,然后考察它的地理分布状况,最后讨论其性质,认为词末变调是通泰方言早期称变调的残迹,并指出它形成的基础不是现在的儿尾,而是历史上的鼻音儿尾。

  • 标签: 通泰方言 词末变调 小称变调
  • 简介:<正>上海《解放日报》曾有一篇文章,题目叫做《要治一治"气管炎"》,初读标题,以为是谈医说药的文章,既而读论述内容,原是针砭某种时弊,劝戒有些人不要由于夫人干预"朝政"而影响工作的,才知道是"妻管严"的谐音。"妻管严"者,惧内也。读罢不禁哑然失笑,赞佩作者命题风趣幽默,寓庄于谐。不直说本字,而借同音字来代替,"转了一个弯子",让人先不解、后会意,有一种说"俏皮话"的效果。古人有借音以对仗的。如:"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孟浩然《裴司士见访》)借"杨"作"羊",与"鸡"相对。"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刘禹

  • 标签: 义谐音 生义 谐音小札
  • 简介:文章主要考察了时间连接成分在篇章中的定位情况,重点辨析了四组或是语义比较复杂、或是功能比较特殊的定位的时间连接成分,试图揭示出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

  • 标签: 时间连接成分 非定位性
  • 简介:宁波方言被动句的主语语义类型十分丰富,在“NP1+拨+NP2+VP”式被动句中,NP1受事的情况主要有:施事、感事、工具、材料、地点、对象、蒙事七类,整个句式所要表达的是言说者蒙受“拨”字引出的事件。言说者的主观性对该句式的选择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 标签: 宁波方言 “拨”字句 蒙事 被动
  • 简介:目前国内学者更多地研究和探求汉藏语系内部的同源词。人们对汉语方言语音之间的差异关注得多一些,而对方言的共性似乎重视不够,很少有学者借助历史比较法来探求各地方言的同源关系。文章试图借鉴历史比较法来挖掘和探求吴方言和吴方言的同源词,分析各地方言词的同源关系,以便更清楚地了解汉语及其方言演变的历史。

  • 标签: 吴方言 同源词 历史比较法 语音对应规律
  • 简介:摘要古人云“三日不读书,便觉得面目可憎,言语无味”。这句话点明了读书的重要。长时间不读书,就会缺乏文学气质,言谈举止都很缺乏修养。作为一名教师,尤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是不能够不读书的。培根在《谈读书》一文中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观点精准地道出了读书的种种好处。我个人认为,这个观点用来探讨读书能够使教师的专业素养(理念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得以提升,也是很合适的。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个性风采的形成与读书实在是有很大关系!

  • 标签: 读书 专业 素养 个性
  • 简介:汉语目的句采用的标记手段是连词,不仅有为数不少的获取性标记,而且还有专门的免除性标记。汉语目的旬绝大多数后置,与VO型语言目的旬多是后置这一人类语言的共性相吻合。现有理论难以解释汉语里“为”类目的句为何大多前置。文章认为它与后置的目的句完全不同,在句法功能上,“为”类目的句相当于句首状语,而后置的目的句相当于补语;在篇章功能上,后置的目的句不具备任何话题性质,一般只是承上,“为”类目的旬则具有很强的话题性,甚至可看作话题,具有很强的“启下力”,理应前置。

  • 标签: 目的小句 标记 位置
  • 简介:文章考察了将乐城关和樟坪畲话的低变调.认为这种调值为[21]的声调和黎川等地方言中高频的称变调具有一样的性质。同时指出这些方言存在的称变调形式具有语言地理类型学的意义,也为探讨赣方言中今读声母为塞音和塞擦音时却又不送气的阳调字的成因提供了线索。

  • 标签: 汉语方言 畲话 赣方言 低调 小称 阳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