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20一开始就像一部没有写好的戏剧。一方面是由斯特拉文斯基为首的调性作曲家,寻求的是通过经常性的变形来疏散音乐的含糊性;而另一方面,以勋伯格为首的无调性作曲家,寻求的却是全新的音乐体系。文章通过对勋伯格和马勒的分析,阐述了20音乐中的传统与革新之间的关系与辩证认知,以及历史发展中人类精神必然性的哲学观点。

  • 标签: 无调性 勋伯格 马勒
  • 简介:本文以1900—1920年西方唱片工业的全球拓展与市场竞争为考察内容,分析了欧洲和美国主流唱片公司的空间布局、市场结构与竞争策略。从生产与销售网络的地理空间布局、音乐产品类型的开发、主流音乐市场与利基市场的差异化竞争等方面具体阐述了格拉莫风、哥伦比亚、林德斯特罗姆、黑天鹅等唱片公司在全球市场渗透及流行音乐(黑人音乐)、歌剧、艺人推广等方面构筑竞争优势的方法与手段。

  • 标签: 西方音乐工业 市场结构 市场竞争 音乐类型 产品营销
  • 简介:在高师的钢琴演奏的教学中,大力倡导20钢琴作品的运用和研究,有利于启发学生们的音乐理解能力、音乐想象力、音乐表现力,特别是开阔学生传统文化视野,提高学习钢琴的热情具有积极意义。文章力图从20钢琴作品的风格特征入手,论证在高师钢琴教学中引入20钢琴作品的必要性,从实践教学角度,探索引入模式的策略探求。

  • 标签: 20世纪钢琴作品 策略探求
  • 简介:女高师音乐系是萧友梅留德回国后创办的第一个专业音乐教育科系。音乐系从创建初期就注重艺术实践,在她17年的历史中,既形成了定期举行演奏会的传统,又参与了丰富的校外音乐活动。本文通过对音乐系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期末音乐会与社会音乐活动的介绍与分析,展现师生们在北京地区舞台上的风采,也由此展现2020一30年代北京女性音乐会的一方佳影。

  • 标签: 女高师音乐系 女性 音乐会 杨仲子 刘天华
  • 简介:16俄罗斯多声部仪式(合唱)音乐中反映出的有关起源、背景等情况,以及作品在声部组合形态上的三种表现(可概括为支声式、依附式和对比式三类),是为世界范围内早期多声音乐中保存较为完整,发展线索较为清晰并具有特色的资料。三类形态在体现各自不同特征的同时,又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此外,作品的和声方式,包括了调式背景、不协和音状态、声部进行与低音形态、终止式等几方面,亦形成独具一格、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尤其是不协和音的手法与作用,有着令人深思的特色。俄罗斯在这时期的仪式音乐,不仅反映了俄罗斯早期多声音乐的成果,亦在一定程度上披露、显示了早期单声部音乐往多声部音乐迁移、变化过程中声部形态与和声方式的演变规律。作为早期多声音乐的一个重要分支,作为单声音乐向多声音乐演化过程中保留较为完整、最初线索比较清晰的历史数据,虽然这些作品在产生时期上要大大晚于西欧同类作品,却由于其作品的实证价值(西欧最初的多声乐谱,实质为理论范例,很可能存在了更早的实例却未能得知)而引人注目,具有弥足珍贵的价值。

  • 标签: 俄罗斯 多声部仪式音乐 16世纪 早期合唱曲 声部形态 和声方式
  • 简介:列昂·普兰廷加的《浪漫音乐》是一部19西方音乐断代史力作,文章从音乐历史哲学的角度对此书的脉络构架、视角方法、著述风格进行评述。作者认为,此书总体显示出三方面的良好平衡:聚焦与发散的平衡(以形式风格主线牵引历史全景扫描)、客观与主观的平衡(以中立性口吻承载个性化判断)、历史与审美的平衡(以语境脉络勾勒艺术洞见)。并由此证明风格史与叙事史这两种传统的治史思路和撰史方式在当今的学术生态中依然拥有存在的必要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 标签: 《浪漫音乐》 断代史 风格史 叙事史
  • 简介:戏曲电影不仅是华语电影最具特色的类型,也是世界电影史上最具中华民族标识的电影类型,其与中国电影的发展相依存,至今已走过一百余年的历程。作为戏曲电影的组成部分,豫剧电影肇始于1956年的《花木兰》。

  • 标签: 华语电影 豫剧 传播 戏曲电影 世界电影史 《花木兰》
  • 简介:以"十九世纪音乐"的指称来取代"浪漫(主义)音乐"实际上给予音乐史学者对这个时代音乐现象、语境、特征、潮流等问题言说的更宽阔的论域和学术空间。"浪漫主义"作为一种音乐风格而存在,它的艺术独特性和在西方音乐史上的"时代意义"都是不可忽视的音乐史实。强调"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在音乐史上的密切关系和特殊意义,正是为了从深层上理解从"古典"到"浪漫"的连续性。从十八世纪晚期到十九世纪上半叶的音乐进程表明:"古典"与"浪漫"这两个对当代音乐生活影响最大的"音乐时代"形成了极为紧密而特殊的艺术关联,以"经典"认知为导向的"传统"建构及其艺术演变的张力成为贯通"古典"与"浪漫"之音乐命脉的基准与核心能量。

  • 标签: 音乐断代史 十九世纪音乐 浪漫主义 古典主义 音乐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