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2017年5月13日.由中共景德镇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归来·丝路瓷》展开幕。该展览以近300件(套)景德镇明清外销瓷为载体,讲述丝绸之路上关于中西文化交流的中国故事。展品涵盖食具,茶具、咖啡具、陈设器、妆具、灯具等不同用途的器具,包括青瓷、

  • 标签: 中西文化交流 中国故事 丝绸之路 景德镇 宣传部
  • 简介:<正>杜友晋《书》,《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都有著录,唯不见传本,对杜友晋所撰《书》年代发生歧异。王重民先生在《敦煌古籍叙录》第二二五页《书》条内说:“友晋事迹无考,新唐志置于最末,殆是唐末五代人。”日本学者那波利贞在《<元和新定书>与杜友晋所编<吉凶书>》①中认为,杜友晋可能是宪宗、文宗时代人。诚然,王重民先生和那波氏据伯三四四二号写卷,推断杜友晋的生存及著述年代,是可以的;但未叙述充分理由,似属臆断。我们不同意上述二位学者关于杜友晋生活及著述年代的

  • 标签: 书仪 成书年代 著述年代 艺文志 日本学者 唐末五代
  • 简介:《鲍子鼎》铭中的“仲勾姒其获皇男子”被吴镇烽先生解释为仲句姒获配了美好刚强有为的丈夫,实际上该是说仲匐姒生育“得男”;“仲匐姒及子思其寿君毋死”句乃作器者祈祝仲匐姒与子思能享高寿并长期掌握族权力。另外,本文还对《鄂公盘》的“及’字进行了再讨论,坚持其为“往嫁”之义,而非并列连词。

  • 标签: 鲍子鼎 郜公典盘
  • 简介:本文主要对《后汉书》中有关地动的原理部分的文字进行分析,认为“柱”是和尊底相连的固定的直立杆,“都”是会聚的意思,“旁行八道”意思是从“柱”向侧旁有八条“道”可行,“八道”也是固定不动的,“八道”和“关”是相连的。并且应用地震学的原理进行分析,认为在当时的地震背景下利用地动测知地震方向很可能是可行的。最后对张衡地动重新作了初步设想。

  • 标签: 张衡地动仪 都柱 固定 测知 地震方向很可能可行
  • 简介:2015年,河南省沁阳市沁园路北段出土一方明代墓志。墓主冯世昌祖籍山东巨野,始祖冯珐因武功升任南京豹韬卫水军所正千户,二世祖冯胜袭位,于正统八年改授郑藩卫司仪卫正,随郑藩王至怀庆府安家落户。之后,高祖冯宣、曾祖冯忠、祖父冯继祖、父冯汝迁袭职。墓主冯世昌生于正德十三年六月二日,卒于万历八年三月二日。嘉靖二十四年袭职。二十九年,郑恭王朱厚烷因向世宗朱厚熄上书建言被削爵禁锢凤阳,世昌也因此被发配边境地区的卫所充军。隆庆元年,穆宗朱载壁即位,朱厚烷复爵还国,世昌恢复卫正之职。志文详细记录了冯世昌的家世、生平和郑藩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对了解和研究明代宗藩制度以及沁阳地方社会史有重要价值,同时也对史书、方志起了印证、补充作用。

  • 标签: 明代郑藩仪卫正 冯世昌 墓志
  • 简介:一、概述中国乃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中国文化始于河洛。河洛文化是中国最古老之历史文化,远在三代之初,始祖沿黄河中下游即今中原河南~带生息繁衍,逐渐形成哲学、伦理、政治、医学、天文、水利、农桑、美术、书法、音乐、舞蹈等古老之河洛文化。中国大陆气候北寒南温,北旱南润,河洛地区乃当时政治、经济、交通之中心,

  • 标签: 台湾文化 河洛文化 汴京 地方戏 《易经》
  • 简介:2000年6月,芦山县在旧城改造挖地基时,在芦山县城姜城遗址(现芦山县博物馆侧),发现了一处古代遗址和一具造型特殊、体形庞大的无头石兽。为了搞清楚该遗址的内容,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派员领队,在雅安市、芦山县文物部门的配合下,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终于揭示了该遗址为一东汉末期至三国蜀汉末期的古城城门遗址。

  • 标签: 古代遗址 东汉 文物考古 城门 发掘 蜀汉
  • 简介:河洛地区是指黄河和洛水相交汇处的这一广大地区。关于它的具体范围,朱绍侯先生曾指出:“即指以洛阳为中心,西至潼关、华阴,东至荥阳、郑州,南至汝颍,北跨黄河而至晋南、济源一带地区。”显然这个范围要大于我们通常所说的洛阳平原或洛阳盆地,但洛阳平原无异是河洛地区的核心部位。在同一篇文章中,朱先生又指出:作为河洛文化圈,实际要超过河洛范围,即应该涵盖目前河南省全部地区。

  • 标签: 河洛文化 汉人南迁 客家文化 河南 大谷关遗址
  • 简介:<正>吴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与中原文化的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总概吴国历史,我们认为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自太伯至周章为第一阶段。这个时期,吴国与中原地区绝少来往。由于吴国分布地区本是“荆蛮”所在地,偏居东南一隅,其文化面貌与中原地区的商族文化、周族文化皆异,加以太伯、仲雍是为了“避季历”才奔至荆蛮地区,故其与中原地区来往甚少。第二阶

  • 标签: 中原地区 吴文化 中原文化 吴国 文化关系 土墩墓
  • 简介:这里说的巴蜀文化是考古学文化。任何考古学文化在自身的发展当中,都是和其它文化交流碰撞、相互影响的,巴蜀文化也不例外。在考古发现中巴蜀文化吸收了许多外来的文化因素,同时也输出自身的文化因素。这些方面已有许多例证。现就巴蜀文化和周边文化关系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谈点浅见,请各方专家指正。

  • 标签: 考古学文化 巴蜀文化 考古发现 指正 文化关系 文化交流
  • 简介:“报恩科”是佛教报恩道场之一,融合儒、释孝道思想于一体,集佛教经典、儒学伦理孝道观而成,基于中国传统孝道思想,而宣扬佛教“大孝”思想,进而以做道场的方式宣传佛教,是中国佛教世俗化的产物。麦积山所藏的明代写本《报恩科》为目前所见最早的,对于研究佛教报恩思想的演变、南北佛教的交流以及麦积山周围佛教道场的情况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科”中所提到的儒释孝子共70多个,选自不同的古代文献和佛教典籍。

  • 标签: 报恩科仪 孝子 儒释融合
  • 简介:敦煌文献P.5015可与P.3715、P.2729拼接缀合,拼合后的文书内容更加完整。文书所提及的唐政府所给与归义军的各种赏赐,当是为了赏其收复凉州之功,归义军收复凉州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归义军收复凉州后,唐政府曾以派遣防秋兵马为名,遣郓州兵驻守凉州,敦煌文献中保存了不少与郓州兵有关的记载。

  • 标签: 《归义军僧官书仪》拼接缀合凉州 收复进程郓州兵
  • 简介: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墓主人生前的社会等级和地位,往往是其死后能否享有高规格墓葬的决定性因素。唐朝作为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对丧葬制度也作了严格规定,但是在政治斗争激烈,宫廷政变频繁的武则天及其前后时期,丧葬制度同时也受到了政治斗争的深刻影响。榆中唐墓墓主生前在政治斗争中所处的政治地位,在其墓葬中也有体现。

  • 标签: 慕容仪墓 石棺 麴崇裕 吐谷浑
  • 简介:1924年4月.瑞典人安特生及其助手从兰州出发。沿洮河逆流而上,在位于洮河东岸的临洮县辛店村首次发现并命名。辛店文化分为:山家头、姬家川、张家嘴和唐汪四种类型。其中。在临夏地区的辛店文化陶器有姬家川、张家嘴和唐汪类型。

  • 标签: 羌族文化 古代 彩陶 瑞典人 临洮县 河东
  • 简介:自从重庆市巫山县庙宇镇龙骨坡发现古人类化石(即“巫山人”),证明长江流域青藏高原东部是人类的起源地,翻开了中华民族远古历史的第一页。在成都平原上,相继又发现了距今4300余年前(即约传说中黄、炎新石器时期)崇州市西南13公里的紫竹村“崇州紫竹古遗址”,与新津县新石器时期的“宝墩文化”和崇州市的“双河古城”、“温江鱼凫古城”、“都江堰古芒城”以及“郫县古城址”等6处历史考古重大发现,构成了长江文明上游起源的中心。这对研究巴蜀文化

  • 标签: 濮文化 长江流域 崇州紫竹古遗址 新石器时期 巴蜀文化 考古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