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大数据研究表明,全球新生代埃达克岩主要出现在中斯世时期,主要是C型,与地壳加厚有关。根据中新世埃达克岩在欧亚大陆上分布,可以识别出一个从青藏高原经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小高加索、希腊、马其顿、塞尔维亚、匈牙利直至波兰中新世埃达克岩带。许多学者认为,该带埃达克岩指示该区存在地壳加厚事件,该区从地貌上属于高原。该区由于情况复杂,资料缺乏,资料精细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对高原描述不可能很清楚。我们大体知道,在始新世时期,印度一非洲板块与欧亚板块发生碰撞,部分地区在始新世一古新世即出现埃达克岩,至渐新世晚期-中新世,埃达克岩广泛出露,暗示板块强烈碰撞作用主要出现在中新世。巨型欧亚高原可能从渐新世晚期-中新世早期开始形成,一直持续到现在,现在喀尔巴阡、土耳其、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西藏、青海、蒙古以及四川和云南西北部,仍然属于高原范围。

  • 标签: 欧亚巨型高原 埃达克岩 中新世 青藏高原 喀尔巴阡 碰撞
  • 简介:镁同位素示踪深部碳循环研究在过去一年取得了很大进展。这些进展包括蚀变洋壳、沉积物、深海橄榄岩和再循环榴辉岩Mg同位素组成,具有EM—I和HIMU同位素特征低δ^26Mg玄武岩成因,低δ^26Mg玄武岩熔融p-t条件Mg-Sr同位素制约,Mg同位素揭示大陆岩石圈地幔碳酸盐交代作用,特提斯洋俯冲板块导致深部碳循环,和富Na碳酸盐岩浆Mg同位素分异。然而仍有许多重要科学问题尚不清楚,包括:(1)如何区分再循环沉积碳酸盐岩和再循环碳酸盐化榴辉岩对地幔Mg同位素影响?(2)板块俯冲过程中Mg同位素地球化学行为和为什么岛弧玄武岩没有低δ^26Mg特征?(3)再循环碳在地幔储存部位及存留时间?(4)普通碳酸盐岩浆Mg同位素如何分异?(5)如何示踪那些不含Mg或含Mg很少再循环碳酸盐,如方解石、文石、菱铁矿?这些问题指明了未来重要研究领域。

  • 标签: 深部碳 MG同位素 蚀变洋壳 沉积物 玄武岩 岩石圈地幔
  • 简介:次点火山(petit-spotvolcano)是指远离大洋中脊和地幔柱大洋板块在即将进入俯冲带之前,由于板块弯曲引发部分熔融所导致局部海底火山作用。次点火山有时夹带有来自深部岩石圈包体和捕虏晶,是了解大洋岩石圈深部物质组成重要信息载体。次点火山自从在日本外海发现以来.在智利,汤加及巽他等俯冲带外围陆续被发现,显示次点火山并非是偶然,孤立现象,其对大洋岩石圈组成、俯冲带物质再循环和深部地幔影响越来越引起科学家们注意。

  • 标签: 大洋岩石圈 地幔包体 火山岩 交代作用 俯冲消减 海底火山作用
  • 简介:大陆裂谷是大陆内部拉张地带,与地幔软流圈隆升有关。大规模玄武岩浆侵位是大陆裂谷发展重要特征。新生代大陆裂谷玄武岩(CRB)时空分布表明,CRB绝大部分出现在更新世,暗示更新世可能是全球拉张最明显时期。大数据研究表明,CRB与洋岛玄武岩(OIB)、大陆溢流玄武岩(CFB)地球化学特征虽然存在一些差别,但总体上类似。与CFB和OIB相比,CRBLILE和LREE更加富集,可能与岩浆混染程度较高及部分熔融程度较低有关。与OIB相比,虽然它们都是深源,但是,CRB源区深度可能略浅一些,而混染程度略高一些。

  • 标签: 大陆裂谷玄武岩 大陆溢流玄武岩 洋岛玄武岩 大数据 源区 混染作用
  • 简介:玄武岩作为一种大洋和大陆广泛分布基性岩,其成因理论主要是在对大火成岩省研究基础上奠定,其构造环境判别的理论则主要是在板块构造理论基础上创建。本文利用GEOROC和PetDB数据库对全球大洋中脊玄武岩(MORB)、洋岛玄武岩(OIB)和岛弧玄武岩(IAB)进行了数据挖掘研究,发现早先判别图判别效率不尽相同。部分判别图判别效率偏低原因可能是早先研究大多是以典型案例研究为基础展开,没有考虑到大数据给出结果,说明典型和抽样代表性可能不足。通过对判别图解研究和比较,并对部分判别图进行了改进,发现许多图解可以把IAB与MORB、OIB分开,但MORB和OIB之间仍然有一些重叠不易区分,并借此推测MORB与OIB源区具有一定相似性。所以,利用大数据研究可以使玄武岩构造环境判别的研究上升到一个新层面。

  • 标签: 大数据 玄武岩 构造环境判别图 MORB OIB IAB
  • 简介:美国内华达州的卡林型金矿构成了全球第二大金成矿省,其已探明Au金属量约占全球总量6%。这些矿床主要赋存于早古生代沉积碳酸盐层内,一般认为,碳酸盐溶解是导致成矿热液中Au以富Au合砷黄铁矿形式沉淀主要原因。然而,目前关于该类型矿床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来源仍存在较大争议。前人基于所获得不同同位素示踪结果,分别提出了沉积来源、变质来源和岩浆来源3种完全不同模型。

  • 标签: 成矿流体来源 卡林型金矿 碳酸盐层 同位素示踪 内华达州 早古生代
  • 简介:黑色页岩是对Mo元素具有极强地球化学敏感性大洋沉积物类型之一。由于其通常具有异常高Mo含量和^98Mo/^95Mo值,因此采用Mo同位素分析方法示踪黑色页岩被俯冲之后演化过程是非常有效。小安列斯群岛弧岩浆具有大陆来源微量元素和放射成因同位素特征。

  • 标签: 同位素示踪 黑色页岩 俯冲 微量元素 沉积物类型 同位素分析
  • 简介:断裂带是地下气体向上运移有利通道,地震活动会加剧地下气体沿断裂带向上运移,释放到大气中。本文利用卫星高光谱遥感技术,初步估算了汶川地震伴随大范围含碳气体(CH4、CO和CO2)排放变化总量。结果显示,龙门山断裂带长期不断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含碳气体,汶川地震发生导致在短时间里龙门山断裂带向大气中至少多排放了4740tCO、8549tCH。和87.15MtCO2。地震活动造成断裂带含碳气体排放不可忽视,是地质碳排放重要组成部分,对大气环境效应有重要影响。

  • 标签: CH4 CO CO2 断裂带排气 地震
  • 简介:地质历史时期大规模火山活动与同期古环境、生物多样性显著变化之间时空耦合关系、内在机制联系,日渐成为地球科学领域广受关注热点问题之一。本文聚焦二叠纪,系统回顾了近年来关于二叠纪3个大火成岩省(塔里木、峨眉山、西伯利亚)及其同期古环境背景、生物演化事件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二叠纪大火成岩省研究领域争议性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 标签: 二叠纪 大火成岩省 塔里木 峨眉山 西伯利亚 古环境
  • 简介:转变思维方式,将航磁数据改变成与化探数据相同格式,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建立基于物化探综合信息区域Au找矿靶区定量预测模型。模型中航磁信息展现出优于Au元素判别能力。以定量预测模型对全区各研究单元与已知有矿单元做相似程度判定,选择相似程度高53个单元为一级找矿靶区(每个靶区面积25km^2),其中18个(34%)靶区内有已知矿床(点)产出,认为,其余35个(66%)预测找矿靶区应该是寻找Au矿有利区域。此结果不但改变了传统(定性)地质研究中认为,航磁成果对Au矿找矿靶区判定效果不佳结论,同时更加充分说明,海量数据信息中隐藏着极大潜能,只有转变思维方式,依据大数据观念,应用定量研究方法(用数学方法研究地质问题)才能将其充分地挖掘出来。

  • 标签: 大数据 物化探信息 定量预测模型 找矿靶区
  • 简介:俯冲带是地球表层碳返回地球深部唯一方式,其对地球深部碳循环有着重大影响。近年来,沉积碳酸盐深部地幔再循环方面的研究取得较大进展,主要有:沉积碳酸盐是否可以返回深部地幔;沉积碳酸盐返回地幔形式及返回最大深度;沉积碳酸盐岩在俯冲过程中微量元素迁移、同位素分馏以及碳酸盐岩在俯冲带中物理和化学变化。本文对这些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评述。

  • 标签: 深部碳循环 沉积碳酸盐岩 金刚石 碳酸岩
  • 简介:大火成岩省成因是国际地学界研究热点,涉及地球内部运行机制和过程、资源和生物环境效应等多个地学前沿研究领域。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不仅是中国境内第一个获得国际学术界广泛认可大火成岩省,也是全球范围内研究程度最高大陆溢流玄武岩省之一。前人基于沉积地层学、岩石地球化学等系列证据提出了该大火成岩省"地幔柱头熔融"成因模型。深部是否存在"地幔柱头熔融"假说所预示大规模岩浆作用"遗迹",有待地球物理探测进一步检验。地球物理方法是探测现代地幔柱常用手段。本项研究集成利�

  • 标签: 作用遗迹 古地幔 地幔柱
  • 简介:人们认识世界方法有两种:演绎法和归纳法。演绎法是从普遍性结论或一般性事理推导出个别性结论论证方法,演绎推理主要形式是三段论法。归纳法与演绎法相反,是从个别事实归纳出普遍性结论方法,是从个别事实概括出一般原理思维方式。大数据方法不同于上述方法,大数据本质是用海量数据代替少量样本,用混杂数据代替精确数据,用相关关系代替因果关系。由此引发宏观性和直接性是传统认识方法所难以完全替代。大数据方法是科学方法论一个划时代变革,是继演绎法和归纳法之后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第3种工具。大数据研究结果具有真理性和预测性,是大数据研究热点和核心。

  • 标签: 大数据 方法 归纳法 演绎法 真理性 预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