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巴曲酶在进展性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 2018 年 7月至 2019年 11月期间收治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 72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 n=36例)行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巴曲酶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及临床疗效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明显降低,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 P< 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 91.67%高于对照组的 72.22%,差异显著( P< 0.05)。结论 巴曲酶用于进展性脑梗死治疗中,具有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升临床效果的作用,值得推广。

  • 标签: 进展性脑梗死 巴曲酶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分析 阿托伐他汀治疗进展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 院 2017 年 9 月 -2019 年 8 月 收治的 92 例进展性脑卒中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 46 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 治疗效果及治疗后 血脂水平 变化。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 89.13%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73.9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 TG 、 TC 及 LDL-C 水平均明显降低, HDL-C 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阿托伐他汀治疗进展性脑卒中可降低患者的 血脂水平 ,提高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大力的 推广应用。

  • 标签: 阿托伐他汀 进展性 脑卒中 应用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进展性脑梗死(PCI)超早期介入溶栓术的疗效及护理经验。方法 对78例PCI患者于首次病情进展至溶栓时间3-12h给予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溶栓前、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减少并发症,做好应激状态下的心理护理、并发症处理和溶栓后的早期康复护理。结果 78例患者溶栓后显效54例(62.93%);有效17例(21.79%);无效7例(8.97%);总有效率91.03%。术后10d临床观察除7例无明显疗效外,其余71例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随访6个月-1.5年未发现血管堵塞或再狭窄。结论 进展性脑梗死3h内溶栓能显著改善PCI远期预后的治愈率,减少其并发症,同时进行密切观察及护理,为PCI超早期溶栓治疗提供可靠的保证。

  • 标签: 进展性脑梗死 超早期 溶栓术 观察 护理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进展性脑梗死患者 Hs-CRP 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 2019 年 5 月至 2020 年 5 月,将本院收治的 25 例进展性脑梗死(观察组)、 25 例非进展性脑梗死(对照组)设为本次研究对象,在患者入院第一天、第三天、第七天、第十四天采集患者的清晨空腹静脉血,检测患者的 Hs-CRP 水平;同时,统计两组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及不稳定斑块发生率;获取两组患者的相关数据后,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比分析。 结果: 观察组患者 入院第一天、第三天、第七天、第十四天的 Hs-CRP 水平高于对照组 ( P<0.05 ) ;且观察组患者的 Hs-CRP 水平在入院第一天达到峰值,然后逐步下降 。 观察组患者的 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及不稳定斑块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 ( P<0.05 )。 结论: 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 Hs-CRP 显著升高,并在短时间内达到峰值,经治疗后 Hs-CRP 水平逐步下降,但 Hs-CRP 是促进进展性脑梗死发生的重要指标之一,与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具有显著相关性,可评估患者的急性脑梗死发生风险。

  • 标签: 进展性脑梗死 Hs-CRP 水平 颈动脉斑块
  • 简介:   [摘要 ]目的 探究发展性照顾在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 2016年 8月~ 2017年 2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 124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出生顺序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 62例。于纠正胎龄 40周后的第 12~ 14、 26~ 28天行新生儿神经行为测试( NBNA),比较两组患儿日摄奶量、睡眠时间、日体重增长、恢复正常体质量时间、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儿 NBNA评分、日摄奶量、日睡眠时间、日体质量增长均高于对照组,恢复正常体质量时间早于对照组,总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出生 1个月后,观察组患儿体质量、身长和头围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8.1%( 5/62),其中医院感染 1例、喂养不耐受 4例,对照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19.4%( 15/62),其中医院感染 2例、神经行为障碍 3例、喂养不耐受 1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2.367, P<0.05)。结论 发展性照顾能够有效提高早产儿摄奶量、延长睡眠时间、加速体质量恢复,进而促进神经及生长发育,减少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值得在早产儿的护理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 ]发展性照顾;早产儿;不良反应;护理 

  • 标签:
  • 简介:  【摘 要】目的:研究讨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在进展性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本次研究以 2018年 1月至 2019年 1月收治的 70例进展性脑卒中患者为对象,两组均为 35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分析对比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治疗价值。结果:观察组疗效 94.2%较对照组 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进展性脑卒中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效果较为显著,可以改善神经功能,提高血小板聚集,值得应用推广。

  • 标签: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进展性脑卒中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进展性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MP-13水平的变化情况,分析两者的相关性。方法 将本医院收治的58例进展性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并将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并对两组研究对象的MMP-13水平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总结MMP-13水平变化与进展性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进展性性脑梗死患者的MMP-13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与对照组健康人群的MMP-13水平具有明显差异,统计学分析表示P

  • 标签: 进展性性脑梗死 MMP-13水平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分析阿司匹林联合西洛他唑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 2017年 8月 -2019年 7月收治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 8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各有 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 +阿司匹林治疗,研究组采用常规药物 +阿司匹林 +西洛他唑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 90.4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7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患者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阿司匹林联合西洛他唑治疗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取得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且治疗期间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大力的推广及应用。

  • 标签: 阿司匹林 西洛他唑 进展性脑梗死 临床疗效 安全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氯吡格雷与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针对68例本医院诊治的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纳入实验资料,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是抽取时间,以抽签法对患者分成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各34例。分别予行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氯吡格雷与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治疗,比对两组治疗前后临床指标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结果:(1)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前血浆粘度指标具有一致性,显示出数据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血浆粘度低于参照组,显示出数据检验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氯吡格雷与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患者血浆粘度,其药物安全性水平较高。

  • 标签: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 氯吡格雷 低分子肝素钙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康复疗法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患者神经功能影响。方法:研究2019年5月—2020年10月我院收治的70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5例,将常规治疗应用在对照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研究组在对照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康复疗法,观察和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Barthel指数变化以及治疗效果。结果:对比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Barthel指数并没有太大差异(P>0.05),对比治疗后数据,两组指标均有所改善,研究组患者的NIHSS评分(15.85±7.86)分相比对照组的NIHSS评分(20.57±7.06)分要低,Barthel指数(60.83±10.74)分相比对照组的Barthel指数(45.19±9.68)分要更高,且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4.29%)相比对照组的(77.14%)要更高,P

  • 标签: 进展性脑梗死 康复疗法 神经功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于我院心脑血管科选取 70例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法将其分配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并使用不同的药物治疗,其中对照组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使用使用阿司匹林,观察组需将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联用,每组35例患者,并于治疗后不同时间段记录患者的 NIHSS评分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其 NIHS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在治疗后 7d、 14d、 30d,两组患者的 NIHSS评分均有所好转,其中使用两种药物联合治疗的观察组好转情况更佳,且数据间存在统计学意义,( P< 0.05)。其次,观察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不良事件,发生率为 0,对照组出现 2例颅内出血, 3例消化道黏膜出血、 1例泌尿系统出血,不良事件发生率 17.14%,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 结论:对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实施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效果比较理想,可在保障安全性的同时提高临床疗效。

  • 标签: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 临床疗效 安全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评定妊症产妇采取临床护理干预服务措施的护理意义。 方法: 该文课题指标针对 2018 年 03 月 --2020 年 06 月本辖区收入的 62 例妊症产妇予以数据样本详细统计,开展组别构建方法是随机数字表方法,各个组别归入例数分别 31 例,试验组选择全面临床护理干预服务措施,参照组选择一般临床护理干预服务措施,计算不良妊娠情况总体占据比例、产后流出血液总量测量值、新生儿 Apgar 评估分值结果、满意护理干预服务状况总体占据比例。 结果: 试验组不良妊娠情况总体占据比例相比于参照组对应指标样本资料下降( P<0.05 );试验组产后流出血液总量测量值相比于参照组对应指标样本资料下降( P<0.05 ),试验组新生儿 Apgar 评估分值结果相比于参照组对应指标样本资料提升( P<0.05 );试验组满意护理干预服务状况总体占据比例相比于参照组对应指标样本资料提升( P<0.05 )。 结论: 为妊症产妇实行临床护理干预服务措施展示较佳护理效果。

  • 标签: 妊高症 产妇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新冠肺炎 (简称新冠病 )患者采用经鼻流量吸氧治疗的效果。方法:研究时段是 2020.2.21-2020.3.21,研究对象是我院收治的 30例新冠病 患者,采纳“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观察组(经鼻流量吸氧湿化氧疗 )与对照组 (经鼻持续正压通气疗法 )各 15例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结果:治疗前比较两组血气指标无差异,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

  • 标签:
  • 简介:摘要 : 分析与研究 新生儿胆红素血症优质护理效果。方法:本次选择了我院在 2019 年 3 月至 2020 年 3 月收入与治疗的 70 例患儿为作为研究对象,把这些患儿随机与平均分配了两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有 35 例患儿 . 对两组患者实施了两种护理方式,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方式护理患儿;观察组 : 应用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优质护理模式护理患儿。通过观察两组患儿黄疸指数、第 1 次排胎便时间、黄疸消退时间、血清胆红素值,得出护理结论。结果: ① 观察组患儿的< 10 mg/dl 、 10 ~ 12.9 mg/dl 、> 12.9 mg/dl 指数占比分别为 91.43% 、 8.57% 、 0.00% ;对照组患儿的< 10 mg/dl 、 10 ~ 12.9 mg/dl 、> 12.9 mg/dl 指数占比分别为 62.86% 、 28.57% 、 8.57% 。(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② 观察组患儿第 1 次排胎便时间、黄疸消退时间、血清胆红素值分别为 4.82±1.02 、 4.13±0.28 、 54.71±13.25 ;对照组患儿第 1 次排胎便时间、黄疸消退时间、血清胆红素值分别为 8.72±2.42 、 6.84±0.67 、 87.26±10.37 。(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优质护理模式有利于改善新生儿胆红素血症,提高新生儿健康水平。

  • 标签: 优质护理 新生儿 高胆红素血症 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