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1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胸腔镜治疗老年纵膈肿瘤患者的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6例老年纵膈肿瘤患者,对其采取胸腔镜手术治疗,并及时给予围手术期护理,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6例患者中有44例患者肿瘤完整切除,另外2例患者进行活检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89.2±23.7)min,平均出血量(101.2±42.8)ml。术后留置胸管引流2-6d,平均(3.1±0.4)d。平均住院(8.2±1.3)d。所有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恢复良好。结论在胸腔镜治疗老年纵膈肿瘤患者中采用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可以取得较好的护理效果,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发症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胸腔镜 老年纵膈肿瘤患者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纵膈肿瘤患者采用胸腔镜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以我我院2015年4月-2017年4月期间接诊的60例纵隔肿瘤患者为例,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30例,胸腔镜手术)、对照组(30例,开胸手术),分析比较两组治疗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血清皮质醇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胸腔镜手术可减少纵隔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减轻其应激反应,其预后良好,值得使用。

  • 标签: 纵膈肿瘤 胸腔镜手术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胸腔镜下开展纵隔肿瘤切除术对肿瘤肿瘤的有效性进行观察及评估。方法择2015/4-2016/8我院收治的纵隔肿瘤48例患者的资料加以分析,其中,24例开展开胸手术治疗(对照组),24例在胸腔镜下开展纵膈肿瘤切除术治疗(治疗组),对比两组手术情况和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组手术用时、手术出血量、下床活动用时、引流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皆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发生不良并发症的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腔镜下开展纵膈肿瘤切除术应用于纵隔肿瘤的治疗具有显著有效性,可大力推广。

  • 标签: 胸腔镜下 纵隔肿瘤切除术 纵膈肿瘤 有效性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全胸腔镜下纵膈肿瘤切除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选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21例纵膈肿瘤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全胸腔镜下实行肿瘤切除术,并辅以患者围手术期护理。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无一例死亡;手术平均时间(108.3±9.2)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73.2±25.3)ml,术后平均引流时间为(44.5±22.5)d,平均住院时间为(6.3±2.3)d,所有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无并发症产生;术后病理诊断胸腺瘤2例,胸腺囊肿6例,胸腺脂肪瘤、前纵隔畸胎瘤以及食管囊肿各1例,心包囊肿3例,后纵隔神经鞘瘤5例,后纵隔神经纤维瘤2例。结论纵膈肿瘤患者于全胸腔镜下实行切除手术,辅以手术配合措施,对预防患者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全胸腔镜 纵膈肿瘤 围手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易误诊的纵膈支气管源性囊肿的影像特点,为我们日常工作中针对不典型纵膈支气管囊肿的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3月2015年9月间1例通过手术和病理确诊的纵膈支气管囊肿病人的临床资料情况、影像特点、病理学资料,再综合中外文献讨论。结果①男性,年龄51岁,.②临床资料偶有咳嗽症状外,无其他明显临床症状。③影像学特点发生在纵膈,且在后下纵膈,密度均匀,边缘光整,无周围浸润,密度呈软组织样密度,增强扫描无强化。④病理学资料单一囊,内容物呈巧克力样。结论①纵膈支气管囊肿为先天性疾病,少发,发生及病程长短不一。②纵膈支气管囊肿主要以咳嗽来检,多数为意外发现。③影像学常见的水样密度影易于诊断,但是后纵膈内接近实性或软组织样密度肿块的支气管囊肿极其容易误诊纵膈肿瘤。④病理学示囊肿壁内覆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壁成熟软骨、支气管平滑肌、腺体细胞等。⑤通过手术治疗预后好。

  • 标签: 纵膈支气管囊肿,影像学诊断,病理学
  • 简介:目的:探讨肿瘤标志物在卵巢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随机抽取1999年1月~2002年12月我院收治的卵巢肿瘤患者105例,根据病理分类进行分组,回顾性分析其血清AFP、CEA、血清铁蛋白(SF)、CA125、CA19-9、CA15-3水平,利用SAS统计分析系统分别评价其在卵巢肿瘤诊断中的价值.结果:①卵巢癌患者血清中CA125、CA15-3、SF含量明显高于良性肿瘤患者(P<0.01),恶性组CA19-9含量明显高于良性组(P<0.05),AFP和CEA含量在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单项指标以CA125的诊断性能最好,其次为CA15-3、CA19-9、SF;③Ⅲ~Ⅳ期卵巢癌患者血清中CA125、CA15-3、SF含量及阳性率均高于Ⅰ~Ⅱ期卵巢癌患者(P<0.01),CA19-9在两组患者中差异无显著性(P>0.05);④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血清中CA125的阳性率高于非上皮性卵巢癌患者,差异具显著性(P<0.05),其余差异无显著性(P>0.05);⑤指标联合检测时,在全部不同指标组合中,以CA125、CA15-3、CA19-9、SF4项中任意2项阳性作为卵巢恶性肿瘤的判断有较好的诊断性能;在3项指标联合检测中,以CA125、CA19-9、SF指标组合诊断性能最好.结论:CA125、CA15-3、CA19-9和SF可以作为卵巢良恶性肿瘤的鉴别和恶性肿瘤预后判断的指标.

  • 标签: 卵巢肿瘤 肿瘤标志物 诊断
  • 简介:摘要头颈部肿瘤患者死亡的关键原因为肿瘤转移以及重要器官功能丧失,所以需要采取有效方法来降低肿瘤转移以及复发的概率,进而保证治疗效果,改善预后。循环肿瘤细胞对头颈部肿瘤的转移以及预后具有较好的监测效果,可及时检测出现肿瘤转移或者复发患者血液中的肿瘤细胞。本文主要讲述循环肿瘤细胞在头颈部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作用。

  • 标签: 循环 肿瘤细胞 头颈部肿瘤 诊断 临床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30例高龄膀胱肿瘤患者采用全膀胱肿瘤全切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本院收治的高龄膀胱肿瘤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分为两组,每组各15例,分别采用开放膀胱全切术和腹腔镜膀胱全切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B组的手术时间长于A组,而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明显少于A组(P<0.05)。B组患者术后发生肠瘘、吻合口狭窄、肾盂肾炎、尿失禁等各种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5)。两组肿瘤治疗近期效果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与开放性全切除术相比较,腹腔镜膀胱全切术具有手术创面小、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非常适合高龄膀胱肿瘤患者的根治性治疗。

  • 标签: 高龄患者 膀胱肿瘤 开放膀胱全切术 腹腔镜膀胱全切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肿瘤干细胞与神经上皮肿瘤病理级别的相关性,探讨脑胶质瘤的发生机制。方法选择本院病理科2015年1月~2016年的手术标本,合计30份,采用10%甲醛固定,组织石蜡切片,21例星形细胞瘤(Ⅰ级5例、Ⅱ级8例、Ⅲ-Ⅳ级8例),胶质母细胞瘤9例(Ⅱ-Ⅲ级4例、Ⅲ-Ⅳ级5例),分离纯化获得BTSCs,进行增殖分析、免疫组化。结果Ⅰ级、Ⅱ级、Ⅲ-Ⅳ级肿瘤组织获得的BTSCs第6h、1日、3日、6日的单细胞浓度、吸光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培养6h,Ⅰ级、Ⅱ级、Ⅲ-Ⅳ级肿瘤组织获得的BTSCs单细胞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级、Ⅱ级、Ⅲ-Ⅳ级开始分化时,CD133表达存在明显差异,高级别的肿瘤BTSCs中CD133表达明显,Ⅰ级、Ⅱ级、Ⅲ-Ⅳ级肿瘤组织获得的BTSCs的G0/G1期、G2/M期、S期比重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脑肿瘤干细胞与神经上皮肿瘤病理级别存在相关性,高级别的肿瘤肿瘤干细胞增殖能力更强。

  • 标签: 脑肿瘤干细胞 神经上皮肿瘤病例 相关性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与恶性肿瘤相关因子联合检测在胃肠道肿瘤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0年1月—2013年3月在该院进行治疗的胃肠道良性病以及胃肠道恶性肿瘤的患者134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恶性肿瘤组(78例)和良性病组(56例),对恶性肿瘤组和良性病组的CEA、CA153、CA125、TSGF进行检测以及观察联合检测和单项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恶性肿瘤中的胃癌、结直肠癌、十二指肠癌的患者肿瘤标志物CEA、CA153、CA125均显著高于良性病组;恶性肿瘤中的胃癌、结直肠癌、十二指肠癌的患者恶性肿瘤因子TSGF均显著高于良性病组(P<0.05);联合检测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均显著高于肿瘤标志物或恶性肿瘤因子的单项检测中,但特异性略低(P<0.05),CEA、CA125、CA153以及TSGF的单项检测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均显著低于联合检测(P<0.05)。结论血清肿瘤标志物以及恶性肿瘤相关因子联合检测可以提高胃肠道恶性肿瘤的诊断率以及敏感性。

  • 标签: 胃肠道恶性肿瘤 肿瘤标志物 恶性肿瘤因子 临床检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电视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治疗纵隔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纵隔肿瘤患者(126例),选取时间2015年9月8日至2016年10月20日,将纵隔肿瘤患者(126例)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63例患者实施常规手术治疗)对照组,(63例患者实施电视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治疗)观察组。结果观察组纵隔肿瘤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6.35%与对照组患者具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纵隔肿瘤患者的术中出血量(352.01±100.45)ml、术后引流量(376.01±125.11)ml以及手术时间(70.25±15.11)min与对照组患者具有差异(P<0.05)。结论纵隔肿瘤患者实施电视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治疗后,取得显著效果,能促进患者康复,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

  • 标签: 电视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 纵隔肿瘤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血清肿瘤标志物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检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5年1月-2017年3月我院接收治疗的112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实验中设置良性消化系统疾病患者120例。检测两组患者血清三种糖类抗原(CA153、CA199、CA125)、甲胎蛋白及癌胚抗原水平,对比两组检测结果的差异。结果AFP、CEA及CA199分别在肝癌、大肠癌及胰腺癌中表达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FP主要对肝癌敏感,检出率是84.2%;CEA主要对大肠癌与胃癌敏感,检出率分别是60%与28%。另外,食管癌中也有11.1%的检出率;CA199主要对胰腺癌敏感,检出率是80%。五种肿瘤标志物在食管癌、胃癌、大肠癌、肝癌及胰腺癌中的联合检出率分别是16.7%、44%、70%、89.5%及90%。结论血清肿瘤标志物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检测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能够有效的提高肿瘤的早期检出率。对诊断及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 标签: 血清肿瘤标志物 消化系统肿瘤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小肠肿瘤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肿瘤,其中2/3~3/4是恶性肿瘤。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的发生率比结肠癌低50倍。这是由于小肠属碱性环境,不利于肿瘤生长;小肠内容物是流体,可稀释致癌物质,即排空快而减少食物中潜在致癌物与肠黏膜的接触时间;小肠细菌量少,使需要细菌参与代谢的潜在致癌物(如二级胆酸)生成减少;小肠淋巴组织产生IgA,中和病毒;集合淋巴结产生的T淋巴细胞免疫力强等原因,使小肠的肿瘤发生率明显低于消化道其他部位。目前尚未明确恶性肿瘤的诱发因素及病因。本文旨在探讨小肠肿瘤的临床诊治。

  • 标签: 小肠肿瘤 临床特征 临床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讨论胃良性肿瘤患者的诊断方法,并为胃良性肿瘤患者在临床治疗上提出一些借鉴和指导。方法随机在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来我院治疗的胃良性肿瘤患者中选出80例,观察其临床症状,其首发症状为上消化道出血,常易被误诊为胃溃疡出血,观察并记录患者的住院天数、治疗情况和满意度等数据。结果胃良性肿瘤症状无特异表现,在临床观察后予以手术切除。在术后观察记录症状缓解时间、住院天数等。结论在胃良性肿瘤患者诊断病情中观察临床反应,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治愈率,明显改善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更能有效提高护理满意度,促进患者病情恢复,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胃良性肿瘤 诊断 研究
  • 简介:包括靶向性治疗在内的新疗法已使癌症患者的整体生存期有所延长,但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而言,治愈率并无改善。缺乏检出早期癌症的能力是其根本原因。此外,目前应用的肿瘤临床分期和分型方法不能满足临床肿瘤治疗有效性评估的需求。因此,建立、整合包括肿瘤行为在内的表观遗传学病理机制新理念,并提出肿瘤分期和分型系统新标准实属当务之急。

  • 标签: DNA甲基化 生物标志物 癌症 诊断 表观遗传学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卵巢肿瘤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抽调2014年1月~2017年3月在我院确诊的1142例卵巢肿瘤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结合组织学特点、患者年龄、肿瘤部位,总结卵巢肿瘤发病特点。结果1142例卵巢肿瘤患者中97.4%(1112/1142)为原发性卵巢肿瘤。良性肿瘤患者年龄多集中分布在21~50岁,恶性肿瘤患者年龄多集中分布在31~60岁,生殖细胞肿瘤患者年龄多集中分布在20岁以下。结论组织学分类复杂多样的卵巢肿瘤与患者年龄存在密切相关性,分析总结卵巢肿瘤病理特点是提高临床早期诊断、治疗水平的关键着手点。

  • 标签: 卵巢肿瘤 病理特点 早期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乳腺肿瘤患者的病理诊断价值。方法研究时间2015年6月-2016年6月,研究对象我院收治的78例乳腺肿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39)和实验组(n=39),对照组采用常规B超进行乳腺癌诊断,实验组采用病理切片进行乳腺癌诊断,对比分析两组诊断准确率、诊断时间及治疗时间、预后情况。结果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相对比,实验组诊断准确率、预后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诊断时间、治疗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分析乳腺肿瘤患者的病理诊断价值过程中,乳腺病理切片诊断准确率较高,可以作用诊断乳腺癌的常规手段。

  • 标签: 病理切片 乳腺癌 诊断价值 常规B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