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检测广西巴马地区20岁~60岁成年女性的骨密度,探讨其骨密度变化的规律。方法随机选取当地268位20岁~60岁成年女性,按不同年龄分组,每组5岁,共8组。应用韩国生产跟骨超声骨密度测定仪,测定跟骨骨密度。采用SPSSl6.0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268例全部进入分析。(1)女性的峰值骨密度处于36岁~40岁年龄组,峰值组的骨密度高于绝经后组(P〈0.05),且随年龄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2)女性的骨密度随年龄的增加而减少,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升高。(3)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女性的sI和年龄呈现出负相关(r=-0.193,P〈0.01),和身高有显著关系(r=0.157,P〈0.05),并未发现与体重和BMI有关系。结论广西巴马地区20岁~60岁女性SI值与年龄和身高均有显著相关性,本研究获得的sI值为进一步探讨长寿地区成年女性的骨密度状况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跟骨 骨质疏松症 广西巴马
  • 简介:目的探讨γ射线照射处理异体椎间盘的可行性,同时进一步评估去细胞化椎间盘作为自然支架辅助生物学治疗椎间盘退变的性能。方法手术获取6例成熟比格犬的椎间盘,逐级冷冻保存,随机分为对照组及18kGy、25kGy、50kGyγ射线照射组(n=8),处理各组椎间盘后进行细胞活性及生物力学检测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椎间盘细胞活性与照射剂量成负相关,对照组纤维环及髓核细胞活性分别为92.6%、90.7%,18kGy照射组为76.5%、70.6%,25kGy照射组为52.7%、46.9%,50kGy照射组为18.3%、10.1%,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组间椎间盘生物力学性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压缩、拉伸轴向力及左/右旋转扭力矩均维持在正常水平。结论优化γ射线照射可以作为异体椎间盘消毒灭菌的手段,但其确切效果有待体内实验进一步验证。去细胞化椎间盘具有较为理想的生物学及机械性能,有望作为自然支架用于椎间盘疾病的相关研究。

  • 标签: 椎间盘 骨移植 移植预处理 Γ射线 细胞存活 生物力学
  • 简介:目的通过对昆明地区绝经后妇女腰椎定量CT(QCT)测定值进行分析,以探讨昆明地区绝经后妇女骨密度(BMD)变化的规律,不同年龄段骨质疏松症(OP)的检出率。方法以出生并生活在昆明市区的50—79岁、绝经1年以上的社区女性208例为研究对象,用定量CT法测量其腰。至腰,的骨密度(BMD)。结果绝经1年以上的妇女BMD均值均进入骨质疏松期,随着年龄的增加其BMD均值逐渐降低,且昆明地区绝经后妇女各年龄段的BMD均值均较北方同年龄段人稍低,绝经后妇女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均随年龄的增加而明显增高(P〈0.01),其中50~59岁年龄段上升速度较快,60岁以后上升速度明显趋缓。结论QCT诊断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准确性及可重复性,昆明地区绝经后妇女骨密度均值稍低于北方同年龄组,骨质疏松的程度稍重一些,昆明地区绝经后妇女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均随年龄的增加而明显增高,明显增高年龄段主要在55~59岁。

  • 标签: 绝经后妇女 QCT 骨质疏松症 发生率
  • 简介:目的探讨下腰椎神经根管骨性容积的评价方法,为神经根管提供一种定量测量指标.方法福尔马林浸泡尸体标本20具,先后采用螺旋CT(SCT)扫描及灌腊法测量L3,4、L4,5、L5S1左、右侧神经根管容积.SCT扫描范围自L3上缘至S2上缘,利用O2图像工作站将原始扫描图像进行3D重建,分别以上、下椎弓根中点及内、外缘所围成的区域作为神经根管的容积,并与灌腊法直接测量神经根管容积进行比较.结果两种测量方法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利用螺旋CT三维重建方法重建下腰椎神经根管骨性容积简便、易行、可靠,可为临床神经根管源性疾病诊断提供定量指标;容积评估更能反映神经根管真实变化;以上、下椎弓根中点及内、外缘所围成的区域作为神经根管的容积评估标准,人为操作误差明显减少,且与椎间盘、神经根管变化密切相关.

  • 标签: 神经根管 容积 测量 螺旋CT
  • 简介:目的对比同一组检测者,使用DTX.200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前臂骨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与QCT测量腰椎骨骨密度的测定结果,发现不同设备,不同部位骨密度测量的差异性和相关性。方法选取志愿者63例(男性19例,女性43例),分别用DTX-200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前臂骨BMD值和T值(n=63),再用QCT测量腰椎骨的BMD值和T值(n=63)。分别以QCT测量腰椎骨T值、DTX-200双能x线测量前臂骨T值,进行骨质疏松症诊断(诊断标准1994年WHO制定,T值≥-1.0SD为骨量正常,-2.5SD〈T值〈-1.0SD为骨量减低,T值≤-2.5sD为骨质疏松)。用SPSSl3.0软件对DTX-200和QCT测量的BMD值和T值,年龄进行相关性分析,对两组骨质疏松诊断结果分别进行一致性分析。结果两种设备的检测结果BMD均与年龄呈负相关性,相同年龄段QCT测得的BMD较DTX-200测得的BMD要低,40岁以后更为明显,DTX-200与QCT测量的BMD值的相关系数=0.554(P〈0.01),二者骨质疏松症总体诊断符合率为52.4%。结论DTX.200双能x线测量前臂骨BMD值与QCT测量腰椎骨BMD值密切相关,目前直接使用WHO制定的诊断标准,对QCT与DTX-200的测量结果进行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是否合适有待进一步探讨,不同的检测设备,不同的检查部位应有不同的诊断标准或换算系数。

  • 标签: 定量CT(QCT) 腰椎骨 前臂骨 双能X线(DTX-200) 骨密度
  • 简介:目的探讨同种异体皮质骨环(humeralcorticalringallograft,HCA)及异体松质骨(cancellousallogenicbone,CAB)复合椎体材料重建颈椎能力,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39只新西兰大耳白兔切除C4制成椎体缺损模型并分为3组:A组植入HCA—CAB复合物、B组植入自体髂骨、C组植入HCA一丙烯酸树脂骨水泥(acrylicbonecement,ABC)。在术后不同时间分别进行大体标本、组织学、X线片和扫描电镜观察以及生物力学测试,检测血清中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phatase,ALP)活性、钙浓度、磷浓度,比较三者修复骨缺损的能力。结果术后各组血清ALP均开始升高,在2、4周时各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和B组血清中ALP及磷浓度均高于C组(P〈0.01),A组和B组血清中ALP及钙、磷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个月X线片及大体标本观察示A组与B组植骨材料与上下颈椎融合,有大量骨痂;C组示未完全融合,只有少量骨痂生长。组织学观察术后1个月A组与B组可见有散在骨岛及骨小梁形成;2个月A组与B组形成大量成熟骨基质、骨小梁及骨髓腔。扫描电镜观察示A组有大量新骨形成。2个月生物力学测试结果表明A组与B组力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CA—CAB复合物具有较强的成骨能力,可作为有效的椎体重建材料。

  • 标签: 颈椎 骨移植 移植 自体 移植
  • 简介:随着骨质疏松研究的深入,SPA、DXA广泛应用于临床及科研中。本文对成都地区绝经后妇女233人进行了SPA、DXA骨密度测定,比较研究了SPA、DXA两种方法测量值,诊断结果及相关性。为骨质疏松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DXA 绝经后妇女 骨密度 骨质疏松 诊断结果 临床
  • 简介:本文对建筑行业40岁以上近200名中老年女职工进行了骨密度(BMD)测定。根据工作环境及工作性质、年龄及体重/身高^2(kg/m^2)比值等分别进行分组。经过询问病史及必要的体检,以除去患有各种系统疾病者,除去长期服用雌激素及各种钙制剂者。采用国产单光子骨密度(BMD)测量测量受检者非优势臂桡、尺骨中远端1/3交界处,并计算出骨密度(BMD)值。结果显示:(1)半室内半室外半体力半脑力组的骨密度(BMD)值即显著高于室内脑力组,又显著高于室由体力组。(2)建筑行业女职工同样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出现骨密度降低。(3)骨密度(BMD)值与体重/身高^2(kg/m^2)比值在一定范围内呈正相关。提示人体的骨密度(BMD)值的高低、骨矿告量的多少不仅受年龄、身高、体重等内在因素影响,而工作环境、工作性质对人体的骨矿含量的多少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 标签: 骨密度测量 BMD 身高 年龄 结果分析 比值
  • 简介:肌少症是一种以骨骼肌质量减少及其功能减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复杂的老年综合征.在全球其发病率逐年增高,目前已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危险因素.其诊断标准主要由欧洲老年人肌少症工作组、亚洲肌少症工作组、国际肌少症会议工作组提出的,通过骨骼肌质量、肌肉力量和身体活动能力进行诊断.肌少症前期仅有肌肉质量减少,肌少症期包括肌肉质量减少伴随肌肉力量下降或身体活动能力降低,重度肌少症期肌肉质量以及身体活动能力均会降低.早期对骨骼肌进行定量测量成为诊断肌少症的重要手段之一.骨骼肌定量测量方法主要有计算机X线体层摄影、磁共振成像、双能X线吸收法、生物电阻抗测量、超声等方法.计算机体X线层摄影在骨骼肌质量的研究中主要应用是作为金标准来校准其他方法;磁共振成像在肌肉定量测量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和生物电阻抗方法是目前公认筛查肌少症的手段,并且有诊断的阈值,然而精确性欠佳;超声有经济、易携带、高效等优点,但其对体成分的检测价值有限.本文探讨了骨骼肌定量测量研究的现状及其进展.

  • 标签: 肌肉减少症 骨骼肌 定量测量
  • 简介:骨质疏松的发病过程受遗传和环境的共同影响,与基因、受体、细胞因子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骨质疏松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梳理了骨质疏松主要候选基因钙磷代谢调节激素及其受体基因、性激素及其受体基因、细胞因子及其受体基因、Ⅰ型胶原蛋白基因在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中的应用.为骨质疏松早期预防、早期治疗及抗骨质疏松药物研发提供分子生物学参考.

  • 标签: 骨质疏松 骨密度 分子生物学 基因 维生素D3 降钙素
  • 简介:目的探讨睡眠时合适枕头高度的测量方法。方法对43例健康成人进行自然站立位和卧位2种状态下的枕头高度相关参数进行测量。结果在自然站立位立正姿式和双手抱肩姿式下测得的肩-面距明显大于侧枕高,自然站立位测得的枕-背距明显大于仰枕高度;在卧位状态下,侧枕高度明显高于仰枕高度;在合适枕高下,卧位的颈椎生理曲度存在,曲线良好,且与自然站立位没有显著差别(P〉0.05)。结论在卧位下,采用合适的枕高,颈椎可以保持良好的生理弧度,与自然站立位状态下颈椎的生理弧度比较没有显著的差别;睡眠时仰枕高度应该低于侧枕高度.

  • 标签: 人体 体位 人体测量术
  • 简介:目的评价新型扩张式腰椎椎间融合器单独单枚使用不附加椎弓根螺钉时的生物力学稳定性能。方法15个人体新鲜标本随机分为圆柱状螺纹融合器组(Interfix);箱形融合器组(Telamon);扩张式融合器组(Expanded)。模拟后路腰椎间融合术式将融合器单个置入椎间隙,不附加椎弓根螺钉。将标本放置于力学实验机中加载进行三维六度运动记录运动范围(ROM)。对3种融合器行拔出实验,记录最大拔出强度。结果各种状态下Expanded组ROM值均小于Interfix组和Telamon组,Expanded组最大拔出力为747N,抗拔出强度分别比Telamon组和Interfix组高98.1%和32.4%。结论在单独单个使用情况下,扩张式融合器界面稳定性能高于圆柱状螺纹融合器和箱形融合器,并且在抗滑移性能上也远远超过另2种融合器,在严格适应证下可以单独使用。

  • 标签: 腰椎 脊柱融合术 生物力学
  • 简介:目的比较PLIF和ALIF及附加椎弓根螺钉后相邻节段的力学性能。方法采用10具小牛腰椎标本,随机选5具为对照组,将10具标本分为L4/L3PLIF和ALIF单纯融合组及附加内固定组,比较L3/L4节段的应变、强度和位移。结果两种融合方法在附加内固定前后比对照组,应变和位移都增加,强度降低(P〈0.01),两组间以ALIF组变化最大,PLIF最小(P〈0.05);在内固定前后配对比较,附加内固定后应变、位移增加,强度降低(P〈0.05)。结论PLIF和ALIF单纯融合及附加内固定有增加上位节段退变的趋势,以ALIF较为明显。附加内固定后比单纯融合有增加退变的趋势。

  • 标签: 腰椎 内固定器 脊柱融合术 生物力学
  • 简介:目的了解QDR-4500A型双能X射线吸收法(DXA)测量活体大鼠的精密性和探测去卵巢后大鼠骨丢失的能力.方法测量15只体重为202~311g的SD大鼠全身、股骨及腰椎的骨密度(BMD),每只大鼠测量3次,可得变异系数(CV),15只大鼠CV的平均值为该指标的批内CV.结果①全身、股骨、腰椎BMD的批内CV分别为0.71%、2.02%和2.44%,全身BMD的批内CV显著低于股骨和腰椎(P<0.05);②全身BMD的批间CV为0.99%,股骨整体为2.8l%,腰椎总体(L3~L6)为3.42%;③术后4周去卵巢组全身、股骨、腰椎BMD与假手术组比较无显著性变化,而股骨远侧干骺端BMD低于假手术组(P<0.05);④去卵巢后14周腰椎总体(L4~L6)的BMD低于假手术组(P<0.05).结论QDR-4500A型DXA测量大鼠全身、股骨和腰椎BMD有较好的精密性,全身优于局部骨骼;其精密性能满足检出去卵巢后骨丢失.

  • 标签: 双能X射线吸收法 骨丢失 去卵巢大鼠 骨密度
  • 简介:脊柱侧凸是由多种因素联合作用引起的脊柱三维平面的畸形,该疾病不仅在冠状面表现为脊柱的侧向弯曲,而且往往合并矢状面生理曲度的异常及横断面上椎体的旋转。由于病理解剖特点,脊柱在侧凸后和行矫治术后的生物力学变化较正常生理曲度的脊柱复杂得多。有限元法是继机械法、电测法和光弹法等传统的实验生物力学测试技术之后的一种新的生物力学测试方法,属于计算生物力学测试技术的范畴。Brekelmans等学者和Rybicki等同时首次将该法用于骨的应力分析,Viviani等最早将有限元方法应用在脊柱侧凸领域。这种计算机三维有限元方法的引入开拓了脊柱侧凸生物力学研究的新思路。

  • 标签: 脊柱侧凸 生物力学 有限元分析
  • 简介: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异烟肼(isoniazid,INH)、利福平(rifampin,RFP)联合应用对大鼠成骨细胞(osteoblast,OB)增殖、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活性、I型胶原蛋白表达和成骨细胞成熟与矿化能力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新生SD大鼠乳鼠颅骨OB,分别采用CCK-8法、碱性磷酸酶试剂盒检测ALP活性、免疫荧光染色法和茜素红染色法检测,观察不同浓度INH+RFP[(10+3)μg/mL、(20+6)μg/mL、(30+12)μg/mL、(40+24)μg/mL、(50+48)μg/mL]对成骨细胞增殖、ALP活性、Ⅰ型胶原蛋白表达以及矿化能力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当INH+RFP的浓度在(20+6)μg/mL及以上时,抑制大鼠OB增殖、I型胶原合成、使ALP活性及矿化能力显著下降(P<0.05),且均随着浓度增加而加强抑制作用。结论INH、RFP联合用药较低浓度对成骨细胞有抑制作用,因此,骨关节结核病灶清除术后,局部用药应该严格控制药物浓度。

  • 标签: 异烟肼 利福平 成骨细胞 碱性磷酸酶 Ⅰ型胶原
  • 简介:目的通过研究GSS及SSE2种椎弓根螺钉固定脊柱标本的稳定性差异及疲劳特性,分析造成上述差异的内在因素。方法采集陈旧性国人胸腰椎脊柱标本5具,随机取样分为2组。分别用德产SSE椎弓根螺钉和国产GSS椎弓根螺钉进行固定。按Panjabi法建立生物力学实验模型,对其进行常规生物力学测试及高频疲劳实验,期间记录相应值。所有数据用统计软件SPSS10.0完成t检验。结果应力遮挡实验,GSS固定时平均应力遮挡率为32.4%,小于SSE的37.24%;极限强度实验GSS钉极限加载力为3510N,高于SSE钉的3250N(P〈0.05);疲劳实验,GSS循环次数为0.92×10^6,优于SSE的0.68×10^6。结论相对于SSE,GSS在临床上进行椎弓根固定时不易发生断钉。

  • 标签: 胸椎 腰椎 内固定器 生物力学 设备失效
  • 简介:目的:测量斜坡椎管角在不同骨科患者群的数值范围,分析X线及CT矢状位重建法测量斜坡椎管角的一致性,并探讨斜坡椎管角的测量对枕颈融合术的临床意义。方法纳入189例无上颈髓压迫症患者和37例枕颈部序列异常合并上颈髓压迫症患者,测量颈椎中立位和过屈、过伸位侧位X线片上斜坡椎管角的数值。随机选取有或无上颈髓压迫症患者各10例的颈椎中立位X线和CT正中矢状重建图像,由2位测量者重复测量斜坡椎管角并计算组内相关系数。结果无上颈髓压迫症状者过屈位、中立位和过伸位的斜坡椎管角均显著大于枕颈部序列异常合并上颈髓压迫症患者(P<0.01);前者斜坡椎管角数值的变化范围为23.87°±10.23°,后者为19.10°±7.96°(P<0.01);说明后者的枕颈复合体较前者僵硬并处于异常屈曲位。X线法测量斜坡椎管角的观察者之间组内相关系数为0.619,低于CT重建法的相应值0.897;X线法的观察者组内相关系数在观察者1和观察者2分别为0.635和0.657,也低于CT重建法的相应值0.937和0.924;CT重建法较X线法具有更好的一致性。结论本研究得出了不同骨科患者群斜坡椎管角的数值范围,为枕颈融合术患者的体位摆放和枕颈部固定融合角度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术中准确测量斜坡椎管角提供了具体方法。

  • 标签: 颈椎 寰枕关节 椎管 脊髓压迫症 放射测量术
  • 简介:目的对自行设计的颈椎三维活动度测定仪的测量稳定性进行评估。方法由A、B医师分别对30名健康受试者的颈椎屈伸、侧屈、旋转活动度进行2次重复测量,得出本组受试者颈椎三维活动度的平均值和95%可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得出A医师重复测量的组间相关系数(intraclasscorrelationcoefficient,ICC)和95%CI,得出A医师与B医师间重复测量的ICC和95%CI。结果本组受试者的颈椎活动度均值为:屈伸123.0°±8.3°,侧屈86.3°±8.9°,旋转135.1°±8.3°。观察者内屈伸活动度一致性非常好(ICC=0.87),侧屈活动度高度一致(ICC=0.92),旋转活动度高度一致(ICC=0.94);观察者间屈伸活动度一致性非常好(ICC=0.87),侧屈活动度高度一致(ICC=0.90),旋转活动度高度一致(ICC=0.91)。结论本实验证实颈椎三维活动度测定仪具有良好的观察者内信度和观察者间信度,是一种简单实用、稳定精确的颈椎活动度测量工具,适合临床和科研使用。

  • 标签: 颈椎 头部运动 活动范围 关节 可重复性 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