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囊肿(TDC)的超声图像特征及术前超声诊断的价值。方法:超声检查24例TDC,共25个病灶,通过以下方面评价肿物特征:病灶位置、大小。囊壁、边界、形状、囊内回声、后方回声增强、囊内分隔、瘘管以及是否存在甲状腺,并将超声检查结果、临床表现及术后病理进行分析总结。结果:25个病灶中,7个病灶呈单纯囊肿表现;3个病灶呈不均匀混合回声表现;11个病灶以无回声为主,内可见少许点、片状回声,术后病理示囊内容物为淡黄色混合液含豆渣样物;4个病灶呈类实性表现,病理示内容物为黄白色油脂样粘稠物或粘稠黄色胶冻样物。术前超声正确诊断23例,诊断准确率为92%。另外2例术前超声检查被误诊为皮样囊肿、鳃裂囊肿各1例。结论:术前超声检查有助于判定囊肿或瘘管的位置、大小、数目及其与舌骨、甲状腺的关系,能对大多数囊肿作出正确诊断,可作为诊断本病的首选方法。

  • 标签: 甲状舌管囊肿 超声检查 价值分析
  • 简介:乳腺鳞细胞是一种罕见的乳腺恶性肿瘤,文献报道的例数很少,而原发性乳腺鳞细胞更为罕见,大约只占乳腺癌的0.04%~0.10%~[1]。大多数的乳腺鳞细胞缺乏特征性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激素受体一般为阴性且进展较快,对其治疗方案和预后尚存争议~[2]。本文报道了1例原发性乳腺鳞细胞。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42岁,无意中发现右乳外上象限一绿豆大小结节,轻压痛,两个月后自感肿块增大,遂于2011年9月7日在局麻下行右乳肿块切除活组织检查+右乳囊肿穿刺抽吸术。术后病理提示:纤维腺瘤囊性变,穿刺液中未见恶性细胞。术后两个月因肿块再次增大入院并体检:

  • 标签: 乳腺肿瘤 鳞状细胞癌
  • 简介:目的探讨胎儿水囊淋巴瘤孕妇的母儿结局,指导胎儿水囊淋巴瘤的临床管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5年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住院终止妊娠的胎儿水囊淋巴瘤孕妇35例的病历资料,对产前超声情况、染色体核型、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结局进行分析。结果35例胎儿水囊淋巴瘤孕妇中,28例选择引产,发现孕周11+5~31+3周,终止妊娠孕周14+5~31+5周,淋巴瘤大小1.7~10.1cm;其中完善染色体检查4例,2例正常,2例21-三体,合并胎死宫内5例,胎儿水肿14例,足内翻2例。7例顺利生产,发现孕周24~38+2周,分娩孕周37+6~40+1周,染色体检查均正常,淋巴瘤大小2.7~7.0cm;其中阴道分娩1例,剖宫产6例;颈部5例,面部1例,腋下伴胸前1例;分别于生后2d至1个月行介入治疗,局部注射药物后未出现相关并发症,恢复良好,按期出院,术后半年至1年返院复查肿瘤无复发,生长发育正常。结论染色体结果正常且不合并其他畸形的胎儿水囊淋巴瘤预后较好,切忌过早选择放弃胎儿引产终止妊娠,应密切随访,选择恰当的终止妊娠时机,介入治疗是胎儿水囊淋巴瘤一种良好的治疗方式。

  • 标签: 水囊状淋巴管瘤 妊娠结局 儿科结局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在宫颈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宫颈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首次诊断并行宫颈根治性切除术、术后病理确诊为宫颈、随访资料完整的宫颈鳞癌患者116例,并选择正常宫颈组织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HMGB1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HMGB1在宫颈组织中呈高表达(χ-2=35.876,P〈0.05);HMGBl的表达水平与患者年龄(χ-2=7.710,P〈0.05)、临床分期(χ-2=6.537,P〈0.05)、淋巴结转移(χ-2=7.827,P〈0.05)密切相关。结论HMGB1蛋白的异常表达可能成为宫颈临床病理学特征的一个重要指标。

  • 标签: 宫颈鳞状细胞癌 高迁移率族蛋白1 免疫组化
  • 简介: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对人绒毛膜氨蝶呤耐药细胞系(JAR/MTX)的杀伤与逆转耐药效应及与氨蝶呤(MTX)的协同增效作用。方法根据对JAR/MTX的不同处理分为空白组、DMSO溶媒组、MTX组和丹参酮Ⅱa组。采用HE染色进行显微镜下各组细胞形态学观察;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药物作用前后各组细胞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水平;免疫组化染色法测定各组细胞热休克蛋白27(HSP27)及谷胱甘肽转移酶(GST-π)表达;MTT法检测丹参酮Ⅱa作用前后半数抑制浓度并计算其逆转耐药倍数。结果丹参酮Ⅱa组药物作用24h可见细胞核肿胀,核膜皱缩及消失,核分裂象减少及坏死,而MTX组细胞坏死不明显。GST-π主要在细胞质中表达,HSP主要在细胞核中表达。丹参酮Ⅱa组药物作用24h后HSP27的表达率为20.20%、GST-π的表达率为16.30%,与空白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丹参酮Ⅱa组药物作用24h后β-hCG为(23.04±11.32)U/L,与空白组[(358.80±19.00)U/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丹参酮Ⅱa与MTX配伍作用于JAR/MTX细胞后的逆转耐药倍数为5.3。结论丹参酮Ⅱa对人绒毛膜耐药细胞株JAR/MTX具有杀伤与逆转耐药的效应,丹参酮Ⅱa可使JAR/MTX细胞HSP27及GST-π的表达明显下调,并且与MTX同时应用具有协同增效作用。

  • 标签: 妊娠滋养细胞肿瘤 丹参酮Ⅱa 人绒毛膜癌 耐药绒毛膜癌细胞系JAR/MTX
  • 简介:一、病例摘要患者女,24岁,孕1产0。因B超发现胎儿鄂面部肿物于2009年4月2日收入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律,末次月经2008年11月2日。停经期间无接触毒物及放射性物质史,未服用过药物。妊娠12周行超声检查未见异常。妊娠24周行超声检查显示:胎儿双顶径7.0cm,股骨长4.7cm。

  • 标签: 胎儿双顶径 成熟性畸胎瘤 舌部 超声检查 2009年 放射性物质
  • 简介:随着天气变暖,美服务也开始红火起来。购物中心、地下商城、街边美容店,所有的“时尚”地带,都有美女性的身影。一把钳,一副搓刀,一个酒精棉球,这就是很多美甲店“全套”的工具。要提醒的是,这种“简陋”的美服务存在诸多不规范、不卫生的地方。很可能给爱美的女士带来健康隐患。

  • 标签: 美甲 酒精棉球 健康隐患 美容店 卫生 服务
  • 简介:临床上乳腺海绵血管瘤较少见,笔者报道1例并复习文献,就其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探讨。一、临床资料患者,女,81岁,因“左乳肿块1个月”于2015年5月25日到无锡市妇幼保健院就诊。患者1个月前行健康体检时发现左乳外下象限一肿块,约蚕豆大小,未行特殊治疗。

  • 标签: 乳腺 血管瘤 海绵状
  • 简介:约70%的卵巢患者初诊时已有广泛的腹腔内转移。标准的治疗方案是手术切除所有肉眼可见的原发和继发病灶,术后给予铂类为基础的联合化疗,以延长无进展和总生存期,同时提高生存质量。尽管如此,晚期卵巢患者的预后并未显著改善。FIGOⅢc或Ⅳ期总的5年生存率仅10%~20%。鉴于初次手术后残余灶的大小是最重要的预后因素之一,

  • 标签: 卵巢癌患者 新辅助化疗 预后因素 腹腔内转移 5年生存率 手术切除
  • 简介: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可是就有些人不怕烫,饭桌上一举起筷子,就像上了战场,进食如风卷残云一般,不论多烫的食物都会毫不犹豫地吞下去。需要提醒这些人的是,吃烫食易造成食管损伤,甚至诱发食管

  • 标签: 食管癌 食管损伤 保健知识 饮食健康
  • 简介:口腔是世界上最常见的10种癌症之一,主要发生于40岁以上的人。口腔如能早期发现,治愈率很高。但不幸的是,大多数口腔发现时,已是中晚期,预后不良。早期发现口腔的关键是自我识别“前病变”,特别是其“高危相”以及“早期”的特点。

  • 标签: 口腔黏膜癌前病变 口腔癌 早期癌 预后不良 治愈率 中晚期
  • 简介:目的探讨病毒感染及常规免疫与宫颈前病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江苏省盐城市某医院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住院的260例宫颈前病变患者及其对照的病毒感染及血液学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宫颈前病变患者与对照组的梅毒阳性率分别为4.6%、0.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患者的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百分比明显降低,淋巴细胞比例明显增高,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前病变的发生与梅毒感染可能具有相关性。

  • 标签: 宫颈癌 癌前病变 梅毒 白细胞分类
  • 简介:乳头溢液在女性中发生率约为10%。以往的主要诊断方法为乳造影和溢液涂片脱落细胞学检查。以上两种检查方法均存在阳性率低、敏感性差等不足。纤维乳镜作为一种可直视下观察病变乳管内情况、诊断乳头溢液的新方法,与上述两种方法比较优势明显。乳头溢液中,非占位性病变占相当比例,既往治疗方法只有手术治疗。本院对98例乳头溢液病例行纤维乳镜检查,并对其中55例非占位性病变行镜下治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 标签: 纤维乳管镜 乳头溢液 乳管炎 乳管扩张症
  • 简介:例1:患者,女,55岁,以"发现脐部肿物伴溢液1月余"于2017-03-19在本院外科住院。患者入院前1个月发现脐部有一肿块,约2cm大小,呈半球形,无疼痛,伴渗出溢液,曾中药外敷效果不佳。住院后体格检查:脐部可见一2cm×2cm肿块,质软,少许渗液,左下腹可扪及6cm×5cm肿块,活动度差,周围界限不清。

  • 标签: 脐部转移癌 文献复习 首发症状 卵巢癌 外科住院 中药外敷
  • 简介:乳腺分泌性是一种较罕见的恶性程度较低的乳腺肿瘤,WHO将其归类为特殊类型乳腺癌中的少见类型,约占所有乳腺癌发病率的0.15%。男女均可发病,由于其在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中缺乏特异性,加上临床发病率较低,术前穿刺及术中冰冻病理诊断存在一定的困难。

  • 标签: 乳腺分泌性癌 特殊类型乳腺癌 癌发病率 冰冻病理诊断 临床表现 影像学检查
  • 简介:目的探讨2013年WHO关于宫颈鳞上皮内瘤变二级命名法的临床应用及相关问题。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p16、Ki-67蛋白在111例宫颈良性反应性病变(良性病变组)、81例CIN1、39例CIN2患者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宫颈低级别及高级别鳞上皮内瘤变二级命名法中,不同级别病变与p16、Ki-67蛋白表达的关系。结果p16在良性病变、CIN1和CIN2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8.92%、41.98%和64.10%,良性病变组与CIN1、CIN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Ki-67在良性病变、CIN1和CIN2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2.43%、32.10%和69.23%,CIN2组与CIN1组、良性病变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16和Ki-67蛋白联合检测:在良性病变、CIN1、CIN2组中,p16(+)/Ki-67(+)的表达率分别为11.71%、9.88%和43.59%,p16(+)/Ki-67(-)的表达率分别为7.21%、32.10%和20.51%;p16(-)/Ki-67(+)的表达率分别为20.72%、22.22%和25.64%;p16(-)/Ki-67(-)的表达率分别为60.36%、35.80%和10.26%。三组中p16阴性着色特点不同,Ki-67的阳性着色特点不同。结论p16蛋白联合Ki-67可以很好地区分低级别和高级别宫颈鳞上皮内瘤变,但其有赖于免疫组化判读标准的严格执行;同一级别不同的染色特点可能代表组织的不同生物学特性,但尚需大量的临床验证。

  • 标签: P16 KI-67 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 二级命名法
  • 简介:乳腺浸润性筛状(invasivecribriformcarcinoma,ICC)是一种少见的浸润性乳腺癌类型,其发病率约占乳腺癌的0.3%-3.5%,1983年由Page等[1]首次提出。随后ICC因其独特的病理学特点和良好的预后,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对ICC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病理学特征、诊断标准和治疗等方面已有较多共识,但也存在分歧。

  • 标签: 乳腺肿瘤 腺癌 综合治疗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口服阿帕替尼在卵巢上皮、输卵管维持治疗中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病例分析结合文献回顾分析我科近五年口服阿帕替尼在卵巢上皮、输卵管维持治疗中的应用。结论:口服阿帕替尼在卵巢上皮、输卵管维持治疗中具有显著疗效,且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阿帕替尼;卵巢上皮癌;输卵管癌;维持治疗
  • 简介:如果发现自己的腰围突然增大,不要以为是自己身材发福了,因为这很可能也是卵巢的早期症状,建议到医院检查一下。

  • 标签: 卵巢癌 腹部 女性 早期症状 医院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