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3
453 个结果
  • 简介:放射治疗是恶性肿瘤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放射疗法已广泛应用于腹腔和盆腔肿瘤的治疗,如结直肠癌、前列腺癌和宫颈癌.但因个体的差异、放射剂量与疗程和保护措施等因素,在杀死肿瘤组织的同时,照射区域正常组织亦会出现急慢性损伤.

  • 标签: 损伤防治 放射性肠 放射疗法放射性
  • 简介:目的:探讨奥沙利铂过敏反应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及其预防和处理对策。方法:对6例奥沙利铂过敏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1例患者自第2周期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8℃,无其他不适,1例患者在第10周期出现发热症状,并于第15周期出现Ⅱ度过敏反应,2例患者主要表现为全身瘙痒、皮疹,1例患者主要表现为腹痛,1例患者出现过敏性休克症状。结论:奥沙利铂过敏临床并不罕见,患者出现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及严重程度个体差异性较大,部分患者出现严重过敏反应,临床上需引起足够重视。

  • 标签: 奥沙利铂 发热 过敏反应
  • 简介:目的研究热水灌胃导致大鼠萎缩胃炎(CAG)胃黏膜组织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探讨CAG发病机制及长期过热饮食与慢性萎缩胃炎发生的关系。方法用热水灌胃55℃蒸馏水,2.5mL/d建立大鼠萎缩胃炎动物模型,选取大鼠胃窦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分别以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胃黏膜组织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光镜见正常组黏膜表面光滑,无糜烂,固有层无炎细胞浸润,黏膜下层无水肿,肌层无炎细胞浸润。热水组于灌胃后24wk,大鼠胃黏膜出现腺体明显缩小,黏膜肌层的平滑肌呈束状增生插入黏膜固有层中。腺体上1/3至2/3腺上皮萎缩,腺管腔增宽,胃小凹颈部黏膜宽度变窄。扫描电镜见正常组大鼠胃黏膜被纵横交错的小沟分隔成许多胃小区,呈网状,上皮细胞排列规则,被覆一薄层连续的黏液。热水组大鼠在24wk时胃黏膜细胞萎缩、腺腔增大并见出血现象;在32wk时除见胃黏膜细胞萎缩、腺腔增大更加明显外,并见大量上皮细胞脱落、细胞破损、局灶黏膜糜烂。透射电镜见正常对照组胃黏膜腺体饱满,腺腔完整,与周围连接紧密,腺细胞形态饱满,分泌颗粒丰富。热水组24wk,腺体萎缩,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包绕腺体。腺腔不规则。腺细胞萎缩,细胞间距增大,胞质内细胞器减少,分泌颗粒减少并空泡化,粗面内质网明显扩张,可见少量细胞的胞核常染色质减少,异染色质增多,靠近核膜,出现早期凋亡现象。热水组32wk,细胞萎缩更加明显,胞质内细胞器锐减,早期凋亡现象更加普遍。结论长期过热饮食可造成胃黏膜的损伤,引起胃黏膜组织细胞超微结构的损害,导致胃黏膜萎缩。

  • 标签: 热水 萎缩性胃炎 扫描电镜 透射电镜
  • 简介:目的:研究柴胡皂甙d(saikosaponin-d,SSd)对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DEN)大鼠实验肝癌形成的影响。方法:清洁级雄性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n=20),对照组(n=10)与SSd大、中、小剂量治疗组(各组n=20)。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其余各组大鼠均给予2g/L二乙基亚硝胺(DEN,10mg/kg)灌胃,每周5次,同时各治疗组每天腹腔注射不同浓度SSd(2.0,1.5,1.0mg/kg),至16周停药。分别于第6、12、16周处死大鼠,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总胆红素(totalbilirubin,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aminotransferase,AST)和白蛋白(al-bumin,ALB)含量的变化,HE染色观察实验大鼠各期肝组织病理学结构的改变。结果:SSd各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SSd能够改善大鼠血清各项肝功指标,增加体重,明显减轻大鼠肝细胞的变性坏死,降低死亡率,并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病理学检查发现SSd各治疗组大鼠癌结节数及灶的大小均小于模型组,镜下单纯造模组癌细胞呈多形性,异形明显;相反,SSd各干预组癌细胞分化程度高,异形较低。结论:SSd对实验大鼠肝癌的形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 标签: 柴胡皂甙D 肝癌 二乙基亚硝胺
  • 简介:探讨肺低剂量区体积剂量学参数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放疗放射肺损伤(radiationinducedlunginjury,RILI)的关系。方法收集103例NSCLC放疗患者,通过放疗计划及剂量体积直方图(DVH)获得全肺、患侧肺、健侧肺的剂量体积参数和平均肺受照射剂量(MLD),采用单因素分析各剂量学参数与≥2级RILI发生的相关,制作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各剂量学参数对RILI的预测价值。结果发生≥2级RILI者27例,发生率为26.2%。≥2级RILI患者双肺V5、双肺MLD、患侧肺V5、患侧肺V10、健侧肺V5的相对肺体积均高于<2级RILI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双肺V5、双肺MLD、患侧肺V5、患侧肺V10、健侧肺V5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4、0.673、0.690、0.693、0.737,当双肺V5≥52.22%、双肺MLD≥1486.75cGy、患侧肺V5≥62.03%、健侧肺V5≥43.60%、患侧肺V10≥55.67%均可导致肺癌患者≥2级RILI发生率升高(P<0.001)。结论临床制定NSCLC患者根治放疗计划时,不仅要限定V20、V30、MLD,还应注意低剂量区体积V5对放射肺损伤的影响。

  • 标签: 肺肿瘤 放射治疗 肺低剂量区体积 放射性肺损伤 预测指标
  • 简介:1病例介绍患者,男,76岁,因咳嗽、咳痰,于2001年3月28日在齐鲁医院就诊,经CT检查示:右肾癌并双肺转移,为进一步治疗于2001年6月18日收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可,既往对白蛋白过敏,住院第一天即给予生物治疗:NS500ml+TNF180万"ivdrip,4-5小时缓慢静滴.用药5分钟左右,患者出现胸闷、憋气、寒颤.测体温38.6℃,即给予氧气吸入,氧流量2升/分,肌肉注射安定10mg,地塞米松5mg,非那根25mg,同时口服消炎痛25mg,并停止输液,半小时后缓解.

  • 标签: 药物过敏反应 肿瘤坏死因子 INF 药物治疗 肾癌
  • 简介:癫痫是脑胶质瘤,尤其是幕上胶质瘤常见的临床症状,也可能是唯一的最早临床表现。有学者认为具有癫痫表现的低分级胶质瘤,可以作为预后较好的一种胶质瘤单独分类。然而目前对胶质瘤诱发癫痫的机理还不很清楚。本研究回顾分析了幕上胶质瘤患者病理和影像学资料,旨在初步探讨幕上胶质瘤的癫因素,以指导此类胶质瘤的手术治疗和预后判断。本研究中所有的病人均有术前CT和/或MRI资料,根据CT和/或MRI表现确定肿瘤发生部位,并侧重观察肿瘤生长特性如水肿、占位效应、钙化、与皮层关系等各个因素与癫痫发作的关系。病理诊断采用WH0标准结合KernohanI-IV级分类法。结果显示额叶胶

  • 标签: 脑胶质瘤 占位效应 生长特性 初步探讨 首发症状 预后判断
  • 简介:目的分析B超与C臂序贯引导下行PTBD术治疗恶性肿瘤所致高位梗阻黄疸的疗效与优点。方法18例恶性高位肝外阻塞黄疸病人,采用B超导引穿刺,大C臂下胆道造影并置管引流。其中12例采用二步法,4例采用改良二步法,2例采用一步法完成手术。结果所有病例均一次获得成功,引流满意,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B超与C臂序贯导引下行PTBD术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恶性肿瘤 梗阻性黄疸 肝胆管引流术 治疗
  • 简介:背景与目的:BMI1是维持肿瘤干细胞自我更新的重要因子。本研究主要探讨其与胶质瘤干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磁珠分选CD133阳性胶质瘤细胞,低密度单克隆形成神经球。蛋白质印迹检测慢病毒载体携带shBMI1的干扰效果。平板集落形成评估BMI1干扰后放射敏感性。AnnexinV免疫荧光染色用于测定细胞凋亡。组蛋白γH2AX灶点形成检测DNA损伤修复。结果:BMI1在胶质瘤干细胞0814中高表达,通过慢病毒携带RNA干扰,能够显著下调BMI1的表达,下调BMI1表达联合放疗能够显著降低脑胶质瘤干细胞集落形成,联合BMI1干扰及放射治疗显著地提高了细胞凋亡比率(P<0.01),并且干扰BMI1后,胶质瘤干细胞0814的DNA损伤修复能力出现显著缺陷。结论:BMI1可望是恶性脑胶质瘤非常有前景的放射治疗增靶点。

  • 标签: 胶质瘤 BMI1 肿瘤干细胞 放射治疗
  • 简介:目的:评价中成药平消胶囊与放疗同步治疗鼻咽癌疗效,探讨其增机制.方法:1999年1月~2004年1月将188例中晚期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放疗+平消胶囊)94例,对照组(单纯放疗)94例.两组采用医用直线加速器产生X线及β线常规外照射,包括鼻咽部原发灶及颅底、颈部转移灶.原发灶DT66~70Gy,颈部转移灶DT60~76Gy(或预防照射DT50Gy).治疗组放疗前3天开始口服平消胶囊8粒,3次/日,连用至放疗结束.结果:半量疗效及全量(结束时)消失率:治疗组原发灶84.0%及93.6%,颈部转移灶80.9%及93.6%;对照组原发灶54.3%及62.8%,颈部转移灶52.1%及61.7%.半量疗效及全量消失率比原发灶提高29.8%及30.9%,转移灶提高28.7%及31.9%.结论:平消胶囊与放疗同步治疗鼻咽癌与单纯放疗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提示平消胶囊有放疗增作用.

  • 标签: 鼻咽癌 放射治疗 平消胶囊 放射增敏
  • 简介:目的:观察粉防己碱(Tet)对人肝癌细胞株7402的放射增作用。方法:以人肝癌细胞株7402为研究对象,应用MTT比色法、克隆形成实验检测Tet的细胞抑制效应;应用克隆形成实验观察Tet对7402细胞株的放射敏感性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测定照射后7402细胞株细胞周期的再分布并观察Tet能否去除放射引起的细胞周期阻滞;Westernblot检测CyclinB1、Cdc2和Cdc25C磷酸化形式的表达水平;细胞分裂指数实验观察Tet对照射后细胞分裂指数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的Tet作用于人肝癌7402细胞株24h后,其细胞毒性呈剂量依赖。Tet(0.5μg/ml)能明显降低放射后7402细胞的克隆形成率,其放射增比(SERDq)为1.76。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照射明显导致7402细胞株G2期阻滞,Tet能够去除放射引起的7402细胞G2期阻滞。Westernblot显示细胞在受到X射线照射后,CyclinB1表达水平明显降低,Cdc2和Cdc25磷酸化形式的表达水平明显增加,分裂指数也明显降低;经Tet处理后,CyclinB1表达水平明显增高,Cdc2和Cdc25磷酸化形式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分裂指数则增高。结论:Tet对7402细胞株有放射增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Tet去除放射引起的G2/M期阻滞有关。

  • 标签: 粉防己碱 放射增敏 G2/M期阻滞
  • 简介:恶性肿瘤存在多药耐药,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因此预防肿瘤产生多药耐药已成为肿瘤药物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近年来文献报道,生育三烯酚作为化疗药物的增剂,不论是在体外实验还是动物实验中都展现出协同抗肿瘤效应。本文就生育三烯酚的协同抗肿瘤机制作一综述,为以后生育三烯酚作为化疗药物的增剂应用于临床提供更多证据。

  • 标签: 生育三烯酚 抗肿瘤作用 联合用药 增敏
  • 简介:目的观察甘氨双唑钠放疗增在乳腺癌脑转移患者治疗中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36例乳腺癌脑转移患者中16例行甘氨双唑钠增放疗,20例行单纯放疗。放疗方案:DT40Gy/20次或30Gy/10次。放疗增组甘氨双唑钠800mg/m2,每周3次。比较两组近期疗效、颅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及毒副反应。结果甘氨双唑钠放疗增组的有效率为87.5%,单纯放疗组为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增组颅内中位PFS为9.9个月,单纯放疗组为5.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毒副反应主要为脱发、头痛、恶心呕吐和白细胞减少,均为1~2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氨双唑钠放疗增治疗乳腺癌脑转移具有较好的疗效,且不增加毒副反应。

  • 标签: 乳腺癌 脑转移 甘氨双唑钠 放射治疗 放射增敏剂
  • 简介:目的:用小鼠肺损伤模型模拟临床治疗,进行紫杉醇(泰素)与照射同步使用肺损伤的研究,对其损伤模式及其机理进行初步的探索.方法:小鼠分正常对照(Control组)、单用紫杉醇(CT组)、单纯照射(RT组)、紫杉醇照射同步(CRT组)4个组,照射和用药的小鼠行全肺照射21Gy/5次/5天和周1与周4共2次腹腔注射紫杉醇30mg/kg,从实验后第1个月~第6个月观察肺泡灌洗液蛋白和细胞数变化、小鼠死亡、血性胸水、肺泡壁水肿和细胞浸润以及肺纤维化积分共6个指标的情况.结果:在紫杉醇照射同步组因肺损伤死亡小鼠(19/54)比单纯照射组(10/54)明显增多(P<0.05),死亡时间和出现胸水均提前1个月;肺泡灌洗液内蛋白含量和细胞总数除第1个月外,均比单纯照射组高,在第4个月明显(P<0.01).单纯紫杉醇组第1个月也比对照组高,而且肺泡壁肿胀与炎细胞浸润明显,但无统计学差异.紫杉醇照射同步组的肺纤维化积分比单纯照射组明显,差别从第3个月后开始出现,而以第4个月明显,肺纤维化积分分别为5.6±0.7与3.8±0.7(P<0.05).结论:紫杉醇与照射同步使用能扩大肺组织的放射损伤,单纯紫杉醇也可肺组织损伤,但损伤相对较轻,与照射同用可使致死性损伤增加.

  • 标签: 放射性肺损伤 化疗性肺损伤 紫杉醇 动物实验
  • 简介:目的探讨奥氮平联合盐酸帕洛诺司琼及地塞米松防治顺铂高致吐风险化疗所致恶心呕吐(CINV)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方法90例接受3日顺铂方案的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给予盐酸帕洛诺司琼0.25mg静推,d1、d3;地塞米松10mg静滴,d1~d4。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低剂量组每晚加服奥氮平5mg,d1~d4;高剂量组每晚加服奥氮平10mg,d1~d4。比较两组急性期CINV和延迟CINV的完全缓解率及有效率,评估不同剂量水平的奥氮平治疗恶心、呕吐的疗效和安全。结果低剂量组急性期CINV和延迟CINV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70.2%(33/47)和63.8%(30/47),均低于高剂量组的83.8%(36/43)和74.4%(32/4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急性期CINV和延迟CINV控制的有效率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头晕、嗜睡的发生率分别为8.5%和4.3%,低于高剂量组的27.9%和1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奥氮平联合帕洛诺司琼、地塞米松对于防治高致吐化疗方案恶心、呕吐的控制率较好,需要解救抗呕吐治疗的发生率较低,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荐。

  • 标签: 化疗所致恶心呕吐(CINV) 奥氮平 化学治疗
  • 简介:《癌症康复》杂志在2006年与北京肿瘤医院运营办合作开办了《健康大讲堂》栏目.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根据近年来国内外在肿瘤诊断、治疗、护理等领域的新技术.新药物、新疗法进展快速的现状.今年我刊又与北京肿瘤医院合作开办了《医护大讲堂》新栏目.旨在把国内肿瘤界知名专家与国际接轨的新理念.新技术、新疗法、新成果.通过这个栏目.奉献给基层及非肿瘤专业的医护人员,使医护人员及患者都能够从中受益。

  • 标签: 综合治疗 放射增敏 化疗药物 协同作用 肿瘤诊断 医护人员
  • 简介: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联合液基薄层细胞学技术(TCT)对宫颈早期癌变的诊断价值及其与病理结果的一。方法选取接受宫颈病理活检的患者260例,均进行高危HPV联合TCT检测,分析其与病理活检结果的一。结果以病理活检诊断结果为金标准,HPV联合TCT检测的阳性预测值及特异性均高于单独检测方法,单独检测与联合检测方法的特异性、灵敏度及阳性预测值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PV联合TCT检测结果与病理活检结果符合率最高(78.46%),Kappa值=0.52,一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年随访中,病理活检诊断复发或残留10例,HPV联合TCT对残留或复发检测的特异性为93.33%,灵敏度为60.00%,阳性预测值为54.45%,阴性预测值为94.59%。结论HPV联合TCT应用于宫颈早期癌变的诊断,检测结果与病理活检结果具有高度一,且对宫颈病变术后残留及复发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宫颈早期癌变 高危型HPV TCT 诊断价值
  • 简介:目的:探讨汉防己甲素(Tet)对人肺腺癌SPC-A1细胞的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MTT法检测Tet对SPC-A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比较单纯照射组(4Gy)、照射(4Gy)+Tet(1μmol/L)组、单用Tet组(1μmol/L)及空白对照组间SPC-A1细胞增殖抑制率的差异。采用克隆形成实验来计算受照射后的细胞存活率,拟合细胞存活曲线,计算D0、Dq、SF2。流式细胞术检测照射前后SPC-A1细胞周期的分布情况。结果Tet对SPC-A1细胞的24、48和72h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0.77、5.78、和3.89μmol/L。照射+Tet组24、48、72h的细胞增殖抑制率均高于单纯照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克隆形成实验显示照射+Tet组的D0、Dq和SF2值分别为(1.551±0.045)Gy、(0.522±0.023)Gy和0.503±0.008,均低于单纯照射组。放射增比(SER)为1.48。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照射导致了SPC-A1细胞G2期阻滞(P<0.05)。联合Tet后可以降低G2期阻滞细胞比例(P<0.05)。结论Tet可以有效增加人肺腺癌SPC-A1细胞的放射敏感性,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放射导致的G2期阻滞细胞比例,从而使DNA的损伤固定,发生增殖死亡。

  • 标签: 汉防己甲素 肺腺癌 放射增敏 G2 期阻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