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男,65岁。主因阴茎,包皮局部溃疡伴增生性红色斑块1年、分泌物增多1个月,于2012年12月就诊。1年前,患者发现阴茎、包皮内侧出现凹陷性溃疡,自觉龟头发红伴分泌物增多,曾按扁平苔藓予以外用消炎软膏治疗,治疗期间分泌物明显减少,但红斑未见好转,且红斑处逐渐出现增生样损害。1个月前,患者自觉分泌物增多。患者自发病以来无发热、头痛、头晕及口腔溃疡,无疲乏感及全身肌肉酸痛,二便正常。既往体健,20年前有非婚接触史。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可,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包皮内侧3cm大小增生性斑块,表面湿润潮红,边界清楚,质中,无压痛感。尿道口、龟头及包皮内侧少许乳白色脓分泌物(图1),伴轻微腥臭味;肛周皮肤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正常。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实验(TPPA)、衣原体、支原体、淋球菌培养、真菌镜检、真菌培养均阴性。组织病理检查:黏膜大部分缺失,真皮大量浆细胞浸润,少许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图2a,2b)。诊断:浆细胞龟头。治疗:0.1%他克莫司、夫西地酸局部外用。建议感染控制后行包皮环切术。治疗2周后随访,红斑减轻,分泌物消失。4个月后(2013年04月17日)随访,患者病情反复,未坚持使用他克莫司,自述龟头部位可见红斑,时有明显分泌物,伴痒感,局部温水清洗后症状可减轻,随访期间患者未行包皮环切术,后失访。

  • 标签: 龟头炎 浆细胞性
  • 简介:血管是指组织病理学上血管壁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改变,包括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红细胞外溢、血管壁及周围有纤维蛋白样物质沉积及细胞浸润,严重者有血栓形成甚至整个血管的破坏[1].皮肤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结缔组织,是重要的靶器官,变应皮肤血管皮损表现为红斑、丘疹、溃疡、糜烂、坏死[2].我科于2015年3月收治1例变应皮肤血管下肢大面积糜烂,伴皮损部位剧烈疼痛的患者.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病情好转出院.现将护理情况介绍如下.

  • 标签: 血管炎 变应性 皮肤 护理
  • 简介:报道1例嗜酸性脓疱毛囊。患者男,53岁。面部反复出现红斑、丘疹、脓疱5年,加重3个月。皮肤组织病理检查:外毛根鞘细胞间水肿,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毛囊内见脓疱,内含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真皮内毛囊及血管周围大量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单一核细胞浸润。诊断:嗜酸性脓疱毛囊。给予雷公藤多苷、米诺环素等治疗后,皮损基本消退。

  • 标签: 毛囊炎 嗜酸性 脓疱性 临床表现 皮肤组织病理
  • 简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血管(AAV)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原发性小血管,主要侵犯小血管,如毛细血管、小静脉、小动脉和微动脉,以血管坏死性炎症与破坏为病理特征,肾、肺、皮肤、五官、神经系统等全身多个器官或系统均可受累。AAV的发病率日益增高,中国的流行病学数据仍缺乏。其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未明,地域不同,临床表现不同且多样,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可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 标签: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 ANCA相关性血管炎(AAV) 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建立生殖支原体TaqmanMGB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方法,检测宫颈患者生殖支原体感染情况,以期发现生殖支原体感染与女性黏液脓宫颈之间的相关。方法参照国内、外文献建立TaqmanMGB荧光PCR检测技术;采集大连市皮肤病医院性病门诊有黏液脓宫颈的女性患者生殖道分泌物标本74例、体检中心对照组标本63例,应用上述检测方法检测标本中的生殖支原体。结果Taqman探针荧光PCR法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好。黏液脓宫颈患者生殖支原体阳性率为24.3%,对照组未检测出生殖支原体;除不孕以外其他几项调查内容包括尿道炎症状、非婚接触史、复发性宫颈以及治疗史均与生殖支原体感染有关联(P〈0.001),其阳性率分别为17.6%、52.9%、42.5%、100%。结论TaqmanMGB荧光PCR法是目前较为适用的生殖支原体检测方法。生殖支原体感染可能是黏液脓宫颈的致病因素;生殖支原体的检测在指导复发性宫颈的治疗中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宫颈炎 黏液脓性 支原体 生殖 聚合酶链反应
  • 简介:目的总结药物相关皮肤血管(DACV)的临床特点、治疗、预后,以期提高临床医师认识。方法收集2008-2014年间就诊于我院皮肤科的皮肤血管(CV)患者158例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58例CV患者中49例为DACV,引起DACV的常见药物是抗生素(30例,61.2%)和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5例,10.1%),其中抗生素类的β-内酰胺类所占比重最高(22例,44.9%)。临床表现中患者均出现皮肤受累,约1/4有发热,38.7%有消化道受累,约1/2有关节受累,1/3有肾脏受累。实验室检查40.2%红细胞沉降率升高,24.7%白细胞升高,18.4%贫血,20.4%抗核抗体(ANA)阳性,16.3%类风湿因子(RF)(+),6.1%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24.5%冷球蛋白(+)。治疗中27例(55.15%)患者在停用致病药物及卧床休息后病情完全缓解,其余主要采用糖皮质激素(14例)和免疫抑制剂治疗。随访5个月后9例患者病情复发。结论抗生素(主要β-内酰胺类)和NASIDs类药物是引起DACV的常见药物。临床表现除皮肤表现外,往往累及消化道、骨关节、肾脏等脏器。大多数患者在停用致病药物和卧床休息后病情缓解,预后较好。

  • 标签: 血管炎 药物 治疗 预后
  • 简介:58岁男性患者,项后增生性斑块15年,各种药物治疗均无明显疗效,我科行部分切除治疗,术后病理符合项后瘢痕疙瘩毛囊,术后予促进伤口愈合和活血化瘀中药,以及强效激素软膏和加压治疗,获得满意疗效。

  • 标签: 瘢痕疙瘩 毛囊炎 手术
  • 简介:近十多年,非淋菌尿道(NGU)一直是国内外争论的焦点和热点,其中最关键的是引起非淋菌尿道的病原体是否致病,由于研究众说不一,引发很多迷惑和争论,但也有一些逐渐被肯定,非淋菌尿道与沙眼衣原体生殖道感染的关系也逐渐清晰。

  • 标签: 非淋菌性尿道炎 病原体 致病性
  • 简介:近年来,在男性性病患者的治疗中,部份患者经治疗后,临床体征消失,各种检验如涂片、培养阴性,但病人仍然自诉有各种类型的不适,自觉会阴不适,尿道灼热、灼痛,尿频尿急,下腹胀痛睾丸坠胀,晨起尿道口有乳白色分泌物等。针对这类病人的主诉,结合前列腺肛检和化验,发现他们绝大多数都具有慢性前列腺的典型表现,据此进行前列腺的专科治疗,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标签: 非淋菌性 慢性前列腺炎 诊治体会 前列腺注射 男性性病 衣原体
  • 简介:本文从经尿道电解治疗慢性细菌前列腺的机理出发,介绍了该手术方法以及术后疗效,认为该疗法安全、有效、无痛苦,患者易接受。

  • 标签: 尿道 电解治疗 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
  • 简介:目的:观察通过尿道直接注药加扩张治疗慢性淋茵尿道的疗效。方法:用头孢曲松1.0g溶于10ml生理盐水,直接自尿道外口注入尿道后用阴茎夹夹紧,30分钟后松开,2小时排尿,15天为一个疗程,每5天扩张尿道一次。结果:第一个疗程治愈114例;第二个疗程8例。治愈率96.1%,随访0.5~2年,复发者8例,占6.31%。

  • 标签: 尿道灌注加扩张 慢性淋菌性尿道炎
  • 简介:解脲脲原体(Ureaplasmaurealyticum,Uu)是引起泌尿生殖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由于非淋菌尿道(宫颈)发病率不断上升,且Uu耐药株越来越多,研究其药物敏感性情况对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我们采用支原体IES试剂盒对性病门诊患者100株Uu进行了检测和药敏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非淋菌性尿道炎 解脲脲原体 抗生素 药敏试验 耐药
  • 简介:目的:探讨甲硝唑联合雌三醇治疗老年阴道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2月至2014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老年阴道妇女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均有患者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甲硝唑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甲硝唑与雌激素联合治疗,最后分析与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阴道炎症评分、健康状况评分、pH值及患者的临床表现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雌激素可以明显提高抗生素治疗老年阴道患者的疗效。

  • 标签: 雌激素 老年性阴道炎 应用效果 甲硝唑
  • 简介: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非淋菌尿道的效果.方法:135例病人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中药清淋汤口服、阿奇霉素注射液静点及中西药联合用药治疗.结果:中西药联合组治愈率高达95.6%,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联合用药治疗非淋菌尿道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中西医结合 非淋菌性尿道炎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