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8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降低赝体的制作难度,提高赝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单侧上颌骨缺损的患者11名,应用改良式赝体修复缺损,评价疗效。结果:11名患者均对外观的恢复效果表示满意;口鼻腔通道封闭严密。制作技师认为降低技工室的制作难度。有利于临床医师制取理想颌位记录。结论:采用改良方式制作赝体可较容易地获得一完整的中空式赝体,降低了赝体的制作难度。是一种对临床医师和技师均具有实用意义的修复体制作技术。

  • 标签: 颌骨修复 赝复体 中空式恒基托
  • 简介:由肿瘤、外伤及先天性疾病导致的口腔颌面缺损,是常见的口腔疾病之一。这些颌面缺损不仅对患者造成咀嚼、吞咽、语言等功能障碍,生活质量低下;同时,还导致患者容貌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赝体修复是除外科手术外另一种有效恢复患者口腔功能和容貌的方法,在临床开展应用比较多[1]。但是目前关于其制作过程较详细的文献较少。患者,女性,42岁,8个月前因上颌骨肿瘤行上颌骨切除手术,现要求修复缺损。

  • 标签: 磁性附着体 赝复体 注塑树脂
  • 简介:当今牙科学科发展及临床进展迅猛,新材料及新技术的不断出现让修复学尤其是美学性修复的领域有了极大暴涨性成长。经典的树脂美容修复是众多牙科医生修复牙体缺损微创方式中的首选。然而随着树脂材料本身的发展.对于材料的选用、修复牙位的范围、修复方式及具体技巧的变化,许多医生无法具悉其详。

  • 标签: 复合树脂修复术 牙科医生 牙体缺损 美容修复 树脂材料 修复方式
  • 简介:目的:探讨以赝体为指导的义耳种植术前设计与修复。方法:采用螺旋CT对1名右侧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进行颅颌面三维重建,Geomagic软件中行虚拟残耳切除,获得种植导板并确定赝体的位置。利用导板定位行残耳切除术及种植体植入术,制作卡杆附着体及树脂支架。采用三维光学扫描仪进行面部的三维成像,将CT数据和三维数据拟合,获得最终义耳赝体的三维模型数据,通过选域激光烧结技术制作义耳蜡型,并翻制成硅胶义耳。结果:最终完成的义耳赝体与种植修复前的赝体形态位置完全一致,组织面与缺损区表面完全贴合,其形态、高度与对侧完全一致,患者对颜色、外观非常满意。结论:基于赝体指导的义耳种植术前设计与修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和理念,值得在颜面部缺损赝治疗中推广应用。

  • 标签: 螺旋CT 三维光学扫描技术 种植修复 义耳
  • 简介:目的探讨一侧上颌骨缺损应用赝体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07年9月至2009年9月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修复科收治的10例一侧上颌骨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制作上颌赝体修复缺损部分。分别于修复前与修复后1个月,采用宋兆峻法测定咀嚼效率、主观语音清晰度测试法测试语音清晰度值,并进行患者的自我临床效果评价。结果一侧上颌骨缺损应用赝体修复1个月后,咀嚼效率与语音清晰度值均得到明显的提高,患者自我临床效果评价良好。结论赝体修复一侧上颌骨缺损可以得到良好的修复效果。

  • 标签: 上颌骨缺损 赝复体
  • 简介:目的用直接接触法(DCT)和琼脂扩散法(ADT)来检验可填压复合树脂的抗菌性能。材料和方法取6种树脂(SureFil,Alert,P-60,SynergyCompact,Pyramid和Solitair)各4个样本固化在96孔板的小孔侧壁上。每个样本表面滴加含有1×10^6活变形链球菌的混悬液101μL,37℃保持1小时。每个孔中加入新配置的培养液后.将96孔板放入可用作培养箱的调温分光光度计内。每30分钟记录一次光密度,连续16小时监测细菌生长情况。ADT的方法是将样本放人预先在培养基上打好的小孔内.培养72小时后测量抑菌环的宽度。结果两种试验中所有材料样本都没有抑制变链菌生长。DCT试验中有三种材料加速了变链菌的生长。在磷酸缓冲液中放置7~30天后复合树脂的抑菌性与对照组没有差别。结论可填压复合树脂料没有抗菌性。而新鲜聚合的复合树脂有助于细菌生长。

  • 标签: 复合树脂 抗菌性能 填压 细菌生长情况 COMPACT 96孔板
  • 简介:目的:研究油画类赝配色颜料加入硅橡胶后对皮肤的致敏性能。方法:豚鼠皮内注射试验试液,经诱发和加强及过敏激发后,观察局部组织的过敏现象。结果:20只豚鼠均未见有明显红斑或水肿发生,评定配色颜料一硅橡胶复合体的小鼠皮肤过敏率为0%。结论:油画类配色颜料加入硅橡胶后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短期或长期应用于口腔环境将不致引起过敏反应的发生。

  • 标签: 颜料 硅橡胶 致敏 赝复体 颔面部缺损
  • 简介:光敏复合树脂可解决四环素牙、氟斑牙、变色牙、牙齿缺损患者的牙体修复.笔者从1998年6月至2001年2月对36例患者进行3年观察,发现4例光敏复合树脂修复材料有脱落、折断现象,现就其原因进行初步分析.

  • 标签: 光敏复合树脂 患者 修复材料 牙齿缺损 变色牙 氟斑牙
  • 简介:目的研究胶原复合梯度磷酸三钙(Col/TCP)修复髁突软骨损伤的效果。方法选用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30只,在实验动物的右侧髁突前斜面形成3mm×4mm的全层缺损后,植入复合材料;左侧仅造成同样的缺损。分别于术后4、6、8、12和24周各处死6只实验动物,对缺损区的新生软骨进行大体标本、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及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实验组4周后复合材料即可诱导关节软骨的修复;12周时缺损区与周围正常软骨基本一致,且与关节下骨结合紧密;24周后再生软骨未见明显褪变;对照组缺损区由纤维组织充填,未见软骨形成。实验组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呈阳性,对照组为阴性;透射电镜观察实验组见典型软骨细胞出现,对照组为纤维组织。结论Col/TCP可以修复髁突软骨缺损,形成类似正常的关节软骨。

  • 标签: 胶原 磷酸三钙 下颌骨髁状突 软骨
  • 简介:目的:将临床常用的5种复合树脂与全酸蚀、自酸蚀粘接剂分别进行组合应用,探讨复合树脂及粘接剂种类对微渗漏的影响。方法:收集临床新近拔除的50颗离体牙,在颊舌面分别备洞,随机分成A、B两组。A组使用全酸蚀粘接剂SingleBond2,B组使用自酸蚀粘接剂i.bond。每组再分别应用Z350、Solitaire2、GradiaDirect、BrilliantNewLine、Dentex5种复合树脂充填固化。所有牙齿进行冷热循环500次,浸泡于0.5%品红溶液24小时后,切片,体式显微镜下观察复合树脂充填物边缘的染料渗透情况,计分并对结果作统计学处理。结果:对各组树脂微渗漏评分及例数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表明,使用SingleBond2全酸蚀粘接剂时,Z350、GradiaDirect两种复合树脂的微渗漏明显低于Solitaire2、Dentex。使用i.bond自酸蚀粘接剂时,Z350、GradiaDirect、BrilliantNewLine、Dentex的微渗漏明显低于Solitaire2。BrilliantNewLine、Dentex两种树脂使用i.bond粘接剂的微渗漏要低于使用SingleBond2全酸蚀粘接剂。其余3种树脂使用两种不同粘接剂对微渗漏无显著影响。结论:Z350、GradiaDirect纳米级填料复合树脂的微渗漏低于Solitaire2混合填料型复合树脂。

  • 标签: 微渗漏 复合树脂 粘接剂
  • 简介:本文着重介绍应用复合树脂对临床不同类型牙体美容缺陷进行美学修复的临床设计方案、洞斜面设计、牙体美学分层修复颜色设计理念与方法,并结合临床病例对修复过程中重要环节如口腔微笑分析、牙体比色、牙体预备、酸蚀、粘接、牙体修复、抛光修整等操作步骤及临床要点进行归纳、总结。旨在为临床医生合理应用复合树脂进行牙体修复,获得良好美学效果提供借鉴和帮助,以期共同努力提高复合树脂牙体美学修复水平。

  • 标签: 复合树脂 美学牙科 牙体修复 粘接技术 临床治疗 微笑美学
  • 简介:目的:评估赝体修复单侧上颌骨缺损主客观评价间相关性分析。方法:选择因一侧上颌骨缺损就诊制作支架中空式永久性赝体修复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单侧上颌骨缺损患者咀嚼功能调查问卷进行主观评价。采用吸光光度法测定赝体戴入前后的咀嚼效率;T-scanⅡ咬合力分析仪测定患者咬合加载时间(MLT)及咬合力分布状况,完成客观评价。对主客观评价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主观评价表明上颌骨缺损患者对戴用赝体后咀嚼功能的恢复表示满意;赝体戴入后咀嚼效率吸光光度平均值由0.340abs提高到0.492abs(P〈0.01),咬合力中心向缺损侧平均移3.9mm,缺损区可承受一定咬合力,改善了患者的咬合力分布(P〈0.01)。患者咀嚼功能问卷调查得分、咀嚼效率的高低及咬合力分布测试结果相互间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患者戴用赝体后的主观评价与客观测试结果之间无明显相关关系。

  • 标签: 赝复体 主观评价 客观评价 相关性
  • 简介: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评估玻璃-瓷内置体和不同复合树脂应用技术对边缘渗漏的作用。材料和方法将30个离体人磨牙分为3组,每组10个,分别于其颊面制备标准圆形五类洞。第一组复合树脂整层一次充填,第二组复合树脂分两层充填,第三组复合树脂并入β-石英瓷内置体充填。牙齿经热循环处理,然后放入0.5%碱性品红中24小时,切片并检查微渗漏。结果在充填体的近He边缘,用分层充填技术和用β-石英内置体的修复体之间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而用整体固化技术的修复体与其它技术相比,微渗漏显著增加。在龈边缘,用β-石英内置体的修复体微渗漏显著减少。用整体技术的修复体表现出显著增加的染料渗透性。结论应用玻璃-瓷内置体可以减少五类洞复合树脂修复体的边缘微渗漏。

  • 标签: 玻璃-瓷内置体复合树脂 修复 微渗漏
  • 简介:目的评价3种不同类型的复合树脂和一种有机化陶瓷复合树脂(ormocer)材料充填V类洞后的微渗漏情况。材料和方法在20颗近期拔除的离体磨牙颊侧和舌侧面制备40个V类洞。窝洞的牙台向边缘位于釉质上,龈向边缘位于牙本质上。牙齿被随机分为4组,每组5颗,充填如下:组Ⅰ,用流动树脂(TetricFlow);组Ⅱ,用混合型复合树脂(Z100);组Ⅲ,用可填压型复合树脂(Solitaire2);组Ⅳ,有机化的陶瓷复合树脂(Admira)。所有实验组,都严格按说明书进行操作。所有树脂材料一次完成充填。牙齿温度循环(200个循环;在4℃~60℃)后,浸入0.5%的碱性品红溶液中放24小时。所有的牙齿纵向剖开,在立体显微镜下进行观察。记录染料渗入的深度并用多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检验和两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检验来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各组间釉质和牙本质的微渗漏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本研究中所有修复材料在减小微渗漏方面具有相同的效果。

  • 标签: 复合树脂修复体 微渗漏 同类型 充填V类洞 混合型复合树脂 树脂材料
  • 简介:目的:介绍经眶周小切口复位固定颧骨复合体骨折(ZMC)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共治疗93例ZMC骨折,其中单纯经眶周(眉弓外侧和下睑缘下)小切口复位58例(62%),眶周小切口+上颌前庭沟切口复位35例(38%).术后行临床疗效和影像学观察,随访半年.结果:84例(90%)痊愈,面部畸形与眼球功能障碍完全恢复,眶周无明显瘢痕;9例(10%)明显改善.结论:ZMC骨折经眶周小切口入路治疗创伤小,疗效好,可同期进行眶底探查与眶底骨缺损重建,对复杂性骨折还需联合口内切口复位固定.

  • 标签: 颧骨复合体 颌面部骨折 开放复位 眶周切口
  • 简介:目的研究新型复合材料3-羟基丁酸-co-3-羟基戊酸共聚物/溶胶-凝胶生物活性玻璃[poly(3-bydroxybutyrate-co-3-bydroxyvalerate)/sol-gelbioactiveglass,PHBV/SGBG]的体内成骨效能。方法制备犬胫骨骨缺损模型,实验组在骨缺损区植入PHBV/SGBG材料,对照组不作处理,分别于术后2、4、8、12周取材,大体标本及组织学切片观察该材料的体内成骨效能。结果实验组骨再生过程中,软骨成骨明显,术后2周骨缺损区软骨样组织较丰富;术后12周时,植入材料PHBV/SGBG基本完全降解,骨缺损区充填新生的成熟骨组织。对照组的骨修复不全,骨痂中可见纤维组织形成。结论复合材料PHBV/SGBG具有很好的骨传导性和骨再生能力,有望成为新型的骨组织工程材料。

  • 标签: 生物活性玻璃 聚羟基丁酸/羟基戊酸共聚酯 复合材料 骨缺损 骨生成 动物实验
  • 简介:目的:研究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树脂中纤维与树脂界面结合的情况.方法:将玻璃纤维分别按预处理和预浸润的不同分为六组,测试各组的挠曲强度、冲击强度,在扫瞄电镜和X射线电子能谱仪下,分析界面结合的好坏.结果:经过KH-550预处理和粉液比为1:1的混合物预浸润后,纤维与树脂结合最好.结论:采用合适的预处理和预浸润,有利于增加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树脂的机械性能.

  • 标签: 玻璃纤维 复合树脂 界面结合 扫描电镜
  • 简介:1962年Bowen开发出第一个牙色材料复合树脂,随着无机填料的不断改进,复合树脂的性能日趋完善,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复合树脂与牙体间的密合度是影响修复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密合度低则易形成边缘微渗漏,进而导致复合树脂充填后的继发龋、充填物松动、脱落等不良后果.

  • 标签: 复合树脂类 牙科粘固剂 密合度
  • 简介:复合树脂粘接修复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许多传统观念发生了彻底改变。本文讨论了后牙复合树脂粘接修复中的几个临床关键问题,回顾了近年来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从而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 标签: 后牙 复合树脂 聚合收缩 粘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