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3 个结果
  • 简介:近20年以来,中国文艺理论界出现"失语"、"缺位"、"告别理论"等诸多问题与倾向,这不仅遭到多方责难与质疑,也产生若干理论分歧。在本访谈中,一方面,熊元义认为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的发展不可能完全绕开分歧,只有深入地解决分歧、才能真正推进文艺批评的深化——由此提出文艺批评的理论自觉问题。另一方面,熊元义着眼于对中国悲剧的研究,他将中国悲剧精神概括为:邪恶势力可以碾碎我们的骨头,但绝不能压弯我们的脊梁。身躯倒下了,灵魂仍然要战斗。力图将悲剧问题与当代艺术批评实践紧密结合。在此基础上,熊元义通过对中国当代文艺批评发展现状的反思,指出我们需要推动中国当代文艺界民族艺术观的发展,恢复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批判力量。

  • 标签: 文艺批评 理论自觉 中国悲剧 马克思主义
  • 简介:"异化"一词经历了从宗教神学、社会学、哲学到心理学的历程,其内涵从最初的人神关系、人与权力的关系、人与劳动的关系,经弗洛姆之手深入到人心与社会的关系。弗洛姆娴熟地结合了精神分析与马克思的理论,运用异化的理论深入透彻地剖析了20世纪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异化,并在宏观上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方案,在微观上援引宗教、艺术与爱的理论对人心的异化开出了救赎之方。

  • 标签: 弗洛姆 异化 异化心理
  • 简介:20世纪后期以来,人类的组织和社会都经历了一个从虚拟化到网络化的发展过程,也使虚拟政府作为一种生成中的政府形式而呈现了出来。当前,虚拟政府在组织方面表现出了较为清晰的特征。就组织构图而言,在虚拟政府中,传统科层机构仍然存在,但其横向结构的重要性将超过纵向结构,从而更多地表现为一个分工—协作体系,而不是命令—控制体系。同时,任务型组织与行动者网络将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使虚拟政府在整体上更具灵活性与开放性。就规则分布而言,促进性规则的比重和重要性都将大大增加,控制性规则则退而承担起一种保障性的角色,从而使虚拟政府的规则体系也表现出更高的灵活性和有机性。

  • 标签: 虚拟政府 行动者网络 任务型组织 控制性规则 促进性规则
  • 简介:毛泽东的文化革命理论是一个充满歧见的论域。化解歧见,需要细致的知识性研究。毛泽东的文化革命理论包括三个基本的维度:文化革命与政治革命、经济革命,文化革命与伦理革命,文化革命与阶级革命。毛泽东对文化革命、政治革命、经济革命三者的关系坚持辩证论,摒弃了经济决定论,承认文化和文化革命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成为决定的因素;将伦理革命视为文化革命的重要主题,将立场转换视为文化革命的先导条件,突出文化革命与知识分子阶级立场转换的关系;认为文化革命是阶级革命的特殊组成部分,突出文化革命的特殊性。1949年前,毛泽东的文化革命理论在实践上取得了明显成果。但毛泽东文化革命理论本身的不完善性、潜藏的不确定性和特定情况下的偏向性,是使其产生理论和政策偏差、导向"文化大革命"的重要条件。

  • 标签: 毛泽东 文化革命 内在理路
  • 简介:邓小平国格尊严论是邓小平政治伦理和国际关系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形势下对国家主权、国家意志、国民品格、民族精神及国家地位的高度关切和科学总结。它不仅深刻揭示出国格尊严与人格尊严的关系,而且深刻揭示出了社会主义中国国格尊严的内在机理和价值内核,凸显了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旗帜对于中国国格尊严的意义。邓小平的国格尊严论极大地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尊严理论,是对毛泽东国格和民族气节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对于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及致力于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均具有深远而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价值。

  • 标签: 邓小平 国格尊严论 理论贡献 现实价值
  • 简介:邓小平理论概念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很多理论工作者对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1980年代前后围绕着改革开放而形成的理论名称问题进行探讨,直到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才正式将这一理论正式命名为邓小平理论。对于邓小平理论发展过程的研究应当以事实为原则,不轻易搞定性处理。确立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是关乎中国未来的旗帜、方向问题;是对邓小平、也是对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以来理论创造的充分肯定;是对现实和未来发展连续性所作的思想理论上的保障。

  • 标签: 邓小平理论 概念 形成过程
  • 简介:作为一种生态文化理论的生态文明理论,可依据环境政治分析的不同视角而划分为三个亚向度或层面:一种“绿色左翼”的政党意识形态话语、一种综合性的环境政治社会理论、一种明显带有中国传统或古典色彩的有机性思维方式与哲学。相应的,生态文明及其建设,无论是作为一个学理性概念还是一种系统性的生态文化理论,都蕴涵着深刻的绿色变革指向或要求。当然,这种生态文明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现有的绿色认知与实践水平的反映——我们这种认知与实践的先进性和普遍性都是有限的,我们将已有认知与不断改进的认知付诸实践的潜能也不是可以自动实现的,而是有条件的,而且有些条件并不取决于我们自己。

  • 标签: 生态文明理论 绿色变革 绿色左翼 环境政治 中国
  • 简介:当代自由至上主义政治哲学家罗伯特·诺齐克在其持有的资格理论的基础上对马克思的剥削理论提出了多方面的质疑和挑战:第一,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交易是自愿交换;第二,资本家获得利润是因为他们承担了生产和销售的风险,因此不能被看作是对劳动工人的剥削;第三,在生产资料私有的企业和生产资料公有的企业并存的情况下,工人可能自愿选择在生产资料私有的企业里工作,因此不能认为工人在生产资料私有的企业中受到了剥削;第四,违反奇配正义持有原则的再分配等于强迫劳动,是一种剥削,并由此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平等主义倾向。本文将详细讨论这四方面的质疑和挑战,并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予以回应。

  • 标签: 马克思 诺齐克 剥削
  • 简介:通过社会认同研究的历史脉络,厘清了社会认同研究的理论成就,总结了社会认同研究的最新特点。社会认同理论开创于泰弗尔,拓展于特纳,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社会认同理论以社会认同、社会范畴化、社会比较、社会结构等为核心构念,建构起自己的核心构念与理论逻辑,并发展成为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多元化,具体化,实用化构成了当前社会认同研究的新特点。

  • 标签: 社会认同 理论成果 最新特点
  • 简介:“趣味”概念是近代美学的一个主导性概念,由其所引发的美学问题对近代美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关键性的影响。作为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启者,康德在其《判断力批判》中曾对与“趣味”相关的美学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从而阐发出“趣味”概念的先验基础。

  • 标签: “趣味” 多角度分析 《判断力批判》 德国古典美学 近代美学 美学问题
  • 简介:老予和庄予是道家的创始人,是先秦时期道家代表人物。老子是春秋末期人,与孔子处在同一时代,而年岁比孔子稍长。孔子还曾向老子问过礼。庄子大致和孟子同时,是老子阴柔哲学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他强调道的自然、自由本性。如果说老子强调“法自然”,从事物运动规律上来立论;那么庄子的重点在事物的本性上,他强调任自然。

  • 标签: 法自然 思维方法 道家 自由本性 代表人物 先秦时期
  • 简介:心理理论是一种对不可观察的心理状态进行推理并基于此对他人的行为进行预测的能力。个体拥有同情利他,适应文化环境,能自己对自我及他人内心归因,与他人合作、竞争、操控他人等能力,少不了心理理论的作用。所以培养心理理论是非常有价值的。本文总结以往培养心理理论的方法,讨论其不足,提出另一种新颖的方法——行为同步法。介绍音乐和舞蹈与其的关系及实施方法,行为同步怎样影响心理理论的机制,以及其对心理理论及相关领域的影响。最后,讨论一下行为同步研究的未来研究走向及对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启示。

  • 标签: 心理理论 干预 行为同步
  • 简介:以马克思的终身论敌蒲鲁东的所有权理论为主线和出发点来理清马克思所有权理论的基本原则、立场和观点是研究马克思所有权学说的一条重要线索和一个值得重视的立论视角。以蒲鲁东的所有权理论为批判对象,阐述了其成名作《什么是所有权》中的所有权法权批判观点和《贫困的哲学》中的所有权经济矛盾体系,其中包括以正义为批判原则审视所有权、说明所有权的形而上学、所有权的非经济起源论、解释所有权实现形式即地租和利息的社会现象学,并进一步呈现了蒲鲁东在批判和说明所有权之后所要求建立的互助制构想。结合原文本忠实解读马克思对蒲鲁东所有权理论的态度,深入透视马克恩的所有权理论,主要体现在揭露蒲鲁东所有权理论的非彻底性、伪科学性和改良性,通过对蒲鲁东所有权理论的批判开显马克思所有权理论真正的批判性、科学性和革命性之所在。

  • 标签: 蒲鲁东 所有权 《什么是所有权》 《贫困的哲学》 马克思的所有权理论
  • 简介:在关于马克思正义理论的讨论中,一个被质疑最多而又无法回避的问题是:马克思本人是否赞成从正义与非正义的角度讨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差异?进一步说,以道义合理性为根据论证社会主义应当取代资本主义是否与以历史必然性为核心的唯物史观相冲突?

  • 标签: 正义理论 马克思 辩护 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唯物史观
  • 简介:本研究从认知视角入手,采用被中介的调节研究设计,探讨农民工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通过创业机会识别能力对创业意向的影响过程,以及创业榜样和创业效能感的调节作用。实证结果发现:一般自我效能感正向影响创业机会识别能力;创业榜样负向调节农民工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其创业机会识别能力的关系,同时农民工的创业效能感在其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创业效能感越高,一般自我效能感对创业机会识别能力的影响越强;除此之外,农民工的创业机会识别能力中介了其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创业榜样及创业效能感的交互作用对创业意向的影响。研究初步建立了以创业机会识别能力为中心的农民工创业意向形成机制模型。

  • 标签: 农民工创业意向 一般自我效能感 创业机会识别能力 创业榜样创业效能感
  • 简介:李纨是荣国府早夭的长孙贾珠之妻,在《红楼梦》十二金钗中排第11位。在《红楼梦》众多悲剧女性形象中李纨可以说是受封建礼教摧残荼毒最深的一位。对于丈夫的早逝,李纨表面上恪尽职守扮演着贞节寡妇形象。然而在她压抑的内心深处却不时地涌动着对于青春年华、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她看似波澜不惊的生活表象里还隐藏着她的聪慧、热情。若以精神分析理论重新观照李纨,便会发现,真实的李纨是幽默、潇洒的,她不是冷漠的遗孀形象,只是市俗的眼光和礼教的规范使她不得不隐藏内心的感情,但是本能的冲动是无法被压抑的,它寻求着任何可能的突破口喷薄而出,以此来体现主体内在的心理活动。

  • 标签: 《红楼梦》 李纨 形象 精神分析
  • 简介:批判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中非常重要的一支。在2014年出版的批判理论著作中,既有从政治哲学和社会哲学上对西方主流理论提出批评,并尝试为社会政治理论建立新的哲学基础,也有对批判理论自身核心概念的重新阐述;既有对传统批判理论家论著的梳理,也有对新时期全球化条件下现实问题的论述。从其发展趋势来看,晚近批判理论一方面借助女性主义等认同/差异学说来对当前社会进行“解释一诊断”,另一方面也在提出一种情境主义的普遍主义,以实现“解放一乌托邦”的美好意愿。

  • 标签: 批判理论 差异 认同 普遍主义
  • 简介:湛若水以“天理”为道德根据,为其由参差不齐之现实人性回复到本然之性的德性修养理论奠定了基础。在湛若水这里,作为规范理性的天理并不与主观对立,它植根于吾人心中自然发出的道德感,因而能为道德努力提供动力支持。他以“随处体认天理”为核心的德性修养理论,将认知、实践与境界融为一体,兼具境遇性、亲身性与习熟性等品格,体现出他对道德实践的审慎思考与复杂体察,并向细密化和深层化迈进。

  • 标签: 人性论 德性修养 知行并进 境遇性 亲身性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研究的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性,凸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理论体系和精神实质,从历史、理论和现实的结合,揭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精神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昭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时代意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特色 理论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