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介入医学在心脑血管和肝胆肿瘤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已成为继内科和外科治疗外的第3大类治疗技术。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及机器人手术系统、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技术的突破,为介入和(或)微创+机器人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介入机器人手术系统应运而生。笔者简要介绍目前全世界范围内辨识度较高的介入机器人手术系统,尤其是血管介入、经皮穿刺介入、非血管自然腔道介入3大类别机器人手术系统,探讨介入机器人手术系统的现状与未来。

  • 标签: 放射学,介入性 血管介入 经皮穿刺介入 非血管腔道介入 机器人手术系统
  • 简介:摘要:现代电力工程的建设推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类现代化技术的研究使得电力工程建设的水平逐渐提升,为增强对电网系统的控制,研究非介入式电力负荷监测技术就显得无比关键,电力企业要认识到对该项技术研究的重要性,并扩大对技术研究项目的资金投入,增加人力资源的配置,积极研究出适应我国电力产业发展的现代化技术。本文从电力负荷控制与监测技术研究的重要性进行分析,阐述了该项技术系统设计的内容,旨在为我国电力企业的技术研究提供帮助。

  • 标签: 电力系统 监测技术 电力负荷 非介入式 功率消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冠心病介入治疗护理中系统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4月至2018年2月来就诊的88例实施冠心病介入手术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且通过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别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患者各44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一般护理模式,实验组患者采取系统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并且实验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对实施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患者实施系统的护理,在掌握患者各项体征的基础上,较为全面的采取应对措施预防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对护理环节的环环把握有利于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冠心病介入治疗 系统护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系统护理用于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价值。方法:2019年2月-2021年2月本科接诊冠心病病患76例,都接受介入治疗。随机均分2组。研究组采取系统护理,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对比并发症等指标。结果:针对并发症发生率,研究组5.26%,比对照组21.05%低,P<0.05。针对sf-36评分,研究组出院时(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系统护理模式应用于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1年7月到本院诊治的冠心病介入治疗100例患者资料,分两组,对照组50例给予常规的护理,研究组50例给予系统护理模式,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躯体活动的受限程度、发作频率、稳定情况、疾病认知评分均比对照组高(P<0.05);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满意度96.00%优于对照组82.00%(P<0.05)。结论:系统护理模式应用于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中的效果较好,能改善患者SAQ评分,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且患者满意度较高。

  • 标签: 系统护理模式 冠心病 介入治疗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消化系统晚期肿瘤患者介入药物治理与护理措施后的治疗护理效果。方法:利用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6例消化系统晚期肿瘤患者,通过数字随机表法进行分组,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予以药物治疗及围术期护理措施和常规护理,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经护理结果对比可见,干预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免疫球蛋白水平及生活质量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呈P<0.05。结论:对消化系统晚期肿瘤患者实施围术期护理措施,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的免疫球蛋白水平、提高其生活质量水平,能够促进患者健康的恢复效果,可进行推广使用。

  • 标签: 消化系统 晚期肿瘤 围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呼吸系统介入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本科2018年01月-2019年01月期间32例实施呼吸系统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治疗方案的差异性将其均分为两组,分别是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6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介入治疗,统计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组间比较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呼吸系统介入治疗方案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的优点,具体应用过程中可收获十分显著的治疗效果,同时有着非常高的安全性,临床上值得大力推广和借鉴。

  • 标签: 呼吸系统 介入治疗 治疗效果 并发症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呼吸系统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2年5月在我院进行呼吸系统介入治疗的32例患者的临床记录资料。结果经过治疗,所有患者中有22例患者显效,9例患者有效,1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6.88%。治疗结束后,所有患者均没有发生并发症。结论呼吸系统介入治疗具有操作方便,创伤性小,安全性高以及疗效显著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 标签: 呼吸系统 介入治疗 临床观察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实施系统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86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开展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开展系统护理,对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及SF-36生活质量评分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93%,观察组为4.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低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系统护理干预用于冠心病介入治疗中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不良反应风险,提升其生活质量,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 标签: 冠心病 介入治疗 系统护理 不良反应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文章以从对我国传统建设工程管理体制的论述,到我国现代工程管理基本框架体系形成的研究,通过对系统工程方法论在项目管理实践中的介入,对进一步优化工程项目的管理具有现实意义。

  • 标签: 系统工程 系统研究 项目管理 方法论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冠心病介入治疗中实行系统护理的效果。 方法: 选取 2018 年 1 2 月 ~2020 年 2 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 74 例冠心病患者,均接受介入治疗,依据抽签的形式,划分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 37 例;参照组运用常规护理法,实验组运用系统护理法,统计两组临床价值。 结果: 护理后,实验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评分高于参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照组,数据对比显著差异(

  • 标签: 系统护理 冠心病 介入治疗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肝癌介入治疗患者接受系统化护理,对患者的干预效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于2018年1月~2020年12月开展本次研究,将本院收治的64例肝癌患者均分为两组,32例采取常规护理患者为对照组,32例采取系统化护理患者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肝功、生活质量差异、心理状态改善情况评分。结果患者经干预,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总胆红素(STB)更有优势,P<0.05。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的物质生活、社会功能、躯体功能、心理状态评分显著更优,P<0.05。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显著更低,P<0.05。观察组干预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肝癌介入治疗患者经系统化护理,护理效果理想,有助于提升患者术后生活水平。

  • 标签: 系统化护理 介入治疗 生活质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导管系统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20)接受普通导管栓塞介入治疗,观察组(n=20)使用微导管系统进行栓塞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后肝功能变化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总胆红素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导管系统栓塞疗法可有效提高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的治疗效果,且手术对患者肝功能影响较小,术后患者并发症较少,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理想方式,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介入治疗 微导管
  • 简介:导管消融是一些快速心律失常首选治疗方法,消融导管准确定位和良好贴靠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传统消融导管要有一定的硬度以保证其可操控性,但这也同时限制了导管操控的灵活性。随着心房颤动(房颤)等复杂心律失常导管消融术的开展,传统手术的这种局限性变得更加明显。

  • 标签: 快速心律失常 介入治疗 导航系统 导管消融术 应用 复杂心律失常
  • 简介:目的探讨术前MSCT增强扫描对介入治疗泌尿系统不同部位医源性出血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因泌尿系统不同部位医源性出血接受介入治疗患者的资料,比较术前MSCT增强扫描与术中首次DSA对出血责任血管的检出率,分析CT及DSA征象。结果26例(26/27,96.30%)经术前MSCT增强扫描明确出血责任血管,主要表现为动脉期斑片状对比剂外溢、对比剂浓聚及肾静脉早期显影征象;1例未明确责任血管患者DSA可见动静脉瘘征象。24例(24/27,88.89%)经术中首次DSA明确出血责任血管,主要表现为对比剂外溢、假性动脉瘤及肾动静脉瘘;3例未明确责任血管患者术前MSCT增强扫描表现为对比剂外溢2例、肾静脉早期显影1例,术中参考术前增强MSCT表现调整后再次造影均明确责任血管。术前MSCT增强扫描与术中首次DSA对出血责任血管的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8,P=0.29)。结论介入治疗前MSCT增强扫描可较为准确地判定泌尿系统不同部位医源性出血责任血管,且对术中首次DSA无法明确出血责任血管患者可根据术前MSCT表现对DSA进行调整,从而快速、准确地进行栓塞。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医源性 出血 介入治疗
  • 简介: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评价理论为框架,分析英汉社论语篇中介入资源的分布特征,以及态度资源与介入资源的结合情况,讨论这些特征对语篇对话性和互文性建构的影响。研究发现,英语语篇中借言的比例大大高于汉语语篇,且态度资源与介入资源紧密结合。在不同的情景语境、文化语境和意识形态背景作用下,英语社论中评价意义的表达比汉语社论更隐蔽,对话性和互文性更明显。

  • 标签: 社论语篇 评价系统 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