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舒治疗耐药胃肠间质瘤效果观察;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5月~2021年5月期间收治的耐药胃肠间质瘤患者10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5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药物治疗,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舒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效果,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内容包括: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脱发、肝肾功能异常及消化道反应;结果:研究组患者总有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舒尼替尼 伊马替尼 耐药胃肠间质瘤
  • 简介:摘要甲磺酸是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和恶性胃肠道间质肿瘤的一线用药,其皮肤黏膜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作者通过复习国内外文献描述该药导致的各种皮肤黏膜症状,并总结其发病机制和治疗对策,旨在帮助皮肤科医生提高对该药皮肤黏膜不良反应的认识,给予及时诊治。

  • 标签: 药物毒性 皮肤 黏膜 伊马替尼
  • 简介:摘要甲磺酸作为第一个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用于治疗慢性髓系白血病(CML)和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一线药物,近年来出现新的适应症。本文就甲磺酸的疗效、不良反应、合成路线和作用机制等方面对甲磺酸进行综述。

  • 标签: 作用机制 合成路线 临床研究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达沙治疗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2015年6月~2017年6月,根据治疗方法的差异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达沙组,组、组,每组20例,对比观察三组患者服药后的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采用不同药物治疗后,三组患者的血液完全缓解率与血细胞减少程度未出现明显差异,达沙组与组患者在完全细胞遗传缓解率、主要分子生物学缓解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三个方面,均优于组,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患者应用达沙可使病情发展得到有效控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达沙替尼 尼洛替尼 伊马替尼 慢性髓系白血病
  • 简介:摘要1例52岁胃肠间质瘤女性患者,术后1个月给予甲磺酸0.4 g口服、1次/d。约5个月后,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恶心、呕吐、乏力及皮肤黄染。肝功能检查示丙氨酸转氨酶(ALT)388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336 U/L,总胆红素(TBil)32 μmol/L。考虑药物性肝损伤,停用。进一步检查示白蛋白29.5 g/L,HBV DNA 3.57×106 IU/m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21%;腹部增强CT示腹腔积液。患者为e抗原阴性慢性HBV携带者(20余年),结合上述检查结果,患者被诊断为慢加急性肝衰竭,很可能为诱发的HBV再激活所致。给予抗病毒、保肝与人工肝治疗,24 d后ALT 25 U/L,AST 39 U/L,TBil 165 μmol/L,HBV DNA 659 IU/ml。约5个月后,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HBV DNA 262 IU/ml。

  • 标签: 甲磺酸伊马替尼 胃肠道间质肿瘤 乙型肝炎病毒 药物相关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病毒激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 2017年 1月至 2018年 12月我院收治的 78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为对象展开此次研究;以随机的方法将患者分为各 39例的研究组和参考组,分别给与治疗,治疗三个月后,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以及其不良反应。结果:接受治疗的研究组患者,其早期分子学反应( EMR) BCR-ABLIS小于等于 10%,以及分析学反应 MR4.5 BCR-ABLIS小于等于 0.0032%的患者比率分别为 94.9%和 53.8%,均显著有接受治疗的参考组患者, 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状况没有显著差异,且均在耐受范围,符合用药安全性要求。结论:在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过程中,的实际治疗效果,明显更优于,且具有较好的用药安全性,可大范围推广应用。

  • 标签: 尼洛替尼 伊马替尼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和达沙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0年6月在我院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患者

  • 标签:
  • 简介:自首例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GIST)患者接受治疗迄今的13年间,有关GIST靶向药物治疗的研究方兴未艾。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药物治疗 伊马替尼 GIST
  • 简介:目的:研究晚期脊索瘤患者口服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本研究收集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晚期脊索瘤患者63例,其中失访病例24例,我们长期追踪到的39例为可评价患者。患者在接受治疗前通过病理组化检测PDGFRβ蛋白表达情况,分为低表达组和高表达组。所有患者均口服的剂量为每天400mg,每3个月进行1次CT或MRI检查肿瘤生长情况,按照RECIST标准评价临床治疗效果,同时比较两组患者对治疗疗效的差别,并以SPSS13.0作统计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患者生存曲线。结果免疫组化提示高表达PDGFRβ患者为25例,占64.1%,14例低表达患者,占35.9%;在39例可评价患者中,完全缓解(CR)病例为0例(0%),部分缓解(PR)病例为3例(8%),病情稳定(SD)患者为27例(69%),疾病进展(PD)病例为9例(23%);临床获益率为76.9%(CR%+PR%+SD%);中位无疾病进展期为9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31.2个月。PDGFRβ高表达组临床获益人数为22例(临床获益率88%),低表达组临床获益人数8例(临床获益率57.1%);两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为0.0282。结论本研究提示在治疗晚期脊索瘤方面具有抗肿瘤活性,临床获益率较好,同时在PDGFRβ高表达的患者获得了更好的疗效。

  • 标签: 脊索瘤 伊马替尼 治疗结果 方案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同时测定人血浆中吉非浓度的方法,并应用于临床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以苯海拉明为内标,50 L血浆经叔丁基甲醚进行液液萃取、离心后取上清液氮气吹干,最后通过流动相复溶进样分析;采用菲罗门Gemini C18色谱柱(规格3 μm,50*4.6 mm);流动相为(0.1%甲酸)2 mmol·L-1甲酸铵水溶液和乙腈;梯度洗脱;流速为0.6 mL·min-1;离子源为电喷雾离子源(ESI);检测方式:正离子检测;扫描方式为多反应监测(MRM);定量分析离子对分别为m/z447.1100.0(吉非),m/z494.3217.4()和m/z 256.0167.2(苯海拉明)。结果:血浆中吉非的药物浓度在0.05~5μmol·L-1范围内线性良好,最低定量限均为0.05 μmol·L-1,吉非药物测定的日内精密度和日间精密度RSD

  • 标签: 吉非替尼 伊马替尼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含量测定
  • 简介:摘要 :近年来,许多 国内外文献报道,甲磺酸在除白血病,胃肠间质道肿瘤 ( Gist ) 显示出卓越的治疗作用之外,在其他的恶性肿瘤如乳腺癌、肺小细胞肺癌、神经母细胞瘤、生殖细胞肿瘤和卵巢癌等均显示出良好的抗肿瘤效果。甲磺酸是一种酪氨酸激酶的抑制剂,能特异性抑制 Bcr-Abl 阳性细胞系细胞。此外,经干细胞因子受体 ( C-kit ) 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 ( PDGFR ) 途径激活的酪氨酸激酶也可被甲磺酸所抑制。本文将系统综述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 标签: 甲磺酸伊马替尼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新辅助治疗巨大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甘肃省人民医院普外科自2006年2月-2012年4月收治的无法完整切除的16例巨大胃肠间质瘤患者临床和病理资料;其中男性9例,女性7例,中位年龄54岁(范围34-72岁)。肿瘤位于胃8例(50.0%),小肠5例(31.2%),直肠1例(6.3%),胃肠外2例(12.5%),所有患者口服新辅助治疗。结果经过3-12个月的新辅助治疗,中位治疗时间6个月。腹部CT显示治疗前原发肿瘤直径为16.1±3.9cm;治疗后,肿瘤直径为13.3±2.4cm(P=0.039)。0例(0.0%)患者完全缓解,12例(75.0%)患者部分缓解,疾病稳定3例(18.8%),疾病进展1例(6.3%)。共11例患者选择手术治疗,8例R0切除,2例患者合并联合脏器切除(1例合并脾脏切除,1例合并胆囊切除),3例患者术后一年出现肿瘤复发、一例发生肝脏转移。所有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及出现吻合口瘘。结论新辅助治疗无法完整切除的巨大胃肠间质瘤患者安全可靠,能够明显缩小肿瘤体积,为手术的完整切除创造条件。

  • 标签: 伊马替尼 新辅助治疗 胃肠间质瘤 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0-0049-03
  • 简介:摘要甲磺酸属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选择性抑制Bcr-AbI阳性细胞系细胞,ph染色阳性的慢粒和急淋患者的新鲜细胞的增殖和诱导其凋亡。该药不良反应较多,常有水潴留、肝脏毒性、中性粒减少以及皮肤反应等。该药引起的过敏性休克临床罕见,国内外较少报道,本文对甲磺酸引起的个例过敏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以期临床应用所借鉴。

  • 标签: 过敏性休克 甲磺酸伊马替尼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氟治疗耐药或不耐受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CML-CP)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至2021年5月就诊于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9例对一线耐药或不耐受而接受氟治疗的CML-CP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患者血液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学反应及无进展生存(PFS)、无事件生存(EFS)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9例CML-CP患者中,包括4例耐药及5例不耐受患者。氟中位治疗时间为17个月(1~25个月)。除1例患者因4级血小板减少等不良反应早期停用氟外,其余8例患者中7例在氟治疗3、6、12个月时获得最佳治疗反应。至2022年4月随访结束时,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主要分子学反应(MMR)和分子学反应4.5(MR4.5)分别有7、7、6例患者,获得CCyR、MMR和MR4.5的中位时间分别为4.5个月(3~6个月)、12个月(3~12个月)和15个月(3~21个月)。中位随访17个月(11~25个月),9例患者中7例EFS,8例持续应用氟的患者均PFS。9例患者应用氟治疗后6例出现血液学不良反应,其中2例为3~4级;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腹泻(4例)、肌肉酸痛(2例)、乏力(2例)及肝功能损害(2例),均为1~2级。结论氟治疗耐药或不耐受的CML-CP患者疗效显著,且耐受性良好。

  • 标签: 白血病,髓系,慢性,BCR-ABL阳性 氟马替尼 伊马替尼 抗药性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国产(格可)与进口(格列卫)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5年12月间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一组为格可组,一组为格列卫组。结果格可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和格列卫组患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格可组患者4年总生存率和疾病无进展均同格列卫组患者之间具有一定差异性(P<0.05)。结论格可同格列卫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效果相当,但格可费用显著低于格列卫,使更多家庭经济条件有限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得到较好治疗。

  • 标签: 国产伊马替尼(格尼可)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1例53岁男性小肠间质瘤患者术后给予400 mg口服、1次/d,1个月后患者出现嗜酸粒细胞增多,未积极治疗,继续治疗。4个月后,患者出现双手、双足、腹部水肿疼痛,皮疹逐渐累及全身,胸、背部部分皮肤可见溃烂,全身散在多发斑丘疹伴溃烂、渗液、瘙痒、疼痛。嗜酸粒细胞计数2.7×109/L。结合骨髓穿刺及皮肤活检结果,诊断为嗜酸粒细胞增多、药物性皮疹,考虑为所致。临床药师参与多学科会诊,分析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与药物的相关性,建议停药,后续使用应监测血药浓度,调整给药剂量。医师暂停治疗,给予糖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物治疗,患者皮疹好转,减量后继续维持治疗。

  • 标签: 胃肠道间质肿瘤 嗜酸粒细胞增多 皮肤疾病 药物监测 伊马替尼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一线治疗初诊慢性髓性白血病(Chronicmyeloidleukemia,CML)慢性期效果对比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5月我科室收治的初诊CML慢性期患者137例,采用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70例应用治疗,对照组67例使用治疗,对比两种药物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MMR、CCyR、CHR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药物副反应发生率显然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据研究显示,运用治疗CML慢性期与比较,疗效更佳,不良反应少,可快速缓解病症,延缓病情发展,改善患者远期预后效果。

  • 标签: 尼诺替尼 慢性髓性白血病 伊马替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