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体外起搏治疗对机械通气患者的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7月湖南省人民医院(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中进行有创机械通气的患者共47例,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n=23)和对照组(n=24),对照组患者行临床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每天行体外起搏治疗,从机械通气第3天开始直至撤机,追踪随访至出院后30 d。比较两组患者撤机时厚度、移动度及增厚分数以及机械通气时间、撤机失败人数、住院时间、死亡人数。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厚度(cm)[(0.21±0.05) vs.(0.16±0.05) ]、移动度(cm)[(1.38±0.37) vs.(1.11±0.48) ]、增厚分数(%)[26(19,32)vs.18.5(10.25,20)]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机械通气时间更短(d)[ :10(7,15)vs.13(10.25,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撤机失败人数(例)[ (7 vs. 9)]、住院时间(d)[22(15,30)vs. 24(17.25,34.25)]、死亡人数(例)( 8 vs.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体外起搏,能改善机械通气患者患者功能,延缓功能下降,增加移动度及增厚分数,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 标签: 机械通气 体外膈肌起搏 膈肌超声 膈肌功能障碍 肺康复 膈肌厚度 膈肌移动度 膈肌增厚分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外起搏对机械通气兔功能障碍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85只成年新西兰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blank control group,BC)、自主呼吸组(spontaneous breathing group,SB)、容量控制通气组(volume control ventilation group,VC)、体外起搏组(external diaphragm pacing group,EDP)、体外起搏+容量控制通气组(EDP+VC),BC组5只,其余各组20只。气管切开后给予容量控制性机械通气建立动物模型。BC组麻醉后立即取标本,其余各组分别于相应的处理后6 h及l、3、7 d取标本,检测重量(DW)、重量/体质量比(DW/BW)及离体收缩力;HE染色观察病理改变;Western blot检测Cyt c、RyR1、caspase-3、p-mTORC1蛋白表达。多组变量间不同时间点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同一时间点进一步两两分组间比较采用LSD-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BC组比较,VC组DW、DW/BW下降,损伤明显,收缩力显著下降,Cyt c、caspase-3蛋白表达上调,RyR1、p-mTORC1表达水平下降,且具有时间依赖性,随时间延长进行性加重(P<0.05)。与VC组比较,随治疗时间的延长,EDP+VC组DW、DW/BW增高[治疗1 d组:(0.80±0.05)kg vs (0.56±0.04)kg,治疗3 d组:(1.06±0.05)kg vs (0.47±0.03)kg,治疗7 d组:(1.24±0.10)kg vs (0.39±0.07)kg,均P<0.05;治疗1 d组:(2.05±0.54)vs (1.86±0.72),治疗3 d组:(2.19±0.61) vs (1.74±0.40),治疗7 d组:(2.46±0.62)vs (1.53±0.85),均P<0.05],损伤明显改善,收缩力显著增强[治疗1 d组:(2.39±0.42)N/cm2vs (1.91±0.25)N/cm2,治疗3 d组:(2.57±0.62)N/cm2vs (1.72±0.50)N/cm2,治疗7 d组:(2.77±0.55)N/cm2vs (1.54±0.33)N/cm2,均P<0.05],Cyt c、caspase-3蛋白表达逐渐下降,RyR1、p-mTORC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起搏对呼吸机相关功能障碍具有保护性作用,其机制可能是抑制线粒体损伤,减轻氧化应激反应,减轻机械通气诱导的肌萎缩和结构改变,进而改善呼吸机相关功能障碍。

  • 标签: 呼吸机相关膈肌功能障碍 体外膈肌起搏 机械通气 氧化应激 线粒体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康复过程中采用体外起搏的价值。方法:筛选2020年10月~2021年10月入本院治疗的慢阻肺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按“随机抽样法”分2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体外起搏治疗,对比2组肺功能及康复效果。结果:观察组FEV1、FVC、PEF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体外膈肌起搏 慢阻肺 膈肌功能 排痰量 肺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外起搏(EDP)联合高压氧(HBO)处理对呼吸机相关功能障碍(VIDD)的保护性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100只健康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BC组)、模型组(VIDD组)、体外起搏组(EDP组)、高压氧处理组(HBO组)和联合处理组(EDP+HBO组,体外起搏的同时给予高压氧处理),每组20只。气管切开后给予控制性机械通气建立VIDD大鼠模型,VIDD组不进行干预,其余各组给予相应的处理。连续处理10 d后取材,检测重量(DW)及重量/体重比(DW/BW)、离体收缩力、肌纤维横截面积变化情况及相关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与BC组比较,VIDD组DW、DW/BW及肌纤维横截面积下降,肌纤维结构损伤明显,离体收缩力显著下降;组织中肌球蛋白重链-1(MHC-1)、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Keap1)、线粒体动力相关蛋白1(Drp1)、肌肉萎缩蛋白Fbox-1(atrogin-1)、肌肉环状指蛋白-1(MuRF-1)、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明显升高(P<0.05),肌球蛋白重链-2(MHC-2)、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与VIDD组比较,EDP+HBO组DW、DW/BW增高[(0.35±0.02)g vs.(0.63±0.06)g,(0.78±0.08)×103vs.(1.34±0.06)×103,均P<0.05),肌纤维结构损伤明显改善,肌纤维横截面积明显增加[(2 235.33±142.58)μm2 vs(4 564.82±406.72)μm2,P<0.05],离体收缩力显著增强[(1.15±0.42)N/cm2vs.(2.19±0.10)N/cm2,P<0.05],标本中MHC-1、Keap1、Drp1、atrogin-1、MuRF-l、caspase-3、beclin1表达逐渐下降,MHC-2、p-Akt、Mfn2、Nrf2、SOD、GSH-Px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功能改善最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起搏联合高压氧处理能显著增加收缩力、减轻氧化应激反应、减轻肌萎缩和结构损伤,从而减轻或减缓VIDD的发生及进展。

  • 标签: 呼吸机相关膈肌功能障碍 体外膈肌起搏 高压氧 机械通气 大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体外起搏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心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4月在昆山市康复医院心肺康复科及呼吸内科就诊的稳定期COPD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2组患者均进行为期12周的COPD的常规治疗和心肺康复科特色康复治疗,包括下肢功率踏车训练和温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体外起搏治疗。治疗前后进行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峰值公斤摄氧量(Peak VO2/kg)、无氧阈时公斤摄氧量(VO2/kg@AT)、峰值负荷功率(Peak W)、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CAT)评分、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困难量表(mMRC)评分的测试。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成组设计的t检验;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Wilcoxon符号秩检验进行组间和组内比较。结果治疗12周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FEV1[(1.82±0.56)L比(1.43±0.58)L]、FEV1/FVC[(65.47±10.94)%比(59.79±6.68)%]、FEV1%pred[(60.91±20.19)%比(51.97±16.28)%]、Peak VO2/kg[(24.43±4.21) ml·kg-1·min-1比(17.33±2.62) ml·kg-1·min-1]、VO2/kg@AT[(14.43±3.25) ml·kg-1·min-1比(11.04±2.40) ml·kg-1·min-1]、Peak W[(97.42±9.74) W比(78.32±11.18) W]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54、2.30、2.01、2.35、2.90、3.13,P值均<0.05);观察组CAT评分[(20.62±9.87)分比(26.65±7.95)分]、mMRC评分[(2.53±1.16)分比(3.09±0.83)分]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2.06、0.31,P值均<0.05)。结论体外起搏治疗可以改善稳定期COPD患者的静态肺功能,提高心肺运动耐量及日常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康复使用价值。

  • 标签: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 体外膈肌起搏 心肺运动试验 心肺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治疗中体外起搏治疗的应用情况 。方法:本研究中的 46 例患者均于 2018年 1月至 2019年 1月 入我院进行治疗,依照一比一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分别实施常规治疗和常规治疗联合体外起搏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水平以及生活质量 。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 肺功能指标中 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以及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 / 用力肺活量 均高于对照组,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 SF-36 评分 高于对照组, 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治疗中体外起搏治疗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肺功能异常情况,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及舒适性 。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病 体外膈肌起搏 常规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外起搏器对气管切开术后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量表法将90例气管切开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体外起搏器治疗,疗程为6周,在治疗前,治疗6周后评估两组患者的肺功能(FEV1、移动度)及记录封管率。结果两组患者的肺功能均提高、有统计学差异;且观察组肺功能(FEV1、移动度)、封管率差异更显著。.结论体外起搏器对气管切开患者的肺功能有积极治疗作用,且能加快封管时间。

  • 标签: 体外膈肌起搏器 气管切开术后 肺功能
  • 简介: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肺康复可以在一定程度恢复肺功能,而体外起搏技术是由我国研究的缓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进展的肺康复方法,目前已取得一定的效果。该文对体外刺激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康复疗效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 体外膈肌起搏 康复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体外起搏用于慢性呼吸衰竭治疗对患者肺功能和运动耐力的影响。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大兴医院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12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纳入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体外起搏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用力肺活量、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肌红蛋白、肌酸磷酸激酶、乳酸脱氢酶。比较2组治疗前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及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会呼吸问卷(mMRC)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用力肺活量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观察组治疗后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观察组治疗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观察组治疗后肌红蛋白、肌酸磷酸激酶、乳酸脱氢酶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观察组治疗后咳嗽、咳痰、胸闷、爬坡、家务活动、户外活动信心、睡眠、精神各项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组治疗前mMRC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83,P=0.963);观察组治疗后mMRC分级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9.318,P=0.025)。结论体外起搏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可改善患者肺功能,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运动耐力,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 呼吸功能试验 体外膈肌起搏 运动耐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体外起搏联合祛痰药物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排痰困难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42例排痰困难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1例。对照组患者仅给予祛痰药物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体外起搏物理治疗联合祛痰药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咯痰困难患者症状的改善率90.48%,患者舒适度改善率85.71%,总有效率95.24%,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1.9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起搏联合祛痰药物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排痰困难的患者中具有积极的治疗作用,能够提高临床疗效,降低患者的感染率及患者的舒适度。

  • 标签: 体外膈肌起搏 祛痰药物治疗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OPD急性加重期应用体外起搏器对促进肺康复的作用。方法:抽取我院2019年5月-12月收治的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32例行常规药物治疗者作为对照组,32例辅助应用体外起搏器治疗者作为实验组,评估两组肺康复效果。结果:实验组治疗后CAT评分、肺功能指标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实施体外起搏器治疗,可进一步促进肺功能恢复,改善病情,值得推广。

  • 标签: COPD急性加重期 体外膈肌起搏器 肺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外起搏(EDP)联合氧疗对尘肺病合并慢性胆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生活质量及运动耐力的影响。方法60例尘肺病合并COPD存在低氧血症的患者,随机分为EDP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氧疗及常规治疗,EDP组在此基础上加用EDP治疗,每日30分钟,连续治疗12周。运用COPDAssessmentTest(CAT)问卷和6分钟步行试验(6MWD)进行评估。结果经过治疗后两组症状、运动耐力均有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DP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P<0.05)。结论与单独氧疗相比,EDP治疗联合氧疗可以更显著改善尘肺病合并COPD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运动耐力。

  • 标签: 膈肌起搏 氧疗 尘肺病合并COPD 低氧血症
  • 简介:采用高频通气起搏器(HDP)治疗重症肺心病Ⅱ型呼吸衰竭病人,于治疗前后即刻测定血气分析.结果显示:HDP优於单纯体外起搏(EDP)或高频喷射通气(HFJV)12例重症肺心病病人PaO2均有所上升及PaCO2不同程度下降.无1例发生CO2潴留.即刻疗效显著.护理上除注意心理护理外.在治疗中避免局部肌肉痉挛和疼痛,掌握吸入气体的温度、湿度以利排痰;密切观察气道通畅情况.根据血气分析结果随时调整治疗频率、时间.

  • 标签: 肺心病 离频通气膈肌起搏器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体外起搏联合温针疗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60例昆山市康复医院心肺康复科及呼吸内科就诊的COPD稳定期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为期8周的COPD的常规治疗,其中观察组辅以体外起搏联合温针治疗,体外起搏治疗(30min/次,1次/2d),温针疗法(30min/次,1次/2d),两种治疗在不同日进行;对照组辅以温针疗法(30min/次,1次/2d)。使用FEV1/FVC、FEV1%pred、FEV1、FVC、MVV对肺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两组治疗后的FEV1/FVC、FEV1%pred、FEV1、FVC、MVV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FEV1/FVC、FEV1%pred、FEV1、FVC、MVV较对照组同时间点相比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体外起搏联合温针疗法可以明显改善COPD稳定期患者的肺功能。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体外膈肌起搏 温针 肺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临床Ⅱ型呼衰患者应用起搏以及呼吸功能锻炼对其影响效果。方法:随机选择86例Ⅱ型呼衰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以抽签法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每组各43例,常规组应用一般治疗法,研究组给予起搏联合呼吸功能锻炼,分别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3d、治疗7dPaO2以及PaCO2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治疗3d,两组PaO2与PaCO2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对比治疗7d,研究组PaO2与PaCO2变化效果优于常规组。结论:起搏联合呼吸功能锻炼应用于Ⅱ型呼衰患者治疗中对改善其血气指标具有显著作用,疗效显著,且有利于预后。

  • 标签: 膈肌起搏 呼吸功能锻炼 Ⅱ型呼衰 血气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机械性吸-呼气排痰联合体外起搏技术在高龄老年人群应用的适宜性及其对机械通气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解放军总医院老年病房2018年9月—2019年12月收治的高龄老年行经鼻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延续传统的气道护理技术和肢体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之上加用机械性吸-呼气排痰技术和体外起搏技术。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肺部感染发生率、1 h和24 h排痰量变化、增厚率、撤机时间以及撤机成功率和病死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 h和24 h排痰量、增厚率高于对照组,撤机时间短于对照组,撤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性吸-呼气排痰联合体外起搏技术与传统的气道护理技术相比,能够帮助高龄老年机械通气患者更加安全有效地实现气道廓清和呼吸锻炼目的,提高力和耐力,增强高龄老年患者自主咳嗽能力;且干预方式温和,患者易于接受,值得在高龄老年机械通气患者中广泛应用。

  • 标签: 老年人 机械通气 机械性吸-呼气排痰技术 体外膈肌起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外起搏器(EDP)联合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对辅助重症脑出血术后机械通气(MV)患者脱机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ICU)2016年10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需行MV的神外重症脑出血术后气管切开患者123例,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HFNC组(n=63)和HFNC+EDP组(n=60)。HFNC组在患者脱离呼吸机后序贯经鼻高流量吸氧;HFNC+EDP组:在HFNC组基础上加用EDP治疗,1次/d,每次30 min。结果与HFNC组相比,HFNC+EDP组患者脱机后1、12、24及48 h的氧合指数较高[(209±15)mmHg比(218±18)mmHg,(215±14)mmHg比(222±17)mmHg,(223±13)mmHg比(235±15)mmHg,(236±7)mmHg比(257±12)mmHg;均P<0.05]、脱机时间较短[(13±3)d比(12±3)d,P<0.05]、移动度增加[(1.94±0.08)cm比(2.91±0.11)cm,P<0.05]、住NICU时间较短[(33±14)d比(28±9)d,P<0.05]、出NICU时格拉斯哥评分(GCS)(5.9±2.1比7.8±0.4,P<0.05)及出院GCS较高(9.9±2.1比11.0±2.0,P<0.05)。结论EDP联合HFNC能增加神外重症脑出血术后气管切开患者的移动度,缩短脱机时间和入住NICU的时间,从而早日康复,改善预后。

  • 标签: 脑出血 体外膈肌起搏器 经鼻高流量氧疗 机械通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