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邓石如(1743-1805),清代篆刻家、书法家.初名琰,字石如,后以字行,晚年更字顽伯,号完白山人等.其篆、隶最精,亦善楷、行,融众家之长,而成独特书风.杨守敬有言:顽伯以柔毫作篆,博大精深,包慎伯推为直接二李,非过誉也.而《草堂记》是其篆书的代表作,此书作为邓石如62岁所书,书风既浓浓古气盎然又洋溢着阵阵新意,既老成持重又清秀洒脱,功力与情致并重.其行气整饬工稳,体势森严刚毅,韵度豪迈醇厚,堪称开宗立派的巨作.邓石如篆书吸取汉碑篆额、汉《袁安碑》和唐代李阳冰《三坟记》等篆字的体势笔意,得朴厚沉雄之韵,融入隶书笔意,风神直追秦汉,一改宋、明时期篆书的刻板、拘谨之风.

  • 标签: 白氏草堂 草堂记 记临习
  • 简介:唐代大诗人自居易晚年定居洛阳18年,与洛阳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自居易去世后,遗命家人将其安葬在龙门东山琵琶峰,子孙世居洛阳。现将自居易在洛阳的遗迹及后裔的分布情况介绍如下:

  • 标签: 后裔 遗迹 白居易 自居易 分布情况 洛阳
  • 简介:当山樱花开满山涧时他把权柄遗弃在人群中回到南田,栖迟故里他守着他的三亩茶园晒着太阳,一坐就是半天他目送夕阳西下迎接下山的牛羊,

  • 标签: 故里 刘基 南田 夕阳
  • 简介:藤原行成是当时的右近卫少将义孝之子,曾祖是摄政藤原伊尹。藤原行成也是摄政家藤原家族的一员。伊尹(924—972)作为摄政太政大臣,是一位掌握宫廷权力的实力派人物,然而遗憾的是在藤原行成出生那年的年底,伊尹便遁入他界。而在藤原行成三岁的时候,他的父亲义孝也因病辞逝,时年不过21岁。藤原行成只能靠外曾祖父

  • 标签: 书法流派 兼白氏 形成兼
  • 简介:摘要《六帖事类集》作为唐代的一部重要类书,长期以来一直没有整理本,而且今人对于历史上出现的诸多版本也有一些错误的认识,笔者拟对历史上出现的几个重要版本,例如五代本、陆心源版本、傅增湘版本进行梳理与归纳,以帮助大家对这部书的版本问题形成更清晰的认识。

  • 标签: 五代本 傅增湘版本 陆心源版本 优劣
  • 简介:文昌鱼一直以来在动物学教学中作为头索动物的代表动物被详细介绍,终生具有脊索动物的3个主要特征即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而且都表现得很典型。广泛使用的《普通动物学》教科书中图示的文昌鱼的"背神经管"、"肝盲囊"的名称标注需要重新讨论,在教科书中它们分别被标注为"神经索"和"肝"。

  • 标签: 白氏文昌鱼 神经索 神经管 肝盲囊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西陵本因方位和地貌而称名,并非某地的专称,故古时多有名称西陵之地。古史传说中的西陵是与黄帝族联姻的部族,当居于黄帝族所处西面不远的高丘大陵地带。西陵居处难以确证,只能以历史的眼光视其为融入黄帝族的一个上古部族。《史记》所述黄帝正妃嫘祖,犹同黄帝是被华夏先民美化和神化的祖先,在以汉族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早已成为民族文化心理认同的人文始祖之一。流行数千年的嫘祖神话传说和礼俗活动,是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今日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资源。凡是历史上有西陵地名、嫘祖传说和嫘祖信俗的地方,皆可弘扬其传统、利用其资源发展经济文化。近年来大力保护利用嫘祖文化遗产以打造文化品牌、繁荣地方经济的湖北远安、四川盐亭与河南西平,应该交流合作,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扛起弘扬嫘祖文化的大旗,争取经济文化发展的最大效益,并在全国形成示范效应,为强化同根同源的民族认同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促进世界文明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 标签: 西陵 西陵氏 嫘祖 文化遗产 保护利用
  • 简介:以往藏学界通常认为康区利土司顿月杰是一个崇奉苯教、排斥一切佛教的宗教极端者,尤其仇视格鲁派,遂于1640年被与格鲁派联盟的青海蒙古势力固始汗所灭。文章通过对藏文史料的梳理发现,此看法有相当的片面性,导致对当时复杂政局的概念化、简单化理解。文章指出,顿月杰在其执政的大部分时期,宗教上均兼容和尊崇佛教各教派,并与噶玛、萨迦、宁玛甚至包括格鲁派等各教派高僧均保持着良好关系。顿月杰与格鲁派交恶也并非出于宗教异见与教派歧视,而是有复杂的政治背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乃是格鲁派"没有能保证蒙古人不进攻康区"。

  • 标签: 白利土司 顿月杰 格鲁派 固始汗
  • 简介:司马迁《史记》关于季平子的记载具有"尊君抑臣"的倾向。《左传》记载季平子的事迹,既体现了左对季平子的维护,又表现了他对平子失德、失礼行为的批判,呈现出一种客观的态度。左理性的评价与礼坏乐崩的时代背景及他对"礼"的推崇不可分割。

  • 标签: 《左传》 《史记》 季平子 史官 尊君抑臣
  • 简介:近来比较对石刻书法中的史料文献价值的钩沉甚感兴趣,书法中的文献问题,在文史研究中已有较高的关注度,但在书法研究中,似觉其与视觉艺术大抵无干,故仍是在考校辨识上偶有关注,并不作太多的与书法艺术和书法史论的会勘,这或许是在碑志书法研究中的一点缺憾。古所谓"书法",大多就是一种实用的书写。

  • 标签: 史料价值 身份问题 书法研究 刘氏 东莞 墓志
  • 简介:“雍廪”并非人名,而是地名“雍林”的音近通假。《左传》《管子》等文献的“雍廪杀无知”,其实是《史记·齐太公世家》“雍林人袭杀无知”的简略表述。“雍廪杀无知”于《国语》等文献中又作“渠丘实杀无知”,“雍廪”与“渠丘”是大地名与小地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于《春秋》中又作“齐人杀无知”,称国名是由《春秋》地名书写义例所致。

  • 标签: 雍廪 无知 雍林 渠丘 地名
  • 简介:新发现的药元福墓志为研究五代史提供了重要的新史料,其记载多有可与传世文献互相发明之处。借助药元福墓志提示的信息,活跃于五代的药,应出自沙陀三部落,根据基志可对其族属源流及沙陀化的过程作一些推测,并有助于重新认识沙陀族群构造的复杂性。

  • 标签: 药元福 沙陀 族属
  • 简介:本文比较了小说中之狐与《任传》中之狐,又比较了史书中之狐与《任传》中之狐,认为沈既济塑造了一个“遇暴不失节,徇人以至死”的雌狐形象,以讽刺当时官场上刘晏背叛元载,论证了沈既济以任“自喻”说不能成立。

  • 标签: 《任氏传》 沈既济 雌狐
  • 简介:中国元代杂剧《赵孤儿》直接启发法国作家伏尔泰创作了《中国孤儿》,但两剧无论是叙事结构还是主题传达都相差甚远.之所以如此,缘于伏公出于当下贬抑基督教伦理褒扬"孔子道德"、标举"文明战胜野蛮"以及宣扬开明君主制的需要而对《赵》剧和儒学产生的有意误读.

  • 标签: 《赵氏孤儿》《中国孤儿》 叙事 主题 有意误读
  • 简介: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各家通论性训诂学著作,学科体系往往比较粗疏,行文重点也略有差异.最近,有人对冯浩菲先生一书的学科体系提出了质疑.实际上,冯书的学科体系有其合理的因素并有鲜明的特色,不必妄加指责.

  • 标签: 《中国训诂学》 学科体系 评价 冯浩菲
  • 简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设疑”与“留”起着重要的作用。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又云:“学成于思,思源于疑。”可见在教学中,教师应引领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 标签: 语文教学 设疑 质疑能力 学生 小学 教师
  • 简介:<正>贾平凹的《黑》(载《人民文学》1985年第10期)在《人民文学》1985年度读者评选“我最喜爱的作品”中名列第一,这在近几年来婚姻爱情题材作品过于泛滥,以致被人们不无贬意地戏称为“闹区”的景况下,未免让人感到有点突兀。但细细想来,《黑》又确实有它区别于同类题材的独特之处。本文试图引进心理学上的“缺乏”概念,从作品的切入角度和读者的审美价值取向入手作一分析。

  • 标签: 审美价值取向 人本主义心理学 启示 文化心理结构 生活方式 生理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