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究在冠心病择期PCI中使用比伐芦定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对40例患者在冠心病择期PCI中进行常规药物(肝素)抗凝治疗,并作为对照组;对另外40例患者使用比伐芦定抗凝治疗;两组共80例患者均为我院2013年9月到2016年9月间收治;通过不同药物干预后对患者的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17.5%,不良事件复发率越低说明效果越好)患者的治疗效果好于对照组(不良事件4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0.0%)的出血和血栓形成事件均少于对照组(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比伐芦定用于冠心病择期PCI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相比较传统的普通肝素方法而言,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能够有效减少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说明其用药效相对安全,同时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这对于患者预后具有相对积极的意义,因而值得临床借鉴。

  • 标签: 比伐芦定 冠心病择期PCI术中 临床效果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麝香通心滴丸对择期PCI冠心病患者的冠脉循环改善作用。方法 选取心内科行择期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eCASH护理模式对ICU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谵妄预防及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88例行PCI冠心病患者,术后入住ICU,2019年1—12月纳入的患者设为对照组(n=94),予以常规护理;2020年1—12月纳入的患者设为观察组(n=94),予以eCASH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谵妄发生情况[ICU意识模糊评估法(CAM-ICU)]、住院情况(卧床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护理质量(住院患者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量表)、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谵妄发生率、卧床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住院患者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量表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两组患者穿刺部位血肿、皮肤水疱、感染、肢体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尿潴留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CASH护理模式有助于ICU冠心病患者PCI术后谵妄预防,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升护理质量,对减少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有一定帮助。

  • 标签: 重症监护病房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eCASH护理模式 冠心病 谵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冠心病择期介入的护理心理干预措施及效果。方法于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入组我院54例冠心病择期介入患者,随机双盲法分组,各27例,2组患者均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增加心理护理干预。结果与对照组患者进行比较,实验组患者干预后不良情绪、SCL-90部分因子得分均明显缓解(P<0.05);2组患者干预前不良情绪对比差异不大(P>0.05)。结论冠心病择期介入的护理心理干预效果较为理想。

  • 标签: 冠心病 择期介入 护理心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麝香通心滴丸对择期PCI冠心病患者的血管内皮及血液流变学改善作用。方法 选取心内科行择期PCI的84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抗小板聚集,抗凝,调脂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术前72小时给予麝香通心滴丸70mg /次,每日3次口服,服用2周。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4小时、术后2周hs-CRP、内皮素-1(ET-1)水平;比较两组术前、术后2周血液流变学水平。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PCI术后24小时hs-CRP、ET-1水平明显高于术前(P

  • 标签: 冠心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麝香通心滴丸 血管内皮,血液流变学
  • 简介:[摘要 ] 目的:探讨体外反搏技术 ( EECP) 促进冠心病 PCI 后损伤内皮修复、改善内皮功能的作用和机制。方法:已行 PCI术后冠心病 患者 48 例,随机分为 2组:对照组(药物治疗组) 22 例与实验组(药物治疗 +EECP) 26 例,于 PCI 后第 1周后 及第 8周后 分别采血,通过 ELISA及免疫荧光技术检测 PCI术后的冠心病患者使用体外反搏技术前后外周血内皮细胞修复和功能的关键细胞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 PDGF),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 BFGF),一氧化氮合酶 (eNOS)、内皮素( ET))的变化,来证实 EECP的作用 。结果:对照组及实验组 PCI后 8周后 外周血内关键细胞因子水平对 于术后第 1周后存在统计学变化意义 (P<0.05),同时, PCI后 8周后 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 关键细胞因子水平较对照组存在明显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体外反搏治疗可以影响 冠心病患者 PCI后外周血内皮细胞修复和功能的关键细胞因子水平 ,有利于 PCI后损伤内皮的修复。

  • 标签: 体外反搏技术 冠心病 PCI术后 内皮功能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旋磨联合PCI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医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发生钙化病变的冠心病患者5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观察组给予冠状动脉旋磨联合PCI治疗,对照组单独给予PCI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成功为96.15%高于对照组的76.92%(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69%,低于对照组30.77%的(P<0.05)。观察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1.54%,对照组为19.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旋磨去除纤维和钙化斑块,增大管腔调,改善冠状动脉内膜平滑度的作用能够显著提高PCI治疗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冠状动脉旋磨联合PCI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冠心病钙化病变的治疗方法。

  • 标签: 旋磨术 PCI 钙化病变 冠心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 PCI肢的介入护理研究。方法:抽取 2018年 11月 ~2019年 11月在本院进行 PCI治疗收治的 36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的分为对照组( n=18例)和观察组( n=18例)两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则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并发症率明显比对照组低,而护理满意度则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 PCI肢介入护理采取综合性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并发症,改善症状,提高满意度。

  • 标签: 冠心病 糖尿病 PCI术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5E康复护理模式在冠心病PCI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1.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2. 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5E康复护理模式。结果:实验组患者在术后康复时间、生活质量、心理状态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具体数据如下:1. 康复时间:实验组患者平均康复时间为6周,对照组为8周。2. 生活质量: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3. 心理状态:实验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本研究表明,5E康复护理模式在冠心病PCI患者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缩短康复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因此,建议在冠心病患者的康复护理中广泛应用5E康复护理模式。

  • 标签: 5E康复护理模式 冠心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的术后效果。方法从本院自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进行PCI手术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选择32例,组别分类根据护理方式进行,在术后对其展开护理,对照组(16例)的护理方法是常规护理,观察组(16例)的护理方式是系统化护理,比较护理效果。结果在并发症发生率上,对照组显然高于观察组,差异较为显著。结论对老年冠心病患者作PCI治疗后,可以对其进行系统化的术后护理,这样能够有效将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治疗效果也会有明显的升高。

  • 标签: PCI 老年 冠心病 术后护理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冠心病灸对冠心病PCI术后患者心脏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80例因冠心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 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 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使用冠心病灸,疗程 3 个月,随 访 6 个月。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入组康复治疗时、治疗后 2 个月、治疗后 6个月的生活质量量表( SF-36) 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 记录入组登记时、治疗后6个月的心功能评价指标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随访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2个月、6个月两组患者的 SF-36 量表评分均较入院时降低,治疗后6个月,研究组的 SF-36 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数明显提高,中医证候积分均较入院时升高,且研究组较对照组更为明显。两组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冠心病灸能很好的改善 PCI 术后康复期患者的心功能和远期生命质量。

  • 标签: 冠心病 介入 心肌梗死 康复期 灸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冠心病择期介入手术患者围期焦虑水平与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以冠心病择期介入手术患者60例进行研究,使用HAMA量表进行评估,将患者分为焦虑组、无焦虑组,随访所有患者半年,详细记录心绞痛评分、再入院率,对比分析。结果无焦虑组患者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心绞痛评分明显低于焦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焦虑组患者再入院率明显低于焦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择期介入手术患者焦虑会影响预后,需重视心理管理。

  • 标签: 焦虑 冠心病 择期介入手术 短期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格林护理模式对冠心病PCI患者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6月-2023年2月期间院内接受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96例,经入院先后顺序分成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常规护理联合格林护理模式,比较两组生活质量(CQQC)、左心射血分数(LVEF)、6min步行距离(6MWT)差异。结果:干预前,观察组CQQC评分、LVEF、6MWT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CQQC评分、LVEF、6MW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格林护理模式能够改善冠心病PCI术后护理效果。

  • 标签: 格林护理模式 冠心病 PCI术后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冠心病PCI患者时间跨度依从性对预后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于我院行PCI的60例冠心病患者,按照PCI医嘱时间至实际行PCI的时间跨度分为观察组(n=34,时间跨度3个月以下)及对照组(n=26,时间跨度3个月及以上)。观察指标为两组患者术后1年内无症状生存率。结果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1年内33例无症状生存,1例发生心血管事件,无症状生存率97.06%(33/34);对照组术后1年内19例无症状生存,7例发生心血管事件,无症状生存率73.08%(19/26),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符合PCI指征的冠心病患者,其预后随时间跨度延长而变差。因此,符合PCI指征的患者应尽早接受手术,避免心功能进一步受损,影响预后。

  • 标签: 冠心病 PCI 时间跨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视频宣教在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10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二科接受PCI的11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术前宣教,观察组在常规术前宣教基础上联合视频宣教。比较两组患者宣教知识掌握程度、心率及焦虑抑郁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宣教知识掌握程度、焦虑抑郁情况均好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视频宣教可缓解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健康宣教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冠心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视频宣教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延续护理对冠心病PCI术后康复患者的效果。方法:研究阶段为2018年8月~2019年5月,共纳入研究对象87例,均为冠心病PCI术后康复患者,电脑随机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取延续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6个月内再入院率6.82%低于对照组20.93%,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护理前ESCA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ESC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冠心病PCI术后康复患者采用延续护理可降低患者再入院率,提高自我护理能力,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 标签: 延续护理 冠心病 PCI术 术后康复患者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医治疗冠心病PCI术后的用药情况。方法收集诊断明确的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的中药处方共101张,对方中用药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常用中药28味,分析每味中药的用药频次及类型,并对其类型分布进行总结。结果本研究共纳入中药处方101张,涉及中药116味,用药频次共2035次,使用次数大于25次的中药共计28味,其中使用频次大于50%的药物为白芍、黄芪、川芎、丹参、当归、麦冬、生地、瓜蒌、牡丹皮、酸枣仁、桂枝。结论中医治疗冠心病PCI术后的用药主要类型为活血化瘀药、补虚药、清热药、安神药、化痰止咳平喘药五大类型。

  • 标签: 冠心病 PCI术后 中药
  • 简介:【摘要】近年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呈增长的趋势,并且死亡率远高于其他疾病。目前冠心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外科治疗等治疗方法。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因其创伤较小、血管即时开通率高、并发症相对较少等优点,在临床上被广泛运用。但与此同时术后出现的如再狭窄、再发心绞痛、甚至再次 PCI 等事件严重影响患者的远期预后。而针对 PCI 术后的治疗以及并发症的防范,中医药具有依从性好、不良反应少、疗效良好等显著优势。 故对中医药在冠心病 PCI 术后的应用进行论述。

  • 标签: 冠心病 PCI 中医药 治疗
  • 简介: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heartdisease,CHD),是目前世界上常见的致死性疾病之一,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近年来在临床上广泛开展,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术后不良反应仍存在,包括血栓形成、新生内膜增厚和动脉血管重塑等,究其机制包括内皮增生不良、炎症反应等。综合所查阅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支架植入术后研究的文献,将冠心病PCI术后分子水平变化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标签: 冠心病 支架植入术 分子水平研究 内皮 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