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跟骨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跟骨骨折患者1 080例,男931例,女149例;年龄平均43.0岁。Sanders分型:Ⅰ型107例,Ⅱ型343例,Ⅲ型471例,Ⅳ型159例。对可能影响术后功能恢复的患者性别、年龄段、Sanders分型、职业、体重指数、季节、致伤原因、住院时间、手术方式、内固定物、术前合并伤、术前合并症、麻醉方式、是否去康复机构、切口选择、受伤至手术时间、术前是否有水泡、是否符合复位标准等18个相关因素进行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筛选出主要的相关因素。结果1 080例患者术后获完整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7.5个月。末次随访时Creighton-Nebraska评分平均为88.4分。单因素分析中不同性别、年龄段、Sanders分型、职业、致伤原因、手术方式、术前合并伤、切口选择、是否符合复位标准的患者Creighton-Nebrask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得出回归方程为:Y=107.408-4.013a-7.101b-1.214c-1.606d(Y表示Creighton-Nebraska评分,a表示性别,b表示年龄, c表示Sanders分型, d表示切口选择)。结论跟骨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骨折分型及切口选择;对于女性、年龄大、Ⅳ型骨折、L形大切口的跟骨骨折术后患者功能恢复的评分较低。

  • 标签: 跟骨骨折 功能恢复 流行病学因素 回归分析
  • 简介:摘要脑卒中是成人残疾的常见原因,脑卒中后独立生活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障碍的治疗和运动功能恢复。运动功能恢复的准确预测不仅能够帮助患者确立切合实际的目标,并且有助于康复团队对患者进行分层并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更有效地利用医疗资源。本文对目前常用的脑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的预测因素及其应用进行综述。

  • 标签: 脑卒中 功能恢复 预测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镜像视觉反馈结合运动再学习在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康复中的疗效。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期间在南阳市第九人民医院接受卒中康复治疗的上肢功能障碍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镜像视觉反馈结合运动再学习组(镜像疗法组)和单独运动再学习组(对照组)。每天康复治疗1~2次,每周5 d,1周为1个疗程,共4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FMA)上肢部分评定上肢功能,采用Carroll上肢功能测试量表(Upper Extremity Function Test, UEFT)评定手功能,采用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ction Research Arm Test, ARAT)评定上肢操作性和灵活性,采用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otor Assessment Scale, MAS)评定手、手指和上肢运动功能,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定上肢疼痛程度,采用改良巴塞尔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 MBI)评定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定上肢肩关节、腕关节和肘关节痉挛程度。依据FMA评分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定,>31分定义为疗效优良。结果共纳入60例伴有上肢功能障碍的卒中患者,镜像疗法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卒中类型和卒中部位以及各项基线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治疗后FMA评分、UEFT评分、ARAT评分、MAS评分和MBI评分以及改良Ashworth分级Ⅰ级和Ⅰ+级的比例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均<0.05),而VAS评分以及改良Ashworth分级Ⅲ级和Ⅳ级的比例显著低于治疗前(P均<0.05)。治疗后镜像疗法组FMA评分、UEFT评分、ARAT评分、MAS评分和MBI评分以及Ashworth分级Ⅰ级和Ⅰ+级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VAS评分以及改良Ashworth分级Ⅲ级的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根据FMA评分,镜像疗法组患者治疗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3.3%对70.0%;χ2=5.455,P=0.020)。结论镜像视觉反馈结合运动再学习在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康复治疗中的疗效优于单独运动再学习。

  • 标签: 身体锻炼 卒中康复 上肢 偏瘫 功能恢复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循环运动(FES-cycling)联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恢复后期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70例脑卒中恢复后期患者(病程3~6个月),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研究期间,最终63例患者完成本研究,其中观察组3例患者脱落,有32例患者完成治疗;对照组4例患者脱落,有31例患者完成治疗纳入统计。对照组接受1.0Hz的rTMS刺激健侧皮质M1区治疗,观察组在rTMS治疗的基础上给予FES-cycling训练。rTMS治疗和FES-cycling治疗均为每次20 min,1次/日,5 d/周,共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上肢Fugl-Meyer评分(FMA)及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FTHUE-HK、上肢FMA和MBI评分[观察组(4.56±1.05)、(40.16±5.18)和(62.16±12.62)分;对照组(3.93±1.06)、(37.42±4.09)和(56.06±9.28)分]均较组内治疗前[观察组(2.63±1.84)、(29.38±5.21)和(45.16±12.41)分;对照组(2.71±1.01)、(30.48±4.35)和(43.71±10.79)分]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的各项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所有患者均能耐受治疗,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FES-cycling联合rTMS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标签: 脑卒中 功能性电刺激 重复经颅磁刺激 上肢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适时功能锻炼对锁骨骨折患者功能恢复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于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锁骨骨折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适时功能锻炼。对两组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及术后恢复情况进行对比,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生活质量水平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6.38±1.62)d及愈合时间(2.53±1.02)个月均较对照组短,术后Constant综合评分为(93.64±2.44)分,明显较对照组高;并发症发生率(3.13%)较对照组(21.88%)低,SF-36生活质量评分(92.43±2.72)分较对照组高,以上各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适时功能锻炼可提高锁骨骨折患者术后恢复速度,对规避并发症及顺利恢复肩关节功能有较大临床意义。

  • 标签: 锁骨骨折 适时功能锻炼 功能恢复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药熏洗结合功能锻炼对踝关节骨折术后疼痛、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玉环市中医院骨伤科踝关节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患者9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术后行常规功能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熏洗8周,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治疗前、治疗后8周背伸跖屈角度,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踝关节功能评分(AOFAS评分)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2周、4周、8周VAS评分分别为(3.64±0.85)分、(2.06±0.54)分、(0.98±0.26)分,均低于对照组同时间点的(4.15±1.12)分、(3.27±0.86)分、(1.58±0.4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87、8.169、8.327,均P<0.05),治疗8周后背伸[(15.84±2.68)°]、跖屈角度[(31.58±5.06)°],均高于对照组[(12.51±2.54)°、(28.54±4.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183、3.163,均P<0.05),治疗后6个月,AOFAS评分为(90.66±5.52)分,高于对照组的(82.41±10.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66,P<0.05),且观察组优良率为93.62%,高于对照组的78.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58,P<0.05)。结论踝关节骨折术后在常规功能锻炼基础上结合中药熏洗,可更好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踝关节主动活动性,利于关节功能恢复

  • 标签: 骨折 踝关节 疼痛 医学,中国传统 中草药 功能恢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FES)手摇车训练对早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FES手摇车组(试验组)和MOTOmed运动训练组(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2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FES手摇车进行训练,每日1次,每次20 min,对照组则增加MOTOmed运动训练系统治疗,每日1次,每次20 min。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Brunnstrom分期评估2组患者上肢和手的运动功能,并于治疗前和治疗1、2、3、4周后采用上肢简化Fugl-Meyer量表(FMA-UE)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分别评估2组患者上肢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上肢和手的Brunnstrom分期分别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患者治疗4周后上肢(χ2=9.23,P<0.05)和手(χ2=15.91,P<0.05)的Brunnstrom分期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4周后。治疗1、2、3、4周后,2组患者的FMA-UE和MBI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患者治疗1、2、3、4周后的FMA-UE和MBI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ES手摇车训练可显著改善早期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疗效优于MOTOmed运动训练系统。

  • 标签: 脑卒中 功能性电刺激手摇车 上肢运动功能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渐进式康复护理模式在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吞咽功能恢复效果,为脑梗死患者多种功能恢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在广东省中医院芳村脑病科接受治疗的脑梗死患者86例,根据其护理方式分为A组40例和B组46例。A组采用渐进式康复护理模式,B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两组患者的肢体功能、吞咽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经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上、下肢肌力评估评分均高于干预前,A组患者干预后上肢、下肢肌力评估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干预后两组患者运动能力评分均高于干预前,A组患者干预后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洼田饮水实验结果显示,A组患者吞咽功能正常率为57.50%,对照组为3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吞咽功能结果也表明,A组患者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5.00%,B组为34.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98,P=0.036<0.05)。干预后,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生活质量评分显著提升,A组生活能力、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渐进式康复护理模式能够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肌力状态,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肢体功能,同时提升吞咽功能,减少呛咳、窒息及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标签: 渐进式康复护理 脑梗死 肢体功能 吞咽功能 恢复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综合康复干预(包括常规康复训练、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及穴位按摩等)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及患肢肌肉、穴位按摩治疗。于治疗前、治疗10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屈腕肌、踝跖屈肌MAS评分、上肢及下肢FMA评分、MBI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10周治疗后发现2组患者上述疗效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屈腕肌、踝跖屈肌MAS评分[分别为(1.5±0.5)分、(1.8±0.4)分]、上肢及下肢FMA评分[分别为(51.3±2.1)分、(26.4±4.1)分]、MBI评分[(62.7±20.9)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及患肢肌肉、穴位按摩治疗,能进一步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脑卒中 功能性训练 肌电生物反馈 按摩 肢体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影响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合并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 AKI)患者肾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9年10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ICU和EICU住院的105例SAP合并AK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28 d患者肾功能恢复情况,分为肾功能恢复组和恢复不良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此类患者肾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结果105例患者根据肾功能恢复情况分为恢复组(n=73)和恢复不良组(n=32),和肾功能恢复组相比,恢复不良组患者年龄更大,既往糖尿病及冠心病比例更高,APACHEⅡ评分更高,出现腹腔坏死物感染及腹腔出血的患者更多,且应用机械通气的比例更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腹腔坏死物感染(OR=5.088,95%CI:1.041~24.871,P=0.044)和机械通气(OR=4.615,95%CI:1.126~18.904,P=0.034)是影响SAP合并AKI患者肾功能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腹腔坏死物感染、机械通气是SAP合并AKI患者肾功能恢复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重症急性胰腺炎 急性肾损伤 肾功能恢复 危险因素
  • 作者: 李理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6-03
  • 出处:《医师在线》2023年第13期
  • 机构:重庆市长寿区人民医院,重庆长寿401220
  • 简介:髋部骨折是指股骨颈及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一种常见的损伤,是严重危害老人身心健康和活动能力的危险因素。1990年,全世界将近半数的髋部断裂病例在欧洲,北美和大洋洲,而到2050年,由于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国家的老龄化,髋部骨折的患者数量将会占到全世界的大多数。中国现有的60多岁老年人约为1.2亿,2050年将增至4.5亿,而且髋部骨折发病率还将继续增加。近几年,国内外学者对老年人髋部骨折的治疗越来越倾向于手术治疗。外科手术能早期康复,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死亡率,但有文献报导,根据Braithwaite报告,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在手术4个多个月至1个月内无法完全康复,并且在康复期内无法达到正常的生活质量,平均寿命会缩短2.6年。因此,对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除了围手术期护理外,术后康复护理也已引起国内外护理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 标签: 老年髋部骨折;术后肢体功能恢复;康复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终末期肝病伴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患者肝移植术中行脾动脉结扎对肝功能恢复和脾功能亢进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宁波市李惠利医院行肝移植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前合并终末期肝病及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患者53例。依据术中是否接受脾动脉结扎,分为结扎组(n=23)及未结扎组(n=30),观察患者术后短期内肝功能及白细胞、血小板等指标的变化,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经倾向得分匹配(PSM)法均衡组间协变量后,共有20对匹配成功,Ⅰ组(结扎组)和Ⅱ组(未结扎组)所有患者随访时间均超过6个月。术后2周内,两组各时点肝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内,两组各时点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感染、消化道出血、脾动脉窃血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肝移植术中行脾动脉结扎未影响围手术期肝功能恢复,术后短期内对于脾功能亢进的缓解也无显著影响。

  • 标签: 肝移植 高血压,门静脉 脾功能亢进
  • 作者: 肖婷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09
  • 出处:《医师在线》2023年第5期
  • 机构: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山东 济宁272000
  • 简介:目的:研究强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7月-2022年5月收治的8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强化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肢体功能FMA评分。结果:患者上肢、下肢FMA评分经过护理均提高,且观察组的评分更高,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实施强化康复护理,可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强化康复护理;脑梗死;偏瘫;肢体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FES)联合虚拟现实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威海市中心医院康复科收治的10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男54例,女50例,年龄(45.25±4.84)岁,年龄范围为25~81岁,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及虚拟现实组,每组52例。常规治疗组行常规训练,虚拟现实组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行FES联合虚拟现实训练,比较训练2个月后两组患者焦虑和抑郁情况[焦虑抑郁情绪量表(HAD)评分]、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步行能力[Holden功能性步行分级法(FAC)评分]及生理指标[包括生理耗能指数(PCI)和6 min步行距离测试(6MWD)]。结果训练2个月后,虚拟现实组患者HAD评分[(9.89±1.35)分]低于常规治疗组[(12.41±2.34)分],Barthel指数[(61.66±6.13)分]高于常规治疗组[(42.13±4.46)分],虚拟现实组患者PCI[(0.41±0.09)b/m]低于常规治疗组[(0.57±0.11)b/m],6MWD[(312.66±36.75)m]高于常规治疗组[(292.13±24.79)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2个月后两组患者FAC等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FES联合虚拟现实的训练措施,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理功能,缓解患者负面情绪,恢复其步行能力,该种联合训练法是一种优质的训练措施,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功能性电刺激 脑卒中偏瘫 虚拟现实技术 步行能力 负面情绪 生活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路径式康复护理对脑出血术后患者肢体功能、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12月在该院治疗的脑出血术后患者148例。将实施早期路径式康复护理前的72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实施早期路径式康复护理的76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分别采用常规康复护理和早期路径式康复护理,并采用肌力分级方式评估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比较患者护理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并通过SF-36量表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的肌力、NIHSS评分和SF-36评分均无明显差异。护理后,观察组的Ⅲ~Ⅴ级肌力构成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NIHSS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组的SF-36各维度评分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均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出血术后患者采用早期路径式康复护理可有效改善肌力,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 标签: 路径式康复 护理 脑出血 肢体功能 神经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责任制护理联合呼吸功能锻炼对肺癌术后患者呼吸功能恢复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在该院进行肺癌术的患者104例,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在术后呼吸功能锻炼的过程中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责任制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应用不同护理后对呼吸功能恢复与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研究组术后锻炼同时间,其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及血氧分压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术后锻炼同时间,其用力肺活量、最大通气量及最大吸气量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拔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6 min步行试验(6MWK)指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肺癌术后呼吸功能锻炼的过程当中,实施责任制护理的效果理想,能够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血气指标,促进呼吸功能恢复,从而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了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 标签: 肺癌术 责任制护理 呼吸功能锻炼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呼吸训练联合作业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偏瘫肢体良肢位摆放、物理因子治疗及运功功能训练等),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呼吸训练(包括渐进性吸气肌抗阻训练和呼吸控制训练)及作业治疗,每天训练2次。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躯干控制能力测试(TCT)、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UE)、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改良Ashworth量表(MAS)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评定患者核心稳定性、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上述各项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4周治疗后,发现2组患者TCT、BBS、FMA-UE、ARAT、肩、肘关节MAS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TCT[(73.55±14.16)分]、BBS[(53.28±7.86)分]、FMA-UE[(54.79±7.36)分]、ARAT[(31.86±5.77)分]、肩关节MAS[(1.12±0.46)分]、肘关节MAS[(1.26±0.72)分]及MBI[(70.43±11.26)分]评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训练联合作业治疗能显著提高脑卒中患者核心稳定性及上肢功能,改善患者ADL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呼吸训练 作业治疗 上肢功能 脑卒中 临床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应用手术治疗后双眼视功能恢复状况。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安徽省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80例,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手术正位率、双眼视功能以及斜视度差、立体视锐度差的差异。结果手术后患者正位率明显高于手术前[88.8%(71/80)比40.0%(32/80)],欠矫率以及过矫率明显低于手术前[7.5%(6/80)比36.2%(29/80)、3.8%(3/80)比23.8%(19/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患者同时视(Ⅰ级)率、近立体视率、融合(Ⅱ级)率、远立体视(Ⅲ级)率均高于术前[91.2%(73/80)比26.2%(21/80)、17.5%(14/80)比5.0%(4/80)、21.2%(17/80)比3.8%(3/80)、33.8%(27/80)比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患者斜视度差、立体视锐度差、融合功能差值均低于术前[(29.5 ± 2.8)Δ比(46.2 ± 3.1)Δ、(190.6 ± 19.4)°比(240.3 ± 18.5)°、(3.1 ± 0.8)°比(4.3 ± 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采用合适的手术方式是至关重要的,能促进患者正位率的提高,明显改善患者双眼视功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 标签: 外斜视,间歇性 双眼视功能 恢复状况 正位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