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讨对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使用 CT 冠状动脉血管成像( CTCA )检查的诊断意义。 方法 现对临床收治的疑似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展开研究,入院时间 2019 年 2 月至 2019 年 12 月间,选取其中 132 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予以 CT 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GAG ),以 GAG 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探讨 CT 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的诊断意义。 结果 CTCA 检查的狭窄占比率为 71.97% ,正常的占比率为 28.03% ;而 GAG 检查的狭窄占比率为 77.27% ,正常的占比率为 22.73% ,两种检查方式的结果比较显示无明显差异( P < 0.05 ); CTCA 检查后的符合率为 93.21% 、特异性为 93.33% 、灵敏度为 91.18% ,。 结论 CTCA 检查结果和 GAG 检查结果之间无明显区别,且临床诊断的符合率、特异性和灵敏度较高,评估冠状动脉狭窄方面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标签: CT 冠状动脉血管成像 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狭窄 诊断意义
  • 简介:摘要川崎病是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首要病因,主要并发症为冠状动脉扩张或冠状动脉瘤。因冠状动脉内膜增生或血栓性闭塞导致的缺血性心脏病是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患儿远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对于抗栓治疗无效的患儿,冠状动脉搭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现对合并严重冠状动脉病变的川崎病患儿应用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治疗现状、手术指征、桥血管选择及预后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320排低碘浓度和低管电压CT冠状动脉成像(CTCA)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于太原市中心医院首次诊断为ACS的患者200例,分别采用CTCA和冠状动脉造影(CAG)进行检查,分析CTCA成像诊断靶血管狭窄的价值。结果CTCA诊断靶血管平均节段与CAG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t=0.125,P=0.869)。以CAG诊断靶血管位置为标准评估CTCA,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6.9%、96.7%、76.8%和98.2%。CAG与CTCA诊断靶血管管腔直径的各节段狭窄程度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ACS患者行CTCA成像的安全性和准确性高,诊断靶血管位置和狭窄程度与CAG相当。

  • 标签: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CT冠状动脉成像 冠状动脉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追踪冻结技术(SSF)改善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图像质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珠海市妇幼保健院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行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A)扫描的患者52例为研究对象,按患者心率分为两组,心率>75次/min为高心率组(24例),心率≤75次/min为低心率组(28例),两组患者同时采用标准算法(STD)及SSF技术分别进行图像的后重建,所得到的图像,由多名诊断医师进行分析,利用LiKert 5分制的评分标准对冠状动脉图像的质量进行评分,评分<3分的需要再次进行CTA检查,评价SSF改善CT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中的应用价值。结果高心率组STD、SSF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2.33±0.87)分、(3.99±0.8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47,P<0.05);心率低组STD、SSF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15±1.06)分、(4.23±0.6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96,P<0.05);两组STD、SSF图像质量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723、7.386,均P<0.05)。高心率组使用SSF重建的图像质量的评分提高71%,低心率组提高3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68,P<0.05)。结论SSF可以有效提高CTA的图像质量,对心率较快的患者尤为明显。

  • 标签: 冠状血管 冠状动脉疾病 诊断显像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心脏门控成像技术 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 追踪冻结技术 心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氨基末端脑钠尿肽(NT-proBNP)联合冠状动脉CT对冠状动脉造影最终确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大连市友谊医院经冠状动脉CT初诊为冠心病的患者168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的最终确诊结果将患者分为冠心病组(71例)和非冠心病组(97例)。比较两组的人口统计学特征、临床数据和Gensini评分的差异,并行多因素分析。做NT-proBNP与最终确诊为冠心病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白细胞计  数(WBC)、Gensini评分、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支数、NT-proBNP水平比较[(65.8 ± 8.8)岁比 (58.8 ± 10.5)岁、(27.5 ± 4.2) kg/m2比(23.3 ± 5.3) kg/m2、(8.4 ± 2.6) × 109/L比(5.7 ± 2.2) × 109/L、(88.2 ± 12.0)分比(43.3 ± 10.5)分、2.2 ± 1.1比1.1 ± 0.8、72.1(28.0,87.2) ng/L比27.2(13.5,34.6)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6、2.43、2.54、7.89、5.97,U=3 407.76,P<0.05)。冠心病组糖尿病病史率高于非冠心病组[50.7%(36/71)比24.7%(24/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4,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冠状动脉CT分别联合NT-proBNP、年龄、糖尿病病史、Gensini评分对冠状动脉造影最终确诊为冠心病的预测风险显著增加,以NT-proBNP最显著(OR=14.57、1.05、2.48、3.47,P<0.05)。做NT-proBNP对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ROC曲线,结果显示曲线下面积(AUC)为0.899,灵敏度为55.6%,特异度为82.6%,约登指数最大值对应的临界值为71.5 ng/L。结论NT-proBNP联合冠状动脉CT对最终确诊冠心病有预测价值,尤其对于NT-proBNP超过71.5 ng/L,冠状动脉CT初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要积极动员做冠状动脉造影。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氨基末端脑钠尿肽 冠状动脉CT 冠状动脉造影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旁路血管的选择一直是冠状动脉外科领域的热点。动脉旁路血管具有优良的生物学特性和远期通畅率。近二十年的临床观察和随机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胸廓内动脉是"金标准"旁路血管。多支动脉和全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远期生存,但也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和手术风险。国内外学者大力提倡多支动脉或全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并形成了相应的指南和专家共识。我国的冠状动脉外科进入了质量提升阶段,随着循证医学证据不断积累,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分流术 动脉
  • 简介:摘要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指利用心导管技术快速疏通狭窄、闭塞甚至梗死的血管,改善心肌的灌流从而挽救濒危血管的治疗技术。目前PCI是治疗疗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防治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首选方法,成功率超过95%[1]。治疗后的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术后1年。因此PCI治疗后患者依然需要谨遵医嘱,术后的护理至关重要。本文重在探讨PCI术后的护理对于患者康复的积极作用。

  • 标签: 护理,PCI,康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56层CT冠状动脉(冠脉)成像(CTA)老年患者冠脉旁路移植(CABG)术后桥血管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我院进行CABG术后随访的老年患者30例,同期行冠脉造影(CAG)及CTA对桥血管通畅性进行评价。以CAG结果为金标准,对CTA评价桥血管通畅性的意义进行评估。结果选择性CAG观察到桥血管共82支。(1)动脉桥31支,包括:原位左乳内动脉(LIMA)→左前降支(LAD)桥27支,原位右乳内动脉(RIMA)→LAD桥1支,主动脉(AO)→LIMA→LAD 1支,以及AO→桡动脉(RA)→右冠状动脉(RCA)桥2支;(2)大隐静脉桥(SVG)51支,包括:AO→SVG→LAD桥9支、AO→SVG→回旋支(LCX)桥20支,以及AO→SVG→RCA桥22支。其中动脉桥通畅28/31支(90.3%),闭塞3支(9.7%)。静脉桥通畅34/51支(66.7%),狭窄11支(21.6%),闭塞6支(11.8%)。CTA观察到桥血管共87支。以选择性CAG结果为标准,CTA评价桥血管的总敏感性、特异性、和Kappa值分别为95.1%、97.6%、和0.93。通畅血管评价时,CTA敏感性、特异性、和Kappa值分别为96.8%、95.0%、和0.90,狭窄病变评价时,分别为81.8%、97.2%、和0.79;闭塞病变评价时为100.0%、98.6%、和0.94。结论256层CTA桥血管检查可准确评价桥血管状况,具备无创、简便易行、低风险等优势,老年患者CABG术后桥血管通畅性评价中推荐优先选用。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 冠状血管造影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非体外循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吸烟对中青年女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基于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美国心脏协会合作开展的"中国心血管疾病医疗质量改善项目"。该项目自2014年起,中国158家三级医院和82家二级医院连续入选ACS住院患者,系统地收集患者的临床相关信息和评价医疗质量。本研究纳入标准包括:年龄<60岁、首次发生ACS的女性患者且住院期间接受过冠状动脉造影。根据其吸烟状态将研究人群分为吸烟者和不吸烟者,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吸烟与中青年女性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本研究纳入2 863例符合入选标准的中青年女性ACS患者,其中340例(12%)为吸烟者。与不吸烟患者(2 523例)比较,吸烟患者45岁以下发病占比更高[13.2%(45/340)比8.5%(215/2 523),P<0.01],合并高血压[59.4%(202/340)比66.7%(1 683/2 523),P<0.01]和糖尿病[39.4%(134/340)比44.2%(1 116/2 523),P=0.09]比例较低,但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比例更高[66.8%(227/340)比53.7%(1 354/2 523),P<0.01],具有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39.1%(133/340)比32.6%(822/2 523),P<0.01]、冠状动脉单支血管重度狭窄[56.2%(109/194)比46.1%(706/1 530),P<0.01]和多支血管重度狭窄[63.2%(84/133)比58.2%(478/822),P=0.29]的比例均高于不吸烟者。调整了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甘油三酯、肾功能不全、冠心病家族史和ACS类型后,与不吸烟的中青年女性患者相比,吸烟中青年女性患者的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冠状动脉多支血管严重病变和冠状动脉严重病变的比值比(95%CI)分别是1.41(1.11~1.79)、1.40(1.10~1.78)和1.78(1.11~2.87)。结论吸烟与中青年女性ACS患者冠状动脉广泛病变及严重病变的风险增加有明确关联,为进一步认识吸烟行为的危害、加强中青年女性的控烟教育和戒烟指导提供了重要依据。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吸烟 中青年 女性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利用血氧灌注指数( PI)指导术后管理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 2016年 11月至 2018年 6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中心住院行介入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 9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 50例)和 PI导向组( 43例)。对照组:每半小时观察并记录,同时记录 PI值。 PI导向组:使用脉搏血氧饱和度探头进行 PI测定,每半小时记录术肢 PI数值变化。结果 PI导向组术后疼痛、麻木、肢端发凉及手部肿胀等并发症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术后复查桡动脉 B超,提示对照组有一例桡动脉闭塞,但与 PI导向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患者术后 30分钟的 PI值均低于 1.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从术后 1小时开始至术后 4小时,两组 PI值均逐渐升高,但 PI导向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术后 4.5小时开始至术后 6小时解除压迫,虽然两组 PI值进一步升高,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通过新一代脉搏氧饱和度测量仪动态监测 PI值,客观评估患者介入术后桡动脉穿刺部位压迫强度,避免过度压迫导致肢体损伤,有效地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同时未增加穿刺点出血的风险,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标签: 冠心病 介入治疗 桡动脉穿刺 灌注指数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基于示踪动力学原理的冠状动脉CT血流储备分数(CT-FFR)测量方法的应用可行性及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纳入自2015年1月至2019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就诊并顺序完成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冠状动脉造影及有创FFR测量的患者共计130例(159支冠状动脉血管),对CCTA图像进行病变狭窄程度主观评价,并采用基于示踪动力学的CT-FFR测量方法进行无创FFR测量。以有创FFR结果为参照,采用Bland-Altman方法评价CT-FFR的诊断一致性。评价基于示踪动力学的CT-FFR测量结果及CCTA管腔狭窄程度对冠状动脉缺血性病变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并依据患者心率分为>65次/min和≤65次/min两组,评价基于示踪动力学的CT-FFR测量方法不同心率组的诊断效能。采用χ2 检验及DeLong检验比较不同评价方法及心率间的诊断效能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心率、图像层厚、图像强化程度及噪声等因素对诊断准确度的影响。结果Bland-Altman分析显示两方法的测量平均差值为-0.01(-0.11~0.10)。与有创FFR结果对照,基于示踪动力学的CT-FFR测量方法对冠状动脉缺血病变的诊断敏感度92.4%,特异度82.1%,阳性预测值87.6%,阴性预测值88.7%,ROC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94,与根据CCTA图像评价的管腔狭窄程度的诊断效能相比,两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FFR测量方法不同心率组间的诊断效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回归分析显示心率、图像层厚、图像强化程度及噪声等因素对该方法的诊断准确度无显著影响。结论基于示踪动力学的CT-FFR测量方法可快速完成基于图像质量满足临床诊断需要的CCTA图像的无创FFR值测量,诊断冠状动脉缺血病变中具有很好的诊断效能,较快心率下仍能保持良好的诊断准确性,且其诊断准确度未受到心率、图像层厚、图像强化程度及噪声等因素的显著影响。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冠状血管 血流储备分数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去顶术式治疗冠状动脉动脉异常起源(AAOCA)壁内走行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9年4月15例AAOCA患者的资料总结,其中2例因无明显症状及SCD高危因素而未行手术治疗,最终13例行去顶手术治疗的AAOCA患者纳入本研究并分析术后近中期结果。结果全组患者(16.3±8.2)岁(7~35岁),术前评估均为壁内走行解剖异常,其中左冠状动脉起源于右冠状动脉窦的患者8例(61.5%),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状动脉窦5例(38.5%)。所有患者术前均有临床症状,其中首发症状为胸痛7例(53.8%),晕厥5例(38.5%),胸闷1例(7.7%)。主动脉阻断时间、中位体外循环时间及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分别为(51.0±16.4)min (37~99 min)、82(74.0,97.5)min和6(4,15) h。围手术期及随访过程中无死亡病例。中位随访时间为22(10.0,39.5)个月,心功能Ⅲ~Ⅳ级的患者从术前5例减少为1例。结论去顶术式是治疗AAOCA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可纠正AAOCA患者冠状动脉壁内走行的解剖异常,从而改善冠状动脉供血和心功能,有利于消除临床症状及降低潜在的心源性猝死风险。

  • 标签: 冠状动脉主动脉异常起源 去顶 手术结果
  • 简介:摘要冠状动脉瘤样扩张是一种罕见的冠状动脉疾病。近年来,临床对于冠状动脉瘤样扩张的关注度日益增加,但对其如何治疗仍存在争议,尚无统一的治疗指南。本文主要就该病的流行病学、分类、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瘤样扩张 介入治疗 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 随着我国老龄 化时代的加速发展 及生活水平的提高 , 冠心病 (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 的 发病率逐 年上升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 是治疗冠心病最有效的 方法 一 , 其术后并发症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CABG 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往往 通常 是 各种 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显然,了解 各种相关因素 之间 的关系有利于选择正确的 治疗手段 , 以 达到改善手术预后的目的。 

  • 标签: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并发症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目前成人心脏外科最常见的手术。虽然静脉仍是目前应用最广的旁路移植材料,但利用左胸廓内动脉建立到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旁路已成为"金标准",对年轻患者应争取使用更多的动脉旁路。体外循环心脏停跳旁路移植可以达到最好的完全心肌血运重建,对不适合胸骨正中切口和体外循环的高危患者,应合理选用非体外循环和各种微创旁路移植技术。采用术中旁路血流测定、术后"快通道"加速康复、强化药物治疗等综合手段,争取将手术风险降到最低,并获得最佳的中远期效果。尽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已经是成熟的外科手术,但仍需要设计更多的大型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为解决临床常见问题提供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分流术 外科手术,微创性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后谵妄发生现状,分析危险因素并评价其预测效能。方法采用ICU患者意识模糊评估法(CAM-ICU)评估CABG术后314例患者谵妄发生情况。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CABG术后谵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谵妄发生率为24.8%(78/314)。训练集谵妄发生率为25.7%(54/210),验证集谵妄发生率为23.1%(24/104)。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美国麻醉医师物理状态、体外循环、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机械通气时间、术后咪达唑仑应用,血清白蛋白<30 g/L是CABG术后谵妄独立危险因素。训练集和验证集中,谵妄得分>2.11分的患者为高危组,谵妄得分≤2.11分的患者为低危组。结论建立的谵妄模型可以将患者谵妄风险进行分层,同时也为术后谵妄预防与早期筛查提供临床科学依据。

  • 标签: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谵妄 危险因素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瘤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案。方法对32例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和深圳市人民医院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状动脉瘤样扩张的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及冠状动脉造影图像特征,并对接受不同治疗方案的患者进行随访。结果1 778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中,发现冠状动脉瘤32例,检出率为1.8%(32/1 778)。瘤样扩张好发部位依次为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回旋支,左主干罕见。冠状动脉瘤合并冠状动脉狭窄>50%的患者25例。32例患者均给予抗凝、抗血小板、解痉及他汀类药物治疗,其中2例行支架植入术,6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及瘤体结扎。平均随访15个月,有1例随访期间再发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造影见瘤样扩张后狭窄的血管段发生栓塞致血管闭塞,余所有患者随访过程中未发生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和心源性猝死等主要心血管事件。结论临床上冠状动脉瘤并不少见。冠状动脉内血栓栓塞、血栓形成及血管痉挛是临床上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解痉等药物治疗和/或恰当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可明显改善冠状动脉瘤患者的临床预后。

  • 标签: 冠状动脉瘤 血栓形成 抗凝治疗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