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凉州城.昔匈奴故盖臧城,后人音讹名姑臧城。姑臧城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古代北中国政治、军事的中心和重镇.是古代中国与西域经济交流的都会,是民族文化交汇的熔炉。东晋时,凉、后凉、南凉、北凉都曾建都于此。尤其凉张氏,从奠定立国基础的张轨到张天锡共九传,七十六年,在此期间对城垣进行了扩建.

  • 标签: 古代中国 中国历史 中国政治 经济交流 民族文化
  • 简介:战国后期,燕国驱东胡、置五郡、筑长城是中国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大事件,由此中国东北的南部地区被正式纳入中原王朝体系的版图,为即将形成的秦汉帝国对东北地区的有效管辖奠定了基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态势也由此又迈进了一大步.随着燕长城以及相关遗迹的逐渐明晰,燕国向东北扩张的范围也基本得以明确.但对于燕文化全面进入之前,辽西地区考古学文化纷杂的面貌和格局却缺乏认真地梳理和辨析.

  • 标签: 燕文化 辽西地区 culture access 中国东北 考古学文化
  • 简介:(五)、内志撰写时间小识今按墓志和内志,明德夫人死后第二年,即“乾德五年二月二十五日,安厝于成都府成都县文学乡成均里之南原”;王宗侃则是“其年(乾德五年)十一月六日……葬于国门之东亢灵池县强宗乡花严里龙辏原”,也就是现今发掘的这座魏王夫妻合葬墓所在地——成都市东近郊龙泉驿区十陵镇青龙村五组。“安厝”与“葬”固不相同。盖明德夫人之棂柩,

  • 标签: 五代 前蜀 魏王墓 考古学
  • 简介:<正>1989年8月,永城县窑农民在追捕人獾时,于村西南侧黄土山发现一洞,地、县文物部门接到报告后,即派文物工作者前往察看,确认为一座古代墓葬(编为窑一号墓),随后商丘地区文化局、永城县文化馆联合对此墓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发掘,现将结果简报如下。黄土山是芒砀群山的余脉,位于永城县芒山镇西北约6华里(图一)。该墓在山北侧,依山而建,早年被盗,墓后部有一盗洞,可通墓室,墓道内填满夯土和塞石,工程巨大,因此,墓道暂未清理。一、墓葬结构及刻划文字一号墓由墓道和墓室组成,从墓室可以

  • 标签: 石室墓 商丘地区 文物工作者 墓葬结构 文化馆 文化局
  • 简介:1997年9月下旬,在成都市龙泉驿区十陵镇青龙村五组,因当地砖厂取土,发现一座大型砖室墓。本区文物工作者闻讯.即刻前往察勘。探知这是五代时期蜀开国元勋、魏王王宗侃及妻明德夫人张氏合葬墓。入葬时间是公元923年,农历十一月六日。该墓因已严重毁坏,报经市、区主管部门同意作为残墓,由成都市考古队指导龙泉驿区文物工作者按章进行清理。现场清理工作,于当年10月2日至11月10日完成。兹予择要介绍于后。

  • 标签: 砖室墓 考古 文物工作 五代时期 明德 成都市
  • 简介:<正>凉是东晋十六国时期由张轨以河西之地为主建立的一个区域性政权.西汉时,匈奴浑邪王杀休屠王降,汉武帝以其故地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等河西四郡.昭帝时打败西羌置金城郡,合称河西五郡.东汉增置西平、西海、西郡.晋惠帝又置狄道郡.加上陇西、南安共十郡之地.凉的政区主要是在这十郡的基础上进行分割与增设,对后凉、南凉、西凉、北凉,西秦各政权及北魏、北周的河西陇右政区划分有着很大的影响.由于《晋书·地理志》不载凉政区,《魏书·地形志》又过于疏阔,使我们难以窥其大概.清洪亮吉作《十六国

  • 标签: 前凉 十六国时期 地理志 地理区划 元和郡县图志 张轨
  • 简介:分析了三种测量方法──多次激活、加剂量法和钉子技术的优缺点,并对细粒石英剂量方法进行了专门研究。结果表明,细粒五英剂量方法测量简便,减少了来自多次激活、试验剂量和归一引起的误差,最小可测年龄能达到几十年。

  • 标签: 热释光测定年代 前剂量技术 细粒石英
  • 简介:本文通过对墓葬间层位关系的分析以及对墓葬中所出陶器和铜器的类型学研究,将掌大墓地分为三期,并进一步论证基地的主体年代为西周早期。

  • 标签: 滕州前掌大 墓葬 分期研究 西周早期
  • 简介:虽然1949年的中国博物馆数量有限,但是博物馆建筑已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通过对初创时期中国博物馆建筑的回顾和分析,我们既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在博物馆建筑中的延续和发展,也可看到西方文化对中国博物馆建筑的影响和渗透,同时还可以看到中国近代建筑师为创造具有民族传统风格博物馆建筑的尝试和努力。

  • 标签: 中国博物馆 建筑 初创时期
  • 简介:由于尼尔基水利工程上马,工程淹没区考古发掘工作于2001年8月正式进行,一期工程发掘遗址共三处,为金界壕、尼尔基老山头将军墓及宜卧奇将军墓,现将宜卧奇清代将军墓发掘报告如下.

  • 标签: 前宜 卧奇 发掘报告
  • 简介:1973年5月,山东苍山城村发现一座画像石墓,因墓内出土长篇题记,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对题记中的诸字提出新解,并把现存墓葬和原题记所言墓葬进行了比较,认为后人对原墓进行了较大改动。

  • 标签: 山东 苍山县 画像石墓 题记 汉代
  • 简介:1997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山东省潍坊市埠下遗址进行过一次考古发掘工作,清理出大汶口文化时期的房基、灰坑、墓葬等各类文化遗迹;出土大量陶、石、骨、角等文化遗物。本文主要利用这次发掘所获资料对该遗址大汶口文化的面貌特征。年代与分期、经济形态、埋葬习俗等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就当地周围的大汶口文化遗存、邻近地区的胶东半岛以及鲁中南地区的大汶口文化进行了对比研究。

  • 标签: 大汶口文化 山东 前埠下遗址 出土器物 墓葬制度
  • 简介:“丝绸之路”这个词是由19世纪的德国学者BaronvonRichthofen(1878,454)创造的,用来描述古老东方和西方帝国之间的陆路贸易网络。这个抽象的、富有吸引力的概念方便地涵盖了复杂的政治权威、军事边界、宗教和文化的多样性。

  • 标签: 货币研究 亚东 “丝绸之路” 19世纪 RICH 贸易网络
  • 简介:五代蜀诗书画家贯休胡昌健贯休生平述略贯休,字德隐,一作德远,州兰溪(今浙江金华)登高里人,俗姓姜,唐大和六年(832年)生,"家传儒素,代继簪据"。7岁时,家道衰贫,父母送其至兰溪安和寺出家为童侍,礼圆贞禅师为师,法名贯休。在寺中,每日诵习《法华经...

  • 标签: 贯休 诗书画 博物馆 应梦罗汉 禅月集 重庆市
  • 简介:石拱寺石窟位于甘肃省华亭县上关乡半川村北侧山梁崖面上。是陇东地区北朝时期重要的佛教石窟寺遗存。石窟距地表5~10米,东西长120米,从西向东排列,共有15个窟龛。其中2、6窟造像被砸毁,1、12、13、14窟大面积塌毁,4、5、7龛风化严重。其余大部分洞窟内曾经住过人,洞窟壁面及其造像表面结有很厚的一层古铜色烟垢。

  • 标签: 造像题材 考释 石窟寺 北朝时期 陇东地区 华亭县
  • 简介:本文对距今约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姜家梁遗址人骨的下颌第一臼齿磨耗进行了研究。发现其磨耗度大于现代华北地区人类,提示这个时期食物可能较现代人坚硬。姜家梁第一臼齿磨耗度性别差异不显著,而狩猎一采集人群一般牙齿磨耗存在性别差异,由此推测姜家梁人群已经渡过狩猎一采集阶段,进入农业经济为主的生活。

  • 标签: 姜家梁 第一臼齿 磨耗
  • 简介:墓葬的头向[1]是由当时的时代性或思想性、宗教观念等相关的喜好偏爱决定的[2].头向的选择标准可以分为绝对因素和相对因素两种.前者主要是依据东西南北的自然方位或特定社会的宗教观念等固有的方位决定的,后者则是视地形的视野开阔方向或倾斜方向等而定.

  • 标签: 东北亚 墓葬 宗教观念 选择标准 方位 思想性
  • 简介:自从去年江西省革命委员会《关于加强文物保护管理的通告》发布后,我省群众性的文物保护工作出现了令人欣喜的新气象。广大工农兵群众认真贯彻党和国家保护文物的方针、政策、法令,积极做好文物保护工作。1977年冬,南昌筷子巷公社都司群众在基建中发现一座砖室墓,出土一批文物,他们立即妥加保护,并及时上报我馆。出土器物中,有独木棺、黄褐釉六系罐、淡青釉四系罐、灰陶罐、托盘柱足青瓷灯、赤胎褐釉双系罐、灰陶井(附吸水罐)、陶春钵、铜熨斗、嵌铜漆盒、弧盖盘式漆盒、五铢铜钱、棺底垫尸板等。

  • 标签: 砖室墓 灰陶井 双系罐 四系罐 漆盒 青釉
  • 简介:“高台骆驼城凉墓葬出土衣物疏”中有“紫搔囊”和“早搔囊”两个词。此二词条,一同于吐鲁番出土衣物疏中的“爪囊”或“抓囊”,应当是指装有手脚指甲的袋子,体现了古丧礼中“搔剪”及埋葬发须爪的规定。随身埋葬爪甲,除了官方礼典和传统儒家理念的引导之外,还可能与民间社会自己实践行用的巫俗观念和禁忌有关。这体现了“礼”与“俗”在河西地区的不同张力。而“爪囊”在高昌时期的衣物疏中最终消失,则可能和佛教理念在丧葬层面的不断渗透有关。

  • 标签: 骆驼城 札记 木牍 儒家理念 民间社会 河西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