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浓度对比对CT门静脉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6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在相同条件下行腹部增强CT扫描的患者103例。根据所用对比的不同分为高浓度组(51例)和低浓度组(52例),高浓度组对比为碘美普尔(含碘400 mg/ml),低浓度组对比为碘克沙醇(含碘320 mg/ml)。选取门静脉期数据行门静脉血管重组,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评估两组门静脉主干、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CT值以及门静脉的强化CT值,计算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并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客观评价指标的差异,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主观评分的差异。结果高、低浓度组图像评分分别为4.00(3.97, 4.22)和4.00 (3.40, 4.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29,P=0.020)。高浓度组的肝门静脉主干、肠系膜上静脉及门静脉强化CT值均高于低浓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的脾静脉CT值、肝门静脉主干的SNR与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同样扫描方案及对比注射方案的前提下,使用高浓度对比行门静脉CT成像可有效提高检查的成功率及图像质量。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造影剂 门静脉 对比研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化学交换饱和转移(chemical exchange saturation transfer,CEST) MRI是一种磁化转移技术,它是基于化学交换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磁共振成像新方法。CEST作为MR新兴成像方法的重要分支,在分子成像及各种代谢功能测定方面具有研究和应用潜力,尤其是在肿瘤酸性微环境研究中,其具备能够定性定量检测细胞外pH值的独特优势。实体肿瘤的酸性微环境是导致肿瘤的增殖、转移、侵袭等恶性病理生理学行为以及放化疗抵抗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体、无创、实时、动态并且精准地监测肿瘤细胞外pH (pHe)值能为肿瘤微环境相关的机制研究,为肿瘤诊断及治疗疗效监测提供全新的技术方法和分子功能水平评估手段。在CEST MR成像中,外源性引入的MR对比是成功实现pH值精准定量的必须前提、关键内容和技术核心。本综述从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需求出发,对目前已研发的pH敏感CEST MR对比展开述评,讨论现有对比在本领域开展应用情况以及各自优缺点,以期为新型pH敏感CEST MR对比的设计、制备、研发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 标签: 化学交换饱和转移 肿瘤酸性微环境 对比剂 pH值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MRI已成为当今临床广泛应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其中增强MRI具有更加重要的临床意义。自1988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第一个钆对比(Gadolinium-based contrast agent,GBCA)以来,其使用超过30年。世界范围内增强MRI超过3亿人次。一直以来,GBCA因其相对较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被认为是一种安全性较高的对比。随着对于GBCA的广泛使用以及深入了解,其安全性成为临床医生的关注焦点。2006年,肾源性系统性纤维化(nephrogenic systemic fibrosis,NSF)首次引起影像领域对于GBCA的广泛关注。NSF是一种罕见但是严重的系统性疾病,可造成肾损伤患者全身的纤维化改变。为了保证患者的安全,2007年后,药监部门加强了对于GBCA的管理,明显减少了NSF的发生率。近年来,脑部特别是苍白球和齿状核的钆沉积事件使得GBCA的安全性再次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各个国家、地区对于GBCA的不同监管措施使得广大影像医生以及临床医生在对比的使用和选择时担忧、疑虑。因此,笔者回顾国内外关于GBCA安全性的有关文章,总结GBCA的安全性及潜在风险及钆沉积的发生背景、历史、可能机制、临床意义等,为GBCA的应用和正确认识提供一定参考。

  • 标签: 钆对比剂 磁共振成像 肾源性系统性纤维化 急性不良反应 钆沉积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放射科对比外渗的原因及护理效果。方法:数据采集本院放射科检查的30例对比外渗患者,分析引起对比外渗原因,利用“双盲法”分对照组(传统护理,15例)、观察组(综合护理,15例),两组疗效比较。结果:护理前比较心理情绪无差异,P>0.05;护理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情绪更稳定,对比外渗占比更低,P

  • 标签: 放射科 对比剂外渗 护理效果
  • 简介:      【摘要】目的:对CT增强检查高压注射碘对比渗漏预防及护理进行探讨。方法:将80例近期在我院接受CT增强扫描的患者当作研究对象,随机进行分组后,一组给予预防性干预(研究组,40例),一组给予常规检查前指导(常规组,40例),在对比两组造影渗漏发生情况的基础上,总结造影渗漏的预防方法。结果:研究组造影渗漏发生率是3.4%,与常规组的25.0%比对明显较高,且研究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较常规组高,(P<0.05)。结论:对于需行CT增强扫描的患者,需提前进行预防性处理,严格注意高压造影注射的操作,以对造影渗漏进行有效预防

  • 标签:         CT增强扫描 静脉高压注射 造影剂渗漏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胸腹主动脉CTA检查中使用不同剂量对比的图像质量。方法:本次40例研究对象均为本院收治的胸腹主动脉CTA检查患者,入院日期为2020.2-2020.11,本次研究分组方法采用数字分组模式,组一为分析组:例数:20、组二为参比组:例数:20,分析组利用50mL对比实施检查,参比组利用90mL对比实施检查,分析主观阅片评价结果及客观测量指标。结果:分析组主动脉弓、T6水平胸主动脉、L3水平腹主动脉CT值与参比组存在较大差异(P<0.05),两组主观阅片成像质量优良率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胸腹主动脉CTA中应用低剂量对比检查的成像效果能够满足诊断需要。

  • 标签: CTA 低剂量 对比剂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CT增强扫描为现代疾病诊疗常见技术手段,对比渗漏则是高压注射期间重症并发症,会影响CT扫描结果。针对此,笔者以自身经验,对CT增强扫描予以思考,明确对比渗漏的原因,制定科学的预防及护理措施,以供借鉴。

  • 标签: CT增强扫描 对比剂渗漏 预防措施 护理措施 进展
  • 简介:摘要如何降低腹部CT辐射剂量一直是临床关注的重点,然而对比在降低腹部CT辐射剂量中的作用尚不明确。笔者主要探讨高浓度碘对比碘美普尔(400 mg/ml )在降低腹部CT辐射剂量中的作用、优化碘对比给药方案,如何在保持腹部脏器及血管成像图像质量的同时进一步减少辐射及碘剂量的使用。

  • 标签: 造影剂 肝脏 胰腺 肾脏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对比在CT小肠成像中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2019年1月至8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60例临床需要行CT小肠成像的患者。将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A组采用400 mg/ml浓度对比90 ml,B组采用350 mg/ml浓度对比90 ml, C组采用400 mg/ml浓度对比79 ml。所有患者均行CT小肠成像检查。观察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指标包括主要腹部血管(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空肠动脉、回肠动脉、肠系膜上静脉及肠系膜下静脉)、正常空肠、回肠及炎症性肠病(IBD)病灶处肠壁的CT值,计算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主观评价指标包括整体图像质量和空回肠直动脉评分。3组患者间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结果3组间各部位平扫的CT值、SNR及CNR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后动脉期A组、C组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空肠动脉、回肠动脉的CT值、SNR及CNR高于B组(P<0.05),A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后静脉期A组肠系膜上静脉及肠系膜下静脉、空肠、回肠及IBD肠壁的CT值、SNR及CNR高于B组、C组(P<0.05),B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患者的整体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8± 0.7)、(3.4±0.6)、(3.4±0.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075,P=0.054)。3组患者的空回肠直动脉评分分别为(3.5±0.5)、(3.1±0.5)、(3.4±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84,P=0.031)。结论在相同注射流率和扫描参数下,400 mg/ml浓度的对比具有更好的血管及空腔脏器增强效果。

  • 标签: 造影剂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小肠造影 图像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CT增强检查当中碘对比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及有效处理措施;方法:选取玉溪市人民医院2017年9月至2020年9月放射科300例CT增强检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患者的碘对比过敏反应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 标签: CT检查 碘对比剂 过敏反应 处理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成像中钆对比的应用和护理。方法:对 2017年 6月至 2020年 5月来我院进行动态增强磁共振扫描成像的 58例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使用钆对比,实施预防性护理措施,总结不良反应情况和护理满意度。结果:本课题 58例患者中, 3例患者不满意, 17例患者较满意, 38例患者很满意,护理总满意度是 94.83%。有 2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1例患者是中度变态反应,经注射多巴胺、吸氧后逐渐缓解; 1例患者是非变态反应,休息片刻后症状自行缓解。结论:于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成像中,钆对比的应用效果确切,安全性好,但是在注射前、检查中以及检查后要做好相应的护理措施,预防过敏性休克的发生。

  • 标签: 磁共振 动态增强扫描成像 钆对比剂 应用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直接法肩关节MR造影过程中以注射少量对比后X线征象判断穿刺成功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肩关节MR造影检查的669例患者资料,均采用前方入路穿刺,关节腔穿刺过程中向关节腔内注射1~2 ml对比后行X线投照,观察6个对比分布的X线征象,以MR肩关节造影所见为穿刺是否成功的金标准,采用Kappa检验评价两两X线征象的一致性,计算各征象判断穿刺成功的准确率,并两两组合寻找最佳诊断指标。结果669例患者均穿刺成功。注射少量对比后6种X线征象的出现率分别为:肱骨头重叠处不与针尖相连的对比66.8%(447/669)、腋隐窝内见对比64.7%(433/669)、盂肱关节间隙内见对比93.9%(628/669)、肩胛下滑囊内见对比69.8%(467/669)、肱二头肌长头腱腱鞘内见对比1.9%(13/669)、肱二头肌长头腱-冈上肌腱间见对比17.2%(115/669),两两征象间一致性均差(Kappa<0.2),其中“肱骨头重叠处见不与针尖相连的对比”与“盂肱关节间隙见对比”间一致性最差(Kappa=-0.115),将二者组合作为判断穿刺成功的标准,其准确率为100%(669/669)。结论在直接法前方入路肩关节MR造影过程中,注射少量对比后X线征象可作为判断穿刺成功的标准,联合使用“肱骨头重叠处见不与针尖相连的对比”和“盂肱关节间隙见对比”的准确率达100%。

  • 标签: 关节造影术 造影剂 放射摄影术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部位注射碘对比对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颈部动脉造影患者检查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CTA颈部动脉造影检查患者8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选择左上肢贵要静脉注入造影,观察组选择右肢踝部大隐静脉注入造影。比较两组CTA图像质量评分、图像优良率、造影外渗发生率、医疗纠纷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Ⅰ~Ⅱ级图像分辨率及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造影外渗及医疗纠纷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选择右侧上肢建立颈部CTA静脉通道可有效提高颈部CTA图像质量,减少静脉伪影生成,降低造影外渗发生率,提高患者造影满意度。

  • 标签: 注射碘对比剂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 颈部动脉造影 造影剂外渗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在CT增强扫描高速注射碘对比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本院2018年2月-2020年2月时段内诊疗的CT增强扫描患者共80例,划分为对照组(40例)和实验组(4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性护理,实验组使用针对性护理,比较患者检查舒适度。结果:对照组检查舒适度明显较低于实验组,数据比较有意义(P<0.05)。结论:针对CT增强扫描患者,在高速注射碘对比过程中,联合针对性护理服务,既可提高患者检查期间舒适度,还可预防各类不良反应,可推广。

  • 标签: 针对性护理 CT增强扫描 碘对比剂 检查舒适度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对优质护理在减少 CT 增强扫描对比不良反应发生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研究。方法:对我院 2018年 10月— 2019年 10月接受 CT增强扫描的患者随机抽取 160例进行研究,对这些患者都用对比进行诊断。将这 160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 80例。对研究组患者采用优质护理,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最后通过调查收集数据,对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利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P<0.05)。结果:对两组患者诊断研究发现研究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采用 CT增强扫描对比的患者进行优质护理可以明显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在以后的护理工作中应该推广优质护理。

  • 标签: 优质护理 CT 增强扫描对比剂 不良反应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探讨新型耐高压PICC导管用于CT增强检查对比通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7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已完成新型耐高压PICC管(Power PICC SOLO)置管且需要行CT增强检查的患者60例。采用信封法随机分组,其中选用新型耐高压PICC管作为对比注射通路的患者30例为PICC管组,其余30例患者为常规组,采用放射科常规耐高压静脉留置针作为对比通路。进行CT增强扫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影像检查图片质量,包括总体和肝脏、肺血管质量以及侧支、伪影情况。结果两组间基线资料和图片总体质量没有统计学差异;但在两组伪影评价中,PICC管组的锁骨下动脉、上腔静脉和右心房的分值显著低于常规组(P<0.01);常规组的侧支血管及反流情况显著低于PICC组(P<0.01)。结论新型耐高压PICC作为影像增强检查对比注射通路安全高效,不良反应少,图像质量好。

  • 标签: 耐高压PICC CT 影像检查 对比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