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辛夷挥发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提高辛夷挥发的提取效率。方法采用最常用水蒸气蒸馏流法提取辛夷挥发,利用4因素3水平(浸泡时间、加水量、蒸流时间)L9(34)正交实验法确定辛夷挥发最佳提取工艺。结果影响辛夷挥发提取率的主次关系是浸泡时间>蒸馏时间>加水量,辛夷挥发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浸泡时间12h,加水量600mL,蒸馏时间8h。结论利用正交实验法能够准确的选定金辛夷挥发提取工艺,且该工艺方法合理,挥发的提取效率较高,从而为辛夷挥发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依据。

  • 标签: 辛夷 挥发油 正交实验 提取工艺
  • 简介:目的:优化大孔树脂富集柴胡挥发工艺参数。方法:以吸光度为指标,通过动态实验考察上样量、上样流速、径高比和解吸液用量。结果:最佳工艺为X-5大孔树脂,上样量为34BV,上样流速为4BV·h^-1,径高比为1∶5,解吸液用量为3BV。结论:经X-5大孔树脂富集后,柴胡挥发的浓度提高11倍,且主要成分的种类和相对含量基本一致。采用此法可以较好地富集柴胡挥发

  • 标签: 柴胡挥发油 吸光度 富集 X-5大孔树脂 气相色谱-质谱
  • 简介:桉树为桃金娘科桉属密荫大乔木,桉树叶具有消毒、杀菌止痛、护肤等功效。为进一步系统地研究桉树叶的有效成分以及更好地利用桉树资源,本实验采用经典的水蒸气蒸馏提取方法提取新鲜、自然晾干、低温50℃烘干三种不同前处理情况下的尾叶桉树叶的挥发,通过运用气质联用方法对新鲜叶以及烘干叶挥发的成分进行化学成分的种类以及含量分析。结果显示,自然晾干桉树叶出油率〉低温50℃烘干桉树叶出油率〉新鲜桉树叶出油率,并且新鲜叶以及低温50℃烘干叶挥发的成分基本相同,含量基本相同,个别有差异。从样品1(新鲜)和从样品3(低温50℃烘干)挥发中分离鉴定都得到40个峰,检测出36种化合物,所鉴定的样品1以及样品3的挥发成分的相对质量分数,通过使用面积归一法得到的检测结果分别占总面积的99.82%和99.78%。挥发主要成分为:1,8-桉叶素(42.9%/43.34%);α-蒎烯(32.39%/22.84%);右旋柠檬烯(6.65%/17.14%);乙酸松油酯(4.22%/4.86%);β-蒎烯(3.13%/1.96%);α-松油醇(2.11%/1.92%);蓝桉醇(1.27%/1.63%)。

  • 标签: 桉树叶 挥发油 GC-MS
  • 简介:摘要目的在采用共水蒸馏法提取川芎挥发的前提下,对川芎药材的粉碎度、加水量、浸泡情况、提取时间、加热程度,5个影响因素进行动态考察,研究在不同提取条件下川芎挥发中藁本内酯含量变化规律。方法采用单因素实验法以不同提取条件下川芎挥发得率和藁本内酯含量作为评价指标,并进行3个水平实验取平均值,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藁本内酯含量测定,同时与含量测定所得HPLC色谱图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以上5因素对得油率以及挥发中藁本内酯的含量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结论本研究对川芎挥发有效成分的提取有积极意义。

  • 标签: 川芎 挥发油 共水蒸馏 藁本内酯 含量测定 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C
  • 简介:目的:建立石菖蒲挥发的萃取及包合工艺。方法:应用U5(53)均匀设计试验对影响萃取物得率的因素进行考察,筛选最佳萃取工艺。应用L9(34)正交设计试验对影响胶体磨法包合效果的因素进行考察,筛选最佳包合工艺。结果:超临界CO2萃取工艺参数为萃取压力30MPa,萃取温度60℃,萃取时间90min。胶体磨法进行石菖蒲挥发β-环糊精包合工艺参数为挥发与β-环糊精的质量比为1∶4,包合时间20min,加水量4倍。结论:筛选出的萃取及包合工艺稳定可行。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能够提高萃取物得率;采用胶体磨法包合石菖蒲挥发能够提高挥发稳定性,有较高的挥发利用率。

  • 标签: 石菖蒲挥发油 超临界CO2萃取 胶体磨法 β-环糊精 均匀设计 正交设计
  • 简介:为防止发油鹤管和静电溢油线被拉断的现象发生,通过在现有已安装溢油静电保护器的发油台加装自制的复位报警器,实现司机从悬挂钥匙处取钥匙时,如果鹤管、油气回收管和下装静电溢油线没有复位,就会发出声光报警进行提醒,防止因人员疏忽造成对设备设施的损坏。

  • 标签: 发油鹤管 静电溢油线 复位 报警
  • 简介:地球物理技术除了用于油气勘探之外,在油气开发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在过去的十几年来,时移地震已被证实可成功用于优化油田开发策略。最近,时移地震出现一个新的趋势——高频度油藏监测,即优化短期和长期油田管理。本文介绍了Shell为应对高频度地震监测如何降低费用所做的工作。比如在海上,可以通过新型检波器和更有效的地震船降低费用;在陆上,通过新观测设计、光纤DAS电缆、稀疏观测系统和可移动地下震源降低费用,减少采集脚印。

  • 标签: 高频度地震监测 油藏主动管理 采集设计
  • 简介:AEM聚合物在大约四十年前被引入弹性体市场.大部分AEM聚合物都是包含乙烯、丙烯酸甲酯及叮与二元胺进行硫化反应的酸性硫化单体三元共聚物。还有一部分AEM聚合物中的酸性单体是与过氧化物发生硫化反应。由AEM聚合物制成的零件被广泛应用于汽车行业的各个领域,其需求餐一直处于稳定增长的状态。

  • 标签: 聚合物 AEM 低挥发性 增塑剂 硫化反应 三元共聚物
  • 简介: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SPME)吸附采集白兰花在一年内不同月份释放的挥发性物质,通过GC/MS技术分析,共鉴定出49种化合物,其中31种萜类化合物,6种烷烃类化合物,5种酯类化合物,4种醇类化合物,1种氮类化合物和其他共6大类物质.从一年中测定的4个月份来看,白兰花在8月和10月份释放的挥发性物质种类较多.

  • 标签: 白兰花 挥发性物质 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
  • 简介:经济学理论认为,经营管理水平决定经济效益,同时油藏的开发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效益。此外,当采油企业的管理模式落后或创新增效意识不强时,便可能出现效益增长缓慢或出现自然递减的现象。据此,本文笔者结合工作经验,浅析基层油藏经营管理与创新增效。

  • 标签: 基层油藏 经营管理 创新增效
  • 简介:摘要子长油田史家畔油区属于低孔、超低渗透油藏,注水水质要求高。本文介绍了低渗油田注入水水质要求及常规控制指标,然后通过分析回注水对低渗透油田储层的危害因素以及注入水与储层配伍性评价、注入水与地层水配伍性评价等。最后提出低渗透油藏注水的一点看法。

  • 标签:
  • 简介:摘要子长油田史家畔油区属于低孔、超低渗透油藏,注水水质要求高。本文介绍了低渗油田注入水水质要求及常规控制指标,然后通过分析回注水对低渗透油田储层的危害因素以及注入水与储层配伍性评价、注入水与地层水配伍性评价等。最后提出低渗透油藏注水的一点看法。

  • 标签:
  • 简介:摘要胜利油田低渗透油藏油层埋深在2000m~5000m,形成了包括小泵深抽技术和减载技术的有杆泵深抽技术。以Ф44mm泵、Ф38mm泵、Ф32mm泵三种泵型为主的小泵深抽技术,解决了油井产液量相对较低的问题;减载深抽技术可在不增加地面设备的条件下,解决泵挂较深时大幅降低抽油机悬点载荷的问题。现场应用表明,小泵深抽技术延长了油井的检泵周期,高达930天;减载深抽技术降低了抽油机悬点载荷,由11.2t降来9.7t;满足了低渗透油藏的高效开发。

  • 标签: 低渗透油藏 小泵深抽减载深抽
  • 简介:为了鉴定芥末油中的挥发性成分,采用固相微萃取提取了市售4种芥末油中的挥发性成分,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所得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离与鉴定。采用质谱、保留指数和标准品进行定性,共鉴定出11种挥发性成分,其中酯类最多,为6种;4种芥末油中共有的成分是二硫化碳、烯丙基氯、异硫氰酸环丙酯、异硫氰酸甲酯、异硫氰酸烯丙酯和硫氰酸烯丙酯。采用邻二氯苯为内标对4种芥末油进行了定量,其中含量较高的有异硫氰酸烯丙酯(7487.01-22025.36μg/g样品)、硫氰酸烯丙酯(1074.69-4013.81μg/g样品)、异硫氰酸环丙酯(21.24-49.74μg/g样品)、硫氰酸甲酯(5.80-19.77μg/g样品)等。在鉴定出的成分中,由异硫氰酸烯丙酯转化或降解的产物有硫氰酸烯丙酯、异氰酸烯丙酯、二硫化碳和二烯丙基硫醚。

  • 标签: 芥末油 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挥发性成分
  • 简介:摘要本文对合山3号机开机耗油高的原因,采用燃烧高挥发份煤开机方案以及采用高挥发份煤开机节油效果进行分析,提出了机组采用高挥发份煤开机节油应注意的事项。

  • 标签: 机组 开机 高挥发份煤 节油
  • 简介:碳酸盐岩油藏基质致密,且发育裂缝和溶洞,使得注水开发过程中含水率上升快、采收率低。低盐度注水是一项成本低廉、效果显著的注水提高采收率技术,始于20世纪90年代,近年来在国内外均受到广泛关注。梳理了碳酸盐岩油藏低盐度注水的增产机理、室内实验评价方法和矿场实施条件。综合分析指出,低盐度注水提高碳酸盐岩油藏采收率的主要机理是润湿性反转和孔喉连通性改善。润湿性反转由表面电荷改变或者矿物溶解引起,其实质是水相中的关键二价离子(SO_4^2-,Ca^2+,Mg^2+)与岩石表面发生了化学反应;孔喉连通性改善主要由矿物溶解引起。低盐度注水主要的室内实验评价方法有水驱实验、自吸测试、表面张力测定、接触角测定、核磁共振、离子成分分析及Zeta电势测定等。开展低盐度注水能够有效降低注入压力,提高洗油效率,增加波及体积。我国碳酸盐岩油藏分布广泛,开展低盐度注水提高采收率技术的机理研究和应用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 标签: 低盐度注水 碳酸盐岩油藏 提高采收率 润湿性反转 孔喉连通性
  • 简介:受低渗透储层内部复杂孔隙结构的影响,测井曲线值对岩层中流体变化的反映能力较弱,仅利用测井资料来判别储层的水淹程度存在困难。有效借助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关于注水井与采油井间连通砂体的动态开发信息(如含水率、小层相对吸水率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分析出砂体当前的水淹程度。具体实现步骤为:1从各种测井方法的基本原理出发,研究油层水淹后测井曲线值的变化特征,并给出基本的水淹程度识别标准,将以这些标准识别出的水淹层定为疑似水淹层;2在构建动态开发单元的基础上,依据邻注水井各小层吸水能力、邻采油井分层或整体产液过程中含水率的高低,针对疑似水淹层进行进一步的水淹程度判定。将上述2个步骤应用到大庆外围特低渗透油田水淹层判别中,应用效果良好。

  • 标签: 低渗透油藏 动态开发资料 水淹层识别 动态单元 测井
  • 简介:本文将介绍一种综合利用静态和动态油井表征资料优化超薄砂岩油藏完井和提高石油产量的方法。厄瓜多尔国家石油公司公司在Limoncocha油田3英尺厚的砂岩油藏生产潜力评价和优化中使用了如下流程:通过精确的测井解释来识别薄砂层(纵向分辨率,静态数据)。通过裸眼井小型中途测试(MiniDST)评价渗透率、表皮效应以及地层压力与采油指数(动态数据)。采用800psi静态欠平衡压力的锚定射孔枪来避免泥浆侵入。利用钻机进行完井作业;这样就无需进行试井。在已下套管的井中进行PVT取样,用于进一步开展油藏描述和不断提高描述质量。在厄瓜多尔奥连特盆地(Oriente)经营的石油公司已经建立了一些常规的工作流程,这些流程在厚度超过20英尺的油藏中应用的效果通常比较好,而应用于薄油藏时会使部分层段的生产潜力被低估,从而被忽视。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负责Limoncocha油田项目的G&G团队建立了适用于这种薄砂岩油藏的综合性研究流程,用于在井筒仍处于裸眼状态的早期阶段对这种类型的层段开展正确的动态和静态表征,进而确定井的产能和最佳完井方案。在本文所讲的特定案例中,基于正确的分析,G&G团队成功地对埋深11200英尺厚度只有3英尺的薄层砂岩油藏进行了表征和产量预测。在整个过程中,小型中途测试(MiniDST)发挥了关键作用,成为衔接静态和动态数据的绝佳桥梁,确保了整个工作流程的一体化。利用早期综合性的油井表征资料可以确定最佳的完井设计,包括在不进行试井的情况下确定最优射孔方法和优化ESP设计,使厚度仅为3英尺的薄油藏的石油产量提高至850桶/日,目前其累计产量已达到12.6万桶(126MMSTB),这也突破了之前认为其产量过低或不具产能的认识。该方法可以很好的预测生产潜力,�

  • 标签: 厄瓜多尔奥连特盆地 砂岩油藏 石油产量 超薄 国家石油公司 静态数据
  • 简介:以缝洞型油藏为研究对象,基于缝洞型油藏全直径岩心,模拟油藏温度、压力条件,考察该缝洞型油藏水驱后期注N_2,CO_2和天然气提高采收率的驱油效果。结果表明:前期水驱对储层底部原油采出程度高;气驱主要对储层"阁楼油"进行驱替并将其空间位置降低,N2驱提高采收率最低,为7.16%;CO_2驱提高采收率最大,为17.35%;后期水驱过程中,N2驱提高采收率最大,为22.28%;CO_2驱提高采收率最低,为5.53%。结合现场施工情况,建议缝洞型油藏注气驱油开发中使用N_2作为注入气。

  • 标签: 缝洞型油藏 全直径岩心 注气驱油 提高采收率 阁楼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