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在电生理监测下顽固性癫痫的外科治疗。方法根据脑电图(EEG)和影像学检查对36例顽固性癫痫患者术前评估、术中皮层和深部电极监测,采用综合手术方式切除致痫灶、阻断癫痫扩散经路。结果长期随访后疗效评估,有效率为91.7%。术后神经功能保持良好,无手术并发症。结论在皮层和深部电极术中监测和指导下外科治疗顽固性癫痫是较好的治疗方法。

  • 标签: 顽固性癫痫 皮层脑电图 外科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深部电极植入术(DBS)治疗帕金森病的效果。方法研究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DBS,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结果研究组患者的精神、智力、情绪以及运动(UPDRSI、UPDRSⅢ)评分显著好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脑深部电极植入术(DBS)治疗帕金森病的效果显著,能改善患者的精神、智力、情绪状态及运动能力。

  • 标签: 脑深部电刺激 帕金森病 微电极 疗效观察
  • 简介:目的目前,国外研发的Neuromate、Rosa等立体定向手术机器人已通过美国FDA、欧洲CE标准认证,从而使得立体定向电极植入术逐渐在神经外科展开使用。北京天坛医院充分利用立体定向手术技术的优势,与北京天智航公司合作开展应用,研究TirobotCranial机器人辅助颅内电极植入定位的精准性,并分析影响电极植入定位精确度的相关因素。方法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与北京天智航公司合作,以家猪头颅为实验对象,进行TirobotCranial机器人辅助脑深部电极植入实验。术后复查CBCT验证入颅点及靶点的偏差,计算平均值及标准差,以评价机器人定位精准性;并进行误差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共进行7次实验,计划植入电极35根,术中实际植入电极35根,成功率达100%。电极平均植入长度(43.17±6.64)mm,植入电极平均入颅点误差为(0.63±0.23)mm,平均靶点定位误差为(0.96±0.41)mm。误差影响因素分析显示,入颅点偏离与靶点偏离的误差呈正相关(r=0.399,P〈0.05)。结论通过修正电极植入工具参数的偏差,以及预先使用螺纹针钻孔,防止打滑等措施;TirobotCranial系统辅助颅内电极植入整体最佳的定位精度达到0.5mm,具有良好的精准性及稳定性;电极植入的准确性可基本满足临床定位的需求。

  • 标签: 无框架脑立体定向手术 Tirobot Cranial机器人 脑深部电极 精确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电极偏差的靶点矫正法在脑深部电刺激术(DBS)中对提高电极植入精确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8年4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行丘脑底核DBS治疗的61例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应用DBS治疗患者42例(84侧电极),为未矫正组,术后进行头颅MRI与CT融合并应用公式分别计算电极在X、Y、Z轴的偏差距离以及电极偏差值ΔP,并制定相应的靶点矫正规则;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纳入的19例患者(36侧电极)均参照此矫正规则进行靶点矫正,再行DBS治疗,为矫正组,术后复查头颅CT,并进行头颅MRI与CT融合后计算ΔP。将电极偏差程度按照ΔP≤1 mm、>1~2 mm、>2~3 mm和>3 mm进行划分。将电极植入靶点后无需术中调整定义为第1次穿刺成功。比较两组患者电极第1次穿刺成功率、ΔP以及电极偏差程度。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无致残、死亡等严重并发症,术后复查头颅CT结果均未见脑梗死或脑出血。未矫正组左侧ΔP为(1.6±0.9)mm,其中X轴向内移(0.1±0.9)mm,Y轴向后移(1.0±0.9)mm,Z轴向上移(0.5±0.5)mm;右侧ΔP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为1.4(1.2,2.2)mm,其中X轴向内移(0.2±0.9)mm,Y轴向后移1.0(0.3,1.5)mm,Z轴向上移(0.4±0.5)mm,计算所得的靶点矫正规则为双侧Y轴向均向前增加1.0 mm,双侧Z轴向均向下增加0.5 mm。矫正组术中电极第1次穿刺成功率为94.4%(34/36),与未矫正组的77.4%(65/8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82,P=0.024)。矫正组的左侧ΔP较未矫正组减小(t=-3.507,P=0.001);但矫正组的右侧ΔP与未矫正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646,P=0.100)。矫正组与未矫正组比较,双侧电极偏差程度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基于电极偏差的靶点矫正法可提高术中电极第1次穿刺成功率,减小电极位置的偏差,对提高DBS电极植入精确性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帕金森病 深部脑刺激法 电极,植入 偏差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电极偏差的靶点矫正法在脑深部电刺激术(DBS)中对提高电极植入精确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8年4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行丘脑底核DBS治疗的61例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应用DBS治疗患者42例(84侧电极),为未矫正组,术后进行头颅MRI与CT融合并应用公式分别计算电极在X、Y、Z轴的偏差距离以及电极偏差值ΔP,并制定相应的靶点矫正规则;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纳入的19例患者(36侧电极)均参照此矫正规则进行靶点矫正,再行DBS治疗,为矫正组,术后复查头颅CT,并进行头颅MRI与CT融合后计算ΔP。将电极偏差程度按照ΔP≤1 mm、>1~2 mm、>2~3 mm和>3 mm进行划分。将电极植入靶点后无需术中调整定义为第1次穿刺成功。比较两组患者电极第1次穿刺成功率、ΔP以及电极偏差程度。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无致残、死亡等严重并发症,术后复查头颅CT结果均未见脑梗死或脑出血。未矫正组左侧ΔP为(1.6±0.9)mm,其中X轴向内移(0.1±0.9)mm,Y轴向后移(1.0±0.9)mm,Z轴向上移(0.5±0.5)mm;右侧ΔP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为1.4(1.2,2.2)mm,其中X轴向内移(0.2±0.9)mm,Y轴向后移1.0(0.3,1.5)mm,Z轴向上移(0.4±0.5)mm,计算所得的靶点矫正规则为双侧Y轴向均向前增加1.0 mm,双侧Z轴向均向下增加0.5 mm。矫正组术中电极第1次穿刺成功率为94.4%(34/36),与未矫正组的77.4%(65/8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82,P=0.024)。矫正组的左侧ΔP较未矫正组减小(t=-3.507,P=0.001);但矫正组的右侧ΔP与未矫正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646,P=0.100)。矫正组与未矫正组比较,双侧电极偏差程度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基于电极偏差的靶点矫正法可提高术中电极第1次穿刺成功率,减小电极位置的偏差,对提高DBS电极植入精确性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帕金森病 深部脑刺激法 电极,植入 偏差
  • 简介:对复杂电极电势计算公式进行推导、归纳和比较,使学生掌握难溶盐电极在标准状态、非标准状态下的电极电势以及配合物电极电极电势的计算。

  • 标签: 电极电势 沉淀溶解平衡 配位解离平衡
  • 简介:提出了可从结构紧凑的气体室向气体扩散层均匀供气、电极电阻极小、集电效率高、制造容易、可大型化的气体扩散电极,该电极的特征为:在导电多孔体的一面的至少一部分在导电体内形成反应层,而在该导电多孔体的另一侧部分无反应层,形成呈露出状态的气体室的一部分。;或者是,在导电多孔体的一部分形成层状的气体供给层,在导电多孔孔体的表面层压和气体供给层接触的反应层,在导电多孔体的另一侧的部分无气体供给层,而是形成呈露出状态的气体室的一部分。

  • 标签: 食盐水 电解 气体扩散电极 制备
  • 简介:(上接第1期第72页)5.6锌电极的腐蚀(4)无汞化抑制锌电极腐蚀的措施由于汞是有毒物质,对人体和环境十分有害,因而去汞代汞是时代的要求。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来达到这一目的,已取得很大的成功。

  • 标签: 锌电极 电极腐蚀 无汞化 有毒物质
  • 简介:5.3锌电极在碱液中的钝化(2)钝化的模型与机理①溶解一沉积模型锌电极在碱液中溶解生成可溶性物种如锌酸根离子zn(014)4^2-,当其浓度在电极表面附近达到不溶性盐ZnO或Zn(OH)2过饱和的临界值时,在电极上就会沉淀出来。因为Zn(OH)4^2-浓度在电极表面最高,因此在电极表面区最容易生成沉淀。其总机理可表示如下:

  • 标签: 锌电极 电极表面 沉积模型 酸根离子 可溶性 临界值
  • 作者: 张峰 王峰 王宁 韩春雷 范世莹 李鹏 徐丽峰 张建国 孟凡刚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20年第07期
  • 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石家庄 050031;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 100070,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银川 750004,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 100070,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石家庄 050031,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 10007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 10007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STN-DBS)的电极激活触点位置与STN-DBS对帕金森病(PD)患者运动症状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49例)、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3例)和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5例)接受双侧STN-DBS治疗的PD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内的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评分、左旋多巴等效剂量(LEDD)和帕金森病生活质量量表(PDQ-39)评分。明确蒙特利尔神经研究所(MNI)标准空间中STN-DBS激活触点的位置以及激活组织体积(VTA),分析其与PD患者运动症状的改善率(UPDRS-Ⅲ评分的改善率)的相关性。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57例患者的UPDRS-Ⅲ评分改善率(药物关期)为(55.4±18.9)%(P<0.001),PDQ-39评分的改善率为(47.4±23.2)%(P<0.01),LEDD的下降比率为(40.1±24.3)%(P<0.01)。术后6个月PDQ-39评分的改善率和LEDD的下降比率与UPDRS-Ⅲ评分的改善率(药物关期)均呈正相关(PDQ-39评分:r=0.461,P<0.001;LEDD:r=0.354,P=0.007);UPDRS-Ⅲ评分的改善率(药物关期)与MNI标准空间中激活触点的Z轴坐标值均呈正相关(左侧:r=0.349,P=0.008;右侧:r=0.369,P=0.005)。MNI空间中,57例患者电极激活触点在双侧STN运动区、联络区及边缘区的VTA与术后6个月UPDRS-Ⅲ评分改善率(药物关期)之间均无相关性(均P>0.05)。术后6个月,运动症状改善率<25%组、25%~50%组、>50%组在MNI空间中,双侧Z轴坐标值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左侧:P=0.030;右侧:P=0.024);而3组在MNI空间中电极激活触点的VTA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STN-DBS可改善PD患者的运动症状,提高其生命质量。DBS激活触点越靠近STN背外侧感觉运动区,则DBS改善PD患者的运动症状效果越好。

  • 标签: 帕金森病 深部脑刺激法 丘脑底核 运动症状 激活触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皮质脑电图(ECoG)联合深部电极监测在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CD)Ⅱ型所致难治性癫痫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9年3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15例额叶FCDⅡ型所致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采用ECoG联合深部电极持续动态监测并定位致痫灶,指导手术切除FCD病灶的范围、深度及周边致痫灶。术后采用Engel分级评估疗效。结果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FCD病变处ECoG及深部电极均监测到持续或阵发性尖波、棘波、棘慢复合波;深部电极在FCD周边正常脑组织中亦监测到尖波、棘慢复合波等癫痫样放电,但放电频率较FCD区域减少。依据实时监测结果,采取单纯切除异常病灶5例,切除异常病灶+周围异常放电皮质7例,切除异常病灶+周围异常放电皮质+胼胝体前部切开3例。患者术后情感淡漠、语言不流利、一侧肢体轻偏瘫各3例,均为暂时性并发症,于2个月内恢复。无术后急性癫痫发作的病例。术后MRI显示FCD病灶完全切除12例,部分残留3例。病理学结果:FCDⅡa型6例,FCDⅡb型9例。15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26.5±8.9)个月(14~62个月),Engel分级Ⅰ级10例,Ⅱ级4例,Ⅲ级1例。结论术中采用ECoG联合深部电极持续动态监测能准确定位致痫灶的范围及深度,适合在FCDⅡ型所致难治性癫痫患者手术中应用。

  • 标签: 癫痫,额叶 脑电描记术 深部电极 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
  • 简介:尽管精密模具长夜最先在欧美地区发展,但今天中国俨然巳成为世界精密模具产业的中心,原因一在于中国制造强劲的前台产业支持,磐然造就一个发达的中国模具产业群;原因二在于国内日益精尖的模具加工技术发展,使中国在劳动力优势资源构件上,多了技术的内涵;原因三在于中国模具行业每年超过GDP发展3倍的速度在发展,汗液发展速度意味着大部分中国模具企业都在进步。

  • 标签: 中国制造 电极丝 市场消费 MTL 精密模具 加工技术
  • 简介:本文通过电极电位的应用,使广大读者进一步掌握,电极电位在化学中的地位及其作用.深刻领会电极电位的含义,将对研究化学反应的机理、判断化学反应的趋势、电化学反应中各种离子在电极上的先后放电次序、电解、电镀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电极电位 过电位 平衡常数 溶度积 活度 电离能
  • 简介:介绍了一种适用大批量加工铜电极的专用夹具,结构简单,在各机床间具有较好的互换性,能提高零件在电火花加工时的定位精度,并减少装夹时间,提高产品精度和生产效率。

  • 标签: 铜电极 专用夹具 电火花加工
  • 简介:摘要采用重塑软土,对多电极与板电极的电渗效果进行了室内试验研究,通过分析排水量、电流变化、能量消耗,观测裂缝及沉降比较了两者对电渗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多电极对软土电渗排水时,排水加固效果较好,电流变化比较稳定,产生的裂缝较少。

  • 标签: 电渗 多电极 板电极 排水量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全身麻醉对原发性帕金森患者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中微电极记录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3月至2018年3月行双侧丘脑底核深部电刺激术的原发性帕金森病(病程≥5年和/或有明显症状波动)患者44例,术中进行微电极记录,年龄<80岁,性别不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清醒组(n=26)和全麻组(n=18)。清醒组切皮时给予0.5%罗哌卡因切口浸润。全麻组采用靶控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结合Narcotrend监测麻醉深度的麻醉方案,切皮时给予0.5%罗哌卡因切口浸润。于微电极记录期间,记录总针道次数和丘脑底核长度。分别于术前1周和术后6个月行运动障碍评估,计算运动障碍改善率。记录术后手术麻醉相关、硬件相关和刺激相关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2组总针道次数、丘脑底核长度、术后运动障碍改善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麻醉不会影响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中微电极的记录。

  • 标签: 麻醉,全身 微电极 丘脑底核 帕金森病 脑深部电刺激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盘状电极是目前国内外脑电图描记工作中较为理想的头皮电极。它具有对受检查者无损伤,检查中无痛苦,操作过程不会引起患者之间的相互交叉感染及易使婴幼儿所接受等优点,故EEG工作者对使用该电极倍加喜爱。但是由于该种电极国内厂家在出售EEG机时不给配备,而市面上又买不来,欲购者只好用日本进口的,但因价格昂贵也只好弃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经过十几年的临床模索,已找出了一种简便易行的自制EEG盘状电极的方法,该电极经临床试用与其它电极描图对比其结果并无差异。现将其自制方法介绍如下,供有关同行参考。

  • 标签: 盘状电极 交叉感染 脑电图描记 自制方法 婴幼儿 万用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