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本研究使用内容分析研究方法,对"中国国际救援队"、"广州公安"、"成都发布"三个政府机构微博和朱永新、陈士渠和杜少中三个个人公务人员微博在一周内的使用情况进行抽样分析,旨在探究中国政务微博在经历一年的摸索后所呈现出的基本特征,以及政务微博对中国政治传播的带来影响,并指出政务微博未来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标签: 政务微博 政治传播 内容分析
  • 简介:前不久,中央要求新闻媒体减少领导活动和会议报道,把更多的版面留给基层和群众.这对广大新闻工作者来说,无疑是改进政务报道、提高新闻质量、拓展新闻广度与深度的难得机遇.在这种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改进政务报道和提高新闻质量?如何从众多政务活动中挖掘出老百姓更关注、更有价值的新闻?笔者结合多年的新闻采编实践,觉得有必要认真审视进一步改善政务报道的问题.

  • 标签: 新闻报道 政务报道 新闻质量 深度报道 报道方式 文风
  • 简介:信息化时代,公众获取信息、传播信息的渠道更为丰富,政府面临的信息传播环境也发生了极大变化。通过微博平台,政府开展舆情采集、信息发布、官民互动,公众的民主意识得到提升。与此同时,娱乐化倾向、官本位意识、管理滞后等问题也在消解政务微博在舆论导向方面的作用。提高官员的媒介素养和服务意识,提供积极健康的内容,合理引导网络舆情,建立和完善政务微博的舆情监控与引导机制,是解决目前政务微博困境的关键所在。

  • 标签: 政务微博 网络舆情 信息
  • 简介:政务微博,即中国政府部门或官员个人推出的微博账户,致力于公开政府信息、引导新闻舆论、倾听民众心声、树立政府形象等诸多方面。伴随政务微博的迅速集结崛起,这一新事物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文章简明报告了政务微博的发展背景,重点论述了政务微博的广泛传播对于公共决策、民主政治、道德伦理、政治社会化等四个方面的深远影响,归纳总结了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短板,并提出了健康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 标签: 政务微博 政府 信息
  • 简介:本文从微信这一社交媒体的传播规律出发,探讨政务微信的传播特性,从而归纳总结出政务微信在政治传播中所体现出的独特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互动方式变革推动政民沟通模式演进;私密社交属性提升政务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多元丰富内容催生感性亲民的政治表达;信息点对点个性化投放促进政治社会化。

  • 标签: 政务微信 政治传播 传播价值
  • 简介:作为"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新型平台,政务微博越来越受到各地政府重视。本文分析了一些政务微博在应用中存在的形式化、定位模糊定位不当、官僚主义等问题,并为如何提高政务微博应用水平提出建议。

  • 标签: 政务微博 形式化 定位 官僚主义
  • 简介:在种类繁多的社交媒体中,SNS社交网站(以下简称社交网站)近几年发展极为迅速,截至2010年6月,中国使用社交网站的网民规模达到2.1亿人。但是国内社交网站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是,赢利模式单一,赢利能力十分有限,多数社交网站处于亏损中,①因此,社交网站如何建立有效的赢利模式,成为话题。一个业界和学界高度关注的SNS+电子商务经营模式的适时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探索,也引发了如何推动SNS+电子商务经营模式的思考。

  • 标签: 社交网站 电子商务 SNS 商务经营 赢利模式 经营模式
  • 简介:2007年11月6日,中国互联网又一个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诞生,全球领先的B2B电子商务网上贸易平台——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以30港元的开盘价推算,阿里巴巴市值超过1500亿港元,从而一举跻身能和腾讯、百度决一雌雄的互联网第一梯队。

  • 标签: B2B电子商务 阿里巴巴 香港上市 中国互联网 网上贸易 开盘价
  • 简介:基于大数据技术,读者能更自主地选择电子刊物阅读,同时其选择也更容易被记录。刊物由传统纸质到数据化出版,形式由单一到多样化,付费方式灵活。电子刊物的内容愈加丰富,在文字元素的基础上加入了音、视频元素。移动终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更是让大众的阅读模式较传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断加深,不断以新的形式出现。本文通过对手机电子刊物的形式及其付费方式的研究,呈现这种变化发展的优势。

  • 标签: 大数据 电子刊物 形式 付费方式
  • 简介:美国的电子邮件广告作为一种商业性言论,与政治言论一样,享有宪政保护下的言论自由。对其实施的法律管制,只能是基于内容中立的“时间、地点或方式的规制”,即赋予广告邮件接收方选择退出的权利。

  • 标签: 电子邮件广告 垃圾邮件 表达自由 选择退出
  • 简介:刘易斯·芒福德作为媒介环境学派的先驱之一,其思想极富深度,这源于芒福德本人丰富的学科背景和他一以贯之的人文精神。通过论述芒福德的媒介技术观,试图厘清芒福德、马歇尔·麦克卢汉与詹姆斯·凯瑞媒介技术思想之间的关系,明晰芒福德在媒介环境学派中的位置。芒福德、麦克卢汉和凯瑞都是媒介环境学派的代表人物,三人围绕技术与媒介做出过许多探索,诸多思想存在着差异和交织。凯瑞通过考察传播技术与文化、意识形态、社会政策之间的关系,从印刷术和电报、电视、计算机等电子技术手段对现代社会形态的复杂影响上着手,对麦克卢汉和芒福德媒介思想进行了一些梳理和区分,并为二位巨匠构建了一次不在场的争论。芒福德早期认为技术对社会进步和民主发展具有积极作用,这与麦克卢汉的诸多观点一致。芒福德晚期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他看到了新技术对权力集中的有益之处,并对麦克卢汉进行了批判。虽然芒福德对电子传播技术由肯定转为批判,但是其出发点却从未转变,那就是对人的自主权的关怀。凯瑞继承了芒福德这种精神。在凯瑞的思想中,可以看到晚期芒福德的诸多痕迹,比如芒福德强调过'仪式'对集权统治的重要性,这对凯瑞的'传播仪式观'即为一种启发性的存在。尽管媒介环境学派成长于北美地区,但是因其对媒介、技术与社会的深入考察,其思想对处于传播技术急速更迭的当代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非常大的参考意义。

  • 标签: 媒介技术 有机性 电子传播 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