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乳腺癌超声征象和病理组织类型及组织分级。方法:调查150名乳腺癌患者并进行记录。结果:浸润性小叶癌和浸润性导管癌的各种形态的数据分析是有效的结论:此二者在乳腺癌病理学研究中的关系很密切,且前者对于后者有警示的积极作用。

  • 标签: 乳腺癌 超声 组织
  • 简介:摘要: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和综合素质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战场”,充分发挥其思政育人功能至关重要。《组织与胚胎》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医学基础必修课,也是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启蒙课”。故挖掘《组织与胚胎》思政元素,在其实验教学环节中融入家国情怀、政治认同、医学伦理、医学品质、科学精神、辩证思维、文化自信和人文关怀等思政内涵,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奉献精神、科学精神和职业素养,做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同向同心,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 标签:
  • 简介:摘要: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专业知识结合思政元素的新型教学方式,实现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组织与胚胎是踏入医学领域的必修课程,将课程思政融⼊组织与胚胎课程教学中是当前教学亟须探究的课题。本文初步探索通过历史素材挖掘思政内涵,融入到组织与胚胎课程教学。

  • 标签: 组织学与胚胎学 课程思政 历史素材
  • 简介:摘要眼睑成形术是亚洲流行的整形外科手术之一,部分上睑臃肿患者去除冗余眼轮匝肌和眶隔脂肪后,上睑臃肿外观并未改善,结合上睑解剖,发现该类患者往往是眼轮匝肌后脂肪(ROOF)肥厚导致。虽然单纯ROOF切除或ROOF联合眶隔脂肪切除在重睑术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缺乏对解剖的深入研究。现对ROOF解剖组织、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 标签: 眼轮匝肌后脂肪 眉脂肪垫 眶隔脂肪 组织学 重睑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prague-Dawley(SD)大鼠胰腺组织结构及超微结构的增龄改变,为阐明老年胰腺相关疾病高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SPF级雄性6月龄SD大鼠30只,在大鼠饲养至6月龄、12月龄、18月龄和25月龄时,随机选取5只处死、取材,制作组织(HE染色)和电镜切片,对比观察胰腺组织和超微结构的增龄变化。结果大鼠胰腺组织随月龄增加出现纤维化,并以导管周围为著,胰腺组织脂肪浸润随月龄增加逐渐加剧(H=15.88,P=0.001);随月龄增加,胰岛的数量(密度)逐渐减少(F=3.55,P=0.039),但胰岛的平均截面积逐渐增大(F=7.76,P=0.002),其形态由类圆形、类椭圆形逐渐变得不规则。随月龄增加,大鼠胰腺腺泡细胞和胰岛β细胞胞质内均出现细胞核固缩,线粒体脱水、肿胀,粗面内质网扩张且排列松散等改变;随月龄增加,大鼠胰腺腺泡细胞顶部酶原颗粒数量逐渐减少(F=9.73,P<0.001),酶原颗粒数平均面积和总面积显著降低(F=6.51,P=0.001;F=22.18,P<0.001);腺泡细胞胞质内非衰老线粒体及衰老线粒体数量均增加(H=8.22,P=0.045;H=32.95,P<0.001);胰岛β细胞内胰岛素原数量降低(F=16.20,P<0.001)。结论随月龄增加,SD大鼠胰腺出现了一系列退化表现(间质增生、脂肪组织浸润、腺泡细胞内的酶原颗粒数量减少而衰老线粒体数量增加、胰岛数量和胰岛β细胞内胰岛素原数量减少等),同时也存在一些代偿现象(胰岛增大、非衰老线粒体数量增加等)。

  • 标签: 胰腺 衰老 组织细胞 显微镜检查,电子,透射
  • 简介:摘要:目的:对妊娠晚期组织绒毛膜羊膜炎与妊娠结局的关系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随机选取在本院分娩的组织绒毛膜羊膜炎产妇45例为观察组,随机选取在本院正常分娩的产妇45例为对照组,通过对两组产妇妊娠结局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观察组产妇的胎儿早产率为35.55%,胎儿窘迫率为31.11%,选择剖宫产率55.55%,均高于同期对照组11.11%,13.33%,44.44%(P<0.05)且产后新生儿发生感染的情况和病理性黄疸发生概率分别为,42.22%,55.55%均高于对照组17.77%,44.44%(P<0.05)。结论:妊娠晚期的组织绒毛膜羊膜炎与妊娠结局存在着直接的关系,会对妊娠结局质量和新生儿生命安全带来严重的影响。

  • 标签: 妊娠晚期 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 妊娠结局 分析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新鲜尸体研究,观察盆腔自主神经平面的解剖组织特征,以探讨子宫颈癌保留神经平面的子宫广泛性切除术(NPSRH)的合理性。方法2015年10月至2020年9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解剖与组胚学系实验室对14具新鲜女性尸体进行解剖组织研究,研究标本的中位年龄为79岁(范围:67~92岁)。从14具新鲜女性尸体中获得28个半侧盆腔标本。其中,8个半侧盆腔用于NPSRH的手术模拟,证实其可行性;10个半侧盆腔通过精细解剖,分离盆腔自主神经结构,观察其走行特点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另外10个半侧盆腔,从输尿管与子宫动脉交叉处至膀胱入口处的宫旁组织进行整体取材、包埋并连续切片,HE染色明确输尿管管腔宽度下方系膜内神经的分布特点;免疫组化S100染色,识别并计数神经纤维束,再选择与S100染色标本同点的切片进行酪氨酸羟化酶(TH)及血管活性肠肽(VIP)染色,以区分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并计数神经纤维束。结果(1)在8个半侧盆腔标本上模拟了NPSRH,其中7个半侧盆腔中整体保留了盆腔自主神经平面。(2)10个半侧盆腔标本经过精细解剖,发现腹下神经、盆腔内脏神经及其汇合成的下腹下神经丛的分布呈平面状态,均位于输尿管系膜及其尾侧延伸部分内。神经平面与子宫深静脉及其属支均呈交叉关系。下腹下神经丛膀胱支与膀胱静脉丛的关系密切。在10个半侧盆腔中,7个观察到完整的膀胱中静脉及膀胱下静脉,另3个其中一支静脉缺失;6个半侧盆腔的膀胱静脉丛在神经平面内侧与子宫深静脉主干有交通,2个半侧盆腔的膀胱静脉丛于神经平面外侧汇入子宫深静脉,另外2个半侧盆腔的膀胱静脉丛直接汇入髂内静脉。(3)HE染色发现,宫旁输尿管下方盆腔自主神经的分布具有连续性,呈矢状位平面分布。免疫组化S100染色发现,输尿管管腔宽度下方的神经纤维束占宫旁范围神经纤维束总量的比例平均为70.9%。TH及VIP染色发现,交感神经纤维束平均为13.5条/半侧盆腔,副交感神经纤维束平均为8.2条/半侧盆腔,交感神经分布占优势。结论盆腔自主神经主要分布于输尿管系膜及其尾侧延伸部分所组成的平面内,NPSRH术式具有解剖学上的合理性。

  • 标签: 宫颈肿瘤 骨盆 自主神经系统 子宫切除术 尸体解剖
  • 简介:摘要第5版WHO乳腺肿瘤分类(2019),将小叶瘤变定义为“起源于终末导管小叶单位(terminal ductal lobular units)失黏附上皮细胞的不典型增生,伴或不伴有终末导管的派杰样播散”。小叶瘤变包括不典型小叶增生(atypical lobular hyperplasia)和小叶原位癌(lobular carcinoma in situ)。根据细胞形态将小叶原位癌细分为经典型小叶原位癌、旺炽型小叶原位癌和多形性小叶原位癌3种组织亚型。近年来,随着分子病理学不断发展,对组织形态特征的认识不断深入,加深了对小叶瘤变及其亚型的研究和分析。本文将对小叶肿瘤各组织亚型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分子病理学等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线上教学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化教学工具是开展线上教学的重要手段,雨课堂V5.2是一款大数据驱动下深度融合雨课堂和腾讯会议的智慧教学工具,非常适合线上教学。本文以“组织与胚胎”课程为例,探讨了雨课堂V5.2在课前、课中和课后教学中的应用及其教学效果,为疫情常态化背景下的线上教学模式创新提供了参考价值。

  • 标签: 雨课堂V5.2 组织学与胚胎学 线上教学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胎盘病理在预测胎龄小于28周的极早早产儿不良结局中的作用。方法这是一项前瞻性观察研究,纳入出生于挪威西部一家医院的123例极早产单胎婴儿为研究对象,根据阿姆斯特丹标准(Amsterdam)对胎盘进行分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评估伴有胎儿炎症反应或不伴有胎儿炎症反应的组织绒毛膜羊膜炎及母体血管灌注不良与新生儿不良结局之间的关系。新生儿不良结局定义为围生期死亡、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足月龄时磁共振成像的脑病理改变、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和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结果以优势比(OR)和95%可信区间(CI)的形式表达。结果组织绒毛膜羊膜炎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相关(OR 12.2, 95% CI 1.1~137.1)。伴有胎儿炎症反应的组织绒毛膜羊膜炎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OR 14.9, 95% CI 1.8~122.3)和足月龄时磁共振成像的脑病理改变(OR 9.8, 95% CI 1.4~71.6)相关,而不伴有胎儿炎症反应的组织绒毛膜羊膜炎与之无相关性。唯一与母体血管灌注不良相关的新生儿结局是低出生体重。结论胎盘组织对评估极早早产儿分娩后新生儿不良结局的风险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比较先天性空肠Ⅰ型闭锁隔膜组织黏膜层内趋化因子受体6(chemokine receptor,CCR6)和巨噬细胞炎性蛋白-3α(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3α,MIP-3α)的表达。方法选用距离Treitz韧带15 cm以内的空肠Ⅰ型闭锁患儿的隔膜组织为研究组(12例),以同一患儿术中行肠切除肠吻合过程中钳取收集的正常肠壁组织为对照组(12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进行半定量比较两组CCR6和MIP-3α的表达差异。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正常肠壁组织黏膜层内未见CCR6表达,隔膜组织黏膜层可见CCR6表达。正常肠壁组织和隔膜组织黏膜层均可见MIP-3α表达,其在隔膜组织黏膜层表达明显。半定量检测结果显示CCR6和MIP-3α分子在隔膜组织黏膜层表达增多,与正常肠壁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027和P=0.0130)。结论在胚胎发育早期,隔膜组织黏膜层高表达MIP-3α和CCR6。本研究结果提示隔膜组织黏膜层内MIP-3α通过介导CCR6对树突状细胞和效应/记忆性T淋巴细胞产生选择性趋化作用,MIP-3α和CCR6的高表达介导了树突状细胞和效应/记忆性T淋巴细胞参与肠壁自身局部免疫应答和肠闭锁隔膜组织的发生。

  • 标签: 受体,趋化因子 巨噬细胞炎性蛋白质类 小肠闭锁
  • 简介:摘要:信息技术推动了医学教育改革。组织与胚胎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医学必修课,其传统实验教学存在诸多不足,故我们开展了线上线下混合式实验教学实践。课前学生在线自主学习典型组织结构,课中在观察玻璃切片的较典型组织结构基础上开展显微摄影、绘图和模型制作、切片制作与讨论等多元化教学活动,课后巩固内化并拓展学习非典型组织结构。新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可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值得深入探讨和推广。

  • 标签: 组织学与胚胎学 实验 线上线下混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症(heterotopic gastric mucosa in upper esophagus,HGMUE)的临床、内镜和组织特点。方法2017年1—1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内镜中心行常规胃镜检查,胃镜下发现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斑的177例患者纳入研究,根据胃食管反流症状评分量表(GERD-Q)评分结果分成2组,即HGMUE组(GERD-Q<8分,n=101)和HGMUE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组(HGMUE+GERD组,GERD-Q≥8分,n=76),对临床、内镜和病理资料进行汇总和分析。结果177例HGMUE患者中,男111例(62.71%)、女66例(37.29%),合并GERD 76例(42.94%)、未合并GERD 101例(57.06%),持续清嗓的发生率最高[54.24%(96/177)],其次为咽部异物感[48.59%(86/177)]和烧心、胸痛、消化不良、胃酸反流[48.59%(86/177)]。HGMUE组中,持续清嗓的发生率最高[42.57%(43/101)],其次为咽部异物感[33.66%(34/101)]和烧心、胸痛、消化不良、胃酸反流[27.72%(28/101)];HGMUE+GERD组中,烧心、胸痛、消化不良、胃酸反流的发生率最高[76.32%(58/76)],其次为持续清嗓[69.74%(53/76)]和咽部异物感[68.42%(52/76)]。共检出177处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斑,胃镜下通常表现为橘红色圆形、椭圆形或长条形的岛状病灶,大多数较平坦、少数稍凸出周边平面,单发132例(74.58%)、2处病灶38例(21.47%)、3处及3处以上病灶7例(3.95%),小病灶(最大直径<0.5 cm)37处(20.90%)、中等大小病灶(最大直径在0.5~1.0 cm)74处(41.81%)、较大病灶(最大直径>1.0 cm)66处(37.29%)。有30例[16.95%(30/177)]接受了活检组织检查,胃底腺为主型15例[50.00%(15/30)]、幽门腺为主型8例[26.67%(8/30)]、混合型6例[20.00%(6/30)]、剩余1例[3.33%(1/30)]为鳞状上皮,20例[66.67%(20/30)]免疫组化H+/K+-ATP酶阳性、10例[33.33%(10/30)]免疫组化H+/K+-ATP酶阴性。结论HGMUE多见于男性患者,可合并亦可不合并GERD,其中合并GERD者更易发生咽喉反流。内镜下胃黏膜异位斑多表现为橘红色圆形、椭圆形或长条形的岛状病灶,大多数较平坦,以单发为主,多为中等及较大病灶。组织分型以胃底腺为主型,免疫组化H+/K+-ATP酶阳性多见,推测酸分泌可能是导致咽喉症状的重要因素。

  • 标签: 胃食管反流 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症 咽喉反流 酸分泌
  • 简介:摘 要: 目的 探讨组织绒毛膜羊膜炎新生儿感染发生的高危因素。方法 收集 149例胎盘病理结果提示绒毛膜羊膜炎的新生儿临床资料,对新生儿的出生胎龄、分娩方式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对与新生儿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有39例新生儿发生感染,新生儿分娩方式、出生体重、羊水性状、羊水量、胎盘胎膜分泌物培养、胎儿窘迫、临床绒毛膜羊膜炎等因素不同时新生儿感染发生率明显不同,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 ( P<0. 05) 。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阴道助产、胎盘胎膜分泌物培养阳性、胎儿窘迫及临床绒毛膜羊膜炎是组织绒毛膜羊膜炎新生儿感染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 ( P<0. 05) 。结论 阴道助产、胎盘胎膜分泌物培养阳性、胎儿窘迫及临床绒毛膜羊膜炎是组织绒毛膜羊膜炎新生儿感染的高危因素,如存在以上高危因素应积极进行干预以预防和降低新生儿感染发生率。

  • 标签: 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 新生儿感染 高危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膝关节内侧半月板前角罕见异常插入点的关节镜、影像组织特征。方法2018年1月至2021年4月,于6 500余例膝关节镜手术中发现7例半月板撕裂患者的膝关节内侧半月板前角与前十字韧带之间有罕见的异常插入(前内板股韧带),男4例、女3例;年龄(37.85±7.70)岁(范围27~50岁)。疾病诊断为内侧半月板撕裂4例、内侧盘状半月板撕裂1例、外侧半月板撕裂1例、前十字韧带撕裂+内侧半月板撕裂1例;行半月板修复缝合手术5例、半月板次全切除手术2例。于术中切取异常插入结构即前内板股韧带组织行病理学检查。回顾患者术前MRI片,对照关节镜术中前内板股韧带位置观察前内板股韧带的MRI表现。结果膝关节内侧半月板前内板股韧带起自内侧半月板前角,向外上延伸,匍匐于前十字韧带前方,止于股骨外侧髁前十字韧带前方。在5倍光镜下前内板股韧带实质部表现为束状胶原纤维组织,而前十字韧带残端表现为致密纤维胶原组织,呈束状排列。在术前矢状面MRI T2WI中可清晰识别前内板股韧带,呈低信号,与前十字韧带的信号强度相近。在矢状面图像中7例均可识别,在横断面和冠状面图像中各有2例可识别。3例行双侧膝关节MR检查的患者,双侧膝关节内均见前内板股韧带结构。结论膝关节内侧半月板前角与股骨外髁之间存在解剖变异结构——前内板股韧带,发生率约为0.1%,一般为双侧膝关节同时出现;前内板股韧带为变异结构,存在前内板股韧带的病例半月板前角无骨性止点,通过前内板股韧带与前十字韧带连接;前内板股韧带离断后半月板纤维环形结构破坏,半月板丧失力学特性,术中需小心保护。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膝关节 半月板,胫骨 组织学 关节镜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纤维化患者病理组织分级与关节功能的相关性,为关节纤维化的早期组织诊断及预后预测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20年10月于北京积水潭医院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由于术后关节纤维化导致的关节屈曲或者伸直活动受限而行关节翻修术的病例,共29例,女性22例,男性7例。年龄41~79岁,平均63岁。进行组织观察及无菌性淋巴细胞为主型血管炎相关病变(Aseptic Lymphocytic Vasculitis Associated Lesion,ALVAL)评分,对纤维化及炎性细胞进行分级评估,并辅助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特殊染色。结果镜下关节纤维化的早期病理改变为肌纤维母细胞及纤维母细胞增生,后期广泛纤维组织增生伴玻璃样变性。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Masson染色显示蓝色。淋巴细胞散在分布或灶状聚集。组织评分显示纤维化以3级居多(26例),淋巴细胞分级以1级居多(23例),ALVAL评分以中度多见(25例)。纤维化评分和关节活动度呈现极高的相关度。ALVAL评分与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关节炎指数(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Arthritis Index,WOMAC)评分有较高的相关性。炎性细胞浸润程度与患者的疼痛程度评分直接相关。纤维化联合ALVAL评分对于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功能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结论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纤维化患者的组织分级评估与关节功能密切相关,并能对关节置换术后的关节功能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 标签: 膝关节,人工 纤维化 关节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中医院校《组织与胚胎》开放课程的建设实践。方法 充分发挥“线上”和“线下”教学的优势并进行有机混合,采用多种手段对教学资源进行优化组织、整合、呈现和运用,将传统面对面的课堂教学、实践实操教学与网络在线教学进行深度融合。结果 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资源,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分别结合了LBL、CBL、PBL、微课、翻转课堂、慕课和对分课堂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式,制定了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多维度、多形式的客观、全面、系统的混合式考核评价。结论 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中医院校《组织与胚胎》开放课程的建设将传统课堂与网络在线教学进行深度融合,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师生互动中和主体参与中建构组织胚胎知识体系,并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 标签: 线上线下 混合式 组织学与胚胎学 开放课程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二代测序法,探讨经组织诊断为同步多灶原发性肺癌(SMPLC)病例的分子病理学特征及克隆起源。方法对4例SMPLC的8个病灶进行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并进行基因突变、基因组稳定性、克隆性关系及克隆演化的分析。结果突变分析显示例1、2及3的2个病灶间突变的一致性均为0,例4的一致性为3/(50+44)。例1的2个病灶基因组稳定性差别较大。例2的2个病灶基因组稳定性差别不大。例3、4的2个病灶基因组均稳定。用单核苷酸变异测试对样本突变信息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例1、2、3的2个病灶间相互独立。例4的2个病灶之间存在克隆关系。对样本拷贝数变异进行分析,认为例1、2的2个病灶彼此独立。对例4进行克隆演化分析,提示2个病灶来源于同一个克隆,可能为肺内转移。结论二代测序分析是对多灶肺癌组织诊断的重要补充。不同组织类型,或含原位癌病灶是判断SMPLC较可靠的依据。但不同组织亚型诊断价值有限。为保证肿瘤分期和术后治疗的精准性,有必要对多灶肺癌的每一个病灶进行基因突变检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长期抗病毒治疗后的组织逆转和临床指标改善情况。方法入组符合肝活检或临床诊断标准的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初治患者,予以恩替卡韦为基础的抗病毒治疗,每半年进行1次随访评估,治疗第5年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采用Metavir系统联合“北京标准”(P-I-R评分),评价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治疗5年后的组织逆转率,并分析其丙氨酸转氨酶(ALT)、肝脏硬度值(LSM)等临床指标的改善情况。对计量资料进行Kruskal Wallis、Wilcoxon秩和检验,对计数资料行Fisher精确检验,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共入组73例具有抗病毒治疗5年肝活检标本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初治患者。根据Metavir系统和P-I-R评分,治疗5年后肝硬化逆转率为72.6%(53/73),其中显著逆转组患者(Metavir评分下降≥2期)占比30.1%(22/73),轻度逆转组患者(Metavir评分下降1期或Metavir评分不变但P-I-R评分判定为逆转为主型)占比42.5%(31/73),不逆转组患者占比27.4%(20/73)。与治疗前相比,抗病毒治疗5年后显著逆转组、轻度逆转组及不逆转组患者血清HBV DNA、ALT、天冬氨酸转氨酶、LSM(分别由12.7 kPa降至6.4 kPa、18.1 kPa降至7.3 kPa、21.4 kPa降至11.2 kPa)及Ishak肝组织炎症活动度评分均显著降低(P值均<0.05),血小板和白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治疗前LSM升高是治疗5年后组织显著逆转的独立危险因素(OR=0.887,95%CI为0.802~0.981,P=0.020)。结论长期抗病毒治疗后,72.6%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可发生组织逆转,且所有患者的临床指标均获得改善。

  • 标签: 乙型肝炎 肝硬化 逆转 临床改善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肝内胆管癌(ICC)的组织分型,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进行手术的64例肝内胆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S100P、N-cadherin、NCAM及黏液染色将其分为大胆管型、小胆管型及中间型ICC,分析各组患者的组织形态特征。收集一般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随访,使用t检验、χ2分析及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各ICC亚型的临床及预后特点。最后,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ICC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28例(43.75%)、29例(45.31%)分别为大胆管型和小胆管型ICC,其余7例(10.94%)被定义为中间型ICC,且大、小胆管型ICC具有不同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大胆管型ICC预后较差,并且具有较高的血清肿瘤标志物[CA199(t=12.671,P<0.01)、CA125(t=13.108,P<0.01)和CEA水平(t=17.726,P<0.01)]和血管侵犯(t=4.293,P<0.05)及淋巴结转移(t=6.447,P<0.05)。并且,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对于大胆管型ICC,CA199升高和发生肝外转移是ICC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基于免疫组织化学指标和黏液染色的ICC分类标准可将ICC分为大胆管型及小胆管型两类,其中大胆管型ICC预后较差。

  • 标签: 肝内胆管癌 大胆管型肝内胆管癌 小胆管型肝内胆管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