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 作为医学生的基础课程之一,组织与胚胎在医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组织与胚胎的实验教学是基于基础的医学理论知识之上的一门学科,能够帮助医学生,更好地巩固基础的医学理论知识,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医学生的科研探索能力。为了更好地开展组织与胚胎的实验教学,让医学生能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在实验室将课本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必须完善当前组织与胚胎实验教学的方案与模式,将组织与胚胎的实验教学效率最大化。

  • 标签: 组织学与胚胎学 教学改革 实践与探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化生型胸腺瘤(metaplastic thymom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分子遗传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福建省立医院2008—2019年间确诊的5例化生型胸腺瘤的临床病理学资料,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MAML2基因,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性2例,女性3例,年龄36~64岁(平均年龄52岁)。肿瘤最大径3.2~7.3 cm(平均5.1 cm)。镜下均见上皮样细胞与梭形细胞双相分化的特点,二者交错分布,可见相互移行也可见骤然过渡。形态温和,两种成分均未见核分裂象,间质见少量淋巴细胞浸润。免疫表型:上皮样成分广谱细胞角蛋白、p63及E-cadherin强阳性;梭形细胞成分波形蛋白、上皮细胞膜抗原弥漫阳性;Ki-67阳性指数均小于5%,淋巴细胞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阴性。FISH检测MAML2基因分离(2/4)。结论化生型胸腺瘤属低度恶性胸腺上皮性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依赖于特征性形态表现,必要时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MAML2基因检测辅助诊断,治疗以手术完整切除为主,预后良好。

  • 标签: 胸腺瘤 免疫表型分型 诊断,鉴别 基因融合 MAML2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作为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病理亚型的意义。方法回顾2007年1月至2019年6月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首次行手术治疗的非高危型PTMC 719例,研究它们的临床病理因素与淋巴结癌转移之间的关系,并与PTC进行了部分比较分析,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种肿瘤标志物CK19、HMBE1、Galectin-3和C56的表达情况。结果非高危型PTMC和PTC的发病年龄最高峰均在40~49岁;两组在30~39岁区间发生淋巴结癌转移率均显著高于50~59岁区间(P<0.05)。PTMC中多发癌灶的淋巴结癌转移率明显高于单发癌灶(P<0.05)。有纤维包膜侵犯的PTMC的淋巴结癌转移率显著高于未侵犯病例(P<0.05)。PTMC发生的淋巴结癌转移与患者的性别、发病部位、肿瘤大小、是否伴有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等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CK19、HMBE1和Galectin-3在PTMC(232/232)和PTC(350/350)的阳性表达率均为100%,CD56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5.6%(85/232)和20.0%(70/350)。结论PTMC作为PTC的主要病理亚型,多种临床病理因素与淋巴结癌转移相关,建议给予高度重视。肿瘤标志物CD56单独阳性表达不能作为否定PTMC和PTC的诊断依据。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抗原,CD56 病理学,临床
  • 简介:摘要RNAscope是以新型探针设计为优势的新一代原位杂交技术,现正逐步应用于多个研究领域,研究范围亦在不断拓展之中。我国肝病人口基数大,基于组织生物信息检测及研究评价的需求性大,该技术有独特原位水平的特异性与敏感性,弥补了免疫组织化学与传统原位杂交的技术缺陷。实现多重性及单分子水平检测,可在肝病领域多个方面进行核酸水平的定性、定量分析并与组织原位结合实现可视化评价以凸显"金标准"的价值。现就近年来RNAscope技术在肝脏组织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

  • 标签: 肝疾病 组织学 原位杂交 RNAscope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三维(3D)组织重建技术观察研究小鼠睾丸下降过程及其毗邻组织器官形态、位置的时序性变化。方法取怀孕(GD)及出生后(PD)不同天数(GD15、GD17、GD19及PD3、PD7)雄性昆明小鼠肾脏平面以下整块组织连续切片、HE染色,再使用PerkinElmer全自动切片分析系统进行镜下图像全景扫描,Photoshop软件配准、对齐,3D-doctor软件进行3D重建及分析。结果1.附睾将睾丸包绕其中,附睾尾部与睾丸引带相连,睾丸下极与睾丸引带未见有直接连接;孕期时,小鼠附睾各部分及输精管相互堆积成团,不易于辨认,睾丸引带发生"膨大反应",出生后,附睾变大、拉长,在形态上可辨认,睾丸引带则退化成纤维索带样组织,在整个过程中,睾丸引带的体积在形态上明显小于睾丸的体积。2.双侧睾丸形态相近,位置不对称,左侧睾丸位置低于右侧,并先于右侧开始下降;孕期时,小鼠双侧睾丸从肾下极开始下降,左侧睾丸下降至膀胱下部位置,右侧睾丸下降至膀胱中部位置,出生后,左侧睾丸降至膀胱颈部以下,右侧睾丸降至膀胱颈部,最终是左侧睾丸位置低于右侧。3.附睾先于睾丸启动下降;在整个过程中,附睾尾部始终先于睾丸开始下降,附睾尾下降后拉动整个附睾下降,睾丸则沿着附睾体的下降路径进入阴囊,下降完全后,附睾尾始终位于睾丸之下。结论小鼠睾丸的下降过程可能是睾丸引带首先牵引附睾尾部下降至内环口,附睾尾部及体部通过其形态改变不断扩张内环口及腹股沟管,并继续降入阴囊且扩大阴囊,睾丸及附睾头顺着附睾体通过扩大的内环、腹股沟管进入阴囊。

  • 标签: 形态学 三维组织学重建 睾丸下降 附睾下降 小鼠
  • 简介:摘要:体胚胎是研究一个正常的机体的胚胎发育过程和机理的一门科学,人体胚胎在医学界是一门基础性和临床性非常强的学科,无论是教师的教学工作,还是学生的学习都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的。而之所以形成这种情况,其主要的原因就是胚胎自身具有比较强的抽象性,胚胎发育过程还具有动态性的变化,学生实际学习难度比较大,在这种情况之下,在实际的人体组胚教学过程中需要利用好胚胎组织切片,以此为基础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故此在本文中就将针对【胚胎组织切片在人体组胚教学方法作用】进行相关的研究和分析。

  • 标签: 胚胎组织 组织学切片 人体组胚 教学方式 教学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纹理特征分析技术评估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患者盘后附着组织组织改变。方法对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于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颞下颌关节病门诊就诊的33例TMD患者[女性18例,男性15例,年龄(28.3±11.6)岁]行颞下颌关节MRI检查。按关节盘移位情况分为正常位置(normal position,NP)组(29侧)、可复性关节盘移位(disk displacement with reduction,DDwR)组(14侧)及不可复性关节盘移位(disk displacement without reduction,DDwoR)组(23侧)。采用灰度共生矩阵法在开口位斜矢状位质子密度加权成像上分析盘后附着组织纹理特征,其纹理特征参数主要包括角二阶矩、对比度、自相关、逆差矩及熵。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盘后附着组织的各项纹理特征参数差异。结果盘后附着组织的角二阶矩、对比度、自相关及逆差距各组间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NP组及DDwR组的熵(分别为3.98±0.44和4.20±0.52)均显著大于DDwoR组(3.70±0.38)(P<0.05)。ROC曲线分析证实纹理特征参数熵鉴别NP组与DDwR组的曲线下面积为0.70,截断值为0.38,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2.61%及55.17%;熵鉴别DDwR组与DDwoR组的曲线下面积为0.79,截断值为0.47,灵敏度及特异度为82.61%及64.29%。结论纹理特征参数熵可以初步用以评估TMD患者盘后附着组织组织病理改变。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纹理分析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MRI纹理特征与病理组织的相关性。方法IRI组(n=40)实验兔夹闭左肾动脉60 min后松开建立肾IRI模型。于术前、术后1 h、12 h、24 h、48 h行MRI检查,每次MRI扫描后处死8只IRI组实验兔,假手术组(n=8)实验兔于术后48 h MRI扫描后处死行病理检查,计算病理组织特征评分、微血管密度(MVD)及病理总分。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各组肾脏病理组织的差异。提取左肾MRI纹理特征,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MRI纹理特征与病理组织特征的相关性。结果术前、术后1 h、12 h、24 h、48 h IRI组肾小管刷状缘破坏、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坏死、管型、间质炎性细胞浸润、MVD及病理总分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均<0.05)。T2WI_S(3,-3)InvDfMom与肾小管刷状缘破坏、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肾小管管型均具有最高的相关性(r值分别为0.56、-0.58、0.62和0.69,P均<0.01)。BOLD_S(4,-4)Correlat与间质炎性细胞浸润相关性最高(r=0.63,P<0.01)。SWI_S(4,4)DifEntrp与微血管密度相关性最高(r=0.61,P<0.01)。结论MRI纹理分析能为评价早期肾脏IRI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 标签: 肾脏 缺血再灌注损伤 磁共振成像 纹理分析
  • 简介:摘要虽然先天性肺气道畸形(congenital pulmonary airway malformation, CPAM)发病涉及的分子机制并不清楚,但已经发现许多潜在基因与肺囊肿的形成相关。现综述CPAM气管囊性病变结构特点,以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性别决定区域-2基因和其他信号通路在CPAM发生、发展中的调节作用。

  • 标签: 肺囊腺瘤样畸形,先天性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SOXB1转录因子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腺癌组织亚型与18F-脱氧葡萄糖摄取及表皮生长因子(18-fluorine flurode oxyglucose,18F-FDG)受体突变的关系。方法选取于菏泽市立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期间接受手术治疗的146例肺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患者术前PET/CT18F-FDG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max)以及术后切除肿瘤标本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率。根据2011年新国际肺癌研究学会/美国胸科学会/欧洲呼吸病学会制定的新型肺腺癌组织分型方案对每例肺腺癌患者组织亚型进行分类和评估,观察肺腺癌组织亚型与SUVmax以及EGFR突变率之间的关系。结果146例肺腺癌患者EGFR突变率为45.89%(67/146),EGFR突变率在女性[60.00%(42/70)]和不吸烟者[65.00%(42/65)]中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差异(P值均<0.05)。肺腺癌患者组织亚型与SUVmax呈明显相关性,SUVmax在高危型肺腺癌中值(9.63±1.61)较低危(2.37±0.69)和中危型(5.48±1.26)高(P值均<0.05)。此外,EGFR突变率在贴壁状为主、腺泡状为主以及实体性为主浸润性腺癌中较高(分别为63.16%,50.00%和66.67%),而在其他组织亚型中较低,EGFR突变率在不同肺腺癌组织亚型中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值均<0.05)。结论在肺腺癌恶性肿瘤患者中,EGFR基因发生突变几率与女性、不吸烟相关,而与年龄、肿瘤大小、肿瘤位置、TNM分期等无明显相关性。此外,肺腺癌组织亚型与SUVmax和EGFR突变率有良好的相关性。

  • 标签: 肺肿瘤 18F-脱氧葡萄糖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肿瘤组织学分型
  • 简介:摘要:小组合作学习自进入国内课堂教学以来,一直有不同的声音。有的专家和老师把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是课堂变革的必然趋势,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的学习方式。有的老师把小组合作学习看作是一种哗众取宠的课堂形式,认为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教学环节。可以说小组合作学习是现今课堂教学中争议最大的一种学习方式。

  • 标签: 教学 学习 小组合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良性和恶性病因术后残胃黏膜组织变化特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9年2月于四川省石棉县人民医院因良性和恶性病因行胃部手术治疗患者共80例,其中36例为良性消化性溃疡患者(良性组),44例为早期胃患癌者(胃癌组),两组患者术后均行黏膜组织与胃镜检测。分析入组患者病例资料(首次行胃大部切除手术时年龄、性别、术后病程、行胃镜检测年龄、幽门螺杆菌感染、手术病因、病理和胃镜检测结果和手术方式等),观察患者胃黏膜病变[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肠化生(IM)和异型增生(DYS)发生率]、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与胃黏膜炎症与活动性异常等,比较两组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与未感染者胃黏膜的病理特征。结果良性组患者手术年龄为(40.46 ± 6.71)岁,低于胃癌组[(54.08 ± 8.17)岁],胃镜检测年龄及术后病程分别为(67.78 ± 11.36)岁、(27.26 ± 8.87)年,高于胃癌组[(61.99 ± 11.03)岁和(8.04 ± 6.57)年],差异均有统计意义(t = 10.419、P < 0.001,t = 3.102、P = 0.003,t = 13.964、P < 0.001);良性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黏膜活动性异常比例分别为47.22%(17/36)和66.67%(24/36),均显著高于胃癌组[31.82%(14/44)和40.91%(18/44)],差异有统计意义(χ2 = 4.147、P = 0.039,χ2 = 8.239、P = 0.003)。良性组、胃癌组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胃黏膜活动性异常、CAG及癌前病变比例均高于无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而NAG比率低于无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均< 0.05)。结论胃大部切除手术后残胃黏膜病变与进展和幽门螺杆菌感染存在一定关系,为预防残胃黏膜癌变可在幽门螺杆菌检测基础上加强胃镜随访。

  • 标签: 胃切除术 幽门螺杆菌 胃黏膜 病理组织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HBeAg阴性的HBV DNA低病毒载量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血清、病毒、生物化学及肝组织状态及其临床转归,探讨HBeAg阴性低病毒载量的CHB患者抗病毒治疗的必要性。方法从慢性HBV感染者随访队列中纳入HBV DNA水平< 4 lg拷贝/ml,并做肝活组织病理检查的99例HBeAg阴性的CHB患者,其中23例做了第二次肝活组织病理检查。分析患者肝组织炎症、纤维化程度及肝细胞HBsAg和HBcAg状态与年龄、性别、家族史、HBV DNA载量、血清标志物等指标的关系。比较两次肝活组织病理检查病理肝组织差异。分析核苷(酸)类似物(NAs)治疗对患者转归的影响。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Log-Rank检验比较未NAs治疗患者与NAs治疗患者的肝细胞癌(HCC)累计发生率。结果基线肝组织状况:58.6%(58/99)患者肝组织病理达到明显肝组织损伤(G≥2和/或S≥2);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肝硬化(LC)家族史、HBsAg阳性家族史、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四个因素与明显肝组织损伤呈正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的LC家族史是患者明显肝组织损伤(G≥2和/或S≥2)的主要危险因素。23例患者间隔4.5年行第二次肝活组织病理检查,其中10例未治疗的患者第二次肝活组织病理检查肝组织有进展,明显肝组织损伤从50.0%上升到90.0%,另13例NAs治疗后第二次肝活组织病理检查肝组织有改善,明显肝组织损伤从61.5%下降到46.2%。未抗病毒治疗患者5年HCC累计发生率显著高于NAs治疗患者(17.7%对比3.8%,P = 0.046)。结论HBeAg阴性低病毒载量的CHB患者,大多数肝活组织病理检查达到抗病毒指征,尤其是有LC家族史的患者,不抗病毒治疗肝组织损伤进行性加重、HCC发生率高;建议HBeAg阴性低病毒载量的CHB患者,尤其是年龄大于30岁、有LC或HCC家族史的患者,无论丙氨酸转氨酶水平如何,应该及早启动抗病毒治疗。

  • 标签: 肝炎,乙型,慢性 肝细胞癌 核苷(酸)类似物 肝组织炎症活动度 肝组织纤维化
  • 简介:摘要 : 随着英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在发生着变化。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知识,掌握听、说、读、写技能,达到更好地运用英语知识的目的,发展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英语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的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大胆实践,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 标签: 倡导体验 合作与交流 小组合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细针抽吸细胞(US-FNAB)与粗针穿刺组织(US-CNA)在甲状腺微小结节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经超声怀疑为恶性甲状腺微小结节10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穿刺方式不同将其分为US-CNA组(47例)和US-NFAB组(55例),记录两组手术病理结果,比较两组取材情况、术后出血情况,并分析US-CNA和US-NFAB鉴别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诊断效能。结果经手术病理证实,102例甲状腺微小结节患者中恶性结节85例,良性结节17例,其中US-CNA组恶性结节40例,良性结节7例,US-NFAB组恶性结节45例,良性结节10例;US-NFAB组取材细胞量少发生率显著US-CNA组(P<0.05),US-NFAB组取材细胞量多的成功率高于US-CNA组(P<0.05);US-NFAB组术后出血情况的等级资料显著优于US-CNA组(P<0.05);以手术病理证实结果为金标准,US-CNA鉴别良恶性甲状腺微小结节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精确率分别为87.50%、85.71%、97.22%、54.55%及87.23%,US-NFAB鉴别良恶性甲状腺微小结节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精确率分别为93.33%、90.00%、97.67%、75.00%及92.73%。结论US-FNAB在鉴别良恶性甲状腺微小结节诊断价值高,且具有取材成功率高和术后出血情况少等优势。

  • 标签: 甲状腺结节 超声 细针抽吸细胞学 粗针穿刺组织学
  • 简介:摘 要:“互联网+”框架下完全具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优厚条件,与此同时教师作为倡导自主学习的引导者,需要担负起组织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责任。本文详细阐述了“互联网+”背景下,学生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解析出教师组织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以便为广大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创新过程中起到一些指导作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组织绒毛膜羊膜炎(histologic chorioamnionitis,HCA)与<34周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eriventricular leukomalacia,PVL)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12月于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产科出生、孕母行胎盘病理检查并转入NICU接受治疗、胎龄<34周的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共计287例。根据孕母胎盘病理检查结果分为HCA阳性组(167例)和HCA阴性组(120例),比较2组患儿的PVL发生率。将研究对象中已诊断为PVL的41例早产儿,根据孕母胎盘病理检查结果及HCA分期标准,分为非HCA组、HCA早期组、HCA中晚期组3组,比较各组PVL严重程度、患儿临床资料、并发症及校正胎龄至6月龄时的随访情况。结果HCA阳性组PVL占19.16%(32/167),HCA阴性组PVL占7.50%(9/120),2组PVL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已诊断为PVL的<34周早产儿中,非HCA组21.95%(9/41),HCA早期组31.71%(13/41),HCA中晚期组46.34%(19/41),3组间PVL严重程度、1 min Apgar评分、生后24 h白细胞计数、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住院天数、抗生素应用天数、校正胎龄至6月龄时的智力发育指数(mental development index,MDI)和精神运动发育指数(psychomotor development index,PD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均<0.05),且HCA炎症程度与PVL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s=0.374,P=0.016)。结论HCA与<34周早产儿PVL的发生有相关性,随着HCA炎症程度增加,PVL的发生率、严重程度增加。母亲存在HCA的<34周早产儿随炎症严重程度进展,其生后24 h白细胞计数升高,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抗生素使用率增加,住院时间延长,校正胎龄至6月龄时MDI、PDI分数降低。

  • 标签: 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 胎盘病理检查 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早产儿
  • 简介:摘要:竞赛教学法是一种指导教师在体育课堂中组织生开展竞赛活动的有效教学方式,在其指导下创造良好的课堂竞赛情境,往往能够使学生在竞赛实践中更沉浸于运动氛围之中,使其能够更有效地培养出良好的体育运动情感,并在更高要求的竞赛活动中优化学生对技能的应用水准,从多方面为学生的终身运动意识形成奠定基础。为了真正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发挥出竞赛教学法的积极意义,教师应该针对竞赛活动如何有效组织展开相关的研究实践。

  • 标签: 竞赛教学法 初中体育 有效组织
  • 简介:摘要:初中语文的教学任务增多,对于学生的要求也增大,在开展积极推进的语文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如何保证学生能够跟得上教学任务,就要充分考虑学生对于知识积累量是否足够,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做好课外拓展,增加学生的知识量的积累,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 标签: 初中语文 课外拓展 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