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税收立宪构成了财政立宪的基础和关键。根据宪法是否以专章规定财政为标准,财政立宪可以分为形式财政立宪和实质财政立宪;根据财政立宪的发展阶段不同,可以分为近代财政立宪和现代财政立宪。我国应该以完成近代财政立宪为主要目标,积极回应现代财政立宪的挑战,同时,积极推进实质财政立宪,为实现形式财政立宪创造条件。

  • 标签: 形式财政立宪 实质财政立宪 近代财政立宪 现代财政立宪
  • 简介:立宪主义从西方到中国经历了从“人权、民主宪法”到“富强宪法”的转变,在这场立宪的跨语际之旅中,近代场域是“富强立宪”的历史具象。“救亡压倒启蒙”的中国式民族主义是“富强立宪”的历史动因,而追求“群体自由”的进化论则是“富强立宪”的逻辑基础,历史性与逻辑性的自洽是富强立宪的生成原因,富强理念主导了近代中国的立宪逻辑。

  • 标签: 富强 富强宪法 富强立宪 近代中国 跨语际实践
  • 简介:一、论题:财政权力的合法性危机立宪主义(constitutionalism)是一种关于人类社会应如何组织其国家及政治生活的规范性思想,其精髓在于以宪法和法律来规范政府的产生、更替及其权力的行使,藉以防止人民的人权受到政权的侵害,并进而确保政权的行使能符合人民的利益。因此,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是基本的宪法现实,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是宪法关系最基本的内容,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关系问题是宪法得以实施的最基本的内容。

  • 标签: 财政立宪主义 论题 财政权力 宪法关系 命题 国家权力
  • 简介: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经坚决反对立宪政治的封建顽固势力,为挽救摇摇欲坠的清王朝继续封建专制统治,以慈禧太后和袁世凯为代表的封建顽固势力,先后扯起立宪的大旗,中国政治似乎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人们渴望立宪能把中国人民从封建专制中和帝国主义的压迫中解放出来。然而,立宪不过是封建顽固势力欺骗人民维护皇权复辟帝制的工具。中国人民的解放,中国政治的现代化,不仅仅是制定几布宪法,而是人民政治自由的实现。

  • 标签: 封建 立宪 政治自由 政治 现代化
  • 简介: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是强调宗法伦理,属于宗法文化。因此在宗法文化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社会秩序只能是宗法秩序。这与西方的宪政文化与宪法秩序具有质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性,导致西方宪法在近代传入我国后被重构,从而致使近代中国的宪政运动走向失败。由于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秩序仍然是宗法秩序,而非宪法秩序,因此近代中国的宪法和法律必将缺乏自由精神,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无法得到有效保障。既然传统的宗法文化阻滞了近代中国的宪政运动,并导致其走向失败,这就启示我们在今后的宪政建设中,必须摒弃宗法文化,实现传统文化的转型,并培育宪法得以生成的文化基础,即宪政文化。

  • 标签: 宪法文化 宗法秩序 近代中国 宪法 宪政
  • 简介:在我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市场经济的实行和法治国家的建设均呼唤财政立宪主义理念的落实,其中对国家税收权的制约是核心。为此,不仅需要从宪法的意义上对"税收"的内涵进行解读,展现其中蕴涵的宪政主义精神;而且需要从征税权的行使、税收收入的使用、纳税人的权利保护、征税权的合理划分等制度上进行建设和完善,方能在通过财政立宪推进中国宪政进程方面见到实效。

  • 标签: 宪政 财政 税收 权利
  • 简介:财政预算具有何种法律效力,此为当今财政宪法上重要问题之一。在德国,财政预算主要是一种“授权性规范”,虽具有“限制支出最高金额”之“拘束效力”,但人民不得据此主张权利。而在美国,参众两院的“拨款委员会”依据国会的预算方案举行听证,并由其下设委员会通过具体的拨款法案,该法案具有强制支出之法律效力。在制度形式上,我国的财政预算与美国颇为接近;但是因其缺乏充分的保障机制,故而难以遏制违反财政预算的行为。今后,我国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通过行使监督权等方式来强化财政预算的法律效力,亦可通过建立“纳税人诉讼”等制度适当扩张财政预算的外部效力。

  • 标签: 财政预算 法律效力 授权性规范 强制性规范
  • 简介:1936年《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五五宪草”)公布后遭到社会各阶层的广泛批评。作为抗战时期第一次宪政运动唯一成果的“期成宪草”,则是对“五五宪草”所作的一次大手术,是国民参政会宪政期成会同人在孙中山五权宪法学说的话语体系下借鉴西方分权政体的某些制衡因素的杰作,标志着在那个特定时代中国立宪主义思潮的艰难演进。

  • 标签: 中国 立宪主义思潮 "五五宪草" "期成宪草" 分权制衡 宪法
  • 简介:近代中国宪政运动的发生及其反思——关于清末“立宪”的几个问题的探讨●殷啸虎20世纪初,中国大地掀起了一埸亘古未有的以君主立宪的政治变革为中心的宪政运动。作为这埸宪政运动发起者的清朝统治集团的主观动机和目的,是为了“自救”,是在持续不断的外部冲击和日益...

  • 标签: 宪政运动 近代中国 立宪派 民主宪政 宪政主张 统治集团
  • 简介:近代早期英国的国家体制发生了巨大变革,以税赋和公共信贷两大制度为核心的国家财政体制的建成即是其重要表现之一.这种体制既维护了土地贵族、工商资本家阶层的根本利益,又强固了英国国家政权的财政基础,并在推动英国大肆进行争霸战争和对外扩张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是近代早期英国社会所作出的最为重要的制度安排之一.

  • 标签: 近代早期 英国 财政体制 近代化
  • 作者: 佚名
  • 学科: 军事
  • 创建时间:2019-04-21
  • 作者: 佚名
  • 学科: 军事
  • 创建时间:2019-02-19
  • 简介:预备立宪,是晚清政府为抵制革命,笼络地主资产阶级上层而采取的一项政治措施,它既有欺骗人民的性质,客观上多少又带有改良进步的意义。对于要不要立宪?如何立宪?统治集团内部从来就是不一致的。本文拟就袁世凯与预备立宪的关系作一初步探讨。

  • 标签: 袁世凯 预备立宪 晚清政府 西太后 资产阶级 辛亥革命前后
  • 简介:摘要立宪主义概念“反映一种指导社会生活的动态价值体系。”卢梭作为法国18世纪启蒙思想家,他在人们的眼中有两种极其不同的印象,一种是极权主义者,而另一种的是民主主义者。但是,卢梭也存在着立宪主义方面的思想。

  • 标签: 卢梭 立宪主义 代议制民主 公民投票
  • 简介:清政府成立咨议局、资政院和推行地方自治,一、晚清预备立宪概述晚清预备立宪实际上就是晚清政府政治上预备实行宪政的活动,晚清政府之所以实行预备立宪

  • 标签: 晚清 清预备立宪 预备立宪述评
  • 简介:这是一部历时30年才初步定稿的作品。那还是在20世纪60年代,当时韦庆远和高放两位大学时代的同窗好友,经常到京郊温泉中央档案馆的明清档案部阅读和摘抄有关清末立宪运动的历史档案,还在一些收藏丰富的图书馆和档案馆中搜寻有关咨议局及其代表人物活动的地区性筹备立宪资料。历经五六年的资料收集,两位学者正准备动笔之际,却赶上了十年浩劫,这一等便是30年,一直到1993年才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清末宪政史》—书。[1]现如今,这部书的第一作者韦庆远先生已经于2009年5月11日病逝,另一合作者刘文源先生也于2010年4月4日过世,而已经84岁高龄的高放先生独肩大任,对原书进行了全面的修订,于是,便有了这本于2012年初面世的《清末立宪史》。

  • 标签: 立宪运动 清末 高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央档案馆 悲歌
  • 简介:摘要清末立宪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首次立宪实践,不论从思想层面抑或制度层面均开我国宪政历程之先河,其功绩不容抹杀。在辛亥革命百年之际,本文回眸清末立宪的历程,对清末立宪进行反思和重新定位,对其积极意义进行解读与挖掘。

  • 标签: 预备立宪 钦定宪法大纲 十九信条
  • 简介:并只能通过宪法诉讼予以处理的违宪行为和违宪规范,按照宪法诉讼程序应当追究违宪法律责任的行为,  因违宪行为而提起的宪法诉讼

  • 标签: 制度构想 宪法诉讼 建立宪法
  • 简介:河北徐水,沿着107国道一直走,穿过好几个小村子,颇有一种走在乡间小路上的惬意。田野里一片葱绿,有汽车驶过逼仄的狭窄的乡间小路,偶尔也有骑着自行车赶路的农民。在一望无际的玉米地边停下,记者猛然间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一座城市出现在眼前。记者要拜访的,正是这座城市的主人——河北徐水大午集团监事长孙大午。

  • 标签: 孙大午 立宪 107国道 大午集团 自行车 玉米地
  • 简介:董仲舒在皇权专制主义这样一个基本原则两千年不变的前提下(,从皇权专制主义的角度说,可以说董仲舒的《春秋繁露》等于是中国的《自由大宪章》

  • 标签: 董仲舒君主立宪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