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牙髓形态规律。方法利用RVG数字成像系统采集乳牙唇—舌向和近远向图像,观察形态并测量相关数据,将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乳前牙髓室和根管在牙颈部相连续,无明显界限,大多数乳前牙唇—舌位片显示根尖1/3段根管随牙根明显向唇侧弯曲并且上颌牙比下颌牙明显。上颌乳切牙根颈、根中1/3冠端处根管的唇舌径小于近远中径,而下颌乳切牙则相反,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乳尖牙根颈、根中1/3和所有乳前牙根尖1/3冠端处根管的唇舌径和近远中径大小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获得乳牙的数字成像系统的实验结果可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标签: 髓腔 形态
  • 简介:固位冠是根管治疗牙修复的一种方式。它包括一圈对接式的冠边缘和位于中的固位体,而没有根管内的固位桩。本文介绍固位冠修复的基本原理和临床指导要点。在这个病例中.2个曾用银汞合金充填的下颌磨牙经过牙髓、牙周治疗后改用热压铸瓷(Empress2.Ivoclar)制作的固位冠修复。预备前先用复合树脂材料充填倒凹,确保基牙预备形态良好,这样有利于保存牙体组织。修复后的情况显示这种修复方法可以保证功能和美观效果,尤其适用于后牙区生物力学特性和结构受损的根管治疗牙。因为修复体的边缘位于龈上.也可以预防牙周疾病。该项技术的基础是粘结.利用获得保证修复体固位和稳固的粘接面积。基牙预备时要保证有足够的剩余牙冠组织。这项技术为后牙区根管治疗牙的修复提供了一种除全冠修复以外的能够更多保存牙体组织的选择。

  • 标签: 后牙粘结修复 EMPRESS 2 髓腔固位冠 死髓牙 热压铸瓷
  • 简介:摘要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大段骨缺损、骨不愈合时需要植骨,取自体髂骨一直被认为是骨移植治疗的“金标准”,但是常常导致供区术后疼痛、麻木等并发症或取骨量不足等问题。扩-冲洗-抽吸(RIA)技术使供区并发症减少,最多可收集90 ml自体骨,可用于治疗更大范围的骨缺损,且还可用于感染病灶的清除,以及残存骨水泥的清理等。笔者就RIA装置的构造、RIA技术的操作过程、RIA技术的临床应用及并发症等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治疗骨缺损和感染提供借鉴。

  • 标签: 骨移植 骨折,不愈合 扩髓-冲洗-抽吸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为固位冠选择合适的粘结剂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择30颗人类离体短磨牙根管治疗后制作固位冠,分别随机用3MLuting,美国派丽登树脂水门汀RESILUTE,传统玻璃离子水门汀3种不同的粘结材料进行粘结,浸泡于2%亚甲基蓝溶液中72小时取出,然后沿牙体近远中向纵形剖开,在显微镜下测量亚甲基蓝溶液着色(微渗漏)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传统玻璃离子水门汀组微渗漏值大于其它两组。结论传统玻璃离子水门汀不适合固位冠的粘结。

  • 标签: 髓腔固位冠 粘结 微渗漏
  • 简介:摘要目的检查和分析浆膜积液脱落细胞,注重其形态假象,探讨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临床抽取浆膜积液,充分混匀抗凝后,立即送检。标本离心后取沉渣涂片4~8片,自然凉干后,行瑞氏-姬姆萨染色,镜检。结果848例浆膜积液细胞学检查中,阳性156例,其中假阳性3例;阴性692例,其中假阴性22例。结论浆膜积液脱落细胞由于细胞成分复杂,细胞类型繁多,细胞形态和排列形式的多样性,致使某些恶性和良性特征类似,引起假阳性和假阴性错误诊断,所以,正确分析细胞形态假象,对浆膜积液定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浆膜腔积液 细胞学检查 形态假象 假阳性 假阴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根管穿孔的穿孔修补技术操作。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或根管穿孔36颗的修补治疗技术的操作要点进行分析。结果36例经治疗,其中34例患牙获得良好的疗效,充填材料致密,其中20例有少量材料超充但无临床症状,修补失败2例。结论或根管穿孔可发生于的狭窄部分和根管弯曲处,发生穿孔后会有异常的出血和疼痛症状,可以插入诊断丝后拍摄x线片确认。根据穿孔的位置和大小,可以试行修补(修补一般采用MTA在显微镜下进行)穿孔较大或修补后效果不佳时,需拔除患牙。

  • 标签: 髓腔或根管穿孔 修补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维超声宫成像在宫黏连患者宫形态评估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妇科收治的 100例拟诊宫粘连患者作为观察组进行研究,选择同期来我院体检的 100例宫正常女性作为对照组,时间为 2016年 5月至 2017年 5月,治疗前后先进行三维阴道超声检查后行宫腔镜检查利用三维成像技术实时获取患者宫冠状切面成像,对宫的容积进行准确的测量,获取宫形态,来评估宫黏连程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 VFI、 FI、 VI以及宫容积明显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三维超声宫成像与宫腔镜检查相比,两者在宫形态、宫深度的测量以及宫角能否显示方面基本一致,诊断符合率都在 90%以上,能够准确测量宫内环境,获得宫容积与底部宽度,但是在瘢痕覆盖面积的评估上三维超声宫成像不如宫腔镜更为直观。结论:对宫黏连患者进行三维阴道超声检查,能够实时获取三维超声宫成像,对宫形态进行准确的评估,为宫黏连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值得应用于临床推广。

  • 标签: 宫腔黏连 三维超声宫腔成像 宫腔形态 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宫粘连患者行宫腔镜下宫粘连分离术治疗对于宫形态以及月经的恢复情况。方法选择在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我院接受治疗的106例宫粘连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单一组和联合组,各53例。单一组行单纯的雌孕激素序贯治疗,联合组则在单一组的基础上行宫腔镜检查、术后放置宫支撑球囊以及宫粘连分离术联合治疗,观察单一组和联合组患者资料,并且对比两组治疗宫恢复有效率以及月经恢复优良率。结果联合组宫恢复有效率以及月经恢复优良率均高于单一组,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宫粘连患者行宫腔镜下宫粘连分离术治疗,促进了宫形态以及月经的快速恢复。

  • 标签: 宫腔镜 宫腔粘连分离术 宫腔形态恢复 月经恢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宫粘连分离术后雌孕激素联合治疗宫粘连对宫形态及月经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2022年9月-2023年9月期间本院收治宫粘连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研究组,每组55例。两组均行宫粘连分离术。术后两组分别应用小剂量、大剂量激素治疗,激素应用戊酸雌二醇。对比两组疗效。结果:研究组子宫体积、子宫内膜厚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月经改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月经恢复正常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宫粘连分离术后大量雌孕激素联合治疗宫粘连,可改善宫形态及月经情况,减小内膜厚度,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

  • 标签: []宫腔粘连分离术 雌孕激素 宫腔粘连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宫粘连分离术后雌孕激素联合治疗宫粘连对宫形态及月经的改善作用。方法:研究对象选取自本院2022年5月—2023年4月期间治疗的宫粘连患者88例。随机分组,一组为对照组(44例),一组为观察组(44例)。两组均使用宫粘连分离术治疗,术后对照组使用雌激素治疗,术后观察组使用雌孕激素联合治疗。结果:治疗前两组的子宫内膜厚度、子宫体积对比,P>0.05。两组治疗后的子宫内膜厚度、子宫体积大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子宫内膜厚度、子宫体积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的月经恢复正常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的单项及总体发生率对比,P>0.05。结论:宫粘连分离术后雌孕激素联合治疗宫粘连对宫形态及月经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而且不会明显增加不良反应。

  • 标签: []宫腔粘连分离术 雌孕激素 宫腔形态 月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合龈距离低的磨牙残冠利用固位修复的效果。方法选择牙冠大面积缺损,合龈距离小于3mm,根管治疗完善的磨牙病例32例,利用磨牙髓室作为固位型制作嵌体冠,观察6个月至3年。结果32例均固位良好,无一例脱落。结论通过以髓室固位冠修复可以满足磨牙残冠修复的功能要求。关键词残冠髓室固位嵌体冠桩冠已广泛应用于修复残根残冠。但对于合龈距离低的磨牙,全冠固位力不足。本人通过利用固位的方法制作嵌体冠,使这部分患牙得以保留,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门诊随访患者27例(32颗牙),其中男16例,女11例,年龄32—63岁,平均47.3。上颌12例,下颌20例,Ⅰ类洞型嵌体冠9例,Ⅱ类洞型嵌体冠23例。选择已进行完善的根管治疗,合龈距离低于3mm的磨牙残冠32例,要求牙体预备后深度在3mm以上,至少三面轴壁剩余牙体厚度在1mm以上,缺损面残余龈壁位于龈上。1.2方法1.2.1牙体预备常规牙周洁治,完全去净腐质,磨除过高过锐的牙尖和边缘嵴,要求至少三面轴壁剩余牙体厚度达到1mm以上,髓室底平,洞壁外展2-5度,冠边缘圆顿,髓室内与轴壁要取得共同就位道。1.2.2以Silagum硅橡胶取印模,灌注超硬石膏模型,技工室制作完成,临床试戴,检查冠边缘密贴程度,调合磨光,以VocoMeron玻璃离子水门汀粘固。1.3评价标准成功修复体边缘密合无继发龋,稳固,邻接关系好,无食物嵌塞,基牙牙周及根尖组织正常,咀嚼功能良好。反之则为失败。2结果经过6个月至3年观察,32例均固位良好,冠边缘密贴未探及继发龋,咀嚼功能正常,牙龈无红肿,未探及牙周袋。3讨论磨牙残冠在临床很多见,随着人们对牙齿重要性认识的逐步深入,保留残冠的要求越来越多。并且随着现代根管治疗技术的发展,使这一要求更大程度地得以满足。传统意义上,最基本保留大面积缺损的磨牙残冠的修复方法,就是在完善的根管治疗后进行桩核冠修复,它利用插入根管内的桩获得固位。对于合龈距离低的磨牙残冠,如果按照传统修复方法制作桩核冠,缺点是由于合龈距离低使得铸造金属冠的固位力不足,易脱落。如果设计为铸造桩冠,由于磨牙一般有2—3个根管,根管桩方向一般会不一致,桩核冠就可以采用铸造分裂桩核来解决共同就位道的问题,而桩冠就很难解决,或者减小根管桩的长度或者减少根管桩的数量。本方法通过固位就可以保证修复体的固位力,同时简化了操作程序,提高了磨牙残冠的保留率。以往的嵌体冠利用牙轴壁呈连续的圆筒状,和牙冠颈部边缘形成环抱,再加上髓室嵌体共同构成抗力系统来提供足够的抗力。但在临床上,Ⅱ类洞型在磨牙牙体缺损中非常多见。本文所选病例中有23例牙体预备后呈Ⅱ类洞型,其三面轴壁的保留牙体厚度在1mm以上,缺损面轴壁位于龈上0.5mm以上,这样冠颈部可以形成环绕,保证箍效应的形成。本组病例进行了6个月至3年的随访,对于Ⅱ类洞型嵌体冠的修复效果还需要更长时间的观察。参考文献1张新春,王炎,米乃元,等.不同余留牙高度对桩冠箍效应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J.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02,3(1)12.2赵铱民.口腔修复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2-44.3徐成文.髓室固位的嵌体冠修复磨牙残冠J.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04,9(5)156-157.4滕伟,张辉.后牙残根残冠保留修复临床远期疗效浅析J.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01,2(1)42.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颌第1前磨牙X线片法物理量方面的数据。方法用X线平行投照法拍摄实体牙颊舌向和近远中向X线片牙影像,根据本文对根管定的分型标准对根管进行分型。用电脑配套的柯达成像系统测量(mm)X线片牙的高、宽、根中颊径、根中舌径、根尖颊径和根尖舌径。用SPSS17.0软件统计处理X线片牙的物理量值。结果100颗上颌第1前磨牙中X线片牙根管有6种类型,Ⅰ-1-1型占33﹪,Ⅰ-2-2型占17﹪,Ⅰ-2-1型占13﹪,Ⅰ-1-2型占4﹪,Ⅰ-2-1-2型占3﹪,Ⅱ-2-2型占30﹪。X线片牙的高3.09±1.18,宽3.88±0.61,根中颊径1.76±1.18,根中舌径0.59±0.34,根尖颊径0.79±0.89,根尖舌径0.35±0.28。物理量各测值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上述结果说明湖北地区上颌第1前磨牙根管类型主要是Ⅰ-1-1型,Ⅰ-2-2型,Ⅱ-2-2型。X线片牙物理量测值经相关及回归分析,如果有相关性的配对项,可用回归方程中的自变量值(X)来推测因变量的值(Y)。为口腔临床实践提供物理量方面的未知数据。用X线片牙研究牙的物理量方法简单、可行、实用。

  • 标签: 上颌第1前磨牙 X线片牙 髓腔 物理量
  • 简介:摘要牙髓及根尖周疾病是牙体牙髓病科临床实践中最常见的疾病,根管治疗是治疗不可逆性牙髓炎及根尖周病首选的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根管治疗器械及材料的不断发展,以及治疗手段的进步,微创牙髓病学(MIE)理念出现。MIE理念下的微创根管治疗不仅要求能控制感染,而且强调保留更多健康的牙体硬组织,追求提高牙齿长期留存率和正常功能的保存。其中,微创的预备方式对提高根管治疗后牙齿抗力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 标签: 牙髓病学,微创 颈周牙本质 抗折力 髓腔制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根管治疗术中制备通路临床教学成效。方法:选取我院72名口腔医学专业学生,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实习生采用实践教育方式教学。观察组实习生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临床教育方式教学。对比临床教学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教学合格率94.44%显著更优,P<0.05。结论:临床教育联合实践教育用于通路临床教学,效果更好。

  • 标签: 髓腔通路 根管治疗术 临床教学 教学效果
  • 简介:背景:加载在椎间盘上的重力引起的静态压力刺激是椎间盘细胞代谢的重要调节因素。目的:观察静水压对体外单层培养人椎间盘核细胞形态学及基质代谢的影响。方法:在静水压加载系统中对体外单层培养的传4代人核细胞施以0.3,0.7,3MPa的静压,分别加压30,60,90,120min,以常压0.1MPa为对照。结果与结论:①核细胞形态:在静水压干预下细胞体积均变小。0.3,0.7MPa静水压下轻微缩小,细胞形态相对完整;3MPa静水压下缩小最明显,且细胞形态不完整。②核细胞存活率:在持续静水压刺激下开始的30min,不论压力大小存活率都偏低,在0.3,0.7MPa时随作用时间延长而增加或维持稳定,细胞增殖逐渐增强,在3MPa时随时间趋于下降,最终细胞总体数量减少。③核细胞蛋白多糖:各组表达量随时间增加逐渐增加,当持续加压120min时,在0.3,0.7MPa静水压下合成量呈高表达状态,在0.1,3MPa静压表达相对较少。表明静水压会对核细胞形态学、存活率及基质表达产生影响。

  • 标签: 静水压 髓核细胞 形态学 蛋白多糖 组织构建细胞学实验
  • 简介:背景:髋关节成形患者具有较高的骨质疏松症患病率,骨质疏松症影响假体存活率,闪烁指数与骨密度均随年龄变化。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闪烁指数与股骨颈骨密度的关系,提高对骨质疏松症的关注。方法:回顾性研究57例髋关节成形患者的骨盆X射线正位片的股骨近端闪烁指数和股骨颈骨密度,探讨二者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57例髋关节成形患者的股骨近端闪烁指数为1.8-4.8(3.1±0.7);闪烁指数4.7者1例。年龄对类型有影响,〉60岁组烟囱型显著性多于≤60岁组,闪烁指数≥3组的骨密度显著高于闪烁指数60岁组患者的股骨颈骨密度为(0.590±0.092)g/cm2,显著低于≤60岁组患者的股骨颈骨密度(0.751±0.235)g/cm2(P=0.000),比较发现随骨密度降低,闪烁指数均值变小。因此股骨颈骨密度与闪烁指数显著相关。

  • 标签: 组织构建 骨组织工程 髓腔闪烁指数 骨密度 骨质疏松症 髋关节成形术
  • 简介:目的比较不同代次成人正常核细胞体外培养的形态及生长动力学差异。方法从成人正常核组织分离培养核细胞,传代后对细胞形态、生长曲线、噻唑蓝(methylthiazolyltetrazolium,MTT)摄取等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体外培养条件下,传3代之前的细胞形态正常,胞浆丰富;传4代起,部分细胞的形态逐渐向长梭形演化。生长曲线提示传3代之前的核细胞持续增殖能力强。MTT测定吸光度值,传1、3代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5、7代与传1代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培养条件下,前3代成人正常核细胞形态良好,活性高,增殖能力强,适合作为组织工程椎间盘的种子细胞。

  • 标签: 椎间盘 细胞培养技术 组织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