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Bcr-Abl融合基因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发病发展密切相关。直接作用于Bcr-Abl蛋白的小分子药物是目前治疗CML的重要方法,受到广泛的关注。伊马替尼作为首个上市的Bcr-Abl蛋白激酶抑制剂,在靶向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上取得了很大成功,但Bcr-Abl基因的突变导致其出现耐药性,尤其以Abl-T315I突变的耐药程度最高。本文综述了近年正在开发中的针对Abl-T315I突变的Bcr-Abl蛋白激酶抑制剂。

  • 标签: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Bcr-Abl蛋白激酶抑制剂 伊马替尼耐受 Abl-T315I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耐药的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患者BCR-ABL激酶突变状况、类型和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至2019年9月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并发生TKI耐药的CML患者的BCR-ABL激酶突变状况。采用Sanger测序法检测BCR-ABL激酶突变,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共纳入804例CML患者,发生1 093例次TKI耐药,其中对伊马替尼、尼洛替尼、达沙替尼耐药分别为576(52.7%)、238(21.8%)、279(25.5%)例次。伊马替尼、尼洛替尼和达沙替尼耐药患者BCR-ABL突变检出率分别为50.5%、63.9%和57.3%,T315I突变检出率均最高,分别为12.3%、27.3%和34.1%。此外,检出率≥5%的突变类型在伊马替尼耐药患者中为Y253F/H(7.5%)和F359V/C/I(5.6%),在尼洛替尼耐药患者中为F359V/C/I(12.2%)、Y253F/H(11.8%)和E255K/V(10.5%),在达沙替尼耐药患者中为F317L/V/I/C(11.5%)和E255K/V(5.4%)。多因素分析显示,TKI减停用药史是影响BCR-ABL突变检出的共同因素,无TKI减停用药史患者突变检出率更高。此外,男性、年龄小、无共存疾病、诊断至服用当前TKI间隔较长、开始服用当前TKI时为进展期、继发耐药、耐药时处于进展期或血液学耐药与较高比例检出BCR-ABL突变相关。发生治疗失败至筛查BCR-ABL突变时间间隔、耐药时当前TKI和总TKI服用时间也与突变检出率相关。服用达沙替尼或尼洛替尼、继发耐药与检出T315I突变相关。结论CML患者发生TKI耐药时,半数以上的患者检测出BCR-ABL突变,其中T315I突变比例最高,人口学、疾病状态和TKI用药等临床特征与BCR-ABL突变的检出率和类型相关。

  • 标签: 白血病,髓性,慢性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耐药 BCR-ABL激酶区突变 T315I突变
  • 简介:摘要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靶向治疗BCR-ABL1融合基因阳性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酪氨酸激酶结构域的基因突变(KMs)是最常见的耐药机制。经典的Sanger基因测序是当前筛查BCR-ABL1-KMs的金标准,但存在检测灵敏度低、无法获得变异等位基因频率(VAF)、不能鉴定复合突变、不能分析多个突变克隆的组成及演变等局限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实验室将第二代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NGS)应用于靶向检测BCR-ABL1-KMs。NGS相对于Sanger测序具有检测灵敏度更高、可准确计算VAF、可分析复合突变和克隆组成等优势,已被国际专家共识推荐为TKIs耐药突变的首选筛查方法。本文对相关进展做一介绍,并建议应重视NGS在BCR-ABL1-KMs检测中的应用。

  • 标签: 白血病,B细胞 分子诊断技术 高通量基因测序 基因 突变
  • 简介:本研究主要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IM)治疗的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ABL激酶突变的发生情况及其临床意义。应用巢式RT-PCR对328例伊马替尼治疗效果欠佳及10例初诊慢性期CML患者不同时期的51份骨髓标本进行ABL激酶扩增,并对产物进行纯化、测序以及序列同源性比对,确定点突变的存在及类型。结果显示,12例检出点突变,其类型分别为M351T2例,Qe52H7例,E279K1例,E255V及E355G各1例;慢性期、加速期和急变期的点突变发生率分别为17,6%(3/17)、45。5%(5/11)和44.4%(4/9);血液学和遗传学耐药患者的点突变发生率分别为50%(5/10)和44.4%(8/18),其95%的可信区间分别为12.3%-87.7%和19%-69.9%;有点突变的12例患者的疗效均欠佳,经过加量至600mg,随访3—24个月,在治疗过程中均出现疾病进展或死亡。结论:ABL激酶突变是伊马替尼耐药导致CML治疗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监测点突变的发生及其类型有助于旱期进行疾病预后评估及调整治疗方案。

  • 标签: 慢性髓系白血病 伊马替尼ABL激酶区 点突变
  • 简介:摘要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已经构成全球大流行,严重影响世界公共卫生安全,但仍无有效抗病毒药物。Abl激酶参与体内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在病毒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Abl激酶抑制剂能够在体外抑制冠状病毒,并具有广泛抗病毒活性和促进肺损伤后肺泡上皮修复等功能。本文介绍Abl激酶抑制剂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相关研究进展。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Abl激酶 药物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我国东北地区伊马替尼耐药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和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 ALL)患者BCR-ABL1激酶突变的特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0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的252例CML患者和49例Ph+ ALL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在伊马替尼治疗效果不佳时采集骨髓或者外周血标本。应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BCR-ABL1激酶,应用Sequencing Analysis v5.4软件分析BCR-ABL1激酶突变。随访6~48个月,进行生存分析。结果252例CML患者中57例(22.6%)检测出BCR-ABL1激酶突变,其中25例处于慢性期,21例处于加速期,11例处于急变期;50例患者存在20种类型单一点突变,最常见的类型为E255K(16.0%,8/50)、T315I(14.0%,7/50)、M244V(8.0%,4/50)、G250E(8.0%,4/50),突变位点主要集中在P-loop和C-helix;7例患者存在双重突变;发生多重突变的患者预后最差,中位总生存(OS)时间3.2个月。49例Ph+ ALL患者中17例(34.7%)检测出BCR-ABL1激酶突变,其中14例患者存在12种类型单一点突变,3例患者存在多重突变;多重突变突变位于P-loop和C-helix突变位于其他区域患者的中位OS时间分别为2.0、8.0、18.0个月,3组患者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我国东北地区伊马替尼耐药的CML和Ph+ ALL患者中,发生于P-loop和C-helix的点突变最为常见。多重突变、发生在P-loop和C-helix突变与患者不良预后相关。

  • 标签: 融合蛋白质类,bcr-abl 白血病,淋巴细胞,急性 白血病,髓系,慢性 抗药性,肿瘤 伊马替尼
  • 简介: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我们将K562细胞林bcr/ablmRNA0.3kb的接合cDNA片段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并插入到质粒pGEM-4-Z载体中。经限制酶切分析和荧光标记M13引物法DNA序列测定,证实重组质粒pB3A2中有0.3kb的插入片段与K562mRNA接合序列完全一致。我们分离到的接合DNA可用于bcr/abl基因的检测及其反义核酸抑制的研究。

  • 标签: BCR/ABL基因 接合区 序列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并总结5个葡萄糖激酶(GCK)基因突变导致的青少年成人起病型糖尿病2型(MODY2)家系临床表现和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收集先证者临床资料和生化检查。采集先证者及一级家属外周血,采用二代测序法进行全外显子组基因检测。与数据库对比筛选可疑致病位点进行Sanger测序验证。结果5位先证者均表现出轻度空腹高血糖,HbA1C<7.5%,无口渴、多饮、多尿症状。5个家系中存在6个突变位点,其中M1:c.555delT(p.Leu186Cysfs Ter19)和M3:c.263T>A(p.Met88Lys)未见文献报道。随访过程中,5位先证者除2位妊娠女性建议根据胎儿基因型,必要时应用胰岛素治疗外,余均行生活方式干预。结论在符合MODY诊断标准的患者中,对于轻度高血糖、家族史明确的儿童或妊娠期女性应进行MODY2筛查,GCK基因检测是诊断金标准,精准诊断将有利于选择更合适的治疗方案。

  • 标签: 葡萄糖激酶基因 青少年的成人起病型糖尿病2型 空腹高血糖 基因突变
  • 简介:非受体酪氨酸激酶c-Abl广泛表达于人和哺乳动物等的细胞中并受到严格调控,通过蛋白之间相互作用、与DNA相互作用及其酪氨酸激酶活性在一系列的重要生命活动中发挥调节作用。在应激损伤反应如DNA损伤反应中.c-Abl的Ser^465被ATM和DNA-PK磷酸化而激活,通过与Rad51、p53和p73等分子的相互作用参与DNA重组修复、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等的调控,不同信号途径之间的平衡决定细胞的生存和死亡。

  • 标签: C-ABL 应激反应 细胞 非受体酪氨酸激酶 生命活动 DNA损伤
  • 简介:摘要葡萄糖激酶基因(GCK)失活突变所致的葡萄糖激酶功能障碍导致的糖尿病是单基因糖尿病(MDM)的常见类型,即GCK-MDM,以往常称为青少年起病的成人型糖尿病(MODY)2型,简称MODY2或GCK-MODY。GCK-MDM的血糖谱、血脂谱、糖尿病相关慢性并发症风险与其他类型的糖尿病有所区别,因此其管理方案不同,此外,在生命周期的特定阶段(如妊娠期)需施行特殊的管理策略。由于临床医师和患者对GCK-MDM认识不足,导致误诊率、误治率较高。该专家共识基于国内外关于GCK-MDM的研究成果,对于其诊断、治疗、随访、并发症和合并症的评估及防治达成一致意见,提出相关建议。

  • 标签: 单基因糖尿病 特殊类型糖尿病 葡萄糖激酶 基因突变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PKLR 基因新突变致红细胞丙酮酸激酶缺乏症一例。患者男性26岁,表现为重度黄疸、脾大、胆囊结石、血红蛋白水平正常。UTG1A1基因及全外显子突变检测排除Gilbert综合征等先天性胆红素代谢性疾病,考虑存在慢性代偿性溶血继发黄疸,全外显子测序证实为PKLR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导致的红细胞丙酮酸激酶缺乏症(pyruvate kinase deficiency,PKD)。肝穿刺活检提示PKD患者肝脏含铁血黄素沉积可导致慢性肝损害。PKLR基因变异Exon6 c.758A>G(p.Asn253Ser)为本例首次报道。

  • 标签: 丙酮酸激酶 PKLR基因 突变
  • 简介:摘要葡萄糖激酶基因(GCK)失活突变所致的葡萄糖激酶功能障碍导致的糖尿病是单基因糖尿病(MDM)的常见类型,即GCK-MDM,以往常称为青少年起病的成人型糖尿病(MODY)2型,简称MODY2或GCK-MODY。GCK-MDM的血糖谱、血脂谱、糖尿病相关慢性并发症风险与其他类型的糖尿病有所区别,因此其管理方案不同,此外,在生命周期的特定阶段(如妊娠期)需施行特殊的管理策略。由于临床医师和患者对GCK-MDM认识不足,导致误诊率、误治率较高。该专家共识基于国内外关于GCK-MDM的研究成果,对于其诊断、治疗、随访、并发症和合并症的评估及防治达成一致意见,提出相关建议。

  • 标签: 单基因糖尿病 特殊类型糖尿病 葡萄糖激酶 基因突变 专家共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JAK2 V617F基因突变状态及负荷对BCR-ABL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PN)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20年1月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199例MPN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JAK2 V617F突变负荷与MPN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评分的关系。结果199例BCR-ABL阴性MPN患者中JAK2 V617F突变阳性138例(69.4%);其中,72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患者中突变阳性64例(88.9%),101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患者中突变阳性54例(53.5%),25例骨髓纤维化(MF)患者中突变阳性20例(80.0%),1例嗜酸粒细胞增多症(HES)患者突变阳性。JAK2 V617F突变高负荷者占55.1%(76/138)。突变负荷最高的类型为PV,MF次之,ET最低,3组突变负荷分别为(73.9±18.3)%、(59.9±25.2)%、(25.0±16.5)%。JAK2 V617F突变负荷与PV、ET、MF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26、0.675、0.796,均P<0.01)。JAK2 V617F突变负荷与PV、ET患者的预后评分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96、0.404,均P<0.05)。结论BCR-ABL阴性MPN患者JAK2 V617F突变负荷与临床病理因素相关,JAK2 V617F突变高负荷患者预后不良。

  • 标签: 骨髓增殖性疾病 BCR-ABL阴性 JAK2 V617F基因突变
  • 简介:摘要启动子是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转录中起重要作用。它通过结合决定RNA聚合酶活性的转录因子来控制基因活性。然而,在不能编码DNA的基因之间存在一些区域,曾被认为是“垃圾DNA”。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些区域,我们设计了一个实验以了解间隔变化如何影响转录活性。在实验中,我们使用生物信息学,生物化学和遗传学技术来探寻启动子间隔的构象。我们使用光谱仪收集数据并根据数据计算活性。我们发现间隔序列中“-17”位置的突变体明显地增加转录活性。细菌启动子一直是未来研究的重要课题。转录与生物体内的一些疾病有关。我们掌握启动子活性的理论可以有助于降低疾病的发病率。

  • 标签: 启动子,间隔区,-17位置,突变体
  • 简介:摘要台在电力系统中是指一台变压器的供电范围或区域,台线损是供电企业线损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台工作人员要综合分析线损的主要原因,找到切实有效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将低压线损率控制到最低。本论文通过案例分析形式,针对台线损的一些突变现象,结合形成这些异常现象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建议和解决方法。

  • 标签: 台区线损 突变 原因 解决办法
  • 简介:目的:对1例血清学血型鉴定困难的患者进行ABO基因分型,分析引起血型鉴定困难的原因及其突变基因。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法及全自动血型鉴定系统,对该例患者进行血清学血型鉴定及抗人球蛋白试验和抗体筛查,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扩增结合Sanger测序及PCR产物克隆的方法,分析该患者及其父母ABO基因的增强子、启动子、第1~7外显子区及其侧翼序列,寻找变异位点。结果:该例患者的血清学正定型为ABweak,ABO基因外显子分型结果为A102/B101,其B等位基因增强子CBF/NF-Y微卫星比正常的4个43bp串联多了一个串联,B等位基因启动子缺少-35~-18的18bp序列。结论:该患者B等位基因调控区内的变异很可能是引起其B抗原弱表达的原因。

  • 标签: ABO血型 疑难血型 调控区 基因型
  • 简介:蒸散发量是流域水文过程的关键因子。由于缺乏区域面上实际蒸散发量的长期观测,很难得到长时间序列的蒸散发时空变化趋势。因此,本研究首先利用架设在黄河源若尔盖地区的涡动相关系统观测的2010年全年的蒸散发资料进行分析,对欧洲中心提供的ERA-interim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提供的地表变量再分析数据集进行了局地适用性评估,并依据再分析蒸散数据集,基于统计学方法分析了1979-2014年黄河源蒸散发量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ERA-interim蒸散发再分析资料在黄河源适用性较好,均方根误差为0.63,NCEP蒸散发再分析资料在4-7月、10-12月模拟值偏高,均方根误差为0.81。(2)进而利用ERA-interim蒸散发再分析资料,基于MannKendall方法及Sen斜率(Sen’sslopeestimator)检验法,分析了黄河源蒸散发量在1979-2014年期间的变化趋势。黄河源蒸散发量总体上呈现北高南低的年变化趋势,北部兴海—共和—贵德地区增加最为迅速,年变化率在1.5-2.5mm/a,西南部曲麻莱—治多—玉树地区减少最为明显,变化率为-1.0--0.5mm/a,东南部玛沁—玛曲—久治地区蒸散发量的变化在0.5-1.0mm/a。(3)利用滑动t检验和SQMK(SequentialMannKendall)方法检测出发生突变的年份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

  • 标签: 黄河源区 蒸散发 长时间序列 趋势
  • 简介:摘要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是一组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JAK2V 617F基因突变为MPN诊断的主要依据。既往研究显示MPN患者BCR-ABL融合基因与JAK2 V617F基因突变是互相排斥的,但近年来两种基因双突变病例时有报道。文章综合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BCR-ABL融合基因与JAK2 V617F突变双阳性的MPN进行综述。

  • 标签: 骨髓增殖性肿瘤 BCR-ABL融合基因 JAK2 V617F基因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