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少阿片类药物对老年胃癌手术患者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POD)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21年9月期间在浙江省肿瘤医院行限期胃癌手术的老年患者1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阿片全身麻醉组(A组)和少阿片全身麻醉组(B组)。术后镇痛泵配方为:A组:0.2%罗哌卡因+1 μg/ml舒芬太尼溶液;B组:0.2%罗哌卡因溶液。术后3 d内每天上午8点和晚上8点之间行1次POD评估。主要观察指标是术后3 d的POD发生率,次要观察指标包括术后3 d的麻醉相关不良事件,如恶心呕吐、术后发热和乏力等。结果130例患者中,术后有7例不配合完成POD测试而排除,最终123例老年患者完成研究。A组59例,年龄(73±5)岁,其中男45例。B组64例,年龄(71±6)岁,其中男56例。A、B两组患者术后3 d总POD发生率分别为30.5%(18/59)、18.8%(12/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A组术后48、72 h的POD发生率[27.1%(16/59)、16.9%(10/59)]均高于B组[10.9%(8/64)、4.7%(3/64),均P<0.05]。术后3 d并发症中,A组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于B组[15.3%(9/59)比1.6%(1/64),P<0.05]。结论少阿片类药物对老年胃癌手术患者术后3 d总POD的发生率无影响,但是可以降低术后48~72 h的POD风险。

  • 标签: 老年人 胃肿瘤 镇痛药,阿片类 谵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保留生育功能手术对卵巢交界性肿瘤(BOT)患者预后及生育结局的影响。方法纳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009—2019年确诊治疗的280例卵巢交界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手术方案,将患者分为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组(保留组,167例)和未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组(未保留组,113例),收集患者年龄、术前血清CA-125水平、手术方式、病理类型、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2014)、肿瘤部位、是否合并局灶癌变等信息,并对患者术后的预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无病生存率差异,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卵巢交界性肿瘤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280例BOT患者的年龄[M(Q1,Q3)]为35.0(26.0,51.0)岁,术后随访时间[M(Q1,Q3)]为55.2(34.7,79.3)个月。随访期间,保留组共有25例(15.0%)患者复发,未保留组共有11例(8.7%)复发。保育组和非保育组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4.4%和90.1%(P=0.223)。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与FIGO Ⅰ期患者相比,FIGO Ⅱ/Ⅲ期患者复发的风险更高,HR值(95%CI)为2.872(1.283~6.431)(P=0.010),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未增加患者复发风险(P=0.116)。共随访到72例患者有妊娠意愿,39例(54.2%)患者成功妊娠,其中37例成功分娩,2例选择性终止妊娠。结论保育手术并未增加BOT患者肿瘤复发的风险且生育结局良好;FIGO分期是BOT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

  • 标签: 卵巢疾病 卵巢交界性肿瘤 保留生育功能治疗 无病生存率 妊娠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转化治疗后手术切除和直接手术切除对转移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anNET)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 1月至2021年5月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手术治疗的转移性PanNET患者的病理资料和预后信息,分析其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的关系。并采用倾向评分匹配分析接受转化治疗后手术与直接手术的预后差异。结果共纳入转移性PanNET患者101例,其中男58例,女43例,年龄18~74岁,中位年龄51岁。其中88例术式为原发灶联合肝转移灶切除,12例为原发灶联合其他器官或肝外转移灶切除,1例为原发灶切除。多因素分析显示,R2切除(HR=1.943,95%CI:1.262~2.990,P=0.003)及G3分级(HR=1.876,95%CI:1.001~3.516,P=0.05)为转移性患者术后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63例(62.4%)患者直接手术,38例(37.6%)接受术前转化治疗。转化治疗组比直接手术组有更高比例的T3/T4期(68.1% 比39.7%,P=0.007)、联合器官与肝外转移切除术式(26.3% 比9.5%,P=0.005)及R2切除(71.1% 比42.9%,P=0.005)。转化治疗组和直接手术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5),但倾向评分重新匹配后,转化治疗组的mPFS优于直接手术组(HR=0.442,95%CI:0.207~0.943,P=0.027)。结论转移性PanNET行转化治疗再手术切除患者预后优于直接手术,切缘和分级是影响转移性PanNET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胰腺 神经内分泌瘤 远处转移 转化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加速康复外科(ERAS)对胃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手术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至12月江苏大学附属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49例行胃癌根治术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围手术期不同的处理措施分为试验组[23例,男17例,女6例,年龄(67.6±8.7)岁)]与对照组[26例,男17例,女9例,年龄(66.2±8.4)岁]。对比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的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白细胞介素-6(IL-6)、胰岛素抵抗水平(HOMA-IR)、血糖波动状况以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最终共有49例患者纳入研究。术后试验组的应激反应程度较对照组轻,CRP水平在术后第5天[(17.3±9.2)比(28.7±18.0)mg/L,P=0.009]、第7天[(6.7±4.3)比(15.5±11.1)mg/L,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IL-6在术后第1天[(28.0±10.0)与(35.7±15.5)ng/L,P=0.047]、第3天[(14.6±8.6)与(26.4±10.8)ng/L,P<0.001]、第5天[(10.8±7.1)与(21.6±12.2)ng/L,P<0.001]、第7天[(9.6±7.2)与(14.3±8.2)ng/L,P=0.0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天两组WBC、HOMA-I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试验组的HOMA-IR、血糖的整体变化趋势较对照组的更为平缓。试验组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鼻肠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ERAS可减轻胃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手术的炎症应激程度,降低术后HOMA-IR水平,促进早期康复。

  • 标签: 胃肿瘤 糖尿病,2型 加速康复外科 应激反应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号(ChiCTR2000034236)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低剂量吲哚菁绿(ICG)荧光腹腔镜示踪在急性胆囊炎患者腔镜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9月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198例因急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荧光组采用术前15 min静脉注射ICG后术中实时荧光示踪肝外胆道,并与常规白光组(对照组)对比胆管辨别效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纳入的198例患者中,荧光组97例、对照组101例;男86例、女112例。两组的年龄[52(44,63)比56(46,68)岁,P>0.05)]、慢性炎症病史[34(35.1%)比31(30.7%)例,P>0.05]等临床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与对照组相比,荧光组患者具有胆管识别效率高[18(16,19)比38(28,55)min,P<0.001]、手术时间短[45(40,60)比80(65,100)min,P<0.001]、术中出血少[10(5,15)比60(20,100)ml,P<0.001]、术后肝功能损害小[丙氨酸转氨酶35.0(23.4,51.0)比98.3(67.0,134.8)U/L,P<0.001]的优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出现胆管损伤1例、术后胆瘘1例、出血1例,荧光组未出现相关手术并发症。结论ICG荧光导航在急性胆囊炎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中有助于提高手术效率,其操作简便,具有良好的临床运用价值。

  • 标签: 胆囊炎,急性 胆囊切除术,腹腔镜 吲哚菁绿 荧光胆道造影 回顾性队列研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术后尿蛋白水平对非心脏手术危重症患者发生术后急性肾损伤(AKI)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收集2019年5月20日至2020年11月24日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进行诊疗的661例危重症患者。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实验室检查等基线资料,术中、术后信息及患者预后等临床资料。采用2012年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指南AKI诊断标准诊断术后AKI的发生。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影响危重症患者发生术后AK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661例危重症患者的年龄为(69±15)岁,AKI发生率为45.4%(300/661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术后即刻尿蛋白半定量≥2+(OR=2.62,95%CI:1.05~6.56,P=0.039)是危重症患者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他独立危险因素包括高龄(OR=1.04,95%CI:1.02~1.06,P=0.001)、高体质指数(BMI)(OR=1.12,95%CI:1.04~1.21,P=0.004)、术前血红蛋白水平低(OR=0.98,95%CI:0.97~1.00,P=0.019)、术后中心静脉压低(OR=0.89,95%CI:0.83~0.97,P=0.005)、术中及术后低血压时间长(OR=1.01,95%CI:1.00~1.01,P=0.041)。结论对于危重症患者,术后即刻尿蛋白半定量≥2+是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手术后期间 蛋白尿 非心脏手术 危重症患者 急性肾损伤 横断面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模拟教学在住院医师骨科手术麻醉决策和应急处理能力培养中的效果。方法 以我院15名第二次参与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学员作为研究对象,所有住院医师均参与基于模拟教学的骨科手术麻醉教学,教学目的以提高住院医师临床决策和应急处理能力为主,以某两次罕见、伤害重的骨科手术患者为例,开展模拟教学,通过科学手段获取培训反馈,对比培训前后的客观评估结果及知识点正确率。结果 培训结束后,各组别客观结果分数均有所提高,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学员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明显提高。结论 如果将模拟教学应用到骨科手术麻醉教学中,不仅能弥补传统教学缺点,还能帮助学员掌握骨科手术麻醉理论常识,形成临床处理思维,具备骨科手术麻醉决策和应急处理能力,值得在规培教学过程中应用。

  • 标签: 模拟教学 住院医师 骨科手术麻醉 应急处理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手术治疗是早期子宫颈癌的首要治疗措施,开腹及微创手术路径的广泛子宫切除术均被广泛应用数年。子宫颈癌开腹与微创手术非劣效随机对照研究(LACC)的结果颠覆了子宫颈癌的临床实践,开腹子宫颈癌根治术回归为唯一标准术式。基于腹腔镜或机器辅助腹腔镜对比开腹手术对患者生存结局影响的再研究,以及一系列改良后的肿瘤结局研究,提示微创手术路径在早期子宫颈癌的应用需重新审思。本文围绕这一话题,对可能影响微创手术路径肿瘤结局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并对手术适应证及复发模式进行分析,提倡推行微创路径的“无肿瘤”暴露的标准化术式以期改善患者的生存结局。

  • 标签: 子宫切除术 子宫颈癌 开腹 腹腔镜 肿瘤结局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红霉素眼膏联合3M透明膜和维生素A眼用凝胶联合3M透明膜在头颈部全身麻醉手术中的眼表保护作用。方法选择2021年6至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择期行全身麻醉下头颈部手术的患者120例,其中男58例,女62例,年龄(46±12)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红霉素眼膏联合3M透明膜组(简称红霉素眼,n=60)和维生素A眼用凝胶联合3M透明膜组(简称维A眼,n=60)。红霉素眼滴入红霉素眼膏,之后使用3M透明膜粘贴;维A眼滴入维生素A眼用凝胶,之后也使用3M透明膜粘贴;两组患者的对照眼均单纯使用3M透明膜粘贴。对每例患者在麻醉诱导前、麻醉恢复室(PACU)内以及术后1 d进行3次手持裂隙灯检查。主要观察指标为各眼别角膜荧光素钠染色(CFS)评分。次要观察指标包括干眼症状评估(SANDE)调查问卷评分、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泪膜破裂时间(BUT)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红霉素眼和维A眼在PACU内的CFS评分分别为(0.62±0.16)、(0.13±0.01)分,与诱导前基线指标相比均升高(均P<0.05);且红霉素眼在PACU时的CFS评分高于维A眼(P=0.007)。与诱导前相比,红霉素眼在PACU时的SIt明显增加[(16.0±1.3)比(11.4±4.9)mm,P=0.017],维A眼在PACU时的SIt明显下降[(10.2±3.6)比(12.4±5.5)mm,P=0.046];红霉素眼在PACU时的SIt高于维A眼(P=0.013)。红霉素眼和维A眼在PACU时BUT分别为(6.4±2.5)、(6.8±2.1)s,均低于诱导前(均P<0.05);红霉素眼和维A眼间BUT和SANDE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红霉素眼在PACU时不良反应包括黏滞感(66.7%,40/60)、结膜充血(21.7%,13/60)、刺痛(8.3%,5/60)、视物模糊(58.3%,35/60),发生率均高于维A眼的30.0%(18/60)、5.0%(3/60)、0、6.7%(4/60)(均P<0.05)。结论对于全身麻醉下头颈部手术患者,与联合使用红霉素眼膏和3M透明膜相比,术中联合使用维A眼用凝胶和3M透明膜能更好地预防术后眼表损伤。

  • 标签: 麻醉,全身 头颈部手术 眼保护 维生素A棕榈酸酯眼用凝胶 红霉素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性别因素对羟考酮抑制老年患者眼科手术喉罩置入反应有效剂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6至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择期行喉罩全身麻醉眼科手术患者56例,其中女26例,男30例,年龄65~80(72±5)岁,体质指数(BMI)18.5~24.9 kg/m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或Ⅱ级。根据性别分为老年女性组和老年男性组。采用改良Dixon序贯法进行研究,首例患者静脉注射羟考酮0.10 mg/kg,5 min后,静脉注射依托咪酯0.2 mg/kg和顺式阿曲库铵0.1 mg/kg,3 min后,脑电双频指数(BIS)≤60时置入喉罩。喉罩置入反应阳性标准:喉罩置入后2 min内平均动脉压最大值(MAPmax)或心率最大值(HRmax)的升高幅度超过基础值的20%。若喉罩置入反应阳性,则下1例患者羟考酮的用量增加1个阶梯剂量,否则降低1个阶梯剂量,相邻剂量比值为1.1,重复此过程,直到出现7个转折点。分别计算并比较两组患者应用羟考酮抑制喉罩置入反应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及95%CI。同时观察麻醉诱导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老年女性组26例患者均完成试验,老年男性组有1例患者因喉罩对位不良未完成试验,最终29例患者完成试验。老年女性组患者中,13 例出现喉罩置入阳性反应;老年男性组患者中,14例出现阳性反应。老年男性组羟考酮抑制喉罩置入反应的ED50(95%CI)为0.096(0.083~0.112)mg/kg,高于老年女性组的0.081(0.073~0.098)mg/kg(P=0.008)。55例患者均未出现呛咳、肌震颤、低氧血症以及恶心、呕吐、反流误吸等不良反应。老年女性组有1例患者出现诱导后一过性低血压,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不同性别患者应用羟考酮抑制眼科手术喉罩置入反应的ED50不同,在老年男性组为0.096(0.083~0.112)mg/kg,在老年女性组为0.081(0.073~0.098)mg/kg。

  • 标签: 性别因素 羟考酮 喉面罩 剂量效应关系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丁卡因表面麻醉对全身麻醉支撑喉镜喉显微手术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0至12月北京同仁医院全身麻醉支撑喉镜手术患者92例,男46例,女46例,年龄[M(Q1,Q3)]为51(42,57)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丁卡因组(n=46):麻醉诱导后在舌根、会厌喉面、声门区喷入1%丁卡因1.5 ml,每点0.5 ml,共两次;对照组(n=46):用生理盐水代替丁卡因。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入室安静后(基线)、诱导后、插管后、支撑喉镜悬吊固定即刻、支撑喉镜后1 min(上镜1 min)、支撑喉镜后3 min(上镜3 min)、支撑喉镜后5 min(上镜5 min)、拔管后的心率、平均动脉压(MAP);同时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苏醒期恢复指标(包括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丁卡因组患者在基线、诱导后、插管后、支撑喉镜悬吊固定即刻、上镜1 min、上镜3 min、上镜5 min、拔管后的MAP分别为(99.4±12.9)、(78.5±8.8)、(79.2±10.2)、(100.6±17.0)、(101.9±14.7)、(100.8±13.9)、(97.4±12.1)、(107.3±16.8)mmHg(1 mmHg=0.133 kPa),对照组分别为(99.5±11.6)、(80.9±12.8)、(90.5±16.0)、(109.5±20.4)、(108.0±18.9)、(103.7±15.5)、(100.1±13.3)、(114.2±17.3)mmHg;对照组在插管后及支撑喉镜悬吊固定即刻的MAP高于丁卡因组(均P<0.05)。丁卡因组患者在基线、诱导后、插管后、支撑喉镜悬吊固定即刻、上镜1 min、上镜3 min、上镜5 min、拔管后的心率分别为(71.3±10.6)、(66.0±10.1)、(69.5±11.4)、(61.3±14.2)、(69.8±9.8)、(71.0±10.6)、(70.6±11.0)、(78.8±11.6)次/min,对照组分别为(73.1±10.9)、(67.8±9.9)、(79.5±12.9)、(57.1±18.1)、(69.2±12.8)、(71.4±11.7)、(70.7±11.5)、(85.3±13.0)次/min;对照组在插管后及拔管后的心率高于丁卡因组(均P<0.05)。两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分别为(11.8±3.5)、(11.3±4.6)min,睁眼时间分别为(12.0±3.3)、(11.5±5.0)min,拔管时间分别为(13.2±3.7)、(12.6±4.9)mi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局部麻醉药毒性反应,苏醒期未出现呼吸抑制、低氧血症,无喉痉挛发生,无呛咳发生。结论1%丁卡因表面麻醉可以有效减轻全身麻醉支撑喉镜喉显微手术血流动力学波动;且不影响苏醒时间,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 标签: 麻醉 丁卡因 支撑喉镜 喉显微手术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全身麻醉经口气管插管下行颈椎后路手术后出现Tapia综合征的发生率及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1年5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在全身麻醉经口气管插管下行颈椎后路手术后出现Tapia综合征的脊髓型颈椎病和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相同手术类型、主刀医生、年龄及性别作为匹配因素,每个病例选择4例未发生Tapia综合征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下颌骨-椎体距离、舌骨-椎体距离、甲状软骨-椎体距离、C2-C7前凸Cobb角。分别在中立位、过屈位和过伸位X线片上测量上述参数。分析发病组及对照组在上述参数的差异。结果在2 431例全身麻醉经口气管插管下行颈椎后路手术患者中,9(0.37%)例出现Tapia综合征,其中男3例,女6例,年龄(61±5)岁,症状平均发生在术后0.67 d(0~2 d)。临床表现为:伸舌偏移8例(8/9,88.9%),构音障碍6例(6/9,66.7%),吞咽困难3例(3/9,33.3%),舌头不灵活3例(3/9,33.3%),声音嘶哑及咽部不适各1例(1/9,11.1%)。所有患者在术后3个月复查时,上述所有症状均缓解。颈椎中立位时,下颌骨-椎体前缘的距离对照组为(7.19±3.96)mm,Tapia组为(3.98±3.0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颌骨-椎体距离由中立位至过屈位时:Tapia组由3.98 mm降至1.95 mm,降幅为51.0%,而对照组由7.19 mm降至4.90 mm,降幅为31.8%。结论经口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颈后路术后Tapia综合征发生率低。术前中立位颈椎X线片下颌骨-椎体前缘距离较小可能是经口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颈后路术后发生Tapia综合征的危险因素。

  • 标签: 颈椎 颈椎后路手术 Tapia综合征 全身麻醉 经口气管插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了破裂脐护理和新生儿手术室护士引导的护理方法的效果,与新生儿的健康有关。98例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护士监护下的脐带)和对照组(常规脐带分离药物),观察两组对护理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患者出生24小时后血红蛋白水平(184.75±10.42)g/LP >(161.33±8.56)g/l,t = 5.619)较高(p < 0.05),脐带脱落时间为

  • 标签: 手术室护士主导 剖宫产 断脐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膝骨关节炎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oL)的影响因素,并分析膝骨关节炎的非手术治疗方式。方法收集2017年12月至2018年11月在北京市五家医院骨科门诊就诊的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人口统计学变量、治疗方式、影像学资料以及12条目简短生命质量量表(SF-12)评分,分析HRQoL的影响因素及非手术治疗方式。结果共纳入2 034例患者,男530例(26.1%),女1 504例(73.9%),年龄(59.17±10.22)岁。在躯体生活质量方面,与男性相比,女性膝骨关节炎患者的生理总评分较低(β=-0.521,P=0.036);与年龄<55岁者相比,年龄≥64岁者生理总评分较低(β=-0.636,P=0.026);与受教育年限≤9年的人群相比,受教育年限≥13年的人群生理总评分较高(β=1.063,P<0.001);与轻度临床症状者相比,中度临床症状者生理总评分较低(β=-0.860,P=0.002),而重度临床症状者则更低(β=-1.126,P<0.001)。与未经治疗者相比,采用多种方式联合治疗者生理总评分较高(β=0.731,P=0.005)。在心理生活质量方面,与久坐工作人群相比,轻度体力工作人群的心理总评分较低(β=-0.712,P=0.015);与Charson合并症指数为0的人群相比,Charson合并症指数≥2的人群心理总评分较低(β=-1.183,P=0.007)。在过去的12个月中,使用过非甾体类抗炎药、对乙酰氨基酚、氨基葡萄糖/软骨素制剂、物理治疗、关节腔穿刺注射药物、中医治疗以及运动治疗的患者分别为648例(31.9%)、143例(7.0%)、406例(20.0%)、680例(33.4%)、343例(16.9%)、681例(33.5%)、170例(8.4%)。使用单一治疗和联合治疗的患者分别为451例(22.2%)、889例(43.7%)。结论北京市膝骨关节炎患者的非手术治疗方式以非甾体抗炎药、理疗和中医治疗为主,联合治疗的使用比例高于单一治疗。躯体生活质量与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症状严重程度及治疗方式相关,而心理生活质量与职业劳动性质和合并症相关。

  • 标签: 骨关节炎,膝 生活质量 非手术治疗 多中心横断面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中持续静脉输注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对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阿片类药物镇痛消耗量的影响。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择期胸腔镜肺部手术患者71例,年龄18~70岁,男32例,女39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或Ⅱ级,体质指数(BMI)18.5~30.0 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1)对照组(C组,n=24):术中持续静脉输注等速率生理盐水;(2)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0.125 mg·kg-1·h-1组(ES1组,n=23):术中持续静脉输注艾司氯胺酮0.125 mg·kg-1·h-1;(3)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0.250 mg·kg-1·h-1组(ES2组,n=24):术中持续静脉输注艾司氯胺酮0.250 mg·kg-1·h-1。主要观察指标为3组患者术后24、48 h内患者氢吗啡酮总消耗量;次要观察指标为3组患者术后气管导管拔出时间、麻醉复苏室(PACU)停留时间、术后首次进食时间,以及术后24 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C组、ES1组和ES2组患者术后24 h氢吗啡酮消耗量分别为(5.4±1.0)、(4.5±1.5)、(4.0±0.8)mg,术后48 h氢吗啡酮消耗量分别为(9.7±2.2)、(9.0±3.0)、(7.7±1.8)mg;与C组相比,ES1组和ES2组患者术后24 h氢吗啡酮消耗量均减少(均P<0.05)。C组患者气管导管拔除时间、PACU停留时间、术后首次进食时间分别为(23±10)min、(70±12)min、(17±3)h,ES1组分别为(22±4)min、(69±11)min、(14±5)h,ES2组分别为(16±8)min、(58±12)min、(14±3)h;与C组和ES1组相比,ES2组气管导管拔除时间、PACU停留时间均缩短(均P<0.05);与C组相比,ES1组、ES2组术后首次进食时间缩短(均P<0.05)。3组患者术后24 h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术中持续静脉输注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0.250 mg·kg-1·h-1可显著减少术后阿片类药物消耗量,促进患者转归。

  • 标签: 镇痛药,阿片类 艾司氯胺酮 胸外科手术 随机对照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米库氯铵和苯磺顺阿曲库铵在激光喉显微手术中的麻醉效果,为进一步优化肌松方案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2021年10月至2022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择期拟行全身麻醉下激光喉显微手术的患者56例。年龄18~65岁,男25例,女3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n=28)。苯磺顺阿曲库铵组(C组):苯磺顺阿曲库铵0.1 mg/kg诱导,生理盐水术中持续输注;米库氯铵组(M组):米库氯铵0.25 mg/kg诱导,0.3 mg·kg-1·h-1术中持续输注。比较两组患者的插管时间、拔管时间、恢复指数、Cooper′s 气管插管评分、C-L喉镜暴露分级、手术条件分级、术后肌松残余、过敏相关不良事件等。结果M组患者的插管时间和拔管时间分别为(3.7±1.1)、(16.2±5.0)min,短于C组的(4.9±0.7)、(26.4±8.6)min(均P<0.05);M组和C组患者的恢复指数分别为(4.5±3.4)、(6.2±5.0)min,Cooper′s 评分[M(Q1,Q3)]均为9(9,9)分,C-L喉镜暴露分级均为Ⅰ级,手术条件分级比例(良/优)分别为5/23、0/2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M组患者在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的四个成串刺激(TOF)值为(95.7±2.6)%,高于C组的(92.9±3.9)%(P=0.015);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M组和C组患者皮肤潮红发生率分别为10.7%(3/2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4);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低血压、气道压显著升高或气道痉挛。结论在激光喉显微手术中,米库氯铵比苯磺顺阿曲库铵的插管时间、拔管时间更短,血流动力学平稳,过敏相关不良事件未见明显增加,安全有效。

  • 标签: 麻醉 激光喉显微手术 米库氯铵 苯磺顺阿曲库铵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到2021年3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利用改良枕部经小脑幕入路(Poppen入路),神经内镜联合显微镜切除的松果体区脑膜瘤的病例资料。肿瘤全切10例,无死亡病例。术后病理学诊断均为脑膜瘤。随访期间肿瘤无进展10例,术后行放疗4例。术中行脑室外引流8例,随访期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0例。术后患者症状好转9例,症状较术前无明显变化1例,术后症状恶化或出现新发症状0例。改良Poppen入路下通过神经内镜联合显微镜的双镜技术在进行松果体区脑膜瘤显微手术切除时,通过内镜能直视大脑深静脉系统,有效提升肿瘤的全切率,减少大脑深静脉系统损伤可能,并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 标签: 神经内镜 显微镜 双镜技术 松果体区脑膜瘤 Poppen入路 病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