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2008年10月18日,胡盈莹、范季融藏中国古代青铜展览在上海博物馆四楼第三展厅开幕,该展览展示了著名美籍华裔收藏家范季融先生青铜藏品70余件。展览是以范季融、胡盈莹伉俪斋号"首阳斋"为名举办。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馆长林业强在展览图录后记中提到,范季融先生认为"文物藏品应该和庋藏环境互相配合互补,国宝级文物不宜私人拥有",因而一向将最重要和最好青铜首先照顾上博入藏,这也是他斋名——首阳斋由来。

  • 标签:
  • 简介:本文首次对来自7个不同省份出土东周中原体系青铜编钟有关资料进行了汇集,有所分析与取舍地对编钟或与编钟有关10例测音资料作了介绍。为开展编钟编制与乐律探讨作了必要准备,为今后开展对中原体系青铜编钟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础

  • 标签: 东周 中原体系 青铜编钟 概况
  • 简介:2010年3月27日。山丹县水务局工程队举报。在新修霍城镇刘庄村东湾水库时.于驼铃山坡下河道中挖出一件青铜造像,似人非人,似兽非兽,被当地群众带走。文物局接到举报.及时派工作人员到现场实地勘察,并收回了此件文物。

  • 标签: 青铜造像 刘庄村 城镇 出土 工作人员 文物局
  • 简介:2013年11月5日,安徽省繁昌县平铺镇新牌村村民在山地耕作时发现青铜,县文物局闻讯后立即组织专业人员赶往现场,对出土地点及周边进行了实地调查。新牌村位于繁昌县城东南约14公里,东北距平铺镇约1公里,南距南陵县城约9公里,东邻漳河(图一)。青铜出土地点位于新牌村西南部,丘陵山脊上末端位置,山脊略显低矮,西北较高东南略低呈西北东南走向,

  • 标签: 平铺镇 安徽省繁昌县 繁昌 出土地点 末端位置 皖南地区
  • 简介:乌尼蒂茨文化早期青铜时代在德国中部,具有高度分层社会统治阶级模式。正如在Leubingen和Helmsdorf发现著名墓葬以及在Bornh9ck新出土墓葬所证明那样。为调查乌尼蒂茨军事组织,该文对这一区域出土众多武器提出新解释。德国中部这些遗存和它们组成成分研究表明,从新石器时代晚期"战士英雄"到形成在组织精英领导下有组织专业军队转变。

  • 标签: 青铜器时代 文化 军队 早期 新石器时代晚期 诠释
  • 简介:江西新干商代大墓自1989年发掘以来,至今已整整10年了,不仅中国国内很多考古学者,就是海外也有不少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有的问题已取得较为一致认识,但仍有某些问题歧议较大,比如遗存性质问题、年代问题和文化属性问题等。我认为这种争论是正常,是我们学术繁荣具体体现。随着日后研究不断深入和考古工作进一步展开,

  • 标签: 新干县 青铜器群研究 商代 墓葬 考古工作 文化属性
  • 简介:甘肃山丹县新出土商代青铜人像,是河西走廊首次发现商代遗物,具有重要学术和研究价值。通过与其他地区出土商代人像比较,我们认为:该青铜人像是“身与神相合’’塑像。该青铜人像出土,对探讨中原经六盘山地区,蜀地域河西走廊早期联系,中国中西部早期民族流动有启发意义。

  • 标签: 河西走廊 商代 青铜人像 文化交流
  • 简介:<正>江阴长山乡盘龙山北麓出土1件较为完整汉代青铜鸡首鐎盉。盉底还留有明显炭黑痕迹,盉内壁粘附着一些稻谷糠皮,表明是一件使用过炊器。该器身扁圆。盘形盖,盖顶中间铸拱形纽,纽高1厘米,右侧有一长方形纽,纽长2

  • 标签: 江阴 龙山 青铜 形盖 圆流 拱形
  • 简介:对商晚期都城殷墟遗址1004号王墓出土7件青铜胄进行了热电离质谱(TIMS)铅同位素比值分析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成分分析,数据显示铜胄合金类型可分为两类——锡青铜和铅锡青铜,且其二者铅同位素比值均处于高放射性成因铅范围。此研究结果为探索金属矿料产地来源及此著名王墓年代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

  • 标签: 殷墟 王陵 青铜胄 铜合金 铅同位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将小学美术欣赏与微视频进行融合,为美术课堂增加许多亮点,活化欣赏形式,多样化课堂呈现更集中学生注意力,点燃学生学习兴趣;微视频情境创设,有助于搭建动态化课堂场景,提升美术欣赏直观效果、提升欣赏教学成效、提升学生审美素养。

  • 标签: 微视频 欣赏课 审美素养
  • 简介:本研究旨在研究秦始皇帝陵园出土彩绘青铜水禽锈体结构形貌及其形成原因。采用扫描电镜能谱(SEM—EDS)、x射线荧光光谱(XRF)、金相显微分析和离子色谱分析(IC)等多种分析手段,对青铜水禽锈体组织结构及其埋藏土壤进行了分析检测。结果表明:高湿、火烧、人为破坏特殊埋藏环境是该批青铜水禽严重矿化主要原因,而有些矿化严重部分为稳定粉状锈蚀物,并非传统意义上“有害锈”;从组织微观腐蚀特征来看,铸态枝晶结构样品α相优先腐蚀;而铸后受热组织则呈晶间腐蚀特点,腐蚀由晶粒间界向晶粒发展;锈体层状结构产生与Cu20溶解产生空隙,并在合适环境条件下生成了孔雀石有关。

  • 标签: 秦始皇帝陵园 青铜水禽 腐蚀产物 锈蚀机理
  • 简介:为研究出土铜器焊接技术,但文献中仅有少量关于铜焊记载,而且模拟实验研究少有进行,因此,进行了实验室焊接工艺模拟研究。以北周武帝孝陵出土铜器中检测发现焊料为依据,进行了相关焊接模拟实验研究,并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及X射线能谱分析仪分别对铜锡合金、纯锡焊接红铜样品进行了检测分析,结合结果分析与讨论,排除了焊料为纯锡可能性,进一步证实了孝陵发现焊料为铜锡合金焊料。本研究开展铜焊模拟实验为日后系统研究铜焊技术具有一定参考与借鉴意义。

  • 标签: 北周孝陵 焊接 铜锡焊料 模拟实验
  • 简介:<正>1989年元月初旬,在云南保山地区腾冲县曲石乡江南村张家寨麻栗山出土两件青铜,一为铜案,一为铜盒,系当地农民张正益建房扩地基控削山坡时掘出。铜案由案面、脚架组成,案高11.4厘米,案面长38.6厘米,两头宽24.3厘米,中间宽15.2厘米,厚0.35—0.4厘米,四角微上翘,中间稍狭且微凹,呈弧形状。案面下前后两侧连接对称“山”字形脚架,脚架由上端三根纵架,下端一横架组成(图一)。

  • 标签: 滇越 土青 脚架 百越 云南青铜时代 石寨山
  • 简介:<正>1986年夏,在四川广汉市三星堆遗址内发掘出土了两个商代大型祭祀坑。两个坑内共出土人立像、头像、跪坐人像、面具、兽面、罍尊等铜器,戈、璋、凿、瑷等玉石器,以及象牙等文物七、八百件。这两个祭祀坑发现,使人们对商代蜀文化面貌有一个全新认识。特别是出土众多青铜面具,引起了一些研究者们极大兴趣,许多同志对此进行了研究,其中不少同志提出了很多有启发性见解。笔者将青铜面具出土情况、型式划分、使用方式、宗教寓意提出一些初步看法,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旨在抛砖引玉。

  • 标签: 青铜面具 祭祀坑 广汉三星堆 跪坐人像 土青 青铜立人像
  • 简介:摘要:商代时期赣湘两地流行着一大批青铜乐器,由于两地毗邻而居,在自然地理、文化交流及族属等方面的联系也较为密切,两地出土青铜乐器在纹饰、出土组合、年代方面存在着较大相似性。本文试图通过出土青铜乐器、古文典籍探究两地之间文化关系,这不仅有助于深入研究南方地区商周青铜文明起源与发展,更有助于探索两地青铜群背后承续关系及文化因素。

  • 标签: 青铜乐器
  • 简介: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能谱分析仪等方法,对巫山县四件表面装饰黄色和银白色铜器进行检测分析。实验表明秦汉时期峡江地区鎏金铜器本体多数为红铜质,系热锻而成;金属镀层采用了汞鎏金和汞鎏银工艺,形成了厚度较均匀镀层。实验结果为研究峡江地区铜器制作工艺及中国汉代鎏金和鎏银工艺发展水平提供了重要资料。

  • 标签: 鎏金铜器 鎏金 鎏银 汞齐 热锻
  • 简介:摘要1986年,三星堆首次出土青铜人头像和青铜神树造型十分独特、史无前例!集中向世人展示了几千年前古蜀国人先进青铜铸造技术,引发无数专家和学者研究与猜想,在中国青铜文化中具有极大影响力。

  • 标签: 青铜人头像 青铜神树 三星堆文明
  • 简介:选取广州增城庙岭出土四件先秦铜器进行成分和金相分析。结果表明,这些铜器除钲为锡青铜外,其他三件都是铅锡青铜。较之同期中原及楚地出土铜器,增城庙岭铜器技术特征显示出滞后性。推测是岭南地区本地冶铸产品。

  • 标签: 增城庙岭 先秦 铜器 成分分析 金相分析
  • 简介:对于二里头文化性质问题,学术界已进行了数十年讨论,然而直到目前,共识却仍未能达成。本文首次从青铜铅同位素比值分析入手,对二里头文化性质问题予以探讨。经过对偃师二里头、郑州二里岗、黄陂盘龙城、安阳殷墟等遗址出土青铜铅同位素比值数据分析与讨论,我们支持二里头文化一至三期属夏文化、第四期遗存则己进入了商代纪年观点。

  • 标签: 二里头文化 文化性质 青铜器 铅同位素比值 矿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