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孤立性纤维瘤常发生于胸膜内而少见于胸膜外。发生于胸膜外的孤立性纤维瘤临床症状不典型且影像学诊断困难。我院收治1例原发于盆腔,术后复发并转移至膀胱的孤立性纤维瘤患者,行姑息性肿瘤切除术后3年,患者全身广泛转移死亡。

  • 标签: 孤立性纤维瘤 盆腔肿瘤 转移 膀胱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手指外伤患者行带皮瓣转移术护理干预措施及效果。方法:研究节点: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抽取本院收治的50例开展带皮瓣转移术的手指外伤患者进行研究,回顾病例,以不同的护理措施将其按1:1比例分为两组,即对照组、观察组,各组样本25例。对照组用常规护理服务,观察组用综合护理服务,对比两组疼痛程度、不良心理、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疼痛程度、不良心理评分相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相比,观察组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手指外伤患者行带皮瓣转移术时,采用综合护理,既能减轻疼痛感、不良心理,又能减少并发症,值得推广。

  • 标签: 手指外伤 行带皮瓣转移术 护理干预 疼痛程度 不良心理 并发症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对乳腺癌患者进行分析,采用超声诊断方式分析其价值及相关误诊方式。方法:通过选举参与本次研究的乳腺癌患者,其就诊时间均保持在一年内。乳腺患者来说采用ATL5000,SIEMENS超声诊断仪进行探查,使用灰阶超声进行双侧乳腺的检查,分析超声诊断结果,比较超声表现及相关特征比较。结果:(1)整体超声诊断正确率为73.52%。超声诊断良性病变误诊率为26.08%。(2)乳腺癌患者中形态规整呈大叶状患者中诊断正确、错误人数分别为48例、9例,边界不清患者中诊断正确、错误人数分别为30例、6例,内部回声低患者中诊断正确、错误人数分别为47例、5例,内部呈现砂砾样钙化患者中诊断正确、错误人数分别为26例、4例,除此之外其中后声不变及增强患者中诊断正确、错误人数分别为53例、8例(P=0.535、0.252、0.000、0.356、0.000)。结论:对乳腺癌进行诊断的过程中,通过认识其超声表现观察具体特征以此来减少乳腺癌患者的误诊率。

  • 标签: 乳腺癌 超声表现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超声检查诊断甲状腺癌合并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5月~2020年4月收治的66例甲状腺癌患者作为讨论目标。所有患者在术前均实施超声检查诊断,在术后均对病理组织进行病理诊断。观察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特点。结果:超声检查诊断与病理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转移性淋巴结与非转移性淋巴结超声表现差异显著(P<0.05)。结论:超声检查诊断甲状腺癌合并淋巴结转移表现明确,临床价值较高。

  • 标签: 超声检查诊断 甲状腺癌 淋巴结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MRI在脊柱转移瘤诊断中对诊断准确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7月~2021年7月诊治40例确诊为脊柱转移瘤患者MRI扫描图像,分析MRI影像表现。结果 根据诊断的结果显示,40例患者中单椎体受累6例,多椎体受累中的跳跃性改变26例,多椎体受累31例,共累及到130个椎体,椎体与附件同时受累90个,楔形骨折11个,成骨型4例,溶骨型20例,混合型11例,软组织肿块13例,诊断结果较为详细。结论 使用MRI技术在脊柱转移瘤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精确性和敏感性,为较高的诊断方式,对椎体附件骨质破坏,椎体喉部破坏为诊断脊椎转移瘤的依据。

  • 标签: MRI扫描 脊椎转移瘤 诊断准确率 影像学诊断
  • 简介:摘要: 恶性肿瘤是最危险的发展阶段,60%的恶性肿瘤疾病是在转移过程中发现的,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来,现代医学对恶性肿瘤转移机制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从简单的“解剖学”理论到“种子与土壤”理论,以及微环境理论和肿瘤干细胞理论,特别是随着肿瘤干细胞理论的萌芽,她成功地解释了肿瘤遗传异质性、抗凋亡和抗肿瘤迁移、失眠等现象。

  • 标签: 现代医学 恶性肿瘤 转移机制 上皮间质转化 肿瘤干细胞,
  • 简介:在法医鉴定的日常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外伤导致疾病新发或者加重的医学鉴定问题。肺癌是中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约30%-40%的肺癌患者会发生骨转移[1],其中以脊柱转移最为常见,肺癌脊柱转移后会导致局部骨质破坏,形成溶骨性或成骨性改变,更易发生脊柱骨折[2]。本文就一例肺癌腰椎转移的患者,外伤后导致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法医学鉴定案例进行讨论,为此类案件的法医学鉴定方法、流程及伤残评定提供启示。

  • 标签: 肺癌骨转移 腰椎压缩性骨折 法医学鉴定 伤残评定 因果关系
  • 简介:摘要:膀胱癌是临床常见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据调查发现,我国膀胱癌发病率高达(1.4-3.8)/10万人,近年来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本文对膀胱癌前列腺转移误诊为前列腺癌1例进行分析总结。

  • 标签: 膀胱癌,前列腺癌,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 讨论于手部皮瓣转移修复术后,实行早期观察及护理干预的效果,将此作为参考依据。方法 把在2019年3月到2020年4月之间,40例进院诊疗行手部皮瓣转移修复术的患者,作为实验患者。将其所有人员,划分成对照组、研究组(依照随机单盲法)。此次研究中,对照组人员,对其实行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人员,对其实行早期观察及对症护理干预,其试验数据,进行比对与统计、分析。结果 研究组在实行护理干预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如上数据,可以总结出,在行手部皮瓣转移修复术的患者的护理中,实行早期观察及对症护理干预,其临床效果更好,可以有效提升患者的满意度,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更加适合被推广、应用。

  • 标签: 手部皮瓣转移修复术 血管危象 早期观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腓肠肌内侧头肌瓣转移联合膜诱导技术治疗合并骨缺损的胫骨中上段前内侧Gustilo-Anderson ⅢB损伤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7年4月至2019年1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收治的21例合并骨缺损胫骨中上段前内侧Gustilo-Anderson ⅢB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6例;年龄18~66岁[(38.6 ± 7.6)岁]。软组织缺损范围8.0 cm × 6.0 cm~16.0 cm × 12.0 cm、胫骨缺损长度为3.5~11.0 cm[(5.5 ± 1.8)cm]。患者入院后均急诊Ⅰ期使用膜诱导技术行骨缺损修复固定及软组织缺损修复,术中切取转移大小约为12.0 cm × 8.0 cm~22.0 cm × 13.0 cm的腓肠肌内侧头肌瓣,术后1周内观察转移肌瓣成活情况;创面稳定1周,Ⅱ期行肌瓣表面植皮,观察肌瓣植皮成活情况及创面愈合时间;Ⅲ期采用膜诱导技术行骨缺损重建,观察骨断端愈合时间;比较骨缺损修复前与末次随访时感染指标(白细胞计数、超敏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降钙素素原、白细胞介素-6)、患肢下肢功能评分(LEFS)和Mazur 踝关节功能评分。末次随访时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及相关并发症,并使用下肢Johner-Wruhs 评分系统评价下肢功能。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1~26个月[(18.4 ± 5.1)个月]。急诊Ⅰ期21例患者转移肌瓣均成活。Ⅱ期所有肌瓣表面植皮均成活,创面愈合时间1~4周[(3.1 ± 0.5)周]。Ⅲ期术后骨断端愈合时间6~10个月[(8.2 ± 0.7)个月]。末次随访时,感染指标较骨缺损修复前显著降低(P < 0.01)。患肢LEFS和Mazur 踝关节功能评分[(52.2 ± 8.9)分、(75.2 ± 13.1)分]较骨缺损修复前[(36.0 ± 5.6)分、(53.7 ± 14.6)分]显著提高(P <0.01)。末次随访时软组织缺损区创面修复满意,骨缺损断端均愈合,其中3例发生骨延迟愈合,均无感染、骨髓炎、足下垂等并发症的发生。末次随访时下肢Johner-Wruhs 评分:优18例,良2例,中1例,差0例,优良率为95%。结论腓肠肌内侧头转移肌瓣联合膜诱导技术治疗合并骨缺损的胫骨中上段前内侧Gustilo-Anderson ⅢB损伤,可有效修复损伤肢体、减少感染并恢复下肢部分功能,临床效果满意。

  • 标签: 骨折,开放性 胫骨 软组织损伤
  • 简介:摘要异位甲状腺(ectopic thyroid gland,ETG)是指颈部正常位置以外存在甲状腺组织,临床上较为少见,异位且癌变更为罕见,本文就滨州市人民医院甲状腺外科2020年4月7日收治的一例以"锁骨上肿物"为首发症状的患者,手术后病理证实为异位甲状腺癌伴淋巴结转移,影像学提示肺转移,本文对病例资料进行归纳总结。

  • 标签: 异位甲状腺 乳头状癌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肺转移 淋巴结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基于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ultiparamete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P-MRI)的放射组学特征对上皮性卵巢癌腹膜转移的预测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86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行轴位脂肪抑制T2加权成像(fat suppression-T2 weighted imaging,FS-T2WI)、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和动态增强(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DCE)-T1WI扫描,从每个患者术前FS-T2WI、DWI和DCE-T1WI图像中提取定量成像特征,建立放射组学模型、临床模型;结合放射组学特征及临床病理危险因素,构建放射组学诺模图,通过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AUC、校准曲线和临床实用性来评估该放射组学诺模图的预测性能。结果来自MP-MRI组合序列的放射组学模型比单独来自FS-T2WI、DWI和DCE-T1WI的模型具有更高的AUC (0.865 vs. 0.749、0.765、0.736)。诺模图(0.953)显示出比临床模型(0.819)和组学模型(0.865)更好的诊断效果。结论基于MP-MRI组合序列的放射组学诺模图对腹膜转移显示出良好的预测准确性,可用于术前识别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腹膜转移

  • 标签: 上皮性卵巢癌 腹膜转移 放射组学 磁共振成像 多参数
  • 简介:摘要肝移植是治疗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有效方式之一,最大肿瘤直径>5.5 cm,距原发肿瘤手术时间<2年,CEA水平>80 μg/L,肝移植时疾病进展状态是影响生存的危险因素。移植总体预后优于单纯姑息性化疗,低风险患者可达到比肩符合米兰标准的肝细胞癌肝移植效果,但无病生存期较短。肝移植后肿瘤复发多仅累及肺部。可尝试使用边缘供体或左外叶移植物。移植术后化疗安全性较好,可能给患者带来生存获益。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超声造影分析脉络膜转移癌的血流灌注特点以及与脉络膜血管瘤的血流灌注差异。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确诊的脉络膜转移癌患者21例(21只眼)作为脉络膜转移癌组,纳入同时期确诊的脉络膜血管瘤患者46例(46只眼)作为脉络膜血管瘤组。患者均行超声造影检查,获得肿瘤及其相邻正常眶内组织的超声造影定量参数:峰值强度(maximum of intensity,IMAX)、上升时间(rise time,RT)、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平均渡越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比较脉络膜转移癌与其相邻眶内正常组织定量参数的差异以及脉络膜转移癌与脉络膜血管瘤定量参数的差异。采用ROC曲线分析定量参数鉴别脉络膜转移癌和脉络膜血管瘤的效能。结果脉络膜转移癌的IMAX大于眶内正常组织,RT、TTP、mTT小于眶内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脉络膜转移癌组IMAX小于脉络膜血管瘤组,RT、TTP、mTT小于脉络膜血管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超声造影定量参数IMAX、RT、TTP及mTT鉴别两种肿瘤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5(95%CI=0.666~0.884)、0.970(95%CI=0.896~0.996)、0.729(95%CI=0.607~0.831)、0.992(95%CI=0.931~1.000),敏感性分别为71.7%、95.7%、76.1%、95.7%,特异性分别为85.7%、90.5%、66.7%、95.2%。结论超声造影可以显示脉络膜转移癌与脉络膜血管瘤的血流灌注差异,超声造影定量参数RT及mTT在两种肿瘤的鉴别诊断中有一定的价值。

  • 标签: 超声造影 脉络膜转移癌 脉络膜血管瘤
  • 简介:摘要有氧糖酵解是恶性肿瘤的特征之一,该能量代谢方式的改变可缩短供能周期,提高供能速率,而葡萄糖不完全氧化导致的中间产物富余又能使肿瘤细胞从中获益。上皮-间充质转化(EMT)则作为介导肿瘤侵袭转移的初始步骤,期间常伴有各种标志蛋白和转录因子的改变。此外,有氧糖酵解除了为肿瘤细胞供给能量,还可以通过该过程中的限速酶和创造肿瘤微环境来诱导EMT,促进肿瘤细胞侵袭转移,而EMT相关转录因子又可以正性调节有氧糖酵解通量,两者互作互利。本文旨在阐述有氧糖酵解和EMT在肿瘤转移机制中的作用,进而深入理解肿瘤转移机制的多态性并探索更精准的治疗靶点。

  • 标签: 糖酵解 上皮-间充质转化 肿瘤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介入性超声和常规超声对卵巢癌腹膜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抽取2018年11月至2020年1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疑似卵巢癌腹膜转移患者79例。所有患者均行介入性超声和常规超声诊断,统计病理检查结果,比较介入性超声和常规超声对卵巢癌腹膜转移的诊断结果和诊断效能(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漏诊率、误诊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比较常规超声对合并不同程度腹水的腹膜转移的诊断情况,并分析其影像学图像特征。结果79例疑似卵巢癌腹膜转移患者中,病理检查确诊腹膜转移70例,腹膜转移率为88.61%(70/79)。常规超声诊断腹膜转移结节最长径为0.6~4.5(1.55±0.06)cm,且常规超声检出最薄腹膜厚0.49 cm。介入性超声诊断出腹膜转移72例,未发生腹膜转移7例;常规超声诊断出腹膜转移66例,未发生腹膜转移13例。介入性超声诊断的灵敏度为95.71%(67/70),准确度为89.87%(71/79),高于常规超声诊断的84.29%(59/70)、77.22%(61/79);介入性超声诊断的漏诊率为4.29%(3/70),低于常规超声诊断的15.71%(11/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0例卵巢癌腹膜转移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腹水,常规超声诊断存在腹水的腹膜转移阳性率为84.29%(59/70),少量腹水阳性率为68.42%(13/19),中等量腹水阳性率为85.71%(24/28),大量腹水阳性率为95.65%(22/23)。结论常规超声诊断效果受腹水深径影响,腹水量越多则检查效果越显著,在少量腹水患者诊断中应用受限,与常规超声相比,介入性超声诊断卵巢癌腹膜转移可提高灵敏度和准确度,降低漏诊率,为临床诊断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卵巢癌 腹膜转移 介入性超声 常规超声 诊断效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部转移瘤非典型多层螺旋CT(MSCT)多形性表现与病理结果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9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和陕西省肿瘤医院168枚肺部转移瘤的MSCT胸部影像学资料,根据病理类型分为转移性腺癌(88枚)及转移性鳞状细胞癌(80枚)。分别观察并记录两组肺部转移瘤非典型MSCT的影像学征象,逐一标记后归类,比较两组非典型MSCT影像特征间的差异,分析转移性腺癌及转移性鳞状细胞癌组内病灶大小与非典型MSCT影像特征的相关性。结果肺部转移性腺癌和转移性鳞状细胞癌毛刺征分别为61枚(69.32%)、28枚(35.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811,P<0.001);胸膜凹陷征分别为48枚(54.55%)、16枚(20.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206,P<0.001);空泡/空洞征分别为10枚(11.36%)、61枚(76.2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303,P<0.001);含气支气管征分别为43枚(48.86%)、13枚(16.2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057,P<0.001);晕征/磨玻璃影分别为58枚(65.91%)、37枚(46.2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91,P=0.010)。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转移性腺癌结节大小与毛刺征、胸膜凹陷征呈正相关(r=0.270,P=0.011;r=0.226,P=0.035);转移性鳞状细胞癌结节大小与非典型MSCT影像特征均无关(均P>0.05)。结论肺部转移性腺癌非典型MSCT多表现为毛刺征、胸膜凹陷征、含气支气管征及晕征/磨玻璃影,转移性鳞状细胞癌多表现为空泡/空洞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与肺部转移性腺癌结节大小有相关性。

  • 标签: 肺转移性肿瘤 肺腺癌 肺鳞状细胞癌 多层螺旋CT
  • 简介:摘要胃型胃极高分化腺癌(extremely well-differentiated adenocarcinoma,EWDA)是胃腺癌的一种罕见类型。患者女,72岁。因进食哽噎、吞咽困难,近期体重减轻入院。胃镜及影像学检查于贲门处见一浅表隆起型肿块,临床提示贲门癌,经3次活检均未能明确诊断。后行全胃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胃型EWDA伴淋巴结转移。镜下见不规则黏液腺由黏膜中下层向深层浸润至浆膜层,肿瘤细胞类似于胃小凹上皮,核位于基底部,细胞无或仅有轻微异型性。免疫组织化学:MUC5AC阳性,MUC6部分阳性,MUC2、CD10均阴性。由于胃型EWDA分化极高及其罕见性,术前活检难以明确诊断。本文报道1例胃型EWDA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旨在提高术前诊断和对该肿瘤的认识。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SII)对初诊前列腺癌患者发生骨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9年7月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308例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中位年龄71(65~76)岁。直肠指检(DRE)阳性59例(19.2%)。中位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为60.55(23.55~100.00)ng/ml。中位前列腺体积(PV)39.35(28.29~56.66)ml。中位PSA密度(PSAD)1.27(0.58~2.52)ng/(ml·cm3)。穿刺Gleason评分≤6分33例(10.7%),7分115例(37.3%),≥8分160例(52.0%)。临床分期T1期21例(6.8%),T2期87例(28.2%),T3期65例(21.1%),T4期135例(43.9%)。SII=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中位SII为458.60(300.42~727.11)/L。根据全身骨扫描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比较两组间一般临床病理指标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分析筛选出骨转移的相关因素,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骨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各独立危险因素对初诊前列腺癌患者发生骨转移的预测价值。结果骨转移组146例(47.4%),无骨转移组162例(52.6%)。骨转移组中位SII为564.78(333.85~961.93)/L,明显高于无骨转移组413.01(267.63~601.7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骨转移组和无骨转移组的tPSA分别为97.79(48.20~119.10)ng/ml和32.56(17.89~72.70)ng/ml,PSAD分别为1.91(0.97~3.55)ng/(ml·cm3)和0.90(0.45~1.77)ng/(ml·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DRE阳性分别为132例(90.4%)和117例(7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穿刺Gleason评分≤6分、7分、≥8分分别为7例(4.8%)和26例(16.1%),50例(34.2%)和65例(40.1%),89例(61.0%)和71例(4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T1、T2、T3、T4期分别为2例(1.4%)和19例(11.7%),19例(13.0%)和68例(42.0%),25例(17.1%)和40例(24.7%),100例(68.5%)和35例(2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的年龄(P=0.057)和PV(P=0.2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清tPSA(P=0.003)、SII(P<0.001)和临床T分期(P<0.001)是初诊前列腺癌患者发生骨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SII+tPSA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70,高于单独SII(0.653)或tPSA(0.7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I和tPSA单一指标预测骨转移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727.72/L和73.02ng/ml,敏感性分别为38.4%和67.1%,特异性分别为87.7%和75.9%。SII+tPSA联合检测预测骨转移的敏感性为72.6%,特异性为71.6%。结论SII是初诊前列腺癌患者发生骨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SII>727.72/L时提示患者骨转移风险极大。SII+tPSA联合检测可弥补单一检测SII或血清tPSA的不足,提高对前列腺癌骨转移风险的预测价值。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系统免疫炎症指数 肿瘤转移 预测
  • 简介:摘要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升高,严重威胁男性健康。骨骼是前列腺癌最主要的转移部位,超过70%的晚期前列腺癌患者会发生骨转移和骨相关事件(SREs)。骨转移及其引发的SREs如脊髓压迫、病理性骨折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灶的同时,使用骨改良药物治疗骨转移预防SREs不可忽视。目前,前列腺癌骨转移尚无统一治疗方案,针对现阶段的诊疗现状,结合临床实践与国内外相关研究,中国抗癌协会泌尿男生殖系统肿瘤专业委员会制定了前列腺癌骨转移和骨相关疾病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21版),以期为临床医师提供更为合理的前列腺癌骨转移多学科诊疗策略。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骨转移 骨改良药物 多学科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