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团体心理治疗对于提高恢复期的精神分裂症病人社会适应能力的效果。方法把本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入院的96例精神分裂症恢复期病人按照治疗的方法分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48例,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观察组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实施团队心理治疗,通过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比较两组病人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效果。结果观察组病人的日常能力、交往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评分皆比对照组高,且差异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精神分裂症恢复期病人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实施团队心理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和病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巨大的推广价值。

  • 标签: 团体心理治疗 恢复期精神分裂症 社会适应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选择性头部亚低温治疗对新生儿胆红素脑病(NBE)内环境及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化学发光法、免疫抑制法、肌氨酸氧化酶法、比浊法和酶法测定31例NBE患儿在免疫球蛋白、蓝光照射、纠正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神经节苷脂等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选择性头部亚低温治疗(实验组)和30例未加用者(对照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4、72h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7(IL-17)、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肌钙蛋白(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酐(Cr)、β2-微球(β2-MG)、丙氨酸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转移酶(AST)含量水平。结果NBE组(实验组+对照组)cTnI、CK-MB、Cr、β2-MG、ALT、AST、IL-1β、IL-17、TNF-α、IFN-γ较健康新生儿(正常组)显著升高(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含量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24、72h后两组含量水平均逐渐降低(P<0.01);但降低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5,P<0.01)。结论选择性头部亚低温治疗通过降低血清中炎症介质IL-1β、IL-17、TNF-α、IFN-γ含量水平,达到保护NBE患者心、肝、肾功能的目的。

  • 标签: 新生儿胆红素脑病 头部亚低温 细胞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中应用帕利哌酮与利培酮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对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以我院收治的9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抽取时间范围为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常规组及观察组患者各48例,其中常规组患者实施利培酮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帕利哌酮药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社会功能评分、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其社会功能各指标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组患者(P<0.05);且观察组患者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患者(P<0.05)。结论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中,使用帕利哌酮及利培酮均有成效,但前者改善患者社会功能的效果更为突出,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大力推广。

  • 标签: 帕利哌酮 利培酮 精神分裂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支持性护理干预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应用效果及自我接纳水平和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精神科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58例,根据护理措施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对两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和支持性护理干预。结果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的自我接纳水平评分为(55.12±6.62)分、社会功能评分为(39.62±5.64)分,与对照组对比,P<0.05。结论通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支持性护理干预,能够减轻患者的症状,提升其社会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恢复期 支持性护理干预 自我接纳水平 社会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深圳市龙岗区横岗街道中小学校教学环境并分析其存在问题,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4-2015年在深圳市龙岗区横岗街道抽取26所中小学,对其教室进行现场教学环境监测。分析不同学校间指标合格率的差异。结果教室人均面积符合率为34.62%。课桌椅总符合率为2.24%。学校采光系数合格率为63.46%,公办学校合格率(86.11%)高于民办学校(44.05%)。黑板面照度合格率为9.62%。而监测学校外环境噪声对普通教室产生的噪声总合格率为0.64%,合格率偏低。结论深圳市龙岗区横岗街道中小学教室人均面积、课桌椅分配符合率、采光系数、黑板面照度和噪音等监测指标合格率较低,教学环境仍有待进一步改善,尤其是民办学校的教学环境

  • 标签: 横岗街道 中小学校 教学环境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高原环境对西藏日喀则市西部高原一线边防公安民警基本生命体征的影响。方法以我院对十九大期间日喀则市西部三个县维稳一线的1500名边防公安民警的基本生命体征变化监测为例,其所处环境均为平均海拔4500m以上的高原低氧环境,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高原环境下一线边防公安民警的基本生命体征变化结果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结果4500m以下高原组中约21.0%人员发生高原反应,4500m以上高原组中约50.1%人员发生高原反应,并且海拔越高,公安民警的体征变化差异性越显著,4500m以上人员生命体征变化明显较4500m以下人员显著,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海拔高度下,一线边防公安民警的基本生命体征变化存在差异,海拔高度越高对其生命体征变化影响越显著。

  • 标签: 高原环境 一线边防公安民警 基本生命体征 影响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很多人在血象检查的过程中发现血铅超标,在有些地区呈现群体性多发性实践,造成了大面积的中毒和死亡事件,因而人们开始重视微量元素铅与人的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本文对火焰法和石墨法测定空气中铅含量的测定过程进行了阐述,对测定的结果进行分析,实验表明,两种方法均具有较高的测定精度,但石墨法测定的相对偏差较大。

  • 标签: 火焰法 石墨法 测定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采用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对小儿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及早期生活环境因素分析。方法纳入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支气管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患儿42例,经特异性免疫治疗后比较患儿治疗前和治疗1月后哮喘症状评分、VAS(哮喘+鼻炎)评分、ACT/C-ACT和PEF%,远期疗效为观测治疗1月后、3月后、6月后和12月后哮喘症状评分和VAS(哮喘+鼻炎)评分。并纳入同期同年龄的非哮喘和变应性鼻炎的儿童共50例为对照组,调查两组儿童的生活环境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患儿治疗1月后哮喘症状评分、VAS(哮喘+鼻炎)评分、ACT/C-ACT和PEF%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1月后、3月后、6月后和12月后哮喘症状评分和VAS(哮喘+鼻炎)评分对比无差异,各时间点评分两两对比无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或学校临近大马路、暴露于烟草烟雾地区、毛绒玩具是支气管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的危险因素。结论特异性免疫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具有较好的疗效,可以降低患儿的复发率,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环境因素是小儿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的的影响因素,在积极治疗的同时,应避免儿童暴露于烟草及污染的环境中。

  • 标签: 特异性免疫治疗 儿童 支气管哮喘 变异性鼻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