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2000年12月,亦即二十世纪,西安文化界出现了一个罕见的现象,忽如一夜之间,像是有许多的聚光灯,不约而同地一下子把焦点都调集到了老书法家卫俊秀身上,掀起了一股强劲的"卫俊秀热".先是专栏对卫老进行连续报导连续评论,接着陕师大召开卫俊秀书法研讨会,继而西安文化界各路名人纷纷站出来发感想、谈看法,以至于影响到一般文人与市民大众在聚谈中也少不了"卫俊秀书法"的话题.这正是:古时江郎诗才高,纸贵洛阳美名豪.长安书艺今更热,德艺双馨属卫老.

  • 标签: 下自成蹊二十世纪 二十世纪末 俊秀热
  • 简介:《土话指南》、《沪语指南》同是北京官话《官话指南》的沪语译文。文章利用《土话指南》、《沪语指南》的异文材料,对其中的甚词进行对比研究,以此揭示19世纪20世纪初沪语甚词的使用面貌以及与官话甚词的主要差异。研究显示,这两个版本间沪语甚词的用法差异已经表现出当时沪语部分甚词新派与老派用法的分野;其中甚词后置与前置语序、方言特征词与通用词的选择等都是导致新老派分化的因素。

  • 标签: 《官话指南》 《土话指南》 《沪语指南》 甚词 沪语 新派老派分野
  • 简介:19世纪20世纪初,当时社会先进的知识分子和统治阶级内部的开明人士对农村教育问题的关注,对农村教育问题的鼓与呼,就发展农村教育提出的一些设想,不仅为以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展乡村教育运动和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教育实践作了必要的准备;而且揭示了发展农村教育的某些规律性:1.农村教育的发展不能只靠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更要靠农民自身的觉悟.2.必须打破社会的不平等,建立工农阶级当家作主的政权,使农村教育的发展有政治上的保障.3.必须从经济上解决农民的问题,使农村教育的发展有坚实的经济基础.4.推进农村教育的发展要发挥法律、法规的功能,要利用社会的力量,发挥已有教育系统的作用.

  • 标签: 中国近代 农村教育 关注 启示
  • 简介:这是一篇揭示腐败行径的警世文章。它以事实,昭示着腐败中权力、金钱与女色的恶性循环。必须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与警觉。放纵这种腐败的泛滥,决不是党和人民所充许。

  • 标签:
  • 简介:20世纪,在二胡音乐教学领域中,新的教材和理论书籍的大量出现以及教学手段的突飞猛进,使二胡教学呈现出系统化、完善化、理论化、科技化等多方面、多层次发展,特别是普及化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因此,二胡教学在内容和辅助手段方面也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促使二胡教学更得以多元化的发展,也对未来二胡教学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 标签: 二胡音乐 二胡教材建设 二胡教学理论 二胡比赛
  • 简介:文章拟以19世纪期由西方传教士在天津创办的一个天足会为切入点,借助《京津泰晤士报》这份珍贵史料,探讨参与这场反缠足运动的各种群体如何凝聚在“放足”这一宏大话语下,借机言说自己的诉求,并强化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其中,西方男性(包括政治家和传教士)、西方女性以及接受新式教育的中国男性知识分子,因国籍、教育背景、性别的不同,对缠足和反缠足的理解和宣传存在很多差异。西方男性更多地从宗教的角度,将缠足视为一个空洞的中国习俗;西方女性传教士则将之视为一场女权主义的斗争,立志与男性霸权奋战到底;而中国男性知识分子则将缠足视为家国事务,试图掌控对中国女性的主导权。这个短暂存在的天足会,就好像是一个大世界的小缩影,反映着各种权力关系在其中的磋商。

  • 标签: 天足会 天津 京津泰晤士报 缠足
  • 简介:19世纪的法国法学界同时见证了两项学术史的重要改变:自然法学迎来了复兴,法史学也成了法学院的一门重要学科。两种学术倾向同时在此时发展并非偶然。面对“社会科学批判”和“社会批判”的法学亟需一种可以处理社会发展经验的研究方法。史学的研究范式恰好因为对变化和发展性的强调而得以满足此种要求。而且法史学又因为其研究的是过去的法律,所以符合法学作为规范科学的特性。法史学展现的法律发展性促使一种强调内容可变性的自然法理论得以发展。自然法学家也通过对法史学论据的使用为多元主义的法律渊源理论背书,并强调在多种法律渊源之间进行选择和解释需要以自然法为指导。但他们所主张的自然法并非独立于特定的意识形态倾向。此时的自然法内核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它恰恰形成了对社会科学批判和社会学批判的回应。

  • 标签: 自然法 法史学 第三共和 法学教育 社会科学
  • 简介:《北虏风俗》是由明代官员撰写的一部有关蒙古社会生活和风俗的著作,此书给我们提供16世纪蒙古部落内部社会和生活的详尽情况。本文以《北虏风俗》为主要依据,分析了16世纪莫南地区蒙古人宗教生活方面的改变,揭示了16世纪莫南蒙古社会的变化。

  • 标签: 蒙古社会 16世纪 风俗 藏传佛教 社会生活 蒙古部落
  • 简介:纵观整个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都发生在德国,作为首都柏林聚焦了全世界的目光。柏林在统一之前还是以农业为主的城市,在统一后柏林就进入了发展的狂飙时期。柏林开始起飞就是在19世纪这段"黄金时期",正是因为统一后三十年的快速发展,使柏林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力迅速提升,才为其以后迅速跻身世界性大都市奠定了基础。

  • 标签: 柏林 统一 枢纽 提升
  • 简介:【摘要】中国在其原有特殊文明形态被西方入侵打破后,以输入——迫进的形式发展出的近代民族主义具有鲜明的特殊性。传统对外体系的逐渐崩溃,和救亡图存目标下对世界民族观念的建构是近代民族主义产生过程中的两大趋势;而在这一过程中,留学日本、八国联军侵华、中华民国成立及五四运动可谓四个发展的关键节点。本文拟就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产生过程进行梳理,并对这一过程中的两大趋势及其四个关键发展节点进行探究。

  • 标签: 近代中国 民族主义 对外体系
  • 简介:回族先民的活动始于唐宋,到了元代一批批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各族人、波斯人、阿拉伯人,当时统称为回回人,海陆分程进入我国西北、云南、中原以及东南沿海各地。元代的兼容并蓄和对外开放,极有利于回回人的发展。明初,各地回回人有一个不断归附和被安插、被征调的过程...

  • 标签: 回族 回回民族 伊斯兰教 宗教 20世纪初 19世纪末
  • 简介:在恩格斯晚年,美国工人运动出现过一次高潮。恩格斯认为,这是在美国传播社会主义的有利时机。他期望美国社会主义工人党能够抓住时机,将美国工人运动引向社会主义。然而,从之后的情况看,恩格斯的期望并未实现。对此已有三种比较著名的解释:"烤牛肉和苹果派"论、自由土地论和"投票权馈赠"论。但这些解释都不适用于19世纪美国的特殊情况。在指出已有解释的不足后,本文尝试从美国共和传统的角度作出新的解释。

  • 标签: 共和传统 社会主义工人党 亨利·乔治 劳工骑士会
  • 简介:胡同是北京纵横交错、两头贯通的小街道的称呼,是区别于其他城市而为北京所独有的一种景观。在这些网络密集的胡同里,散布着以四合院建筑为主体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北方民居,居住着不同民族、不同背景和不同生活方式的人家,代代相沿,形成了一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相融洽相谐和的独特的京都都市文化。胡同的出现,据认为,始于元大都建城的时代。按照《周礼》

  • 标签: 胡同 精神文化 同中有异 异中有同 物质文化 生活方式
  • 简介:作为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丛书研究系列的第一部专著,由荷兰莱顿大学包乐史教授与中国厦门大学吴凤斌教授合作著述的<18世纪吧达维亚唐人社会>(以下简称)一书,已于2002年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以吧城华人公馆(吧国公堂)档案及荷兰国家档案馆藏的荷兰文档案为主,并结合有关文献资料,对18世纪(亦即荷兰东印度公司统治后期)吧城华人社会的若干侧面进行的考察和剖析.

  • 标签: 《18世纪末吧达维亚唐人社会 荷兰东印度公司 华人社会 历史风貌 公馆档案 《公案簿》
  • 简介:辑录者语电影作为最直观的文化载体一直处于大众目光的审视和舆论的焦点,在中国经济转型期,电影的嬗变对于中华民族的影响又蕴含着某种寓言意味。1995年,围绕“世界电影百年史,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全国各地都相应地举办了一些研讨会,而11月9日在南京召开的长江六市《西方电影与当代中国电影》高级研讨会的意义则格外引人瞩目。“长江六市”的自我命名不啻是对当下电影发行放映机制的一次公开挑战,“江苏突破”的具体操作走向纵深。人文学者、文化批评家参予对电影大规模的集体性的言说在大陆几无先例可援引。

  • 标签: 当代中国电影 西方电影 世界电影 研讨会 “媚俗” 好莱坞
  • 简介:本文以《第六病室》为例,概述了契诃夫小说研究的可能视角、其文本解读多样性的原因,以及当时一些关于《第六病室》的最具特色的国内外文学评论。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医学、心理学、精神病理学为切入视角,同时结合契诃夫本人的创作兴趣,论述了《第六病室》中的三重叙事结构,及其在表现主人公病态心理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

  • 标签: 心理学研究方法 意识流 叙事角度
  • 简介:尽管90年代的中国仍然处于向现代社会艰难行进的途中,但是,后现代文化却已是一种无法回避的存在。世纪的中国是开放的,国外的任何新思潮都会及时得到传播。中国文化的惰性之一是守旧而排斥新的事物,但面对20世纪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却很容易发现问题往往并不在于简单的守旧,而

  • 标签: 鲁迅 国是 新思潮 五四新文化运动 现实 文化思潮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10-02
  • 简介:对话的批评,新兴的对话体批评无疑以其外在的对话行为和直观的对话形式、对话内容,对话体批评以个体平等自由对话或相互独立的一个个小圈子的

  • 标签: 二十世纪末期 对话体批评 末期对话体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11-06
  • 简介:新兴的对话体批评无疑以其外在的对话行为和直观的对话形式、对话,对话的批评,对话体批评以个体平等自由对话或相互独立的一个个小圈子的

  • 标签: 二十世纪末期 对话体批评 末期对话体
  • 简介:汉语近代音中,见晓组字的颚化究竟何时结束,是研究近代汉语语音变迁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朝鲜对音文献《朴通事新释谚解》、《汉清文鉴》、《重刊老乞大谚解》以及《华音正俗变异》所显示的语音材料表明:18世纪中叶见晓组字的颚化还处于开始阶段,到了18世纪或19世纪初,颚化有所增加,但还是占见晓组字的少数,仍处于过渡阶段,到了19世纪中叶以后,见晓组字基本上颚化,但还不能说全部字完成

  • 标签: 19世纪末 汉朝对音 喉牙音 颚化 日母字 零声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