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赵紫宸先生曾在谈论基督与中国文化时,虽谦言自己浅学而不敢给中国文化下一个定义,但认为中国文化有其荦荦大端,可扼要归纳为三端,即中国的人生观、中国的艺术、中国的宗教。这样的归纳可能过于简约,但也不无道理。在赵先生看来,中国文化首先的倾向是对人生观的重视。中国人的人生观大体而论不过是儒家的人生观,且是孔孟之所传的人生观。

  • 标签: 中国文化 基督教 人生观 中国人 归纳 宗教
  • 简介:全人类的利益(而不是狭隘民族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可是我们自己的爱国主义在其它民族看来也是如此,曾经有过对民族国家的观念的片面重视

  • 标签: 世界观念 基督教世界 民族观念
  • 简介:电影《为奴十二年》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了一个真实的自由人被诱骗卖为黑奴,在奴隶主庄园工作十二年,又重获自由的故事。在奴隶制艰难的生存状况下,主人公因着对自由、公义、真理的坚定信仰,在苦难中顺服、带着盼望最终得到成功救赎、重返自由。这种平凡黑奴得救的个例深深地传达着基督的“救赎”观念——人人也都可以成为一个被救赎者和对他人的救赎者。

  • 标签: 为奴十二年 救赎 基督教
  • 简介:早在1920年,周作人就写了《圣书与中国文学》,以显著的位置刊登在革新后的《小说月报》第一期上。此文从文学与宗教的起源和精神实质上论述两者的"共通"关系;把希伯来的《圣经》与中国的五经作比较研究;最后论到"古代希伯来文学的精神及形式与中国新文学的关系"。文章认为,从精神上来

  • 标签: 沈从文 基督教精神 基督教因素 周作人 文学主题 圣经
  • 简介:宗教在当代中国能够发挥着应有的作用和影响,特别是基督道德的二律性,即行为道德律和心理道德律,是基督教化功能的重大特征。

  • 标签: 基督教道德 教化 践行
  • 简介:南措姐在《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二期上发表关于基督在藏传播的论文。文章对近代西方诸国在西藏传播基督受阻的成因进行了分析。主要有:基督是以西方世界为根基的宗教,它与藏传佛教是两种不同的文化观念形态,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伦理道德观等许多方面,均有差异:

  • 标签: 基督教 西藏 传播 原因 外来文化 伦理道德观
  • 简介:摘要在现如今建筑更新的浪潮中,宗教建筑一直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就基督堂而言,越来越多的教堂设计摒弃了以往冗杂厚重的教堂设计,通过更加现代化的材料与结构凸显其独特的神性。从朗香教堂到现在意大利cinisi教堂设计,基督堂的更新速度远远领先于了佛教的寺庙与伊斯兰的清真寺。本文从受众的角度入手,浅谈在基督中,受众对于宗教建筑更新所产生的影响。

  • 标签: 基督教堂 更新 公共空间 信徒 游客 神职人员
  • 简介: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湮没无闻,晚清汉语基督小说自2000年以后逐渐成为中国近代文学研究领域的新兴学术亮点。以美国韩南教授(PatrickHanan)《19世纪中国的传教士小说》(TheMissionaryNovelsofNineteenth-CenturyChina)一书为起点,相关研究成果渐次于中国古代文学、比较文学、历史学、宗教学等不同学科涌现。香港中文大学的黎子鹏教授对这一领域保有持续的关注热情,且成果甚丰。

  • 标签: 基督教 小说 汉语 晚清 中国古代文学 书写
  • 简介:1807年9月,英国伦敦传道会牧师马礼逊经过了辗转奔波之后,登陆广州,开启了基督新教在广州传教之序幕。以后各国差会不断派遣传教士来华,企图使中国国民皈依基督。经历了不断的挫折之后,传教士们意识到要使“天朝大国”的老百姓接受基督就必先改造其思想,于是他们选择了办学作为传教

  • 标签: 民国时期 基督教 广州市 教育事业
  • 简介:作为"神秘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督神秘主义"涵盖着体验和学说两个互为表里的层面。个体对神之在场的直接体验是基督神秘主义学说系统的核心,而基督神秘主义学说体系是在借助语言、逻辑和文化传统对体验本身进行描述的基础上形成的。鉴于此,本文摒弃那种超然的、不带偏见的、条分缕析式的历史建构主义的、心理学的和现象学的研究进路,而选取一种与其核质相契合的研究方法,即神话法和象征法等。在此基础上,本文简略梳理了基督神秘主义与教理神学间的关系,以及在此视域下基督神秘主义与其他所谓"世俗领域"之间的关系。

  • 标签: 基督教 神秘主义 神秘体验 神话 象征
  • 简介:2012年12月19日,基督全国两会组织学习十八大精神座谈会,邀请了中共上海市委党校袁秉达教授做专题讲座。基督全国两会会务扩大会议成员及驻会全体同工、中华基督青年会全国协会、中华基督女青年会全国协会全体同工约130人参加了学习。

  • 标签: 中华基督教青年会 组织学习 两会 精神 基督教女青年会 专题讲座
  • 简介:意识形态上的特色是影响中国和西欧历史走向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中国西周,有着高度权威性与神圣性的礼在封建形成的过程中起到了增强人们的凝聚力、促进国家统一的作用;而在西欧中世纪,基督虽曾向人们展示过建立统一大帝国的前景,但最多的是作为王权的对立面而出现的,其结果只能是进一步妨碍了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

  • 标签: 周礼 基督教 西欧
  • 简介:韩狄明在2006年5月上半月版《天风》上发表文章《基督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文章认为,宗教是感官的直接性和精神的抽象性的某种独特的混合,这样便形成了一定的情感张力,一种特别真诚和稳固的内在关系,一种面向更高秩序的主体立场,这才是和谐的真谛。

  • 标签: 基督教 和谐社会 《天风》 宗教
  • 简介:摘要本文想从道德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它们之间的异同(尤其是它们之间的差异),目的是想从中引申出一些对当代情境之中的道德实践的有益思考。

  • 标签: 道德心理学 儒家 基督教
  • 简介:安塞尔莫代表的世俗文化和加西亚神父代表的基督文化,围绕绿房子进行了激烈的斗争,造成皮乌拉人思想混乱,文化认同错位。他们既想放纵自我,追求感官享受;又对失去宗教信仰,价值趋于虚无深感不安。经过安塞尔莫和加西亚神父的探寻,安塞尔莫在基督文化中找到爱和宽恕的真谛,加西亚神父认识到享受世俗生活的合理性,他们实现了不同文化的共享,为皮乌拉人破解了文化认同的困境,探索出加速文化和社会现代化的途径。

  • 标签: 《绿房子》 基督教文化 世俗文化
  • 简介:中华基督青年会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活跃的非政府组织。青年会为实践其社会福音的宗旨,针对近代中国民众素质低下、社会矛盾丛生等问题,重点开展了改造青年的“德、智、体、群”的四育活动和改造社会、救灾等社会服务活动。同时,作为一个有基督背景的社会团体,青年会为了更好地融人中国社会,采取了走上层路线、影响精英人物的发展策略。青年会通过长期不懈地努力,不仅在化解近代中国社会矛盾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消弭了基督宗教与中国文化的冲突,为近代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了贡献。

  • 标签: 中华基督教青年会 近代中国 社会和谐
  • 作者: 佚名
  • 学科: 艺术
  • 创建时间:2009-09-07
  • 简介:  东正教在北京设堂是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这标志着北京基督教堂建筑开始从中国传统样式向折衷主义,北京基督教堂建筑在经历了18世纪从中国传统样式转

  • 标签: 北京基督教 基督教教堂 教堂建筑
  • 简介:"三自原则"是上帝在中国教会的新作为,是办好中国教会的新途径。"三自原则"对中国教会有其适切性和深化的必要性,在新的时代必须加以继承和发扬这一原则。从"三自"到"三好"是中国教会探索建立基督中国化的重要途径。

  • 标签: “三自原则” “三自”到“三好” 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