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胸腔胸腺瘤切除术采取经剑突下入路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84例胸腺瘤患者开展本次研究,时间2020年06月-2021年06月,随机将其均分为对照组42例(行经侧胸入路治疗)和观察组42例(行经剑突下入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的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给予胸腺瘤患者经剑突下入路胸腔切除术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胸腔镜切除术 胸腺瘤 经剑突下入路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孔法在胸腔肺大疱切除术治疗自发性气胸效果;方法:收集30例自发性气胸患者。所有患者实施单孔法胸腔肺大疱切除术。分析胸腔肺大疱切除术的手术时间、胸腔肺大疱切除术的失血量、胸腔引流量、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疼痛程度;并发症。结果:单孔法胸腔肺大疱切除术组胸腔肺大疱切除术的手术时间、胸腔肺大疱切除术的失血量、胸腔引流量、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疼痛程度、并发症等方面治疗效果及安全性较高,P

  • 标签: 单孔法 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 自发性气胸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腔下肺癌根治术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对生存期的影响。方法:取2018年5月-2020年5月83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对象,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n=41)和观察组(n=42)。对照组行开胸手术治疗,观察组予以胸腔下肺癌根治术,比较两组治疗前、出院时患者的心肺功能,并发症及手术1年后的生存期。结果:出院时观察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剑突肋缘下“三孔式”入路胸腔下治疗前纵隔肿瘤的手术安全性与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0年10月期间我院胸外科收治的42例前纵膈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22~66(46.8±10.7)岁。所有患者采用经剑突肋缘下“三孔式”入路胸腔前纵膈肿瘤切除手术。结果:所有手术均成功,无中转开胸或延长手术切口长度患者。42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未出现术后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全组手术时间为(90±13.6)min,术中出血量为(29±10.9)mL,术后胸腔引流时间为(1.5±0.6)d,肿瘤最大直径(2.96±1.38)cm,住院时间为(8.6±1.2)d。结论:经剑突肋缘下“三孔式”入路能获得与正中开胸同样的手术视野,而且能彻底清除胸腺周围脂肪,具有安全、创伤小、术后疼痛轻、并发症少、恢复快的优点,适用于前纵膈肿瘤的切除,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经剑突肋缘下“三孔式”入路 胸腔镜 前纵膈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工气胸辅助非气管插管麻醉下行胸腔胸交感神经切除术治疗原发性手汗症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河南省胸科医院行胸腔下胸交感神经切断术的72例原发性手汗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6例。研究组行保留自主呼吸的非气管插管下静脉复合麻醉,术中在人工气胸辅助下行胸交感神经切除术,对照组在双腔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下行胸交感神经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代偿性多汗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前麻醉时间、术后复苏时间、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刺激性咳嗽、咽喉部不适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人工气胸辅助非气管插管下行胸腔胸交感神经切断术治疗原发性手汗症安全可行。

  • 标签: 人工气胸 非气管插管 原发性手汗症 胸腔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前锯肌阻滞和竖脊肌阻滞对单孔和三孔胸腔肺叶切除术后患者的镇痛效果及对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于嘉兴市第一医院限期行胸腔肺叶切除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4组(n=25):单孔前锯肌组、单孔竖脊肌组、三孔前锯肌组、三孔竖脊肌组。单孔组在单孔胸腔操作下完成手术后分别在超声引导下行连续前锯肌阻滞与竖脊肌阻滞,三孔组依然。泵入药物为0.25%罗哌卡因30 ml,持续72 h。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恢复室停留时间,并记录术后4、8、12、24、48、72 h各时点静态及动态视觉模拟评分(VAS)。VAS评分≤3分为有效镇痛,VAS>3分需要补救镇痛,采用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1 μg/kg,记录72 h内有效镇痛患者例数和补救镇痛次数。记录术后初次肛门排气、肛门排便、拔除胸腔引流管时间及术后不良反应和慢性疼痛发生例数。评估术后睡眠质量和满意度。结果与三孔前锯肌组相比,单孔前锯肌组在术后12、24 h时有效镇痛例数更多,单孔前锯肌组和三孔竖脊肌组补救镇痛例数更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单孔前锯肌组相比,单孔竖脊肌组和三孔前锯肌组慢性疼痛发生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组患者术后镇痛满意度、肛门排气时间和拔除胸腔引流管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三孔前锯肌组相比,三孔竖脊肌组睡眠质量更佳,单孔前锯肌组与单孔竖脊肌组排便时间更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连续前锯肌阻滞和竖脊肌阻滞自控镇痛均能安全、有效地减轻胸腔术后疼痛,并加快术后康复,但连续前锯肌阻滞具有更好的舒适度,尤其适合于单孔胸腔术后镇痛。

  • 标签: 阻滞 前锯肌 阻滞 竖脊肌 神经传导阻滞 胸腔镜 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胸腔肺叶切除与肺段切除治疗60岁以上I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及术后早期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8年09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胸外科接受胸腔段切/叶切的60岁以上I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12例,其中叶切患者62例为对照组,段切者50例为观察组,比较两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拔管时间、淋巴结总数、术后并发症等变化,同时比较术前和术后第7天肺功能、血气分析指标及爬楼高度变化。结果 1、两者的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及住院总费用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拔管时间、术后并发症有差异(P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胸腔镜 肺功能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医护一体化快速康复护理对胸腔肺癌根治术患者肺康复效果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82例在我院行胸腔肺癌根治术的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每组各41例。予以研究组医护一体化快速康复护理,予以对照组常规康复护理。比较护理效果。结果 生活质量评分,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 标签: 医护一体化快速康复护理 胸腔镜肺癌根治术 肺康复效果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日照市中医医院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我院内科胸腔巨型肺大疱减容术前人工气胸条件下CT定位(CTLAP)的32例患者资料。通过一致性检验的方法评价 CTLAP和胸腔诊断胸膜粘连的一致性。CTLAP对胸膜粘连的阳性预测值92.6%,阴性预测值80.0%,敏感度96.2%,特异度66.7%,准确度90.6%。根据CTLAP优化手术入路,使所有胸膜粘连患者避免了常规入路可能导致的进困难、进相关肺及大疱损伤等并发症,为内科胸腔巨型肺大疱减容术前适宜病例选择、手术入路优化及减少损伤等提供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ESP)阻滞与肋间神经阻滞用于胸腔下肺叶切除术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方法收集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于福建省龙岩市第一医院行胸腔下肺叶切除术患者60例,ASA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ESP阻滞组(n=30)和肋间神经阻滞组(n=30)。ESP阻滞组患者于手术结束时行超声引导下ESP阻滞,肋间神经阻滞组患者于关闭胸腔前行胸腔下近端肋间神经阻滞,注射药物均为0.5%罗哌卡因20 ml。记录两组患者术后24 h和48 h镇痛泵按压次数及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患者术后1、4、12、24及48 h时静止及咳嗽时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患者对术后镇痛的满意度,记录相关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BMI、手术时间、ASA分级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肋间神经阻滞组比较,ESP阻滞组患者术后24 h及48 h镇痛泵按压次数更少(P均<0.001),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延长(P均<0.001);术后1、4、12、24及48 h时静止及咳嗽时VAS评分均减少(P均<0.05),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P<0.001)。两组患者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ESP阻滞与肋间神经阻滞均能减轻胸腔下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疼痛,ESP阻滞效果更佳。

  • 标签: 超声检查 介入性 神经传导阻滞 肌肉 肋间神经 镇痛 疼痛 术后 肺叶切除术 竖脊肌平面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椎旁神经阻滞(PVNB)联合全身麻醉对胸腔肺叶切除术老年患者术中局部脑氧饱和度(rScO2)的影响。方法择期拟行胸腔肺叶切除术患者70例,性别不限,年龄60~85岁,BMI 18~25 kg/m2,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5):全身麻醉组(G组)和PVNB联合全身麻醉组(PG组)。PG组于麻醉诱导前实施超声引导下患侧T4和T6两点PVNB,各注入0.5%罗哌卡因10 ml。麻醉诱导后,静脉泵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麻醉维持,术毕连接PCIA。记录rScO2最大值、最小值和累积低于基础值时间。于麻醉前(T0)、单肺通气前5 min(T1)、单肺通气后5 min(T2)和气管拔管(T3)时记录rScO2;记录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30 d内有关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与G组比较,PG组患者术中rScO2最小值、T2和T3时rScO2升高,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降低(P<0.05),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VNB联合全身麻醉可改善胸腔肺叶切除术老年患者术中rScO2,减少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

  • 标签: 神经传导阻滞 胸椎 麻醉,全身 胸腔镜检查 肺切除术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麻醉复合肋间神经阻滞对胸腔下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炎症因子、免疫功能和并发症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和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分析,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12月高邮市人民医院择期行胸腔下肺叶切除术的92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仅接受静脉麻醉,观察组接受静脉麻醉复合肋间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术中生命体征、术后炎症因子水平、免疫功能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患者术毕时MAP、HR明显高于术前(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各时间点平均动脉压(MAP)、心律(HR)、脉氧饱和度(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毕时MAP、HR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2、24 h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均高于术前(P<0.05);而观察组术后血清IL-6、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血清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2、24 h的CD4+、CD4+/CD8+值低于术前(P<0.05),但观察组术后CD4+、CD4+/CD8+值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静脉麻醉复合肋间神经阻滞能更好地维持患者术中生命体征,有效抑制患者术后炎症反应,提高患者术后免疫力,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麻醉,静脉 肋间神经阻滞 胸腔镜检查 肺叶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时间点静脉注射布托啡诺对胸腔肺叶切除术肺癌患者应激反应、停药苏醒时间、苏醒期躁动、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9年9月至2020年5月择期行胸腔肺叶切除术的肺癌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每组30例。A组(超前镇痛组)在麻醉诱导前15 min注射布托啡诺20 μg/kg,B组在术毕前30 min注射布托啡诺20 μg/kg,C组(空白对照组)在相应时刻给予相同体积的0.9% NaCl注射液。观察三组患者不同时刻的血糖、皮质醇、心率、平均动脉压(MAP)及缝皮停药苏醒时间、苏醒期的躁动评分和躁动发生率、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A组缝皮结束即刻以及术后6 h的血糖[(5.25±0.32)、(5.17±0.58)mmol/L]、皮质醇[(253.63±48.29)、(222.17±35.73)ng/ml]均低于B组[(5.85±0.53)、(5.52±0.48)mmol/L,(302.83±48.63)、(274.87±47.93)ng/ml]和C组[(6.07±0.70)、(5.68±0.52)mmol/L,(319.97±32.05)、(295.57±46.83)ng/ml](均P<0.05)。三组在插管时的MAP和心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插管时MAP和心率较诱导前高(均P<0.05),单肺通气后30 min以及拔管时与诱导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和C组插管时、单肺通气后30 min、拔管时的心率及MAP与诱导前相比均升高(均P<0.05)。B组的停药苏醒时间[(16.53±3.64)min]长于A组[(13.83±3.24)min]、C组[(12.47±3.35)min](均P<0.05),A组和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苏醒期躁动评分和躁动发生率[(3.20±0.41)分,0(0/30)]均低于B组[(3.73±0.74)分,7%(2/30)]、C组[(4.00±0.79)分,10%(3/30)](均P<0.05)。A组术后3 h和12 h的疼痛VAS[(3.10±0.61)分、(3.27±0.52)分]均低于相同时刻B组[(3.53±0.86)分、(3.70±0.53)分]和C组[(4.00±0.83)分、(4.10±0.71)分](均P<0.05);三组术后24 h及48 h的疼痛VA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接受胸腔手术的肺癌患者而言,布托啡诺超前镇痛不仅能够减少应激反应,增加术中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而且还能在不延长停药苏醒时间的情况下,有效降低患者术后疼痛及躁动的发生概率。

  • 标签: 肺肿瘤 麻醉和镇痛 外科手术 布托啡诺 应激 术后疼痛 苏醒期躁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麻醉复合肋间神经阻滞对胸腔下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炎症因子、免疫功能和并发症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和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分析,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12月高邮市人民医院择期行胸腔下肺叶切除术的92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仅接受静脉麻醉,观察组接受静脉麻醉复合肋间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术中生命体征、术后炎症因子水平、免疫功能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患者术毕时MAP、HR明显高于术前(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各时间点平均动脉压(MAP)、心律(HR)、脉氧饱和度(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毕时MAP、HR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2、24 h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均高于术前(P<0.05);而观察组术后血清IL-6、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血清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2、24 h的CD4+、CD4+/CD8+值低于术前(P<0.05),但观察组术后CD4+、CD4+/CD8+值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静脉麻醉复合肋间神经阻滞能更好地维持患者术中生命体征,有效抑制患者术后炎症反应,提高患者术后免疫力,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麻醉,静脉 肋间神经阻滞 胸腔镜检查 肺叶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布托啡诺混合罗哌卡因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对胸腔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转归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行胸腔肺叶切除术患者80例,年龄35~64岁,BMI 19~30 kg/m2,性别不限,ASA分级Ⅰ或Ⅱ级。根据计算机生成的随机数字表分为2组(n=40):布托啡诺混合罗哌卡因ESPB组(EB组)和罗哌卡因ESPB组(E组)。2组均在超声引导下行ESPB。EB组注入0.1%布托啡诺1 ml和0.375%罗哌卡因的混合液20 ml,E组注入0.375%罗哌卡因20 ml。2组其他麻醉方法一致,均于缝皮结束时停止药物靶控输注并行PCIA。记录术中瑞芬太尼消耗量、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术后24 h内补救镇痛情况和ESPB有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7 d时记录恢复质量-40(QoR-40)评分,于麻醉诱导前(T1)和术后24 h(T2)时采集外周静脉血样,测定血浆IL-6和IL-10浓度,行床旁肺功能检查并计算FEV1/FVC。结果与E组比较,EB组术后7 d时QoR-40评分升高,T2时FEV1/FVC升高,血浆IL-6浓度降低,IL-10浓度升高,术中瑞芬太尼消耗量减少,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延长,术后24 h内补救镇痛率降低( P<0.05)。2组均未见ESPB有关并发症发生。结论布托啡诺混合罗哌卡因ESPB可促进胸腔肺叶切除术患者的术后转归。

  • 标签: 布托啡诺 酰胺类 神经传导阻滞 胸腔镜检查 肺切除术 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复合利多卡因对全身麻醉复合椎旁神经阻滞(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PVB)下胸腔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2018年8月—2020年8月在高州市人民医院实施全身麻醉复合PVB下胸腔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右美托咪定组、利多卡因组及复合组,每组25例。4组患者均于麻醉诱导前行PVB。右美托咪定组、利多卡因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前10 min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5 μg/kg、2%盐酸利多卡因1.5 mg/kg,10 min内输注完毕,后分别以0.4 μg·kg-1·h-1和1.5 mg·kg-1·h-1的剂量维持至手术结束前30 min;复合组麻醉诱导前10 min输注右美托咪定+2%盐酸利多卡因,方法剂量同前;对照组静脉输注等剂量生理盐水。记录4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丙泊酚用量及瑞芬太尼用量,比较4组患者诱导前(T1)、手术完成时(T2)、术后2 h(T3)、术后24 h(T4)血清IL-6和TNF-α水平,观察4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4组患者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和利多卡因组比较,右美托咪定组和复合组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增加,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用量减少(P<0.05),复合组的改变幅度更大。T1时4组血清IL-6、TNF-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4时,4组血清IL-6、TNF-α水平均较T1时升高(P<0.05)。T3~T4时,利多卡因组的血清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T2~T4时,与对照组和利多卡因组比较,右美托咪定组和复合组血清IL-6、TNF-α水平降低(P<0.05),复合组的改变幅度更大。4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复合利多卡因能够明显减轻全身麻醉复合PVB下胸腔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的炎性反应。

  • 标签: 胸腔镜检查 食管癌根治术 右美托咪定 利多卡因 麻醉,全身 椎旁神经阻滞 炎性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单肺通气预处理与直接单肺通气处理对胸腔下肺叶切除术患者氧化应激、炎症细胞因子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丹东市第一医院择期行胸腔下肺叶切除术的93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93例患者分为A组(n=47例)和B组(n=46例),A组患者采取单肺通气预处理,B组患者采取直接单肺通气处理,测定麻醉诱导前(T0)、拔管后30 min(T3)、术毕24 h(T4)各时间点两组患者的肺泡气-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呼吸指数(RI)、氧合指数(OI);同时测定各时间点两组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IL-6、IL-10、TNF-α)水平及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水平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7 d内肺炎、肺不张发生率。结果T3、T4时间点,A组、B组患者的P(A-a)O2、PaO2、RI、OI水平及SOD、GSH水平均明显低于T0时间点(P<0.05),IL-6、IL-10、TNF-α及MDA水平均明显高于T0时间点(P<0.05),且A组患者的P(A-a)O2、PaO2、RI、OI水平及SOD、GSH水平均明显高于B组(P<0.05),IL-6、IL-10、TNF-α及MDA水平均明显低于B组(P<0.05)。A组患者术后7 d内肺炎、肺不张发生率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在行胸腔下肺叶切除术患者中应用单肺通气预处理,可有效改善患者围手术期的肺功能,并能有效缓解患者体内的氧化应激反应,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对降低术后并发症、改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胸腔镜检查 肺叶切除术 单肺通气 氧化应激 炎症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单肺通气预处理与直接单肺通气处理对胸腔下肺叶切除术患者氧化应激、炎症细胞因子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丹东市第一医院择期行胸腔下肺叶切除术的93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93例患者分为A组(n=47例)和B组(n=46例),A组患者采取单肺通气预处理,B组患者采取直接单肺通气处理,测定麻醉诱导前(T0)、拔管后30 min(T3)、术毕24 h(T4)各时间点两组患者的肺泡气-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呼吸指数(RI)、氧合指数(OI);同时测定各时间点两组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IL-6、IL-10、TNF-α)水平及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水平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7 d内肺炎、肺不张发生率。结果T3、T4时间点,A组、B组患者的P(A-a)O2、PaO2、RI、OI水平及SOD、GSH水平均明显低于T0时间点(P<0.05),IL-6、IL-10、TNF-α及MDA水平均明显高于T0时间点(P<0.05),且A组患者的P(A-a)O2、PaO2、RI、OI水平及SOD、GSH水平均明显高于B组(P<0.05),IL-6、IL-10、TNF-α及MDA水平均明显低于B组(P<0.05)。A组患者术后7 d内肺炎、肺不张发生率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在行胸腔下肺叶切除术患者中应用单肺通气预处理,可有效改善患者围手术期的肺功能,并能有效缓解患者体内的氧化应激反应,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对降低术后并发症、改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胸腔镜检查 肺叶切除术 单肺通气 氧化应激 炎症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