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沙市地处长江荆江险段,每年汛期,全市人民都把保卫荆江大堤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举凡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干部,都要率先奔赴防汛第一线参加抗洪护堤的战斗。60年代初,我在沙市纱厂工作,每逢汛期,我们厂里干部(包括领导干部)和身强力壮的工人组成抢险队,集中在厂里枕戈达旦,严阵以待,随时听候防汛指挥部的调遣。1962年汛期,我(时任沙市纱厂计划科科长)和本厂另几位同志被抽到宝塔河防汛指挥所,执行巡回检查堤脚浸漏的任务。一天深夜,我与皮弗苏工程师结伴在我们所负责的地段巡回检查。我们身着长油衣衫和长裤(既可防蛇、蚊叮咬,又免得凌晨受凉),每人一手持马灯或电筒,一手拄根竹棍(竹棍既可在野草丛生的地方打草惊蛇,

  • 标签: 防汛抢险 60年代 深井抽水 井水位 总指挥部 堤防工程
  • 简介:自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中国共产党逐渐调整了对台方针政策,大力倡导加强两岸同胞往来,通过政治谈判实现国家统一,在岛内和海外产生了空前热烈的反响,对国民党僵化的大陆政策形成强大冲击。

  • 标签: 蒋经国 廖承志 故事 对台方针政策 中国共产党 70年代
  • 简介:清代自号渔洋山人的王士祯所著的笔记《池北偶谈》,记有相映成趣的两则小故事,说的是两种人的名节观。名节,向来是中国人极重视的道德操守和价值理念,不少人甚至把它看得重于生命。但究竟怎样理解和对待名节,即使在封建礼教盛行的旧时代,也因人而异。王士祯提供的故事颇堪玩味。

  • 标签: 王士祯 故事 山人 玩味 封建礼教 时代
  • 简介:蟒古斯故事是中国北方广为流传的吃人精怪故事类型,土族中也盛传蟒古斯故事。本文对土族蟒古斯故事的起源和演变历程进行了尝试性的探寻,并对其中所蕴含的原始文化意蕴进行了挖掘和解析。

  • 标签: 蟒古斯 土族 原始文化 活化石 故事 中国
  • 简介:一支筑路部队爬上了地球的肩膀--他们在可可西里无人区修路架桥,为确保青藏公路正常通车作出了贡献.

  • 标签: 可可西里 故事 重塑 青藏公路
  • 简介:在旧方志编纂中有一条重要的原则,叫做“不越境而”,就是要求志书编纂者只记述本境以内(本行政区域以内)的地、事、人、物,包括地理、建置、田赋、桥梁、津渡、市集、学校、衙署、城池、兵事、职官、选举、人物、风俗、艺文、灾异等项内容。在古代交通闭塞、生产力落后、经济和社会发展迟缓的情况下,志书编纂“不越境而”的规定执行起来并不困难,因而代代相继,被作为一条重要的编纂原则延续下来。

  • 标签: 志书编纂 方志编纂 行政区域 古代交通 社会发展 编纂原则
  • 简介:宋代吕祖谦所评点的《古文关键》是现存最早的古文评点选本,流行的《丛书集成初编》本与《四库全书》都没有保存原有的点抹。中山大学馆藏明初刻本有点抹,但颇为模糊。日本“官版本”比较清晰反映出了原有的点抹情况。《古文关键》是评点文体形成的标志性著作,其编选者尚无定论。与“有评无点”而且“离诗与文而别自为”的传统文学批评形式相比,

  • 标签: 《古文关键》 编选 宋代 吕祖谦 古文评点 文学批评
  • 简介:在敦煌古藏文文献中保留了一定数量的从汉文译成藏文的文献,《孔子项托相问》便是其中之一。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P.T.992《孔子项托相问》进行了释读,并与敦煌汉文文献中的相关卷号进行了对比研究。并认为,敦煌古藏文文献中汉译藏文文献的存在表明汉藏民族间文化交流的多元与频繁。

  • 标签: 敦煌古藏文 P.T.992 《孔子项托相问书》 汉藏文化交流
  • 简介:帅立志先生自19岁挂牌治印起至今已整整60年,刻字艺术功底深厚,其刻字可说是达到了“从心所欲”而又“不逾矩”的境界。帅老首先是书法家,他是两届中国书协理事,其可说是气与力浑成,潇洒飘逸。改革开放后,帅老集中精力于刻字艺术的研究与实践,尤其是把书法的功力融铸到刻字中去,刻结合,使其刻字艺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声名远播海内外。

  • 标签: 艺术 治印 书法家 飘逸 境界 浅析
  • 简介:对于中国传统礼制的演变,欧阳修在《新唐书·礼乐志》序中有一个著名的判断:“由三代而上,治出于一,而礼乐达于天下;由三代而下,治出于二,而礼乐为虚名.”认为三代的礼乐能够推行天下,“使天下安习而行之,不知所以迁善远罪而成俗”,而唐朝考订礼文甚备,贞观、开元之间的礼仪实践也很兴盛,却不能追踪三代,是因为“具其文而意不在焉”,所以说唐代的礼乐已成“虚名”.

  • 标签: 国家社会 礼书 唐宋 文昌 中国传统 礼乐
  • 简介:我今天要讲的是司马迁的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报任安》,又叫《报任少卿》,少卿是任安的字.我们读这篇《报任安》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大家以后有兴趣去读《史记》,那么这篇《报任安》将为我们敲开《史记》的大门.我们今天常讲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史,这个话的依据在哪里?依据在于《史记》.因为《史记》是从五帝写起,而不是从三皇写起,也不是从夏商周写起.

  • 标签: 《报任安书》 生死观 《史记》 儒道 先秦 司马迁
  • 简介:从一本旧杂志说起2007年春,笔者在一位藏书家那发现了张竞生1927年5月在上海编辑出版的《新文化》杂志第一卷第四号。此月刊是16开本,全书140页,为“美的书店”发行,地址是“上海四马路五百十号”。

  • 标签: 张竞生 性学 荒唐 编辑出版 新文化 藏书家
  • 简介:3月1日.建瓯市方志委举办建瓯地情系列丛书《建瓯通·地理卷》首发送活动。市中心活动现场悬挂展出26面图文并茂的“建瓯地情”展板,系统展示建瓯文明发展史.重点介绍“建瓯十大历史名人”、“建瓯十大自然、人文景观”,以及建瓯知名企业选介;现场背面拉起建瓯地情专题宣传帷幕.亮出“福建建瓯有三霸,

  • 标签: 建瓯市 发送 地理 方志 系列丛书 图文并茂
  • 简介:出入相补原理是中国古代数学特别是几何学最基本的原理之一.本文首先给出判断古人是否认识出入相补原理的关键所在,然后引证大量传世文献并利用考古文献追溯中国早期对这一原理的应用.作者认为:它在先秦时代肯定已被认识和应用,并被用于获取现传本《九章算术》、《周髀算经》、《算数》等数学文献中的一部分数学方法.出入相补原理的最早应用应不晚于春秋,甚至还可能是在更早的时代.

  • 标签: 出入相补原理 先秦数学 算数书 墨经
  • 简介:岳麓秦简《为吏治官及黔首》有“郭道不治”一词,本文认为所谓“郭”字应为“障”之误释,“阝(享)”乃“埠”字的异体;并对著名的秦封邑瓦书中的“阝(享)”字进行了新的释读,认为其含义应该与堤、封、堰性质相近。

  • 标签: 岳麓秦简 封邑瓦书 阝(享)障道
  • 简介:因地缘关系,弱小的百济自公元前18年立国以来,一直扮演着向日本输出中国文化的角色。据日本最早的史书《古事记》载,应神天皇十六年(285),百济王派一位名叫王仁的学者(极有可能是位汉人)到日本教天皇之子学习中国经典和汉字。日本由此有了书面语言——汉字。

  • 标签: 应神天皇 百济 《古事记》 中国经典 苻坚 句丽
  • 简介:广西新闻出版局前副局长李文杰的大作《书里外》(下简称“书里”)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李老馈送一本与我,从头到尾读了一遍,感慨良多。全书共分8辑,从第一辑到第五辑是回忆作者1952年初奉调筹建广西人民出版社开始,“三进”(社)两出(社),后义于1978年重返阔别了18年的广西人民出版社,这叫“三进两出”出版社。

  • 标签: 广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史 李文 广西新闻出版局 记忆 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