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1 个结果
  • 简介:本述评共收集到2010年中(限内地)新出版的各类著作272本(含报告、年鉴、丛书、专著、合著、文集等,见表1),涉及52家出版社。(1)本文力图通过对这些著作的梳理,分析本年度电视研究的动态与成果。

  • 标签: 2010年 研究著作 中国电视 述评 电视研究 出版社
  • 简介:努里·比格·锡兰是戛纳常客,他的近五部作品在那里得到了各类奖项,如今,他终于凭借新作《冬眠》第一次斩获金棕榈。锡兰其执导过7部长片,很难说哪—部是他最好的发挥,因为他所有的电影都很相似——没有太多配乐,对白寥寥无几。他曾自嘲道,每次新剧本完稿时,总感觉它与上—部戏的剧本没什么区别。真正让锡兰成名的,是克制、疏离但美轮美奂的镜头语言——永远关于土耳其层叠的丘陵与山谷、阴霾的天空与白雪皑皑的世界。

  • 标签: 锡兰 隧道 雪国 《冬眠》 镜头语言 土耳其
  • 简介:法国电影杂志创建人路易·德吕克曾说:“真正的电影是从现实的平民生活和大自然中发掘出诗和美的电影。”①电影表达的不仅是导演的情绪与观念,同时也反映着整个社会的情绪与欲望,社会矛盾的激化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在银幕之上。批评社会的电影经常凸显出创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如何在镜头语言与叙事方法中融入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其中重要的是,导演自己必须要有明确的意识,是想让人们通过作品反观自己的行为,还是仅仅追求娱乐性而已。

  • 标签: 艺术电影 国别 东亚 题旨 观照 风格
  • 简介:中央电视台2002年的开年大戏是气势恢宏的31集电视连续剧《天下粮仓》。这部酝酿已久的历史巨片以凝重、略带悲剧色彩的笔触将我们带到乾隆初年的那场大饥荒中,使我们不仅领略到“民以食为天”这个亘古不变的道理,同时更揭示了“官以民为本”的责任。

  • 标签: 2002年 中国 电视剧 题材 艺术作品
  • 简介:2003年中电影发生了相当程度的微妙变化,并肯定将在今后的电影走向中显示其价值所在.总体而言,本年度中国电影的改革从宏观思路到具体落实都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尽管市场票房的拉升还要在措施实现以后的若干年呈现,但可以肯定,积极动态务实的路子是中国电影近年变化中最为值得欣喜的东西.

  • 标签: 2003年 中国 电影产业 述评 电影政策 文化交流
  • 简介:2010年是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一五"规划顺利完成之年,面对着国际、国内传媒格局的深刻变革,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包括电视媒体在内的宣传文化战线的工作。

  • 标签: 2010年 研究论文 中国电视 述评 传媒格局 文化战线
  • 简介:本文对吕克·贝松的《亚瑟和迷你》文本的画面语言、叙事特点、人物塑造、视听特效进行了事实描述与价值评判,指出了其商业性背后的后现代主义的"模仿"与"拼贴"手法在影片中的过度使用的重要特征.

  • 标签: 吕克·贝松 亚瑟和迷你国 拼贴
  • 简介:2018年纪录片研究中媒体融合、产业发展、改革开放40年等是高频关键词。本体研究侧重于纪录片概念、素材和伦理等问题的讨论。类型/题材纪录片中,文献纪录片、政论片等研究热度不减,新类型的纪录片研究出现。传播研究方面,融媒体时代下纪录片的发展创新受到高度关注。整体而言,技术及传播语境的变化在要求纪录片研究更为全面、深入的同时,也需要强调研究方法的拓展与阐释框架的更新。

  • 标签: 纪录片理论 纪录片本体 纪录片产业 改革开放40年
  • 简介:本文主要梳理了2014年中电影产业发展的总体状况,分析了本年度的特色亮点和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预测了今后一段时间中国电影的发展趋势。

  • 标签: 电影产业 2014年 分析报告
  • 简介:夏衍电影中的父亲形象已超越了本身的功能与意义,成为一种文化身份与阶级秩序的象征。在政权更迭、革命浪潮波谲云诡的创作背景下,透过“父亲”这个具有指涉性话语的窗口,看出夏衍对以遵循封建家族伦理秩序为中心的家同构模式的质疑,体会其在民族危机和家庭罹难之时,对家同构思想重建的努力。而当他回首“历史之父”的沉重负荷,试图为新中国的美好图景加以影像化的诠释时,却遭受了一时的困境。

  • 标签: 父亲形象 父权 重建 家国同构
  • 简介:如果2011年可称作中国纪录片产业元年,那么2012年则是中国纪录片品牌元年。2012年,《故宫100》《china瓷》《超级工程》《货币》等纪录大片释放出精品的力量,《舌尖上的中国》则是一次品牌的成功建构。继《话说长江》《望长城》之后,中国纪录片再一次发挥议程设置功能,制造公众话题,将纪录片从小众引向大众,发动一场持续火热的“舌尖热潮”。2012年,中国纪录片开始深入进行制作资源整合、播出资源整合,提升现实关注度,规范行业运营模式,拓宽国际传播渠道,将纪录片的影响力渗透到全社会的多个领域,创造出超越以往任何时期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在《舌尖上的中国》等一系列纪录大片的带动下,2012年中纪录片迈出了超乎想象的一大步。

  • 标签: 中国纪录片 作品研究 资源整合 《望长城》 议程设置 传播渠道
  • 简介:儒文化同源性和相似的文化根基,给东亚各国电影跨地域传播提供了捷径。尤其中、韩、日三电影具有东方传统伦理道德和审美情趣,受众在接受过程中文化折扣较少。在全球化时代,东方电影无需效仿好莱坞,而要注入东方元素,既立足本土,又实现跨文化传播。

  • 标签: 中韩日电影 儒文化同源性 跨文化传播
  • 简介:几经磨砺,几经努力,终于在中国电影百年华诞的前夕,中国电影资料馆编撰完成了大型丛书《百年中电影精选》。借此,我们向百年来辛勤耕耘在电影这块园地上的广大电影工作者,向在不同历史时期关爱和支持中国电影事业的众多朋友和影迷,献上我们的一腔热忱和深深敬意。向出版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表示无尽谢意。说实话,从百年摄制的六千余部浩瀚的影片库中遴选精品,无疑是一件十分巨大而又繁复的工作。我们商定了这样的选片原则:除了那些公认的经典影片外,尽量涵盖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特点、不同风格样式的代表性作品,如此计算下来已近千部。所选片目,皆经编委会一一推敲、斟酌再三,又呈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有关领导审阅。即使如此,面对百年电影的缤纷画卷,也难免遗珠。另外,由于资料和人力所限,此次我们编撰的仅限于百年来摄制的故事影片(含舞台艺术片),港台地区的影片也仅选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部分代表作品,在此恳请广大同行和读者谅解。本书以时间为线索,编辑为四卷,每卷分为上下两册。具体分卷如下:第一卷早期中国电影上册1905-1936年;下册1937-1949年第二卷新中国电影上册1949-1959年;下册1960-1978年第三卷新时期中国电...

  • 标签: 中国电影 电影精选 精选问世
  • 简介:由中国电影制片厂出品,郑君里导演的展现多民族联合抗战的大型纪录片《民族万岁》,作为战时大后方纪录电影中的佼佼者,一方面体现了当时“战时宣传”的需求,一方面也起到了内宣外介的作用。郑君里所具有的开阔的国际视野、使得《民族万岁》成了对当时追求戏剧化效果的国外纪实电影理论的影像化实践。影片不仅因其弗拉哈迪式的人类学记录方式——对真实的记录与再述.从而达到了一种民族志和人类学意义上的影像记录,而且它的诞生也正是“中华民族”这一概念急需成为一个被强调和被各族人民认同和接受之时。各民族的平等与团结服务于抗战大脊景、成为当时民族国家建设的有效动力。

  • 标签: 《民族万岁》 左翼文化 戏剧化 国族叙事
  • 简介:纪实(纪录)栏目是中国纪录片重要的常态化生存方式。2018年中纪实(纪录)栏目在文化表征上,坚持主流文化导向,用鲜活的人物面孔构筑国家形象,让传统文化回归普通人的生活,并有着更加开阔的国际视野;在美学表现上,类型化特征依旧明显,风格及定位相对稳定,视听语言不断创新,继续开拓适合栏目播出的新模式。

  • 标签: 纪实(纪录)栏目 国家形象 国际视野 纪实美学
  • 简介:50集电视剧《金婚》以佟志和文丽的爱情、家庭、事业发展变化为经线,以二人为中心的夫妻、婆媳、父母、子女,同事、朋友、邻里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多重复杂的矛盾冲突为纬线,描绘了一对夫妻50年的生命历程,可谓普通人的生命进程和人生轨迹的一个缩影。该剧真实地再现了家50年的变化历程,将普通人的生活细节娓娓道来,其叙事手法颇为新颖、独特。

  • 标签: 电视剧 叙事策略 金婚 矛盾冲突 生命历程 人生轨迹
  • 简介:2008年中电影学研究,改革开放50年以来中国电影发展历程的回溯和反思成为理论研究的热点,此外,“十七年电影”、电影产业发展和市场体制的变革、文化软实力与中国电影等议题,都引起了广泛的探讨,从而推动着中国电影学研究朝着务实、系统、学理的方向迈进。

  • 标签: 2008年 中国电影学 研究报告
  • 简介:1990年代以来的韩国出现了众多以“韩半岛分断”为题材或背景的影片,而“家”的隐喻成为其集体的叙事选择。独特的历史记忆叙述、“家同构”的儒家政治伦理、“恨”的美学,三者构筑了此类电影的精神内核。如何更严肃、更从容地讲述民族苦难,则是其所面临的叙述正义难题。

  • 标签: 韩国电影 韩半岛分断 历史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