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先秦儒家认识人性的角度虽有不同,但都表达了对人性向善的追求,并且均注意到了人性中的幽暗面.孟荀二人认为世道的昏暗是由幽暗人性造成的,并将忧惧的对象指向了口舌耳目之欲的无节制状态.但由于二人认识观的不同,孟荀二人在如何应对幽暗人性上产生了分歧--前者强调内向反思,后者强调外在规范.可是无论是孟子还是荀子,他们的幽暗意识都未能冲破儒家思想中的乐观主义情结,即对圣王之治的迷信.在这种情结的影响下,幽暗意识最终沦为了圣王思想的陪衬.

  • 标签: 先秦儒家 人性 幽暗意识 内向反思 外在规范
  • 作者: 佚名
  • 学科: 军事
  • 创建时间:2019-08-25
  • 简介:针对孔孟在入仕问题上的理想主义所引发的矛盾和困境,荀子提出了士人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君主采取相应的入仕策略等主张。苟子入仕观的现实主义取向拉近了儒家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也造成了儒家理想主义的缺失。

  • 标签: 荀子 入仕 孔子 孟子
  • 简介:全球化的经济并没有带来一个西方模式的全然同质的全球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干的儒学,核心是'仁、义、礼'伦理体系,这个体系将家庭伦理与政治原则混同,无法使同样的规则平等地适应于每一个人,但儒家伦理的'示范伦理学'特色相对于'规范伦理学'在今天具有值得珍视的合理性,儒家的修身原则可以对人格的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现代民主依然需要人格的魅力,这是儒家对现代民主可以贡献的重要内容。

  • 标签: 示范伦理 规范伦理 法治
  • 简介:从知识考古学的角度看,“周孔之道”的生成关乎先秦儒家的话语形构。春秋中后期以来,面对现实危机与变革需求,诸子纷纷建言立说,并围绕“圣人救世”的思想主张交相驳难。其中,儒家作为观察、感知、记录和教化的主体,通过描述、阐发和辩论等方式形构“圣人之道”话语。随着周、孔形象渐趋圣化,以“六经”为核心的古代典籍成为儒家经典并取得权威地位,“周孔之道”也得以在儒家的话语运作中被表达出来。

  • 标签: 周孔之道 先秦儒家 话语形构 圣人 “六经”
  • 简介:摘要先秦儒家对“学”与“教”十分重视,孔子认为我们之中的大部分都应该靠“学”方能“知之”,荀子认为教育可以使人向善,孟子更是把教育抬高到比政治还要重要的地位。勤奋而又方法得当的“学”加上良好的“教”,学者就能通达“智”,进而可以或成仁、成圣,或可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

  • 标签: 先秦儒家诸子 礼记
  • 简介:先秦儒家的消费伦理思想在反映中国古代特有的经济发展特点以及引导人的道德实践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倡导政府对社会风尚的正确引导,身心和谐的适度消费,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消费,人际和谐的公正消费。

  • 标签: 先秦儒家 消费伦理 当代意义
  • 简介:<正>在绵延数千年的儒家文化传统中,道德观上的律己、责己是个重要特色,它陶冶的是内向型民族性格。儒家文化的始端——先秦阶段主要是一种社会本位论的伦理学说,这种理论设定社会个体的道德完善是“居仁”、“循礼”、“行义”以“明明德”于天下,即按“周礼”要求来维护、巩固宗法等级制度。先秦儒家道德造就“志士仁人”是依靠个体的天赋本性和认识能力,把外在的“礼”转化为对“仁义”的内在自觉遵循,即首先不断地追求自我完善;然后扩而充之,尽自己的社会责任,以走向自我实现。本文试图通过对先秦儒家道德学说的内向性特点的分析,从源头上探索一下中华民族内向型性格的由来。

  • 标签: 儒家道德观 道德学说 孔子 自我完善 民族性格 个体道德
  • 简介:【摘要】任何一种政治哲学都必须以一定的人性论为前提。与对人的存在进行实然性描述的人性论不同,先秦儒家的“人性善”是对人性作出的应然判断。这种人性论本质上体现的是“人道”精神的“成人论”,其形式上是预设的,而内容上则是建构的。以这种人性论为基调,先秦儒家开出的是体现其哲学思想的政治与道德一体的“礼制”秩序模式。尽管自有自由、民主意识以来,“礼制”思想已命运多舛,但从普遍的历史视角出发,“礼制秩序”既体现了其历史的现实性,同时对当代道德和政治哲学仍不失文化传承上的启迪意义。

  • 标签: 人性论政治 儒家人性论 哲学意义
  • 简介: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在这一时期,随着生产关系的逐步变革,思想文化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形成了儒、墨、道、法各个学派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以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影响最大。1988年1月,各国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后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

  • 标签: 生态文化 先秦儒家 人与自然关系 和谐发展 自然界 尊重自然
  • 作者: 佚名
  • 学科: 军事
  • 创建时间:2019-08-28
  • 简介:先秦儒家认为理想的道德社会只有靠德治来建立,道德社会是先秦儒家德治思想追求的理想目标,先秦儒家虽然认为不能依靠刑法等非道德手段去建立理想的道德社会

  • 标签: 儒家德治 历史价值 德治思想
  • 简介:《论语》“里仁篇”里提出的“里仁为美”观点集中体现了儒家美学的人学底蕴,是先秦儒家美学中一个具有元问题性质的理论命题。该命题突显出了孔子的美学思想与其仁学思想体系的内在联系,揭示出美之为关的仁本根源,同时也成为孔子对于人生、社会、艺术以及自然等等各个不同领域进行审美思考和评判的依据与标准。孟子“充实之为美”的界定与“里仁为美”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里仁为美”的思想彰显出先秦儒家美学思想的三个突出特点:一是具有很强的人生意味,二是偏重于从内容、内在性质方面论美,三是不把美的存在以及审美活动与其他存在和活动相互隔绝。此外,这一思想也具有显明的现代价值:其所标举的仁爱精神、处世原则和思想情怀,可以对当今欲望膨胀的物化人生起到一定的矫正作用;同时,汲取其中的仁本精神,发扬传统文化和艺术以善导美、美善并举的优秀传统,也有利于克服消费主义文化潮流影响下当代艺术审美活动内容空虚、情趣低俗的弊端。

  • 标签: 里仁为美 先秦儒家 美学思想 元问题
  • 简介:懦家传统思想是我国优秀史化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伦理思想、教育思想、学习思想以及教育方法论等.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以孔孟教育教学思想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教育传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与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相一致的.而且更符合中国文化传统.

  • 标签: 儒家教育思想 语文教育 先秦 儒家教育传统 教育教学思想 中国文化传统
  • 简介:先秦儒家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有不同的层次,其中“智、仁、勇”的统一,由“修己”外推到“安人”的内圣外王、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是其理想人格的基本体现。这一理论对完善现代人格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 标签: 儒家理想人格 现代人格 完善
  • 简介:摘 要:先秦时期儒家对于什么是幸福以及如何实现幸福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幸福观。儒家认为仁爱之心是幸福的源泉,以仁爱道义来节制人的欲望是实现幸福的重要保证。儒家认为社会共同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它既是个人追求幸福的终极目标也是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儒家的幸福观对于我们今天建立社会主义幸福观具有有重要理论价值。

  • 标签: 先秦儒家 仁爱 幸福观 现代价值
  • 作者: 佚名
  • 学科: 军事
  • 创建时间:2009-08-07
  • 简介:先秦儒家认为理想的道德社会只有靠德治来建立,道德社会是先秦儒家德治思想追求的理想目标,先秦儒家虽然认为不能依靠刑法等非道德手段去建立理想的道德社会

  • 标签: 儒家德治 历史价值 德治思想
  • 简介:儒家义利观是在总结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政治经济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与利民思想一致,反对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肆意诛求。儒家的义与利并不是对立的,对上讲义,是要限制统治者私利,而得长治久安之大利;对下讲利,是要使人民得一定实惠,安居乐业,从而维护尊尊亲亲之大义。儒家义利观是儒家政治经济思想的集中反映,它虽未被当时的统治者接受,但在以后的历史中发挥了作用。

  • 标签: 儒家义利观 政治经济思想 先秦儒家 历史作用 统治者 先秦时期
  • 简介:摘要在我国古代哲学家中,探讨人性论的有很多,他们自觉地把人性和教育联系起来,人性论是他们教育理论的基础。本文从先秦儒家的人性论出发,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及教育中师生关系及其地位几个方面阐述先秦儒家的教育观。

  • 标签: 人性论 孔子 孟子 荀子 教育观
  • 简介:先秦儒家从伦理政治转换为专制主义有三种逻辑,孔子遵礼而肯认礼所体现的专制王权;孟子思想中潜含对专制王权的否定,但孟子将君主作为既成事实完成了统治价值向不忍人之政的转换;荀子从人性恶出发,逻辑完整地得出专制主义,成为后世专制王权的最好粉饰。不过,若将荀子思想中残存的理想主义拉回其思想的逻辑起点,或许可以迈向宪政的权力结构。

  • 标签: 先秦儒家 伦理政治 专制主义 外在权威
  • 简介:在礼崩乐坏的背景下,先秦儒家继承三代以来的礼乐文明并加以损益,提出了复礼的社会价值理想。与此同时,儒家中和的思想观念开始以文化审美的形式被确立,从而进一步发展为艺术美学的重要原则。由此围绕着中和观所形成的文艺核心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复杂关系,构成了古代诗学发展进程中的强大张力。

  • 标签: 礼乐 中和 文与质 诗学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