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在采供血机构对血液标本的留取、运送、接收,保存和处理等过程进行监控,建立和实施血液标本留取程序,保证标本应来源于相对应的血液。[1]标本质量符合检测项目技术要求。标本信息具有可追溯性。确保临床输血安全,有效。

  • 标签: 检测标本 质量 追溯性
  • 作者: 李秋兰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2-07-28
  • 出处:《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34期
  • 机构:身份证号:452329197707160304
  • 简介:摘要:当前我国禁毒形式依旧严峻,在2021年的禁毒报告中可以显示当前我国吸毒人数占总人数比重达到了0.21%,而这0.21%放在我们14亿人口当中其实数额极为庞大,随着新型毒品的出现。越来越多的新行毒品也开始替代传统的毒品。当前在250万的吸毒人员当中有接近150万的人吸食冰毒,可见新型毒品对社会的影响之大,当前针对毒品吸食的检测方法主要有尿液检测血液检测、唾液检测以及头发检测等,本文就以上的几种检测方法开展各自的特征说明。

  • 标签: 检测毒品 检验手段 生物检材
  • 简介:<正>采用ELISA检测血液病受血者抗-HCV。观测输血前血液病受血者176例,输血后追踪观察6-12月完成复查95例;并设对照组417例。结果:血液病受血者输血前抗-HCV阳性率(5.68%,10/176)明显高于对照组(0.72%,3/417;P<0.01)和普外科患者(2.23%,21/942;P<0.05)。输血后无新感染病例

  • 标签: 受血者 HCV 血液病患者 输血前 外科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早期妊娠妇女进行血液叶酸检测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2016年2月—2017年8月我院接收的早期妊娠妇女82例,共分成服用叶酸组、未服用叶酸组,对所有妇女进行血清叶酸检测,对两组的血清叶酸(SFA)、红细胞叶酸(RBC)水平进行对比。结果服用叶酸组患者的SFA与RBC水平明显高于未服用叶酸组,组间比较有明显统计学上的差异性(P<0.05)。结论临床上对早期妊娠妇女进行叶酸的增补,可有效提高妇女的血液叶酸水平,所以值得予以使用。

  • 标签: 早期妊娠 血液叶酸检测 叶酸水平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液采集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中所收治的1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比例随机分为a组、b组、c组,三组各80例。a组患者采集末梢血液,b组患者采集静脉血液,c组患者采集动脉血液,将三组的血液采集进行相同检测,对比三组患者的血常规指标白细胞、红细胞等差异。结果b组与c组体检者血液常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体检者的WBC、RBC、HGB、MCV等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的血液采集方法对检测结果会带来不同的影响,静脉采血能够明显表现出血常规的变化。

  • 标签: 血液采集 检测结果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临床医学检验中影响血液细胞检测质量的相关因素,并寻求控制方法,以期为今后的血液细胞检测工作提供依据与参考。方法选取 2016年 10月至 2017年 10月我站血型相同的健康献血者人群 75例,采集其血液样本进行血液细胞检测,分析影响血液检测质量的相关因素与对策。结果将抗凝比例分别设置为 1∶10000与 1∶5000,发现检测指标 RBC、 WBC、 HGB、 PLT存在显著差异( P< 0.05);将血液样本放置时间分别设定为 30min、 3h及 6h,发现检测指标 RBC、 WBC、 HGB、 PLT存在显著差异( P< 0.05), 3h与 6h分别与 30min相比。结论在临床医学检验中,对血液细胞检测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较多,如抗凝比例、放置时间、存放温度以及工作人员的操作等,但就本次研究结果来看,抗凝比例与放置时间是较为主要的影响因素,在临床检验中需要进行严格合理的控制,确保血液细胞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 标签: 临床医学检验 血液细胞检测 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漳州市医院临床用血中检测合格的血液报废情况,探讨如何将这一部分血液制品充分利用,节约宝贵的血液资源。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5年7月期间,漳州市医院报废的检测合格的血液制品,调查分析其报废原因,按报废原因及品种将其分为几组,比较这几组数据的大小,分析主要报废原因及对策。结果报废的血制品中最主要的是红细胞制品,其次是血浆。血浆制品主要报废原因是过敏反应、血袋破裂,血细胞制品报废的原因则主要是过期和剂量原因,也有部分是过敏原因引起的。报废原因还因用血科室而异。结论有针对性地对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充分利用血液,从而节约血源。

  • 标签: 血液报废 检测合格血液 节约血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血站血液检测不合格项目情况。方法:以2020~2021年血站无偿献血者14246例为研究对象,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HCV)检测、艾滋病病毒抗体(HIV)检测及梅毒螺旋体抗体(TP)检测并统计不合格情况。结果:2020年、2021年血液样本总不合格率分别为4.11%、4.01%,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分析2020~2021年血液样本不合格原因,均以ALT不合格高居首位,占比均>60%,其次为抗-HCV、HBsAg,末者为抗-TP及抗-HIV。结论:2020年~2021年血液检测不合格项目主因为ALT,对此,应加强ALT初筛工作,可降低血液资源的浪费。

  • 标签: 血站 血液检测 不合格项目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核酸检测与酶联免疫检测血液病毒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3年7月—2016年7月该血站检验科血液样本50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别给予核酸检测与酶联免疫检测,并且计算与对比两种检测方法的阳性率。结果在HBV(乙型肝炎病毒)检测中,核酸检测阳性率为3.0%(15/500),同酶联免疫检测的1.2%(6/500)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HCV(丙型肝炎病毒)检测中,核酸检测阳性率为1.8%(9/500),同酶联免疫检测的1.6%(8/500)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检测中,核酸检测阳性率为0.4%(2/500),同酶联免疫检测的1.8%(9/500)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液病毒检测中,核酸检测与酶联免疫检测各具优势,存在一定的互补性,因此,可结合实际情况,给予两者联合应用,以此提高血液病毒检测准确性。

  • 标签: 血液病毒 核酸检测 酶联免疫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核酸检测与酶联免疫检测血液病毒检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8年1月—6月期间在我院进行献血的自愿者620例作为血液样本提供者,采集620例血液样本提供者的血液样本两份,一份为5ml,一份为7ml,分别将其放置在5ml和7ml的真空抗凝管中。其中5ml的血液样本在3h内给予血浆分离,然后进行核酸检测;其中7ml的血液样本在24h内给予血浆分离,然后进行酶联免疫检测。结果核酸检测法对血液中HBV检测的阳性率为2.74%,显著高于酶联免疫检测法的1.29%,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核酸检测法对血液中HCV检测的阳性率为1.77%,与酶联免疫检测法的1.61%相当,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酶联免疫检测法对血液中HIV检测的阳性率为1.77%,显著高于核酸检测法的0.48%,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实际的输血过程中,需重视核酸检测与酶联免疫检测的联合应用,才能够显著提高血液病毒的检测准确率,从而减少输血感染的发生,保证医疗用血安全。

  • 标签: 核酸检测 酶联免疫检测 血液病毒检测
  • 简介:【摘要】血液集中化检测是血站工作的重点,该项工作具有专业性强、涉及面广、责任大及社会关注度高等特点。在具体工作过程中,为确保血液质量、保障输血安全及提高实验室检测的规范化水平,需要规范相关检测操作。遵循新型的管理规范,在当前各大血站的实际工作中,各采供血机构积极对集中化的检测工作进行精心策划及准备,同时还从权责方面进行划分,实现了互联网连接,涵盖血液标本采集、运输及交接等工作上的全面性,确保检测的准确性。在本次研究中,以提升血液集中化检测质量为基础,就血站血液集中化检测血液检测的前期准备、检测实施过程进行了详细阐述,以提供相关人员科学的参考借鉴,同时为血站工作的安全奠定坚实基础。

  • 标签: 血站 血液集中化检测 实践
  • 简介:摘要血液检测是临床输血安全的有力保障,而为实验室检测提供高质量血液检测标本是确保检测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基本要求和前提条件。针对血站标本采集、运送、储存、检测过程的特殊性,提出加强采供血各环节管理措施,是杜绝血液标本质量出现问题的关键。

  • 标签: 血站 血液标本 检测 质量保证
  • 简介:血液无小事,安全是第一。检验科的质量管理工作必须从细节管理出发,只有对血液检测工作实施全面、有效、细致的细节管理,从细微处着手,严格执行标准操作规程,才能保证血液检测的准确性,保证临床输血安全。

  • 标签: 血液检测 细节管理 安全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