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多次体外冲击碎石(ESWL)对肾脏的影响。方法对1997年3月~1998年10月间多次(平均7次,每次冲击次数1500~3000次)ESWL的14例肾结石患者进行10年的随访。结果血压、血肌酐(Cr)、尿素氮(BUN)、尿γ谷氨酰转移酶(γ-GT)和尿β2微球蛋白(β2-MG)的平均值均在正常范围。治疗侧肾脏的肾小球滤过率(GFR)无明显变化。随访10年,14例患者未发现有肾脏萎缩现象。结论体外冲击碎石是治疗肾结石的有效方法,多次碎石对肾脏造成的损害可逐渐恢复,但随着经皮肾镜技术的发展,对复杂肾结石的治疗应综合考虑治疗方式。

  • 标签: 体外冲击波碎石 肾脏 损伤
  • 简介:目的观察露型包皮内板组织中触觉小体分布规律。方法收集露型包皮标本9例,用免疫组化方法对其内板组织中的皱褶区与光整区触觉小体进行染色,在放大100倍的视野下观察和统计两处组织中触觉小体总数以及视野的总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露型包皮皱褶区和光整区中触觉小体的密度分别为3.28%和13.33%,差异有显著性(P〈0.05)。同年龄接近的一组包皮过长比较,露型包皮皱褶区触觉小体密度明显降低,而光整区却明显增多(P〈0.05)。结论露型包皮的光整区触觉小体密度较皱褶区明显升高。露型包皮内板中触觉小体分布规律较包皮过长具有明显的不同。

  • 标签: 全露型包皮 触觉小体
  • 简介:目的探讨腔内钬激光碎石治疗体外冲击碎石(ESWL)失败后的输尿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ESWL治疗失败后行腔内钬激光碎石的临床资料。其中76例合并息肉或被肉芽组织包裹,6例合并远端输尿管狭窄。结果一次性碎石成功89例,成功率92.7%(89/96),碎石块均在2周内排出。其中8例因术中碎石移位至肾脏,术后2周经ESWL后排出;其余7例因结石远端输尿管狭窄,镜体无法通过,改行开放手术治愈。站论腔内钬激光碎石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的优点,是治疗ESWL失败后输尿管结石的首选方法。

  • 标签: 输尿管结石 钬激光碎石 体外冲击波碎石 输尿管镜
  • 简介:目的评价改良膀胱切原位W形回肠膀胱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6例膀胱癌患者行逆行和顺行相结合的膀胱切除方法,截取40cm带蒂回肠,对肠系膜纵行剖开后W形折叠,缝制成新膀胱,输尿管以乳头法种植于膀胱“三角区”,将贮尿囊完全置于腹膜外;术后随访患者恢复和排尿情况,定期复查生化指标、B超和膀胱排尿造影。结果患者术后均康复,平均随访18个月,白天控尿良好20例,夜间控尿良好18例;5例有不同程度的肾积水和肾功能异常,其中1例出现双肾积水,均行膀胱排尿造影除外返流;无低钾血症和酸中毒。结论改良膀胱切原位W形回肠膀胱术,具有手术简单、术后并发症少及代膀胱功能良好的特点,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理想方法。

  • 标签: 膀胱肿瘤 膀胱切除 回肠新膀胱 尿流改道
  • 简介:目的总结68例膀胱切回肠原位新膀胱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术前做好心理护理、肠道护理,术后做好引流管护理、新膀胱的冲洗、新膀胱的功能训练及基础护理。结果68例患者手术顺利,术后无感染、尿瘘、吻合口瘘、肺部感染、深静脉下肢血栓等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能自主控尿。结论重视围手术期护理,可有效减少并发症,减轻患者的痛苦,加快患者排尿功能更好的恢复,提升手术效果。

  • 标签: 膀胱肿瘤 膀胱全切术 围手术期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保留前列腺包膜的膀胱根治性切除一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2002年5月至2008年9月,对35例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施行了保留前列腺包膜的膀胱根治性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其中开放手术22例,腹腔镜手术13例。术中保留患者的前列腺包膜、精囊、输精管、神经血管束。术后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了解患者的生活质量、排尿情况,并检测患者的残余尿量、新膀胱压力及性功能情况等。结果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保留前列腺包膜和勃起神经的膀胱根治性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其中开放手术时间为210~330min,平均271min;术中出血200-800ml,平均460ml。腹腔镜手术时间为210-420min,平均343min;术中出血80-800ml,平均377ml。术后3个月IVU及代膀胱造影检查,显示双肾显影良好,无输尿管返流及梗阻,代膀胱充盈良好,容量约250-350ml。术后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能自行排尿,2例患者有夜间尿失禁。术后71.4%(20/28)的患者保留了阴茎勃起功能。无患者出现尿道残端或前列腺包膜肿瘤复发,有2例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1例骨转移。结论保留前列腺包膜的膀胱根治性切除术与标准的膀胱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相比,具有操作简单、控尿效果好、可保留勃起神经等特点,适用于对性功能要求较强、肿瘤未累及膀胱颈及前列腺的较年轻的患者。然而,其肿瘤控制效果坏有待于讲一彤观察.

  • 标签: 膀胱肿瘤 外科手术 性功能
  • 简介:原位尿流改道术因其符合正常生理排尿,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被临床广泛应用,但标准的根治性膀胱切术后勃起和生育功能几乎丧失,使年轻患者难以接受,所以,出现了保留性功能的膀胱切及在此基础之上的各种改良术式。2006年3月~2007年7月,作者为6例年轻患者实施了改良保留性功能的膀胱切回肠新膀胱术,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膀胱肿瘤 尿流改道 性功能
  • 简介:随着腹腔镜技术不断发展,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术(laparscopicradicalcystectomy,LRC)已成为一种较为成熟且日益规范的微创治疗方法,但传统LRC由于解剖层次及手术步骤复杂、手术耗时较长、难度较大、学习曲线较长等原因,在多数医院一直难以常规开展。

  • 标签: 解剖性 CYSTECTOMY 手术耗时 盆腔淋巴结清扫 尿流改道术 PELVIC
  • 简介:目的探讨膀胱癌根治性切术中保留前列腺尖部包膜与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4例膀胱癌患者行保留前列腺尖部包膜的膀胱切与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术中保留距前列腺尖部约1cm的前列腺包膜及血管神经束。术后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了解患者术后控尿、性功能及瘤控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保留前列腺尖部包膜和勃起血管神经束的膀胱根治性切除与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手术时间为240~370min,平均273min;术中出血200800ml,平均385ml。术后随访3~36个月,所有患者均可自主排尿,新膀胱容量250-350ml,残余尿量0~80ml,除1例患者白天控尿良好,夜间少量漏尿外,其余患者均控尿良好。术前阴茎勃起正常23例患者中,术后6个月有10例(43.4%)阴茎勃起正常。术后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局部及尿道残端复发的现象。术后9个月1例出现肺部转移。结论保留前列腺尖部包膜的术式是以改善尿控为主要目的,在不降低瘤控效果的前提下的一种改良术式。

  • 标签: 膀胱肿瘤 外科手术 控尿
  • 简介:目的观察雄激素阻断(CAA)治疗前后前列腺干细胞抗原(PSCA)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并进一步评估PSCA在人前列腺癌的临床预后价值。方法对42例男性患者的前列腺活检组织或经尿道前列腺切除组织(包括去势前局限性前列腺癌组织和前列腺癌根治术前接受比卡鲁胺和醋酸戈舍瑞林去势治疗3个月后的癌组织)进行原位杂交。PSCAmRNA的肿瘤细胞质染色结果由两位病理学专家独立评估,t检验分析CAA前后PSCA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前列腺癌根治术后进行36~40个月的随访,旨在评估PSCAmRNA表达水平与癌症局部复发或转移的相关性。结果原位杂交标记PSCAmRNA阳性的细胞由CAA前的67.3%(0~89%)±9.4%下降到CAA后33.8%(0~92%)±7.7%(P〈0.001)。CAA前95.2%(40/42)的患者PSCAmRNA表达阳性,而去势后阳性率降到67.5%(27/40),且随访未发现有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PSCAmRNA阳性表达的减少取决于原始肿瘤的Gleason评分,Gleason≤6:19.3%±4.7%;Gleason=7:38.8%±7.2%;Gleason≥8:73.4%±13.8%(P〈0.05)。其余13例,CAA后PSCAmRNA阳性表达水平增加,且随访发现3例有局限复发,4例有远处转移。结论前列腺癌CAA可抑制PSCAmRNA的表达;去势治疗后PSCAmRNA表达的增加可成为肿瘤复发或远处转移的一个不利预测指标。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前列腺干细胞抗原 全雄激素阻断
  • 简介:目的调查研究在中国人口中,合并症与膀胱切术后生存率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00年至2010年间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泌尿外科行膀胱切的24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收集包括年龄、性别、手术延搁时间、尿流改道类型、盆腔淋巴结清扫范围、TNM分期、肿瘤细胞病理分级在内的临床资料.使用ACE-27合并症评分表对患者的术前合并症情况进行评估.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合并症与术后总生存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入选患者平均年龄(62±11)岁,中位随访时间为(47±31)个月.151例(61.38%)患者在随访期间死亡,118例(47.97%)患者至少存在一个器官的合并症.其中无合并症患者128例(52.03%),轻度合并症患者79例(32.11%),中度合并症患者33例(13.41%),重度合并症患者6例(2.4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中度合并症(P=0.002)和重度合并症(P〈0.001)患者的术后总生存率较无合并症和轻度合并症患者低.除此之外,年龄≥70岁(P=0.002)、手术延搁时间≥12周(P=0.044)、盆腔淋巴结清扫的范围(P=0.014)及TNM分期〉T3(P〈0.001)也与患者术后总体生存率的降低有关.结论随着合并症严重程度的增加,膀胱切术后患者的生存率逐渐下降.

  • 标签: 膀胱全切术 合并症 生存率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及β2-微球蛋白(β2-MG)检测对体外冲击碎石(SWL)术后肾功能损伤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58例在我院行SWL术患者,分别检测SWL术前、术后24h、3d、7d、1月血清肌酐(SCr)、血清Hcy及β2-MG水平。分析术后血清Scr、Hcy及β2-MG阳性检出率,术前、术后血清SCr、Hcy及β2-MG变化。结果术后24h血清Scr、Hcy及β2-MG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4%、94.8%和93.1%,术后第3天为1.7%、86.2%和81.0%,术后第7天为0%,34.5%和27.6%,术后1月为0%、8.6%和5.2%。血清Hcy及β2-MG在术后24h(血清Hcy:术前vs.术后24h,P〈0.01;血清β2-MG:术前vs.24h,P〈0.01)、3d(血清Hcy:术前vs.术后3d,P〈0.01;血清β2-MG:术前vs.术后3d,P〈0.01)显著上升,与术前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血清Hcy及β2-MG在术后第7天下降至正常水平。Scr水平在术后24h上升(P〈0.05),与术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术后第3天尽管有上升,但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β2微球蛋白联合评估SWL术后肾功能损伤具有重要价值,并且可为再次行SWL术提供治疗时间参考。

  • 标签: 体外冲击波碎石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 血清肌酐 血清Β2-微球蛋白 肾功能损伤
  • 简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invasivebladdercancer,NMIBC)浸润深度局限于黏膜层及黏膜下层,占全部膀胱肿瘤的75%~85%,其中Ta占70%、T1占20%、Tis占10%。不同组间的肿瘤生物学特性有显著不同,依据临床和病理学的指标,对此类肿瘤按照复发和进展的风险以及预后的不同又可分为低危、高危及中危组。

  • 标签: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根治性膀胱全切术 手术指征 高危 肿瘤生物学特性 黏膜下层
  • 简介:作者首次报告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UCB)行根治性膀胱切除(RC)术后2、3年无疾病生存率(DFS2、DFS3)与5年总生存率(OS5)之间的关系。德国10家泌尿外科中心协作,收集1989年至2008年欧洲8家中心UCB行RC患者2483例,前期研究中纳入研究者为pT2~4a及软组织切缘(STSM)阴性患者1738例,前期被排除者为切缘阳性或其他分期(pT0~T1、pT4b)患者745例。

  • 标签: 无病生存率 全膀胱切除 切除术后 根治性 预后指标 有效性
  • 简介:目的比较患者体外冲击碎石术(ESWL)术后行腹腔镜下输尿管切开取石术(RLU)、输尿管镜取石术(URS)和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至2014年8月贵州医大附属医院行ESWL术后采用RLU(A组)、URS(B组)和PCNL(C组)3种微创手术方法治疗输尿管上段残石患者共651例资料。比较3组患者基本情况、手术效果及并发症。并采用修改后的Clavien-Dindo评分系统来评估并发症的严重程度。结果RLU组手术成功率(100%)、清石率(100%)均高于URS、PCNL两组。URS组手术时间为(46±9.1)min,均短于RLU组(54±10.3)min、PCNL组(62±15.2)min。URS组出血量最少(12±5.1)mL。胃肠功能恢复时间RLU组(23±2.2)h,明显长于URS组(8±0.6)h和PCNL(11±4.3)h(P〈0.05),3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止痛药的使用无显著差异(P〉0.05)。PCNL组并发症发生率(21.9%)高于RLU组和URS组,RLU组没有严重并发症。RLU组术后有4例患者发热,明显低于URS组(24例)和PCNL组(21例)。RLU组术后未出现尿脓毒血症,而URS组有11例、PCNL组有13例患者分别出现尿脓毒血症。结论RLU是处理输尿管上段结石EWSL失败后一种更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

  • 标签: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 腹腔镜下输尿管切开取石术 输尿管镜取石术 经皮肾镜取石术 输尿管上段结石 优先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