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入院时YKL-40对急性缺血性(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患者发生卒相关性肺炎(stroke-associated pneumonia, SAP)和90 d时转归不良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20年2月至2021年3月在泰兴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AIS患者。转归不良定义为发病后90 d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3~6分。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SAP及转归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评估血清YKL-40对SAP及90 d时转归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377例AIS患者,血清YKL-40位数为127.16 µg/L,104例(27.6%)发生SAP,126例(33.4%)在发病后90 d时转归不良。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混杂因素后,YKL-40是SAP[优势比(odds ratio, OR)1.005,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003~1.008;P=0.001]和90 d时转归不良(OR 1.009,95% CI 1.006~1.011;P=0.001)的独立预测因素。ROC曲线分析表明,YKL-40预测SAP的曲线下面积为0.769(95% CI 0.713~0.824;P<0.001),最佳截断值为168.70 µg/L,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1.2%和75.1%;YKL-40预测90 d时转归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787(95% CI 0.735~0.840;P<0.001),最佳截断值为195.56 µg/L,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8.3%和84.1%。结论入院时血清YKL-40较高对AIS患者SAP及90 d时转归不良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肺炎 壳多糖酶3样蛋白1 治疗结果 生物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急性缺血性患者相关性肺炎(stroke-associated pneumonia, SAP)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6年8月至2018年9月在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脑病科住院的发病24 h内的急性缺血性患者。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估严重程度。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SA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521例患者,其中106例(20.35%)发生SAP。单变量logistic分析显示,SAP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分类有关[优势比(odds ratio, OR)0.37,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0.20~0.68;P=0.001],倾向于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有关(OR 0.08,95% CI 0.01~1.01;P=0.05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分类均非SAP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高龄(OR 1.077,95% CI 1.045~1.109;P<0.00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OR 6.931,95% CI 1.295~37.106;P=0.024)和高基线NIHSS评分(OR 1.148,95% CI 1.003~1.314;P=0.045)则与SAP显著独立相关。结论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并非急性缺血性患者发生SAP的独立预测因素。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肺炎 嗜酸细胞 危险因素
  • 简介:将近一半的再发脑卒中发生在缺血性脑卒中后几天或几周内,再发脑卒中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功能预后恶化、死亡率增加,因此识别复发风险患者至关重要。来自土耳其哈斯特帕大学医学院神经科的Arsava教授等人评估了专用于预测复发早期风险的预后评分系统的有效性,

  • 标签: 急性缺血性卒中 早期复发 评分系统 预测 再发脑卒中 功能预后
  • 简介:摘要血管再通治疗是急性缺血性的标准治疗方法。然而,有时血流再灌注不但未能恢复脑功能,反而会导致神经元进一步坏死和凋亡,从而加重患者的脑组织损伤和脑功能障碍,即再灌注损伤。远隔缺血处理(remote ischemic conditioning, RIC)是通过对远隔器官(通常为四肢)给予多次短暂性缺血处理,可起到保护脑组织、改善脑血流、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等作用,是一种简单、安全、便捷和易于应用的方法。文章对近年来RIC在急性缺血性领域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 标签: 缺血性卒中 缺血预处理 缺血后处理 再灌注损伤 神经保护
  • 作者: 郑婷 帅蓉 蔡霞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2-07-07
  • 出处:《健康女性》2021年51期
  • 机构:南充市中心医院 四川南充 637000
  • 简介:【摘要】目的:就单元重症监护对急性重症脑卒中的护理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本次入选人员均选自2020年5月到2021年5月我院收治的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予以单元重症监护。结果:经护理后,患者的肢体功能评分、并发症的发生率等均有明显改善。结论:在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的治疗单元重症监护效果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垂体腺瘤发生急性出血性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319例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垂体腺瘤急性出血性中分为组(60例)和非组(259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判断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肿瘤直径、肿瘤类型及复发性肿瘤等因素是否为垂体腺瘤发生急性出血性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寻找预测垂体腺瘤的危险因素的最佳临界值。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性别、年龄、糖尿病史、肿瘤类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高血压病史、肿瘤直径以及复发性肿瘤在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史(OR=2.270,95%CI:1.090~4.728,P=0.029)、肿瘤直径(OR=1.087,95%CI:1.048~1.126,P<0.001)及复发性肿瘤(OR=3.266,95%CI:1.343~7.944,P=0.009)均为垂体腺瘤发生急性出血性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直径预测垂体腺瘤发生急性出血性的ROC曲线显示,AUC=0.718 (95%CI:0.658~0.779,P<0.001),最佳临界值为24.5 mm,灵敏度为85%,特异度为45.6%。肿瘤直径≤25 mm者167例,其中垂体腺瘤者16例,非者151例;肿瘤直径>25 mm者152例,其中垂体腺瘤者44例,非者108例。肿瘤直径>25 mm是垂体腺瘤发生急性出血性的危险因素(OR=3.845,95%CI:2.062~7.170,P<0.001)。结论有高血压病史、肿瘤直径>25 mm以及复发性的垂体腺瘤患者易发生垂体腺瘤急性出血性

  • 标签: 垂体肿瘤 垂体卒中 脑出血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早期中医康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患有急性缺血性早期患者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41例,观察组采用中医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中医康复治疗后,观察组显效12例,总有效率为95.12%,对照组显效8例,总有效率为65.8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康复治疗对急性缺血性早期患者有明显的临床治疗疗效,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 标签: 急性缺血性卒中 早期 中医康复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基层医院单元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近期治疗效果。方法择取2014年11月到2017年11月期间收治的2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其接受的不同治疗方式将其分入两组,分别为采用常规治疗的100例对照组患者与采用基层医院单元治疗的100例研究组患者。为两组患者进行住院时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的对比。结果研究组在住院时间上短于对照组,在并发症发生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死亡率上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基层医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实行单元治疗可以显著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预防并发症发生,降低患者死亡率。

  • 标签: 基层医院 卒中单元 急性脑梗死 近期疗效
  • 简介:  可促使静脉血栓栓塞(VET)的发生率提高,后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率与髋关节或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发生率相当.不同研究报道的肺栓塞发生率变化较大.国际中试验(IST)发现未进行预防性治疗的患者肺栓塞的发病率为0.9%,因该研究未对肺栓塞进行系统筛查,故测得的发病率可能较实际值偏低.……

  • 标签: 脑血管意外 静脉血栓形成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17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300例急性缺血性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阿替普酶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明显下降,Barthel指数明显上升,且组间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使患者具备良好的生活能力,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值得应用。

  • 标签: 阿替普酶 急性缺血性卒中 溶栓治疗 神经功能缺损 安全性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观察急性期病人中医综合康复护理的应用效果,并对其进行讨论和分析。方法现选择2014年3月1日—2015年9月31日就诊的80例急性期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80例急性期的患者分为2组分别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组40例。分别经由常规和中医综合康复护理的方式。同时,对比2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结果经过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干预组患者经由中医综合康复护理后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患者,数据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急性期的患者经由中医综合康复护理的方式,不仅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还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 标签: 卒中急性期 中医综合康复护理 常规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17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300例急性缺血性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阿替普酶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明显下降,Barthel指数明显上升,且组间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使患者具备良好的生活能力,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值得应用。

  • 标签: 阿替普酶 急性缺血性卒中 溶栓治疗 神经功能缺损 安全性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缺血性早期治疗的目的在于限制梗死核心扩大,但即使成功血管再通仍可能出现梗死增大并导致转归不良。文章对血管再通治疗外其他可能影响早期梗死体积增大的因素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挽救缺血组织提供更多的治疗靶点。了解这些因素可能有利于临床医生预估梗死进展,采取个体化方案改善缺血性患者的临床转归。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脑梗死 神经影像 疾病严重程度指数 疾病恶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垂体腺瘤发生急性出血性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319例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垂体腺瘤急性出血性中分为组(60例)和非组(259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判断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肿瘤直径、肿瘤类型及复发性肿瘤等因素是否为垂体腺瘤发生急性出血性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寻找预测垂体腺瘤的危险因素的最佳临界值。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性别、年龄、糖尿病史、肿瘤类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高血压病史、肿瘤直径以及复发性肿瘤在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史(OR=2.270,95%CI:1.090~4.728,P=0.029)、肿瘤直径(OR=1.087,95%CI:1.048~1.126,P<0.001)及复发性肿瘤(OR=3.266,95%CI:1.343~7.944,P=0.009)均为垂体腺瘤发生急性出血性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直径预测垂体腺瘤发生急性出血性的ROC曲线显示,AUC=0.718 (95%CI:0.658~0.779,P<0.001),最佳临界值为24.5 mm,灵敏度为85%,特异度为45.6%。肿瘤直径≤25 mm者167例,其中垂体腺瘤者16例,非者151例;肿瘤直径>25 mm者152例,其中垂体腺瘤者44例,非者108例。肿瘤直径>25 mm是垂体腺瘤发生急性出血性的危险因素(OR=3.845,95%CI:2.062~7.170,P<0.001)。结论有高血压病史、肿瘤直径>25 mm以及复发性的垂体腺瘤患者易发生垂体腺瘤急性出血性

  • 标签: 垂体肿瘤 垂体卒中 脑出血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单元早期康复训练模式在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方面的作用。方法从单元病区、非单元病区均选出10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病人入院当天及4周后进行MESSS和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急性单元康复组MESSS和Barthel指数评分改善程度明显好于非单元康复组。结论单元早期康复训练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 标签: 急性卒中单元 康复训练
  • 简介:【摘要】目的:评定将急诊快速通道护理运用在急性患者救治的实施效果。方法:本次病例筛选我医院急诊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期间收治的急性患者100例,通过电脑随机抽取方式将所有患者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人数有50例,对照组救治期间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则采取急诊快速通道护理服务,详细对比两组最终获得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急诊滞留时间、开始溶栓治疗时间均较短,救治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降低,最终获得的护理治疗有效率较高,组间数据差值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急诊快速通道护理运用在急性患者救治当中,能够有效提高急诊救治效率,减少患者救治期间并发症发生,最大限度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 标签: 急诊快速通道护理 急性卒中 效果评定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对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实施单元重症监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从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64例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与观察组(32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单元重症监护,观察这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卒中单元重症监护 急性重症脑卒中 NIHSS评分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急性缺血性早期预后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资料。方法:连续入组2019年1月-12月在我院住院的急性缺血性患者,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既往史、颅内动脉检查结果、血液化验结果、尤瑞克林使用情况,入院及出院时均采用NIHSS评分和mRS评分对患者进行评分。结果:颅内动脉狭窄≥50%者预后不良的比例为44.4%,狭窄<50%者预后不良的比例为1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急性缺血性卒中 早期预后 相关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探析单元管理模式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21年1月-2022年1月期间收治的1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对比两组患者各项功能恢复评分。结果:采用单元管理模式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各项功能评分均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说明存在对比意义。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单元管理模式,可以使患者得到更优质的医疗及护理,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改善生存质量。

  • 标签: 卒中单元管理模式 急性脑梗死 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