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3 个结果
  • 简介:第四部分佛家偶像是佛教教义的符号。五山诸多文殊菩萨圣像,不仅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佛教教义,而且体现了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在教义、教理、教规上存在的种种差别。藏传佛教的文殊菩萨成像是五山文殊菩萨形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佛家言讲,文殊菩萨“顶结五髻,以表大日之五智;手持剑,以表智慧之利剑;驾

  • 标签: 五台山 文殊 菩萨 五台山研究 吉祥寺 汉地佛教
  • 简介:山自北魏佛教传入以来,由于历代统治者对佛教采取的不同政策,寺庙几经兴废,僧侣亦随之几经增减。现将其演变情况做一简介,供研究参考。北魏孝文帝时,修建了大孚灵鹫寺(今显通令),并环绕鹫峰(今菩萨顶)置12院。第四诚信公主也出家于五山为尼。当时,五山丛林已初具规模,僧侣亦为数不少。北齐诸帝亦多好佛,曾割恒、定等八州之税以供五山僧尼香火之需。当时全山寺

  • 标签: 大孚灵鹫寺 佛教传入 北魏孝文帝 演变情况 八州 华严
  • 简介:鬼魂信仰是民俗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五山地区,人们对鬼魂的认识表现出典型的地方特色,人们心目中的鬼与魂是两个不同的无形的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的神秘而虚幻的意念.

  • 标签: 五台山地区 民俗 鬼魂
  • 简介:八思巴是萨迦派的教主,萨迦派特别尊奉文殊菩萨,而五山又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所以八思巴对五山情有独钟。出于这种宗教上的倾慕,也为了给忽必烈祈福消灾,于公元1257年,八思巴亲往五山朝礼文殊圣容,并用“千金铸为佛像,奉祀于五山”。

  • 标签: 八思巴 五台山 文殊菩萨 道场 忽必烈 萨迦派
  • 简介:山正在紧锣密鼓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按照申遗的标准和要求,其文化品位和历史价值的典型性、唯一性、独特性是根本,真实性和完整性是核心.

  • 标签: 五台山 世界文化遗产
  • 简介:自古以来,日本天台宗世代相传圆密禅戒的法门,作为劝行作法。显教的法事以“法华忏法”和“例时作法”最为普遍。“朝念忏法,忏悔六根,夕念阿弥陀经,祈西方往生”。这种“朝题目,夕念佛”,就是以朝课用“法华忏法”、晚课用“例时作法”为内容的。这两种礼仪作法是以天台大师的四种三昧之半行半坐三昧,常行三昧的方规和趣旨为依据。把这种礼仪作法作为日本天台宗修行的规范而广泛推行的,据认为是慈觉大师圆仁。

  • 标签: 五台山佛教 敦煌本 五台山研究 念佛三昧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七阶佛名
  • 简介: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据《华严经·菩萨住处品》载:东北方有山,名清凉山,佛祖释迦牟尼的左胁侍文殊菩萨及其眷属、诸菩萨众就住在这里,文殊于其中演说佛法。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人认为五山即是清凉山,所以五山古称清凉山。由于对文殊菩萨的崇奉,五山很快成为著名的佛教圣地,历代前来观睹圣迹、礼谒文殊的人络绎不绝。唐代佛陀波利就是其中比较有名的一个,关于他朝圣五山还有一段极其动人的故事。

  • 标签: 五台山 《宋高僧传》 佛陀 清凉山 陀罗尼经序 译本
  • 简介:叶剑英同志既是伟大的革命家、杰出的军事家,又是著名的诗人。就是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他既能以军事家的刚毅、机智,果敢的胆略,指挥千军万马冲锋陷阵,夺取一个又一个的辉煌胜利,又能以诗人的豪

  • 标签: 寺内 文殊菩萨 大白塔 明代永乐 民族气节 铜铃
  • 简介:天台山位于浙江省天台县东北,北接四明,南连雁荡,西衔括苍,东濒大海。主峰华顶峰,海拔1138米。天台之名,始于晋代陶宏景《真诰》:“山有八重,四面如一,顶对三辰,当牛女分野,上应

  • 标签: 浙江 天台山 国清寺 高明寺 佛教 天台宗
  • 简介:野生鸟类资源是人类的一项宝贵财富,它对人类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对自然界的生态平衡都有着重要意义。发源于繁峙县东北,环绕五山东西南三面的滹沱河的上游,水源丰富,水质清澈,气候温和凉爽;河漫滩地植被茂盛,环境多样,食物充足,是山西省乃至华北地区不可多得的鸟类繁殖的优良场所,鸟类的种类组成与密度分布均具特殊优势。因此,深入了解这一地区鸟类资源状况,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是十分必要的。下面是1985~1987年调查到的有关资料及笔者的一些意见,供有关部门参考。一、自然环境特征滹沱河发源于繁峙县的泰戏山,向西流经五山北麓与西麓,注入忻定盆地。在忻

  • 标签: 鸟类资源 河漫滩地 种类组成 灰头麦鸡 苇莺 棕扇尾莺
  • 简介:应台湾佛教界的联合邀请,中央政府特批,2002年2月23日,陕西西安法门寺佛指舍利在两岸佛教界400多名僧俗弟子的护送下,由专机运抵台湾,先后供奉于台湾大学体育馆、台北县三峡镇金光明寺、高雄县大树乡佛光山、台中港区综合体育馆、南投县埔里镇中台山等处,于3月31日返回法门寺。佛指舍利赴供奉第一星期,瞻仰信众就近百万。

  • 标签: 法门寺 佛指舍利 台湾省 佛教文物
  • 简介:五代佛教通常是指朱晃开平元年(907年)至赵匡胤建隆元年(960年)为止的53年间,经历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的佛教。而五山的五代佛教史,则是从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后唐庄宗李存勖的父亲李克用开始割据河东(今山西),至宋太宗赵昊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北汉灭亡的八十六年间的一段佛教历史。这是因为其间山西省五地区先后经历了后唐、后晋、后汉、北汉四个王朝。《五县志》说:《五代史·职方》考,代州,唐、晋、

  • 标签: 佛教史 唐僖宗 《华严经》 华严经 文殊 后唐庄宗
  • 简介:元代诸帝对五山佛教实行扶持政策,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使得五山地区的佛教得到迅速发展。元朝诸帝尊崇五山主要体现如下:在五山屡作佛事、在五山新建寺院、多次临幸五山、颁布了诸多扶持五山佛教的政策、敕令禁止砍伐树木,保护五山地区的生态环境,为佛教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等。元朝诸帝尊崇五山,并非单纯地因为五山是佛教圣地,还与五山特殊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有关,与藏传佛教在五山地区的传播和五山特殊的气候条件相关。

  • 标签: 元代诸帝 尊崇 五台山 佛教
  • 简介:基督教全国两会《天风》编辑部单渭祥牧师以及出版部包智敏牧师于2013年1月30日至2月3日,赴与台湾基督教传媒、出版界进行交流,并参加了一年一度的台北国际书展。

  • 标签: 牧师 交流 《天风》 国际书展 基督教 出版界
  • 简介:自1985年4月五山研究会成立之后,同年12月,又创办了.从此,开始了对五山的研究工作.1987年9月,在白清才副省长的主持下,研究会召开了首届五山佛教文化研讨会.会上,代表们就提出了"五山学"的问题,并就创立"五山学"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论证.17年来,研究会出刊了70余期,发表文章900余篇.其中,对十大寺庙作了专题研究,并出版了专刊.

  • 标签: 研究会 出版 专刊 丛书 专题研究 基础性
  • 简介:从构图、光线、景深、空灵感四方面入手,论述了摄影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门类——风光摄影及其对于世界遗产、佛教圣地五山四季风光的光影诠释。

  • 标签: 摄影 五台山风光摄影 构图 光线 景深 空灵感
  • 简介:蒙古人与五山文殊菩萨信仰,依据文献来分析,从元朝忽必烈与藏传佛教萨迦派高僧八思巴开始,之后明清至今,兴建有蒙古僧众为主的寺院,如菩萨顶、罗喉寺、镇海寺、瑞应寺等。着重对忽必烈和八思巴与五山的关系;三世章嘉国师若必多吉与五山的关系;宗喀巴大师与文殊菩萨、大威德金刚的关系;五山瑞应寺与察汗殿齐呼图克图的殊胜关系,以及五山其他蒙古僧众为主寺院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和研究。

  • 标签: 蒙古人与五台山 蒙古人与文殊信仰 宗喀巴大师 文殊菩萨 大威德金刚
  • 简介: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在阳光明媚、鲜花盛开、芳草萋萋、绿树成荫、风景优美、气候凉爽的夏秋之际,我们五山研究会和省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省宗教局、忻州市政府、五县政府、五山风景名胜区政府一起,在祥和喜庆、充满生机的佛教圣地五山,举行“五山论坛”学术会议,我代表五山研究会热烈欢迎大家莅临这一盛会。

  • 标签: 五台山 挖掘 保护 利用 民族宗教 风景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