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CT增强扫描对恶性肿瘤的诊疗决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CT增强扫描的广泛应用,与之而来的安全性也越来越引起我们的重视,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影像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参阅大量文献并结合我国的临床实践,经反复讨论,就恶性肿瘤相关性肾损伤、危险因素、CT扫描方案及预防方案等达成共识。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碘对比剂 肿瘤 安全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β受体阻滞和ACEI对年轻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8例年轻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年龄21-45岁)随机分为A组、B组。每组84例;A组给予β受体阻滞酒石酸美托洛尔片12.5mg-50mg2/日口服;B组给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马来酸依那普利5mg-20mg2/日口服。每周测量血压,调整药物剂量,4周后,依据血压达标率评定疗效。结果A组达标率为83.3%,B组达标率为72.6%。结论β受体阻滞对年轻高血压患者较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降压效果明显。

  • 标签: &beta 受体阻滞剂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原发性高血压 年轻
  • 简介:目的探索利用磁导航技术辅助冠脉介入操作以减少对比用量。方法冠脉造影至少有1支血管病变需要支架治疗的病人31例(男24例),平均年龄(66.7±10.6)岁。分为3组,常规技术组、磁导航辅助组、复合技术组(以磁导航和光干涉断层成像技术结合引导支架植入)。所有病例记录操作时间、X线曝光时间、对比用量等参数,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在常规技术、磁导航辅助和复合技术组中,性别构成比(男性例数分别为8、9、7例)、病变部位(前降支6,5,3例;回旋支1,4,2例;右冠5,2,3例)等无显著差异;操作时间有显著差异,分别为(42.2±18.1),(58.7±23.5),(71.9±28.4)min,其中复合技术组用时最多;对比用量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76.5±12.6),(43.4±9.7),(36.3±6.2)ml,其中常规技术组用量最多。3组的X线曝光时间分别为(2.8±1.1),(2.7±0.9),(3.3±1.7)min;支架内残余狭窄率分别为(6.2±3.1),(6.6±4.9),(7.1±4.1)%;主要心脏病事件发生率各组均为0,3组比较,这些参数无显著差异。结论磁导航技术应用于冠脉介入领域可以明显降低对比用量;虽然操作时间有延长,但X线曝光时间无明显增加。

  • 标签: 磁导航系统 造影剂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自动触发技术肺动脉成像中应用低剂量对比的价值。方法在2016年12月到2018年2月期间来我院进行自动触发技术肺动脉成像检查的患者中选取66例,根据计算机表法将其均分3组,各22例。A组患者体重在50kg之下,对比剂量为25mL;B组患者体重在50~70kg之间,对比剂量为30mL;C组患者体重在71~90kg之间,对比剂量为35mL。分析3组患者的肺动脉显影情况,对其肺动脉主干、左肺动脉、右肺动脉CT值进行测量。结果检查后患者的肺动脉可清晰显示,对诊断要求均予以满足。结论对于体重不同的患者予以不同剂量对比,使用自动触发技术肺动脉成像对患者肺动脉进行诊断,为临床诊断提供有效数据。

  • 标签: 低剂量对比剂 自动触发技术 肺动脉成像
  • 简介:摘要分析60例CT增强检查中碘对比外渗的具体原因,提出相应合理的护理对策。碘对比外渗与病者年龄、其它疾病、合作性、导管留置的位置、导管与流速配置等因素相关。护理对策为重视对病者的评价和宣讲,提高护士操作技能,使导管型号与碘对比注射速率的选择工作能做好,以最大化减少碘对比外渗发生次数。

  • 标签: CT 对比剂外渗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部位注射对比对头颈部CTA图像质量影响,选取最佳对比注射部位。方法将我院2014年7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08例行头颈部CTA检查患者,根据对比注射部位不同分为对照组54例,在左侧上肢静脉注射碘海醇对比;实验组54例,在右侧上肢静脉注射碘海醇对比。两组患者均行跟踪触发技术扫描,触发阈值设置为120HU,ROI放在降主动脉内CT值,扫描参数与注射对比参数相同。扫描完成后对颈总动脉远端CT值进行测量,由2名经验丰富的影像学医师对所得图像进行评价。结果对照组患者图像质量评分、颈总动脉增强CT值、颈部静脉对比反流评分均低于实验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选取右侧上肢静脉作为对比注射部位,能有效保证颈总动脉增强效果,提高头颈部CTA图像质量。

  • 标签: 不同部位 对比剂 头颈部CTA图像质量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在接受肺动脉非对比增强MR血管成像扫描的患者当中,不同扫描技术的应用和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5月—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110例拟接受胸部MRI扫描检查的患者为相关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肺动脉非对比增强MR血管成像扫描,医生分别选择十字交叉法与平行放置法进行扫描,对比患者接受两种不同技术处理后的不同动脉主观评分情况。结果平行放置法扫描的主观评分明显高于十字交叉法,相关数据对比后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对肺动脉非对比增强MR血管成像扫描的技术选择,医生应用平行放置法进行扫描的效果较好,该技术值得推广。

  • 标签: 肺动脉 十字交叉法 平行放置法 血管成像 扫描技术
  • 简介:随着影像学检查特别是冠状动脉介入技术的全面发展,对比肾病(contrastinducednephropathy,CIN)发病率也逐年上升,已经成为住院患者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第三大致病因素。目前,对于CIN尚无理想的预防和治疗手段。

  • 标签: 降血脂药 肾病 肾功能不全 内皮 血管 一氧化氮合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HSG术中对比逆流的原因及X线表现,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并有效预防逆流的发生。方法对28例HSG术中对比逆流的不孕患者的临床及X线征象进行分析。结果逆流与子宫输卵管内膜病变、造影压力、造影时间、输卵管通畅度及流产史有关。结论对比逆流是HSG的重要征象,也是其常见并发症,对此征象的充分认识有助于对不孕症的诊治。

  • 标签: 子宫输卵管造影 对比剂逆流 X线征象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风热感冒患者采用中药饮片与中药颗粒治疗的临床效果对比。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3月本院接诊治疗的风热感冒患者162例,将162例患者采用抽签法分成参照组(n=81例)与实验组(n=81例),将两组患者经不同药物治疗后的病症消失时间及临床效果指标进行对比。结果经不同药物治疗后,实验组患者临床病症消失时间及治疗效果指标与参照组患者临床指标数据相比P<0.05,两组数据对比具备价值及意义。结论风热感冒患者采用中药饮片治疗较中药颗粒治疗具备更高的临床价值,可以缩短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 标签: 中药颗粒剂 饮片 治疗 风热感冒
  • 简介:摘要随着碘对比在心血管病诊疗中应用的不断增多,碘对比引起的不良反应及其危险性已备受关注。对比急性肾损伤(CI-AKI)也引起临床上越来越多的关注。肾脏血流动力学变化引起的髓质缺氧和肾小管毒性被认为是CI-AKI可能发病机制。相关检测指标除血清肌酐(SCr)外,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GAL)、胱抑素C(CysC)、肾损害分子-1(KIM-1)、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和微小核糖核酸(miRNA)是最有前景的早期预警标志物。该文就CI-AKI早期诊断指标做一综述,为临床早期预防CI-AKI提供依据。

  • 标签: 对比剂急性肾损伤 早期预警 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实施CT增强扫描时应用护理干预对降低对比不良反应的影响效果。方法两组患者均需接受CT增强扫描,对照组在实施CT增强扫描过程中提供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注射对比等常规护理服务,研究组在常规护理服务基础上加用相应护理干预措施。记录两组CT增强扫描患者对比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CT增强扫描,研究组对比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11.11%)显著低于对照组(24.44%)(P<0.05)。结论对接受CT增强扫描的患者在提供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相应护理干预措施可显著降低其对比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有利于保障患者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

  • 标签: CT增强扫描 对比剂 不良反应 护理干预 影响效果
  • 简介:目的:归纳总结碘海醇、碘普罗胺、碘帕醇、碘佛醇、碘克沙醇等5种非离子型含碘对比所致药品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及发生规律,为降低临床用药风险提供参考。方法: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文献进行检索,对其中涉及以上5种非离子型含碘对比所致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种非离子型含碘对比共检索到111例不良反应,重度过敏反应最多(50.4%)。大多数反应发生于给药10min内。111例不良反应中,36例(32.4%)事前曾行碘过敏试验,6例(5.4%)曾用过碘对比,仍然发生了过敏反应。结论:使用非离子型碘对比时,在用药前询问过敏史、用药中和停药后密切观察的意义大于行碘过敏试验。对于既往有使用碘对比所致过敏史的患者,建议采用预先给药方案预防复发。

  • 标签: 非离子型含碘对比剂 不良反应 过敏反应 文献分析
  • 简介:【摘要】CT增强扫描为现代疾病诊疗常见技术手段,对比渗漏则是高压注射期间重症并发症,会影响CT扫描结果。针对此,笔者以自身经验,对CT增强扫描予以思考,明确对比渗漏的原因,制定科学的预防及护理措施,以供借鉴。

  • 标签: CT增强扫描 对比剂渗漏 预防措施 护理措施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源CT头颈动脉联合血管造影检查过程中低对比注射方案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间在我科行双源CT头颈动脉联合血管造影检查的患者167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对比注射方案分为两组,A组为低对比剂量组(按照体重采用个体化注射方案体重<60kg,对比剂量40ml,注射速率4.5ml/s;60kg≤体重≤90kg,对比剂量45ml,注射速率4.6ml/s;体重>90kg,对比剂量55ml,注射速率4.7ml/s);B组为常规对比剂量组(对比剂量通过体重计算,1.2ml/kg,注射速率4.5ml/s)。采用CarotidDSACT模式,扫描参数如下螺距1.0,管电压CareKV,管电流CareDose4D,旋转时间0.33s,扫描层厚0.75mm,重建算法FBP,跟踪触发阈值100HU。扫描后患者填写对比使用不良反应简易调查表。结果A、B两组颈总动脉血管CT值分别为366.30±69.12HU、383.09±43.39HU,无统计学差异(P>0.05);CPR、VR影像评分分别为4.75±0.54分、4.72±0.53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比剂量分别为43.94±2.94ml、75.61±15.85ml,A组低于B组41.88%(P<0.05);A组患者热感及速发型副反应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应用双源CT低对比注射方案头颈动脉联合血管造影,能够降低对比使用剂量,显著降低患者对比不良反应的发生,有望降低患者对比肾病风险。

  • 标签: 头颈CTA 双源CT 对比剂剂量 热感 速发型副反应
  • 简介: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肺栓塞的检出率不断增高,CT肺动脉成像(computedtomographypulmonaryangiog-raphy,CTPA)已成为诊断肺动脉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的重要检查方式之一,由于其无创、快速的特点,不少学者认为其可以取代传统的肺动脉造影成为诊断肺动脉栓塞的首选方法[1]。

  • 标签: 64层螺旋CT 肺动脉栓塞 PULMONARY 成像 对比剂 用量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品管圈在降低碘对比外渗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5年4—9月CT增强检查病人设为品管圈组,通过品管圈活动分析CT增强中发生碘对比外渗原因,并制定针对性改进计划及措施;以2014年同期作为对照组,比较品管圈实施前后碘对比外渗发生率、患者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施品管圈后碘对比外渗率由0.19%降低为0.10%,患者满意度由活动前95%提升为98.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品管圈对CT增强患者全程管理,显著降低碘对比外渗率,保证了患者安全,有效提高影像护理内涵质量及病人满意度。

  • 标签: 品管圈 碘对比剂 外渗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传统中药汤剂与中药配方颗粒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急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分组研究,依据单双号法分为对照组(n=50)和治疗组(n=50),对照组选择传统中药汤剂治疗,治疗组选择中药配方颗粒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组间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中药汤剂相比,中药配方颗粒治疗效果较好,且具有携带、用药方便、省时等优势,可体现中医辩证治疗特点,具有优先选择和推广的价值。

  • 标签: 急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中药配方颗粒 传统中药汤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