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4
467 个结果
  • 简介:提起川藏线,人们脑海中立即就会显现出那一座座连绵不断重叠的山峦,波涛滚滚汹涌澎湃的江河;想起巍巍群山云雾缭绕的横断山脉;想起神秘莫测的川藏北纬三十度;想起二呀么二郎山,高呀么高万丈;想起康定跑马溜溜的山和红军长征时抢渡的泸定大渡河;想起65年前为西藏和平解放边修路边进军的英勇第十八军将士……

  • 标签: 西藏 印象 连载 红军长征 和平解放 川藏线
  • 简介:经与刻经是佛教史上一种虔诚礼佛方式,郑和一生施财印刻了多部佛经,已为学界所熟知。新发现的永乐十二年(1414年)《郑和经》现藏于龙美术馆,为郑和与佛教关系又提供了一件重要的实物证据。文章从这部经的发愿文谈起,结合相关考古及传世文献等资料,论证这是郑和经的首次发现,并对经内容及其目的作了初步探讨。

  • 标签: 郑和 写经 发愿文 首次发现
  • 简介:语言学理论认为,同一种语言由于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同地域的人群因地域的相对独立或完全独立而导致在语音、语汇和语法诸方面产生一定的差异甚至较大的差异,从而形成地域的分支或变体,使不同地域的人群虽然同操一种语言但他们所说的话各有特点或彼此不完全相同。我国汉族地区所说的都是汉语,但不同地域的人们所说的话有些是大不一样的。北京人把“叫”读做[tεiau^51],广州人却读成[kiu^33],北京人把“气”读做[tci^51],广州人却读成[hei^33];北京人说“客人”,广州人和客家人都说成“人客”;北京人说“再等一下”,客家人说“等一下掭”;北京话说“一棵树”,广州话说“一坡树”,厦门话说“一丛树”,而客家则说“一头树”。诸如此类因地域的差异而形成的语言的地域分支或变体就叫做“地域方言”,人们通常所说的“方言”一般就是指这种地域方言。

  • 标签: 客家话 韩江流域 语言学理论 地域方言 社会发展进程 北京人
  • 简介:张光宇《闽客方言史稿》(1996:243)中指出,畲是一种克里欧化(creolized)了的汉语方言,在第一个阶段先被“客家化”,随着之后族人四处流徙,又再各自经历“当地化”后方才产生。游文良《论畲语》(1995)则指同,若是符合现代壮侗、苗瑶说法的,就视之为底层,亦即古代畲语;如符合客家话说法的,视为近代畲语;和现居地汉语方言一致的,视为现代畲语。这古代——近代——现代

  • 标签: 闽东畲话 客家化 当地化 方言点 切韵 声母
  • 简介:吴冠中先生匆匆地走完了九十一年的人生。他是一位融合中西美术而自成风貌的大家,是一位作画勤奋、作品丰厚,在拍卖行总可以以高价拍出作品(近年来共拍出17.8亿元),且还是捐赠作品众多的画家。

  • 标签: 吴冠中 思绪 作品 作画 画家
  • 简介:生小孩是客家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因为它不仅关系到传宗接代之事,更关系到客家族群的存续和发展兴旺。旧时,“重男轻女”的思想在客家地区非常普遍。不管生活再苦再累,孕龄夫妇都一定会想方设法生下儿子。人们常常会看到有些家庭里有八九个孩子,那是因为之前生的都是女儿,所以不断地一生再生,直到生下儿子为止。在客家人看来,儿子不仅能传宗接代、延续自家香火,而且有儿子的家庭和家族才不会受到他人的轻视和欺负。这些观念都是在当时较为落后的社会生活条件下所形成的。

  • 标签: 小孩 客家话 词语 生活条件 传宗接代 客家族群
  • 简介:台中东势客家的归属,以往有过许多争议。董忠司(1987)认为是“中部四县”,罗肇锦(1990)归入饶平,洪惟仁(1992)则说“声调上是四县类型,而潮州饶平味道甚浓。”直到1997年,台中县大甲河客家协会探访广东大埔县后,即对外声称东势是大埔

  • 标签: 客家话 中东 起源 大埔县 声调
  • 简介:各种文论史、文学批评史都比较注意对诗话、词话、曲的研究。其实从南北宋之际起,还出现一种四六,如王銍《四六》、谢伋的《四六谈麈》、洪迈的《容斋四六丛谈》、杨囦道的《云庄四六馀》之类,也对文论和文学批评提出了不少重要观点,值得我们给予必要的重视。本文拟对此略作论述,希望引起文论史家和文学批评史家的重视。任何文论和文学批评,都是对文学创作的总结。宋代四六的出现,正是四代四六文发达的产物。宋初前八十年,骈骊之风盛行,但大体未脱唐人窠臼(所谓'犹沿于古意')。唐代韩愈、柳宗元为代表的古文运动,并未能取代骈文,相反,在晚唐、五代及宋初,骈风复盛,太祖、太宗、

  • 标签: 四六话 容斋四六丛谈 文学批评史 文论史 古文运动 杨囦道
  • 简介:小时候,就常听父亲和长辈们谈论于右任老先生,他的书法直追二王,闻名遐迩。其为人也,爱国爱家,热心公益,虽为国民党元老,身居高位,却平易近人,俭朴淡泊等等,给我印象很深。1934年冬,我20岁那年,学校放寒假,在父亲安排下,要母亲带我和弟弟们从北平去西安,到陕西灾区体验一下那里的灾民与儿童的苦难生活,接受感性教育。到了西安,一天,父亲带我们去拜望于老先生,行前关照说,

  • 标签: 墓志铭 于右任 父亲 感性教育 陕西省 国民党
  • 简介:上世纪六十年代读初中时,我就经常看《新民晚报》,喜欢读署名林放的杂文。真正认识赵超构先生(林放),是进上海市委统战部工作、担任《上海统战工作》编辑、记者后。其时,他担任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民盟上海市委副主委。1989年10月的一天晚上,我奉处长陈荣初之命并事先约好,到吴兴路246弄赵超老家拜访,向他约稿。

  • 标签: 赵超构 统战部 关公 《新民晚报》 全国政协常委 六十年代
  • 简介:胡适的劝告胡适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以后,提倡自传,不仅自己《四十自述》,还建议别人。他说"我的《四十自述》,只是我的‘传记热’的一个小小的表现","我还劝告过蔡元墙先生、张元济先生、高梦旦先生、陈独秀先生……盼望他们都不要叫我失望。"1932年陈独秀被捕入狱,关在南京监狱,就想动手写自传,可是,十年不成,仅仅在临出狱时写了两章。当初的计划是比较大的。1932年底,他在致高语罕的信中说:"《自传》尚未动手写,时拟分三四册陆续

  • 标签: 写自传 开了个头 自传开了个
  • 简介:忌讳是人类社会中普遍的文化现象,最早的忌讳,是在原始人的无知与支配下产生的,表现为神秘型的禁忌。而趋吉避凶更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若是此心理反映在语言上,这时各国或各地方言的言语禁忌或委婉表达便是十分常见的现象,本文透过英语、汉语、客方言中的语言禁忌现象,了解其异同之处,以及语言禁忌产生的原因与影响。

  • 标签: 语言禁忌 客家话 人类社会 原因与影响 文化现象 社会心理
  • 简介:<正>有清一代,正规的满语教学,持续二百数十年之久,故留下大量《条子》,皆为手抄本,无一部是出版的。清代官方多编辞典之类,罕见有语法、会话等教材成为一大空白。这个空白,由塾师的努力而补上了。民间塾师授课,无日不在编写教材,这就是《条子》,类似现在的会话,并将语法、句型、熟语、成语等熔为一体。学生终日读诵《条子》,背熟,练习口语,并有助于写成文章。因满语没有类似汉语言文

  • 标签: 条子 手抄本 咸丰 文书 满语 背熟
  • 简介:近年来,学界对“核心素养”的研究方兴未艾。如何在教学中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迫在眉睫的教学担当,应该是让“核心素养”在课程中可教、可学。具体到语文学科,聚焦到写作板块,日益突显的问题是教材提供的习作知识明显不足,

  • 标签: 知识建构 教学 习作 对话 图学 回归
  • 简介:大约在1990年前后,陆定一著文认为瞿秋白《多余的话》确有其事。之前,大家都认为《多余的话》是国民党伪造的,几乎已成定论。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我问了陆老,他说:“我在延安当党中央宣传部长的时候,就从国统区的报刊中

  • 标签: 陆定一 瞿秋白 《多余的话》 遗书 中国共产党
  • 简介:<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发展观。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续修新时代的志书,同样要发扬传统,锐意创新,把修志事业推向更高更科学的水平。

  • 标签: 修志 续修 续志 以事系人 创新经营 人物传
  • 简介:在我国诗歌的海洋中,打油诗深受大众喜爱.它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了极其广泛的社会生活;语言大都运用俚俗口语,用明白如的语言来表现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上至饱学之士,下至黎民百姓均无阅读障碍,都能明白诗中蕴含的思想,并且人人均可"打油".因此,千百年来它经久不衰,有极强的生命力.

  • 标签: 世间百态 写世间 百态打油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