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8 个结果
  • 简介:1933年罗香林先生的大作《客家研究导论》问世,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向世人揭示了客家人的民族属性以及其源流、特性和方言、文化教育等文化特征。1980年代以后,客家研究在大陆重新兴起,这一时期的客家研究(特别是客家人的源流属性方面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围绕罗香林的观点而展开的。很多人都把罗氏观点解读为“客家是中原移民后裔和客家血统的纯正、高贵”、“客家人本是‘汉族嫡派’、‘中原衣冠’;同时认为罗氏的观点形成抑或其研究路径主要源于其对族谱的分析和正史材料的运用,这种研究方法的运用正是导致其研究存在很多缺陷的原因所在。

  • 标签: 客家研究 导论 人类学 重读 族群 中原移民
  • 简介:本文以他者哲学为出发点,结合文化传播学的理论,研究文化相遇历史的方法论。作者首先讨论了曾应用于明末清初中欧文化相遇研究的三种不同框架:一是以传播者(即传教士)及其贡献、影响为主体的传播类框架;二是以文化传播的接受者为研究主体的接受类框架(如“中国中心观”);三是创新类框架,指向接受者及其文化的形象是被文化传播者建构出来的这一符号事实;随后提出了第四种互动交流类框架,通过强调传播者、接受者互动过程的双向性.对前三类框架做出进一步的改进。作者认为,研究关注的主要焦点,应是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交换的结果:新的文化产品(一种文本、一个形象,或是社会网络)。历史研究实际上是“关于他者的艺术”,通过它历史学家接受自己的身份也是被他者所塑造的。对他时、他地、他文化的文化重构不仅需要历史学家去观察,历史学家自身也要允许被观察。

  • 标签: 文化相遇 方法论 明末清初 他者 互动交流类框架
  • 简介:《日本客家研究的视角与方法——百年轨迹》是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主持翻译和出版的《海外客家研究译丛》之一。此书由日本学者河合洋尚主编,汇集了由日本学者或非日本学者用日语发表的客家研究成果。

  • 标签: 客家研究 日本学者 百年变迁 反思 研究成果 研究院
  • 简介:从《武功录》看瞿九思的史学思想是比较丰富的,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揭露和批判,并希图得到统治者的重视而进行社会变革,特征是经世史学。他的史学方法从原则、程序和方法都比较符合史学撰述规范。但因成书时间仓促、以“献媚”为外衣、材料搜集不易等方面的原因,《武功录》仍有许许多多的缺点和讹误。尽管如此,从保存相关史料的功绩上看,《武功录》是一部史料价值极为宝贵的史著。

  • 标签: 《万历武功录》 史学方法 史学思想 史料价值 社会问题 社会变革
  • 简介:人类对地方文献价值及地方文献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学术研究新见迭出。因此,对地方文献工作的新方法、新手段的探索借鉴必然也会有所进展。国内个别图书馆尝试开展口述历史和拍摄记录的工作,活化和丰富了馆藏地方文献资源,弥补了已有文献的欠缺和不足。

  • 标签: 地方文献 口述历史 影像文献 生成 方法
  • 简介:卡罗·金兹堡的图像证史研究具有新意。他借鉴了图像学理论,认为图像可以为历史研究提供重的细节证据,也认识到图像的复杂性。基于图像分析,金兹堡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求知观念、精英与大众群体的文化关联进行了考察。同时,他对历史研究的属性和方法进行反思,提出从细节入手的证史思路。金兹堡的图像证史揭示了图像在心态研究方面和细节表现方面的特殊作用,但图像本身固有的模糊性也不容忽视。更合理的研究思路应是文字考证与图像分析相结合。

  • 标签: 图像证史 理论与方法 卡罗·金兹堡
  • 简介:本文考察了民族生态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充分肯定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一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并指出当前学科发展中存在的国外学术论著译介力度弱、跨学科交流少以及学术规范有待加强等方面的问题。但值得高兴的是,民族植物学已经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完全有可能带动整个民族生态学研究走向更光明的未来。

  • 标签: 民族生态学 民族植物学 中国
  • 简介: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亚欧大陆的重要国际大通道,自2013年习近平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之后,这条古老的政治经济文化通道被重新激活,成为中国以及周边国家广泛讨论的热门话题。自20世纪80年代费孝通先生提出民族走廊的概念以来,国内学术界就民族走廊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是,这个研究仅仅囿于国内的民族走廊,而没有从走廊更进一步延伸到丝绸之路这个国际大通道上。本文试图提出新的研究思路,将国内的民族走廊研究与国际的丝绸之路研究整合到一起,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构建的大背景下,讨论这两个密切相关的论题。

  • 标签: 中国民族走廊 国际民族通道 “丝绸之路” 研究范式
  • 简介:70世纪80年代初,胡乔木同志提出新编地方志要努力达到“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的统一”的要求,为社会主义地方志的编纂工作指明了方向。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1985年制定的《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和1998年发布的《关于地方志工作的规定》也都对此作了明文规定。70年的修志实践证明,关于地方志“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的统一”的要求,在本届修志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成为地方志工作所遵循的方法原则和衡量志书质量的重要标准。

  • 标签: 地方志 思想性 科学性 资料性 编纂工作 中国
  • 简介:对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方法论要重新学习、重新理解苏双碧在《史学理论集》(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一书的前言中写道,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是近几年来的热门课题,但过去由于两个方面的问题!史学理论和史学万法未能实行根本变革:其一,中国封建史学对史学界影响很深,就我国...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史学方法论 史学理论 重新理解 研究方法 研究历史
  • 简介:一刘浦江先生这部自选集《松漠之间———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中华书局,2008)收录了他治辽金史20年来的17篇论文,在一定程度上可说代表了当代中国学者在这一领域的最高成就。细读这本集子,字里行间令人感触至深的不仅是对一千年前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历史的洞见,还有一位学人的学术关怀和严格自我要求———因为历史毕竟都是人写的.

  • 标签: 女真 契丹 辽金 浦江 胸怀 良史
  • 简介:20世纪50年代,在学习苏联运动影响下,苏联历史教学理论和方法在新中国大地广泛传播。中国历史教育工作者努力学习苏联历史教学理论,借鉴苏联历史教学方法,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创造性运用,提升了教学质量。但在学习苏联经验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某些失误,给历史教学带来了不利影响。

  • 标签: 苏联 中国 历史教学
  • 简介:本文在对素描特性展开分析的基础上,对服装设计专业素描特性教学的重要性展开分析,然后从情境联想、物象概括、结构造型三方面就素描技能训练方法对服装设计专业的重要性进行了探讨,从而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 标签: 素描 技能训练 服装设计专业
  • 简介:近年来,学界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不一定是专制的;还有人颂扬古代君主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甚至提倡“尊王”、“忠君”,从而进一步肯定儒家文化的积极作用。这些新论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也遇到不少学者的商榷。“赞同中国古代政体者”的共同缺陷是以论代史以及概念、逻辑运用混乱,以致否定现代知识分子爱国、救国的行为和思想。论争中揭示出的一些问题,如儒家文化与专制主义王权的关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历史作用、古代帝王的历史作用等等,都是历史学中具有普遍性的理论问题。中国古代政体属于专制制度,应当深刻批判和反思。

  • 标签: 专制 民主 君主制 中央集权 儒家文化
  • 简介:陈寅恪《书信集·致刘铭恕》说:“近年仍从事著述,然已捐弃故伎,用新方法,新材料,为一游戏试验。”这是他对自己学术生涯重要转折的自我说明。他所谓“新材料”,乃指“明清间诗词,及方志笔记等”;“新方法”,即“不同于乾嘉考据之旧规”,亦即《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中所使用的“以诗证史”之“新法”。陈寅恪将自己的《柳如是别传》称作是史学上新的“实验”,从社会风俗史变迁的视角,辨析了“三百年前南北社会风气歧异之点”,“发三百年未发之覆”。这一试验与转变,是与国际史学界对心态史、心智史和妇女史的关注同步发生的。

  • 标签: 陈寅恪 以诗证史 现代史学史 史学方法论
  • 简介:本文探讨了刊登在《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上的《美国学界蒙元史研究模式及文献举隅》一文的若干纰漏。海内外史学界研究蒙元史的切入角度有三:中国史角度,蒙古史与蒙古帝国史角度,中西交通史角度。美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学者在蒙元史文献的翻译和研究上取得了大量成果。中国学者李思纯、韩儒林、陈得芝、李治安和王晓欣等人都阐述了蒙元史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 标签: 蒙元史 成果 方法
  • 简介:<正>一、文学史研究的科学方法论的自觉追求意识:“史识”就一个学科发展的意义上来看,王瑶先生的《中国新文学史稿》,是现代文学史的开山之作,具有奠基性的价值;就个人的学术道路来看,我以为先生的《中古文学史论》一书,更能够代表他的水平和功力。《中古文学史论》不仅在一个学科的研究中有着里程碑的意义,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于科学方法论方面的实践,在近代学术史上是非常值得我们重视的。我在这里无意判断这两本书的价值,我只想围绕《中古文学史论》,探讨一下王瑶先生在文学史研究领域中思考和实践现代的科学的实证精神和方法的一些努力,并望能够从中得到一些现实的启示。

  • 标签: 《中国文学史》 中古文学 朱自清 研究方法论 王瑶 闻一多
  • 简介:汉译佛经文体方面的最大特点是四字格的大量使用,即四字一顿,组成一个大节拍,每个大节拍又以二字为一个小节。这种文体特点已经引起了学者的注意。玄奘是中国四大译经师之一,他的译经有着强烈的追求四字格的倾向。本文运用梵汉对勘方法,将《阿毗达磨俱舍论》梵文原典与玄奘的译本逐句逐词对勘,并在此基础上考察玄奘译经中四言文体的构成方法:添字、复陈、省译、互文,以及这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 标签: 玄奘 译经 四言 《阿毗达磨俱舍论》 梵汉对勘 文体
  • 简介:近年来,以区域史研究为视角,探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在某个特定空间范围内的聚合和关联,进而考察“整体中国”在不同地域的存在和演进机制,已经成为中国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和理念.当前,“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梳理“京津冀”区域在历史发展中的内在关联与互动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2016年11月4?5日,由北京社会科学院、北京古都学会主办的“区域?城市?社会——第二届城市历史比较论坛”在北京召开.

  • 标签: 社会科学院 区域史研究 历史比较 城市史 论坛 综述